-
碳纳米点调控芦荟叶片复杂阻抗与能量存储机制的创新研究
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当代社会,植物作为天然的能量存储系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芦荟(Aloe vera)这种被称为"奇迹植物"的多肉植物,因其卓越的水分和养分储存能力而成为研究热点。与此同时,碳纳米点(CNDs)因其独特的电荷转移特性和生物相容性,在农业和能源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关于纳米材料如何影响植物电生理特性的研究仍属空白领域。位于德里的印度石油与能源大学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系统探究了碳纳米点对芦荟叶片复杂阻抗和能量存储机制的影响。研究采用多尺度表征方法,揭示了CNDs通过改变植物组织的介电特性来调控其电生理行为的分子机制。关键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04
-
利用计算 - 常规方法提高暹罗芽孢杆菌(BIOSMNF45)热稳定果胶酶的产量:开启工业酶生产新征程
在生物酶的广阔天地里,微生物酶可是其中的 “明星选手”,尤其是果胶酶,它在食品、纺织、制药等众多领域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能像一把把神奇的 “小剪刀”,精准地分解植物中的果胶。然而,目前微生物果胶酶的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了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 “拦路虎”。同时,热稳定果胶酶的获取也面临挑战,在工业生产中,很多流程都需要在高温下进行,这就急需大量热稳定的果胶酶。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印度贾坎德邦兰契市贝拉技术学院(Birl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系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启了一项意义非凡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04
-
基于 SLAF-seq 技术挖掘辣椒果实颜色候选基因及开发 SNP 标记的研究:为辣椒分子育种点亮色彩密码
辣椒,作为餐桌上常见的蔬菜,不仅为菜肴增添了丰富的色彩,还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甜辣椒在我国蔬菜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果实颜色更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果实颜色主要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黄酮类化合物的相对浓度决定 ,此前虽有研究发现一些基因与辣椒颜色变化相关,如 CaGLK2基因可调节未成熟阶段辣椒颜色变化,CaSGR 基因能促进果实成熟时叶绿素降解等,但针对甜辣椒和辣椒果实颜色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仍较少。为深入了解辣椒果实颜色的遗传机制,提升辣椒果实色泽品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研究人员运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04
-
利用组合饱和诱变技术开发趋化因子网络抑制剂:开辟炎症性疾病治疗新路径
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趋化因子如同精密的 “导航员”,指挥着白细胞精准地奔赴炎症战场。它们组成了一个由 46 种结构相关的分泌蛋白构成的复杂网络,通过与白细胞上的 G 蛋白偶联趋化因子受体结合,激活白细胞的定向迁移,即化学趋化性(chemotaxis)。这个网络在多种免疫炎症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1 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趋化因子网络的冗余性却成为了治疗这些疾病的 “拦路虎”。炎症组织中多种趋化因子的表达、趋化因子与受体之间的 “一对多” 相互作用,以及每个白细胞亚类表达多种趋化因子受体,使得针对单个趋化因子或受体的治疗手段往往难以奏效。就好比敌人构
来源:Communications Biology
时间:2025-04-04
-
DNA 宏条形码技术揭示山地瞪羚(Gazella gazella)蠕虫群落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在大自然的生态舞台上,野生动物与寄生虫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野生动物作为众多传染病的源头,其携带的寄生虫可通过各种途径在动物、家畜和人类之间传播,不仅威胁健康,还影响经济。尤其是野生反刍动物,它们与家畜常共享牧场,寄生虫感染极易相互传播。然而,在寄生虫研究领域,对于像山地瞪羚(Gazella gazella)这样的物种,其寄生虫群落的了解却十分有限。此前,对山地瞪羚寄生虫的研究多依赖传统方法,难以深入揭示寄生虫的多样性和潜在风险。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来自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包括哈杰泰佩大学(Hacettepe University)、安卡拉大学(Ankara University)等,开
来源:Acta Parasitologica
时间:2025-04-04
-
利用毛细管穿刺技术显微注射小鼠卵母细胞以提高存活率:一项突破传统的关键研究
摘要:卵母细胞注射后的存活率是影响成本效益、实验时间及其可重复性的关键参数。卵母细胞显微注射技术各不相同,且常依赖额外设备简化操作人员的流程。提高卵母细胞存活率的实验方案需求推动着显微注射方法的不断优化。方法:本文提出一种小鼠卵母细胞注射方案,与常规方案相比,该方案显著提高了卵子的活力,且无需特殊设备。该方案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移动固定注射针的持卵管将卵母细胞穿刺到固定注射针的针尖上。所提方案的另一个特点是操作简单,适用于在向生发泡(GV)或中期 II(MII)小鼠卵母细胞显微注射过程中实时测量体积。结果与讨论:在我们的实践中,移动毛细管的操作方式能提高卵母细胞的存活率。测量注射体积的方法无需对显
来源:Cell and Tissue Biology
时间:2025-04-04
-
综述:针灸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
### 针灸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在中医和现代医学领域,治疗妇科疾病和用药时都会考虑女性的生理周期性变化。在针灸辅助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治疗中,“时间” 和 “周期” 也紧密相连。临床研究是探索针灸在 IVF-ET 中作用的关键途径。众多研究从不同角度展开,试图揭示针灸辅助治疗对 IVF-ET 成功率的影响。有的研究聚焦于针灸介入的时机,观察在 IVF-ET 治疗的不同阶段进行针灸,对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等指标的作用。结果发现,在特定的生理周期阶段进行针灸,可能会更有利于胚胎的着床和发育。穴位的选择在针灸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可供选择的穴位繁多,但总体遵循一定的治疗原则。补肾填精
来源:Deutsche Zeitschrift für Akupunktur
时间:2025-04-04
-
创新工具:产后妈妈母乳喂养自我评估的新利器
在育儿的舞台上,母乳喂养是一场关乎母婴健康的重要 “演出”,它不仅是宝宝获取营养的天然渠道,还为妈妈和孩子带来诸多健康益处,如增强婴儿免疫力、促进母婴情感联结等。然而,现实却给这场 “演出” 泼了冷水,国际上母乳喂养率普遍偏低,新加坡也不例外。在新加坡,虽然新生儿出生时母乳喂养率高达 96% ,但 6 个月时仅 42% 的母亲仍部分或完全进行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率更是从出生时的 50% 降至 2 个月时的 28%。导致母乳喂养率低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医学、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其中妈妈们缺乏母乳喂养技巧知识、自我感觉母乳供应不足以及哺乳问题是主要的个人障碍。现有的母乳喂养评估工具存在诸多缺陷,例
来源:International Breastfeeding Journal
时间:2025-04-04
-
深度平面面部及颈部提升联合眶周年轻化手术的综合评估:434例连续病例的临床意义与创新实践
岁月这把雕刻刀终将在每个人脸上留下痕迹——从组织内在特性改变到体积位移,面部结构无可避免地经历着时序性衰老(chrono-aging)。这项突破性研究追踪了434例接受深度平面(deep plane)面部颈部提升联合眶周年轻化手术的患者,通过患者自评与外科医生评估的双重问卷体系,借助Prism9统计工具揭示:尽管12个月至18个月间的满意度增幅未达统计学显著水平,但组合手术方案获得了令人振奋的高满意度评价。研究者特别强调,传统面部提升术常忽视的中面部颅侧区域软组织老化体征与眶周(periorbital)区域的协同矫正,正是实现面部和谐年轻化的关键所在。最终结论指出,根据个体化衰老特征,将经典延
来源: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时间:2025-04-04
-
声遗传学 EchoBack-CAR T 细胞:攻克实体瘤的创新疗法
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 细胞疗法在治疗实体瘤时面临诸多难题,比如靶向非肿瘤毒性、细胞耗竭以及 T 细胞存活时间有限等。在此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从文库筛选出的超灵敏热休克启动子,并结合 CAR 信号的正反馈回路,构建出声遗传学 EchoBack-CAR T 细胞。经聚焦超声(Focused-ultrasound,FUS)刺激后,这种细胞能够长时间表达 CAR。以靶向二唾液酸神经节苷脂(disialoganglioside)GD2的 EchoBack-hGD2CAR T 细胞为例,其在 3D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模型
-
实时亚微米分辨率反质子湮灭顶点定位技术:开启反物质引力测量新时代
在物理学的广袤领域中,引力始终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研究对象。广义相对论作为当前理解引力的主流范式,其核心的弱等效原理(WEP)认为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相等,进而推断自由落体具有普遍性。多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各种 Eötvös 型实验,在不同材料上对 WEP 进行了高精度测试。然而,用反物质测试 WEP 却困难重重。一方面,生产大量低能反粒子极为不易;另一方面,反物质极易受到杂散电磁场的干扰。尽管从理论和间接实验证据来看,反物质似乎遵循 WEP,但一直缺乏直接的实验证实。近年来,多个研究团队致力于测量反物质在地球引力场中的加速度,其中 ALPHA - g 合作团队取得了一定成果,测量出反氢原子(H¯
来源:SCIENCE ADVANCES
时间:2025-04-03
-
SpaGRN:整合空间约束与细胞互作解析空间转录组调控网络的创新框架
科学家们开发出名为SpaGRN(Spatial Gene Regulatory Network)的革命性分析框架,专门破解空间转录组数据中的"地理密码"。这个智能系统如同分子级别的城市规划师,巧妙整合细胞内基因共表达模式与空间邻近约束条件,绘制出精细到单个功能域的时空调控图谱。通过独创的算法设计,它能精准捕捉转录因子(TF)与靶基因在三维组织中的"对话"规律,甚至解析受体介导的跨细胞信号路径。在技术验证阶段,SpaGRN在合成数据集上的表现碾压现有工具,其识别上下文相关调控模块的准确度提升显著。研究团队将其应用于Drosophila胚胎3D发育图谱时,首次清晰呈现出器官发生过程中基因调控的"时
来源:Cell Systems
时间:2025-04-03
-
机器学习赋能即时检验:创新突破、挑战剖析与机遇展望
在医疗诊断的舞台上,即时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POCT)正逐渐崭露头角,它试图打破传统集中式实验室检测的局限。传统的集中式实验室检测,就像一座庞大的工厂,虽然能精确地分析生物样本,在疾病诊断和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其漫长的周转时间、高昂的运营成本以及有限的可及性,让它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显得力不从心。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检测需求的暴增远远超出了集中式实验室的负荷,使得人们急需一种更便捷、高效的检测方式。POCT 的出现,就像是为这场困境带来了曙光,它能够在患者身边快速进行检测,实现了检测的去中心化、快速化和便捷化。然而,POCT 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在分析灵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3
-
基于TaqMan-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鉴别鸡滑液囊支原体MS-H疫苗株与野毒株的研究
ABSTRACT鸡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 MS)是家禽业重要病原体,其活疫苗MS-H株的广泛使用亟需配套的疫苗株与野毒株鉴别检测技术。本研究基于hlyC基因428 nt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建立了一种双探针竞争性TaqMan-MGB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qPCR analytical sensitivity, amplification efficiency, and standard curve通过构建重组质粒pMD19-T/MS-H和pMD19-T/XL3验证显示,该方法对MS-H和野毒株的检测限分别为1.07×101和1.95×10
来源:Microbiology Spectrum
时间:2025-04-03
-
25 年关节炎研究与治疗:从机制探索到创新疗法的征程
关节炎,这一古老又棘手的病症,长期困扰着无数患者。在过去,患者往往只能在病痛中苦苦挣扎,治疗手段十分有限。随着医学的发展,抗 TNF 疗法的出现为炎性关节炎等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曙光,人们首次燃起了治愈关节炎的希望。然而,要真正攻克关节炎,了解其发病原因是关键。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深入探索关节炎的奥秘,来自美国西北大学费恩伯格医学院风湿病学系(Department of Medicine, Division of Rheumatology,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和英国牛津大学肯尼迪风湿病研究所(K
来源: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4-03
-
SIRE 2.0:一种估算传染病传播中多基因宿主效应的新方法及其预测准确性的解析表达式
在传染病防控领域,如何解析宿主遗传因素对疾病传播的影响一直是重大挑战。传统育种策略主要关注宿主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却忽视了宿主在传播链中的关键作用——个体的易感性决定其是否被感染,传染性影响病原体传播效率,而恢复力则决定感染持续时间。这三类宿主性状共同塑造了疾病流行动态,但受限于方法学瓶颈,尤其是传染性这类"社会性性状"的遗传评估长期缺乏有效工具。现有GLMM(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方法存在假设过多、数据要求苛刻等问题,而单基因分析方法SIRE 1.0无法解析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针对这些瓶颈,英国爱丁堡大学Christopher M. Pooley领衔的国际团队在《Genetics Selecti
来源:Genetics Selection Evolution
时间:2025-04-03
-
基于镀银底物和催化发夹组装扩增的乳腺癌 BRCA-1 基因智能手机比色双模诊断方法:早期诊断新希望
在当今社会,乳腺癌已然成为女性健康的一大 “劲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且发病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据 2020 年的数据显示,乳腺癌占所有癌症诊断的 11.7%(220 万例) 。由于早期诊断方法的限制,约 75% 的患者在晚期才被确诊,生存率仅 15%;而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却高达 78% 。由此可见,早期检测、诊断和治疗对于乳腺癌患者至关重要。循环游离 DNA(cfDNA)作为潜在的癌症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乳腺癌基因 1(BRCA-1)是乳腺癌重要的 cfDNA 之一,其突变显著增加乳腺癌风险,尤其是早发性和三阴性乳腺癌,对患者预后影响重大
来源: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4-03
-
综述:特纳综合征(TS):干细胞技术带来的生育希望
特纳综合征(TS)概述特纳综合征(Turner syndrome,TS)是最为常见的女性性染色体疾病,每 2500 至 3000 名活产女婴中就有 1 例发病。其发病原因是一条 X 染色体部分或完全缺失。这一染色体异常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医学问题。身材矮小是 TS 患者较为明显的特征之一,雌激素缺乏也较为常见,雌激素对于女性身体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缺乏雌激素会影响多个身体系统。同时,TS 患者常出现青春期延迟的情况,正常青春期的启动和发育依赖于体内多种激素的协调作用,而 TS 患者的激素失衡导致青春期不能按时到来。此外,甲状腺功能减退(hypothyroidism)和先天性心脏病缺陷也与 TS
来源:Hormones
时间:2025-04-03
-
生物炭联合生物强化与植物修复技术促进污染土壤修复的协同效应研究
随着工业活动加剧,土壤中石油烃(PHC)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难题。这类污染物不仅破坏生态系统功能,还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传统单一修复技术存在效率低、周期长等局限,如何实现污染物的同步去除与土壤功能恢复成为研究热点。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论文,通过为期9个月的温室微宇宙实验,系统评估了生物炭单独及联合应用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分析污染物含量,通过BCR连续提取法进行铜形态分级,结合叶绿素荧光成像和双通道荧光传感器(Dualex Scienti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03
-
基于颅骨测量的云豹物种鉴别:创新工具助力野生动物保护
在东南亚地区,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犹如一张巨大且邪恶的网,在有组织的犯罪网络推动下肆意扩张。这里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尤其是那些极具魅力的大型动物,成为了犯罪分子觊觎的目标。在非法交易中,云豹(Neofelis spp.)因其独特的外貌和珍贵的身体部位,深受不法分子的青睐,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目前,用于识别野生动物物种及其来源的法医工具存在诸多问题。许多工具不仅需要昂贵的技术设备,还依赖专业技术人员操作,这使得它们在农村等野生动物贸易热点地区难以推广使用。在云豹的物种鉴别方面,由于云豹属内两个物种 —— 大陆云豹(Neofelis nebulosa)和巽他云豹(Neofelis diardi)在形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