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新 “操控者” VPA1365:破解副溶血性弧菌致病 “密码”
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与研究现状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分布于海洋、河口和淡水区域,不仅会引发水生经济动物的严重弧菌病,还能导致人类患上急性腹泻、败血症等危及生命的疾病。其致病性与多种毒力因子相关,其中 III 型分泌系统 2(T3SS2)尤为关键。T3SS2 编码在染色体 2 上,存在于所有临床分离株中,而环境分离株多不含此系统,这表明 T3SS2 在副溶血性弧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T3SS 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病原体中,是一种能够将效应蛋白注入宿主细胞的针状结构,可劫持宿主信号通路,迅速引发疾病。在副溶血性弧菌中,T3SS1 与细胞毒性紧密相关,T3SS2 则主要负责细菌在体内的定植能力和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3.9
时间:2025-03-26
-
脂质氢同位素组成:嗜热嗜酸古菌 Sulfolobus acidocaldarius 生长水的忠实记录者 —— 为古水文气候重建带来新曙光
### 研究背景氢同位素(2H/1H)在水中的相对丰度受多种因素影响,某些生物分子会以特定偏移(分馏)的形式结合这些同位素,从而保留生长过程中水体同位素组成(δ2H 值)的记录。脂质的氢同位素组成可用于研究水文和环境变化,然而目前对古菌脂质氢同位素组成的理解相对不足。不同生物域的脂质 / 水氢同位素分馏(²εL/W)值存在差异,例如光养真核生物中蜡的 ²εL/W值为 -150‰ 至 -50‰,细菌脂肪酸的 ²εL/W值在 -400‰ 至 +300‰ 之间变化,而古菌脂质的 ²εL/W值虽研究较少,但多为 -300‰ 至 -150‰ 且与真核光养生物的类异戊二烯脂质相似。不过,我们对控制古菌脂质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3.9
时间:2025-03-26
-
微调甲基接受趋化传感器蛋白 MCP_0387 丰度,助力细菌精准趋化适应!
引言许多细菌借助鞭毛运动,鞭毛是从细胞表面伸出的长螺旋蛋白质细丝,由嵌入细胞包膜的马达旋转驱动,帮助细菌在液体环境中游泳和在合适表面上群集。细菌的鞭毛运动受一个或多个趋化系统控制,环境信号由不同的甲基接受趋化传感器蛋白(MCPs)感知,这些蛋白在细胞质膜内组装成大型阵列。MCPs 感知的信号影响趋化组氨酸激酶 CheA 的活性,CheA 使响应调节因子 CheY 磷酸化,CheY~P 直接与鞭毛马达相互作用,诱导旋转方向切换或在某些情况下暂停旋转,从而改变细菌的运动方向。形成和运作鞭毛代谢成本高昂,在统一培养条件下,鞭毛细胞存在显著生长劣势,因此,细菌进化出了调节鞭毛基因表达的机制,以优化代谢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3.9
时间:2025-03-26
-
硫化氢代谢新突破: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中 SQR 基因的奥秘与应用前景
硫化氢代谢研究背景硫在自然界中具有多种氧化态,其化合物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硫还原微生物能产生硫化氢(H2S),而硫氧化微生物则在废水处理、脱硫以及金属生物浸出等方面有广泛应用。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作为一种典型的生物浸出微生物,可氧化铁或硫,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但其硫氧化途径复杂,涉及多种还原态硫中间化合物,具体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H2S 是硫氧化过程中的关键中间产物,A. ferrooxidans在硫氧化过程中会产生 H2S,同时也能利用硫化物作为能源。细胞内的硫化物醌还原酶(SQR)可催化 H2S 氧化,消除其毒性。在A. fer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3.9
时间:2025-03-26
-
新型羊毛硫抗生素 mycoidesin:对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潜在生物防腐剂
研究背景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重要食源性病原体,可引发多种严重疾病,如免疫功能正常者患肠胃炎、免疫功能低下者患全身性李斯特菌病、孕妇流产及新生儿李斯特菌病等。尽管其感染率相对较低,但住院率和死亡率较高,例如 2022 年欧盟国家有 2738 例李斯特菌病病例,1330 人住院,286 人死亡;美国每年约有 1600 例病例,死亡率达 20%-30%;中国在 2011 - 2016 年也报告了 253 例,死亡率为 25.7%。因该菌污染导致的食品召回,每年造成约 28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食用被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是感染和爆发李斯特菌病的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3.9
时间:2025-03-26
-
综述:好氧堆肥中微生物固氮技术及微生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好氧堆肥中微生物固氮技术及微生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引言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中国对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据农业部数据,2021 年家禽、猪、牛的屠宰量分别达 157.4 亿只、6.7128 亿头和 4707 万头,同时产生大量畜禽粪便,每年约 38 亿吨。这些粪便富含氮、磷,在储存过程中会释放氨气(NH3)和硫化氢(H2S)等恶臭气体,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好氧堆肥是处理畜禽粪便的有效技术手段。通过高温好氧发酵,畜禽粪便可转化为安全、稳定且营养丰富的土壤改良剂,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堆肥效率,改善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然而,研究表明,好氧堆肥过程中氮损失占初始氮含
来源:Microbial Ecology 3.3
时间:2025-03-26
-
原位构建异质结调控铜载体生物降解行为,实现肿瘤特异性铜死亡增强超声免疫治疗
肿瘤治疗新突破:原位构建异质结实现精准抗癌在肿瘤治疗的漫长征程中,癌症的复发和转移一直是高悬在患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传统的放疗和化疗,如同在战场上横冲直撞的莽夫,在攻击癌细胞的同时,也对正常组织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副作用显著。免疫疗法虽然巧妙地借助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但肿瘤微环境(TME)这个狡猾的 “敌人”,却筑起了重重防线,阻碍了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其中,“冷肿瘤” 的免疫抑制性微环境更是让免疫疗法举步维艰,肿瘤抗原匮乏、T 细胞浸润不足,使得肿瘤细胞得以轻松逃脱免疫系统的监视。为了突破这些困境,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治疗策略。近年来,像铁死亡、铜死
来源: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10.6
时间:2025-03-26
-
维生素 - 脂质共轭超分子纳米组装体:炎症性肠病治疗的新曙光
在人体的肠道里,有一种难缠的疾病正困扰着众多患者,它就是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IBD 表现为胃肠道不受控制的慢性炎症,不仅会导致肠道损伤,还会让患者患上结直肠癌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大幅增加。目前,IBD 的治疗手段十分有限,像免疫抑制剂、生物疗法和抗生素这些常用的治疗方法,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会遭受各种不良副作用的折磨,长期服药更是雪上加霜,增加了感染和患恶性肿瘤的风险。所以,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 IBD 替代疗法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济南微生态生物医学山东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把目光聚
来源: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10.6
时间:2025-03-26
-
Fungi 在红树林沉积物中 “穿针引线”:介导跨域互作,助力生态探秘
在神秘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红树林沉积物宛如一座微生物的 “大宝藏”,其中的微生物群落对整个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真菌作为其中的重要成员,在沉积物系统里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以往对于真菌在红树林沉积物,尤其是深层沉积物中的作用,缺乏全面的跨域特征研究,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看不清真菌的真正 “面目”。为了深入了解真菌在沉积物不同深度的作用,解开红树林微生物生态的谜题,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和耶鲁 - 新加坡国立学院(Yale-NUS College)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Environ
来源:Environmental Microbiome 6.3
时间:2025-03-26
-
氮(N)对变暖诱导的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变化的相反影响:青藏高原的关键发现
氮(N)对变暖诱导的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变化的相反影响研究解读在神奇的大自然中,土壤就像一个巨大的 “微生物工厂”,里面居住着数不清的细菌和真菌。这些微生物虽然个头微小,却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参与土壤碳和养分循环,就像工厂里的各种生产线,维持着生态的平衡。然而,如今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变化,气候变暖以及氮(N)富集现象日益显著。这就好比给 “微生物工厂” 带来了新的挑战,打乱了原有的生产秩序。以往的研究发现,细菌和真菌对这些变化的反应各不相同,但究竟在气候变暖和氮(N)富集同时发生的情况下,它们的多样性会如何变化,背后的机制又是什么呢?这成了困扰科学家们的难题。为了解开这个谜
来源:Environmental Microbiome 6.3
时间:2025-03-26
-
综述:看不见的建筑师:微生物群落及其在土壤健康和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变革性作用
### 引言土壤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微生物库,蕴含着极其多样的微生物。据报道,地球上存在2.6×1029个微生物细胞,每克土壤中就有106−109个细胞,1 克土壤中包含 10,000 种不同的原核物种 。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与众多环境变量密切相关,土壤理化性质的时空变化促使微生物发展出耐受极端环境的途径。近几十年来,研究人员对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土壤特征进行了广泛研究,发现土壤的氧气分压、pH 值、土壤有机碳等性质是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活动的重要决定因素。然而,土壤微生物对其栖息地的影响却未得到足够重视,多数研究仅关注微生物在碳氮循环中的作用。实际上,土壤微生物除了参与养分循环和有机物转化外,还
来源:Environmental Microbiome 6.3
时间:2025-03-26
-
非洲农业生态系统中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CIMT3 全基因组测序及其意义
本报告呈现了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CIMT3 的完整基因组序列,该菌是一种广为人知的促进植物生长的细菌。此菌株的基因组由一条染色体构成,长度为 4,242,144 bp,GC 含量为 46%。解淀粉芽孢杆菌是革兰氏阳性、需氧的杆状细菌,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它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因促进植物生长的特性而闻名。在全球范围内,虽然已分离并鉴定出众多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但针对来自非洲农业生态系统的菌株进行的基因组研究却很有限。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从刚果民主共和国卡巴雷(南纬 2°20′08″,东经 28°46′59″)种植玉米的土壤里分离出解淀粉芽孢杆菌 CI
来源:Microbiology Resource Announcements 0.7
时间:2025-03-26
-
探秘切萨皮克湾:解析氧化还原梯度下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基因组潜能的奥秘
切萨皮克湾宏基因组研究背景切萨皮克湾是一个浅(180µm] 级分)下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基因组潜能的变化。样本采集与处理研究人员于 2021 年 8 月 12 日和 13 日,乘坐 R/V Rachel Carson 号研究船,在切萨皮克湾项目的 CB3.3(北纬 38° 59.761′,西经 76° 21.583′)和 CB4.3(北纬 38° 33.276′,西经 76° 25.891′)两个站点进行样本采集。利用 5L Niskin 瓶和 CTD(电导率 - 温度 - 深度仪)采水器收集河口海水。通过 Sea - Bird SBE 43 溶解氧传感器测量氧气含量,在生物需氧量(BOD)瓶中收
来源:Microbiology Resource Announcements 0.7
时间:2025-03-26
-
沿海与非沿海地区高血压患病差异研究:为精准防控 “把脉”
孟加拉国沿海与非沿海地区高血压患病差异研究解读在全球范围内,高血压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它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 “健康杀手”,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由于高盐摄入、空气污染、不健康饮食、医疗资源有限以及压力较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高血压的患病率更是居高不下。孟加拉国,这个地处南亚的国家,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海平面上升和风暴加剧,使得沿海地区的海水倒灌现象愈发严重,饮用水的盐度不断升高,这无疑给当地居民的健康埋下了隐患。据估计,该国已有超过两千万人因环境变化导致的咸水入侵,面临着患高血压的风险。而且,当地密集的养虾业等活动,进一步推高了水的盐度,让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3-26
-
基于骨微结构的Suminia getmanovi树栖生活方式新证据:基底二齿兽类的演化适应策略
在二叠纪大陆生态系统中,二齿兽类(Anomodontia)作为优势植食动物展现出惊人的形态多样性,从鼹鼠大小的穴居种类到象体型的重脚类。然而,关于这类早期合弓纲动物的运动生态学认知仍存在重大空白——特别是德国Vyatka地区发现的Suminia getmanovi,其细长肢体、特化指爪和可对生拇指等特征,曾被推测为已知最古老的树栖四足动物之一。但这一假说缺乏骨微结构证据支持,且现存树栖动物的骨适应性特征在化石记录中尚未系统研究。为此,德国莱布尼茨演化生物多样性研究所的Saskia Nieke团队对Suminia的肢骨开展开创性显微解剖学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3-26
-
德克萨斯州哈里斯县蚊子种群动态:传播风险洞察与防控新契机
哈里斯县蚊子种群动态研究解读:为蚊媒疾病防控 “把脉”在全球,蚊媒疾病如同隐匿在暗处的 “杀手”,每年都无情地夺走超过百万人的生命,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随着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全球旅行和贸易的频繁往来,蚊子及其携带的病原体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这使得疾病的传播风险与日俱增。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其特殊的气候和较高的人口密度,成为了蚊媒疾病的 “重灾区”。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的大都市,像得克萨斯州的哈里斯县(Harris County),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频繁的人员、货物流动,也深受蚊媒疾病的困扰。这里每年都会出现西尼罗河病毒(West Nile virus)感染病例,历史上还曾爆发过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3.8
时间:2025-03-26
-
通过稳健路径分析理解生物多样性对营养级相互作用的影响:开拓生态研究新视角
研究背景在生物和社会科学研究中,路径分析对于探究变量间因果关系至关重要,它能够打开生物或社会途径因果链中 “黑箱” 的窗口。其中,结构方程建模(SEM),尤其是结合贝叶斯应用的方法,在自然、医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广泛应用。但传统的基于频率的统计方法存在局限,SEM 在模型设定不当的情况下,其估计结果会出现偏差,而贝叶斯方法虽然使用弱信息先验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估计,但在数据真实分布违反模型假设时也会产生偏差,且蒙特卡罗马尔可夫链(MCMC)采样算法耗时较长。稳健估计方程的出现旨在处理数据中的异常值,通过用稳健损失函数替代残差的平方损失,降低异常观测值的权重。然而,其对称误差项的假设是保证无偏估计的关
来源:Cell Reports Sustainability
时间:2025-03-26
-
城市废弃物肥料:对产量、养分动态及潜在有毒元素积累的影响 —— 循环农业新探索
在资源日益稀缺的当下,农业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传统的矿物肥料和动物粪便在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为了实现农业的循环经济,将城市废弃物转化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成为了一个极具潜力的方向。然而,这些循环肥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例如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养分供应的平衡以及潜在有毒元素(Potentially Toxic Element,PTE)积累的风险等。因此,开展相关研究以评估其可行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丹麦奥胡斯大学(Aarhus University)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Nutrient Cycli
来源: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2.4
时间:2025-03-26
-
甘蓝叶片表皮蜡质中n-二十九烷抑制小菜蛾产卵及幼虫取食的机制研究
十字花科作物长期面临小菜蛾(Pieris rapae)的严重危害,这种专食性害虫通过识别寄主植物中的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s)进行定位,但叶片表皮蜡质(epicuticular wax)在其寄主选择中的作用始终成谜。传统化学防治导致害虫抗药性加剧,而具有"光泽型"(glossy)叶片的甘蓝品种虽表现出抗虫性,但抗性机制存在物种特异性。日本广岛大学Itsuki Ueno团队以甘蓝栽培种'Kinkei 201'为材料,首次揭示了叶片蜡质主要成分n-二十九烷(n-nonacosane, nC29)对小菜蛾行为调控的双重作用,为作物抗虫育种提供了精准靶点。研究团队采用气相色谱-电子轰
来源: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2.2
时间:2025-03-26
-
用废弃 PET “变废为宝”:红球菌将其转化为高价值生物产品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废料处理新策略:微生物转化为高价值生物产品在现代生活中,塑料无处不在,其中 PET 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热塑性塑料,因其优良特性被大量应用于包装、纺织等多个行业。然而,随着 PET 产量的不断增加,其废弃物带来的环境问题愈发严重。PET 废弃物难以降解,大量堆积在环境中,污染土壤、水源和海洋,传统的填埋和焚烧处理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会引发二次污染。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处理 PET 废料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来自多个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开展了深入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Biotechnology for the Environment》上。研究人员从塑料
来源:Biotechnology for the Environment
时间:202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