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环境 DNA(eDNA)监测系统绘制菲律宾血吸虫病风险地图:社区层面的关键意义与应用
研究背景血吸虫病在菲律宾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由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引起,中间宿主为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 quadrasi,Ohq)。该国约 10% 的人口受影响,现有控制措施如大规模药物治疗(MDA)和蜗牛监测等存在不足,传统检测方法也有缺陷。本研究旨在利用环境 DNA(eDNA)技术改进监测手段。材料与方法样本采集与处理:在菲律宾莱特省阿兰加朗市埃基兰村选取 30 个采样点,分季度从 2023 年 7 月至 2024 年 3 月采集水样,每次采集时测量水质参数,包括 pH、温度、电导率和总溶解固体(TDS),同时进行钉螺采集
来源:mSphere 3.7
时间:2025-03-27
-
pH 调控下阿拉斯加脱硫弧菌 G20 的奥秘:解锁环境适应与生物修复新密码
研究背景硫酸盐还原菌(SRB)广泛分布于海洋沉积物、废水系统和油藏等多样环境,在全球硫和碳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对生物修复和厌氧消化过程至关重要。其代谢受环境因素影响,尤其是 pH 值,pH 波动会改变细胞内 pH 稳态,进而影响 SRB 的生长、代谢、生化过程和生理功能。尽管 SRB 在生态系统中意义重大,但关于其在不同 pH 条件下的基因型和表型响应的详细研究有限。本研究以嗜中性 SRB—— 阿拉斯加脱硫弧菌(Oleidesulfovibrio alaskensis)G20 为模型,深入探究其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中的 pH 稳态维持机制,旨在填补这一知识空白,为相关领域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材料与方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3.9
时间:2025-03-27
-
基于细菌微区室诱导型启动子的CRISPR/Cas9系统优化及其在杨氏梭菌高效代谢工程中的应用
细菌微区室诱导型启动子的发现与验证研究团队在杨氏梭菌基因组中发现两个与甘氨酰自由基酶相关微区室(GRMs)的基因簇GRM1和GRM3,分别参与胆碱和1,2-丙二醇代谢。通过转录组分析和透射电镜证实,这些微区室在对应底物诱导下可形成多面体结构。进一步鉴定出三个σ54型启动子:P1,2-PD(位于CLJU_RS05805上游242bp)在1,2-PD诱导下使报告基因表达提升40倍;Pcholine1(CLJU_RS19610上游316bp)和Pcholine2(CLJU_RS19635上游406bp)在胆碱存在时分别产生8倍和3倍诱导效果。CRISPR/Cas9系统的双重优化策略针对传统组成型表达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3.9
时间:2025-03-27
-
工程化解脂耶氏酵母的转运体与通路协同调控提升赤藓糖醇合成关键性能指标的研究
ABSTRACT赤藓糖醇作为天然甜味剂在食品工业中需求激增,但现有生产技术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以解脂耶氏酵母CGMCC7326为出发菌株,通过多维度工程改造实现了赤藓糖醇合成效率的突破性提升。IMPORTANCE面对赤藓糖醇行业产能过剩与技术同质化困境,本研究通过创新性的协同工程策略开发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产菌株。MATERIALS AND METHODS采用Cre-loxp系统对底盘细胞进行系统改造:敲除甘露醇脱氢酶(MDH2)和赤藓糖醇脱氢酶(EYD1)阻断副产物途径;在基因组特定位点(intA-intF)整合葡萄糖转运体(YHT1/3/4/5)、磷酸戊糖途径(PPP)关键酶(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3.9
时间:2025-03-27
-
1. 探秘牛肝菌与玫瑰红菇共生关系:打破寄生假说,解锁森林真菌奥秘
5.在神秘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与土壤真菌形成的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l,ECM)共生关系至关重要。它不仅参与养分循环和碳固存,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而且一些 ECM 真菌产生的可食用子实体,还具有极高的美食价值和经济意义。牛肝菌(Suillus bovinus)和玫瑰红菇(Gomphidius roseus)就是两种备受关注的可食用 ECM 真菌,它们常共同出现,然而二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却迷雾重重。此前,有研究基于有限的证据推测玫瑰红菇可能寄生于牛肝菌或宿主植物,但这一假设缺乏充分验证。若玫瑰红菇真的是寄生虫,那么它很可能会对牛肝菌子实体的产量以及宿主植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
来源:BMC Microbiology 4
时间:2025-03-27
-
综述:欧洲小型哺乳动物中汉坦病毒流行的生态驱动因素:系统综述
汉坦病毒:威胁全球健康的新兴病原体汉坦病毒(Orthohantavirus)是一类具有重大全球公共卫生影响的新兴人畜共患病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目(Bunyavirales)汉坦病毒科(Hantaviridae)哺乳动物病毒亚科(Mammantavirinae),目前已知包含 60 种不同病毒。这类病毒呈包膜状且形态多样,基因组由三条负链单链 RNA 片段构成,可编码结构和非结构蛋白 。在欧洲,汉坦病毒主要感染野生啮齿动物,如鼠科(Muridae)、仓鼠科(Cricetidae)和鼩鼱科(Soricidae)的物种,偶尔蝙蝠也会成为宿主。人类一旦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宿主,就可能被汉坦病毒感染,引发
来源:One Health Outlook 3.8
时间:2025-03-27
-
外周血CD3+和CD8+T细胞水平可预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一线化疗疗效:免疫监测新策略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作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中侵袭性较强的亚型,其独特的免疫微环境特征一直是研究热点。这类患者常伴随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热、皮疹等症状,传统CHOP方案治疗效果有限,五年生存率仅约40%。尽管现有预后模型整合了年龄、分期等临床参数,但其预测效能仍不理想。更令人困扰的是,AITL患者对化疗的响应存在显著异质性,部分患者甚至在标准治疗后迅速进展。这促使研究者思考:是否存在可量化的免疫指标,能提前预判化疗效果?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的Yanfei Liu团队在《Annals of Hematology》发表的研究给出了突破性答案。他们通
来源:Annals of Hematology 3
时间:2025-03-27
-
秸秆还田助力东北黑土中秸秆源氮的高效利用:开启农业生态新篇章
秸秆还田能够补充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养分利用率和土壤保肥能力。然而,在中国东北黑土玉米 - 土壤系统中,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秸秆源氮(N)的释放和去向的定量追踪尚不明晰。本研究以15N 标记的玉米秸秆作为15N 载体,设计了不同的秸秆还田处理,包括 CK(无秸秆对照)、SM(秸秆覆盖)、SS(表层土壤秸秆还田)和 SD(秸秆富集深施),连续三年探究秸秆源15N 的利用和土壤留存情况。结果显示,作物对秸秆源15N 的年平均利用率(15NUE)约为 4%,近 90% 可检测到的15N 残留在土壤中。SM 在第一年的15NUE 最高(5.22%),而 SS 在第二年和第三年的15NUE 最高(
来源: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2.4
时间:2025-03-27
-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普鲁士鲤入侵现状及研究意义:分布、特性与生态影响
在神秘的淡水生态系统中,普鲁士鲤(Carassius gibelio)这个来自欧亚大陆的 “不速之客” 正悄然改变着北美的水域格局。普鲁士鲤原本生活在欧洲、西伯利亚及中国北方等地,却因人类活动被引入西欧水域,随后在欧洲广泛扩散。它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淡水生态系统,导致鲤科(Cyprinidae)本土物种数量减少、水质下降,还改变了猎物群落结构,给商业渔业带来诸多问题。21 世纪初,普鲁士鲤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被首次发现,随后于 2018 年在相邻的萨斯喀彻温省也出现了其踪迹,这引起了人们对其进一步扩散的担忧。为了深入了解这一入侵物种在萨斯喀彻温省的状况,来自加拿大里贾纳大学(University
来源:BMC Zoology 1.4
时间:2025-03-27
-
综述:印度人 - 猕猴界面下的不同轨迹:理解共存之道
### 人 - 野生动物共存概念的研究背景在人 - 野生动物相互作用的研究领域,人 - 野生动物共存这一概念备受关注且获得广泛支持。然而,其确切性质以及如何在实际中操作却并不明晰。以往对共存范式的讨论,大多是从保护角度出发,且主要由西方的保护主义者参与。实际上,在不同人类文化背景下,与野生动物的共存形式丰富多样,甚至在没有积极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也能存在。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那些未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甚至可能受到治理政策威胁的物种,它们与人的共存模式是怎样的。研究选取了印度两种常见的猕猴物种冠毛猕猴(Macaca radiata)和恒河猴(Macaca mulatta)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 -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imatology 1.9
时间:2025-03-27
-
新视角揭秘子宫内膜异位症:整合 eQTL 孟德尔随机化与转录组学、单细胞数据分析
在女性健康领域,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却又十分棘手的妇科疾病。它就像一个隐藏在身体里的 “神秘杀手”,让无数女性深受其害,不仅伴随着疼痛、不孕等问题,还在诊断和治疗上给医生和患者带来诸多挑战。一直以来,虽然医学界都在努力探索,但对于它的遗传影响研究却十分有限,其背后复杂的分子机制更是如同迷雾,让人难以看清。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揭开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神秘面纱,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踏上了探索之旅。他们试图通过研究,找到新的遗传靶点,为攻克这一疾病提供新的方向和希望。最终,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Functional & Integrative Genomi
来源:Functional & Integrative Genomics 3.9
时间:2025-03-27
-
基于主体模型为动物社交网络分析抽样设计提供依据:提升研究精度与可靠性
在动物行为研究领域,社交网络分析(SNA)是探索动物群体社交关系结构、动态及功能的有力工具。然而,收集构建网络所需的充足数据却困难重重。一方面,全面观察群体中的众多个体成本高昂,在自由放养种群中更是难以实现;另一方面,空间覆盖不足、抽样位置有偏、抽样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够,以及抽样偏差等问题,都会导致网络表示不完整、不准确或有偏差,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但此前研究在如何克服抽样限制方面缺乏有效指导,因此,探索合理的抽样策略迫在眉睫。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自都柏林大学学院、苏黎世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运用基于主体模型(ABM)的方法,研究成果发表于《Behavioral Ecolo
来源: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1.9
时间:2025-03-27
-
综述:印度无尾类蝌蚪的行为生态学与发育可塑性
微生境选择与形态适应性 研究表明,印度地区9种蝌蚪(如Clinotarsus curtipes、Indosylvirana indica等)的微生境偏好与其形态特征显著相关。例如,流线型体型的蝌蚪倾向于选择水流较快的生境,而扁平体型的个体更适应静水环境。这种形态-生境匹配现象反映了长期自然选择下的适应性进化。 食物与捕食者检测的感官机制 草食性蝌蚪主要依赖化学感受(Chemoreception)识别食物和捕食者,而肉食性蝌蚪(如Hoplobatrachus tigerinus)则同时利用视觉和化学线索捕捉猎物。捕食者衍生的化学信号(如克生素Kairomones、警报信息素Alarm cu
来源: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1.9
时间:2025-03-27
-
综述:利用多组学解码共生固氮的分子机制
基因组组装与模型豆科植物注释基因组是解析共生固氮(SNF)的关键蓝图。早期模型植物如百脉根(Lotus japonicus)和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的基因组测序揭示了LysM受体激酶(如NFR1/NFR5)在根瘤形成中的核心作用。长读长测序技术(PacBio)显著提升了基因组连续性,例如将蒺藜苜蓿的contig数量从10,160降至64,并鉴定出“共生岛”——富含根瘤特异性基因的基因组区域。大豆(Glycine max)基因组分析则发现28个结瘤素(nodulin)同源基因,为SNF研究奠定基础。基因组视角下的结瘤植物进化结瘤能力在固氮分支(NFC)植物中罕见,仅1
来源:aBIOTECH 4.6
时间:2025-03-27
-
高质量基因组组装揭示非共生型珊瑚Tubastraea coccinea的环境适应与入侵机制
珊瑚礁被誉为“海洋热带雨林”,支撑着全球25%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但其脆弱性正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而急剧恶化。其中,非共生型珊瑚Tubastraea coccinea(T. coccinea)因其独特的耐环境胁迫能力和强入侵性,成为威胁原生生态系统的“珊瑚杀手”。这种缺乏虫黄藻(azooxanthellate)的珊瑚已入侵大西洋95%的适生区域,但此前其分子机制研究滞后。为填补这一空白,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的研究团队完成了T. coccinea的首个高质量基因组组装,相关成果发表于《Scientific Data》。研究采用PacBio Hi-Fi长读长测序技术,结合Hifiasm组装和多重注释策
来源:Scientific Data 5.8
时间:2025-03-27
-
深度学习助力文化遗产公园文化生态系统服务(CES)情感景观分析:挖掘景观与服务的情感纽带
遗产公园能提供多样的文化生态系统服务(CES),然而在文化意义重大的场所中,景观元素与 CES 各类别之间的情感联系却鲜少有人研究。本研究率先将深度学习与大规模社交媒体文本分析相结合,以探索这些联系。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大众点评、美团、携程、同程和微博这五个社交媒体平台的 86,647 条评论,运用文本卷积神经网络(Text-CNN)模型识别出 8 种 CES 类别,揭示了关键的相关性和聚类情况。情感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进一步凸显了情感影响和语义关联。在 CES 讨论中,娱乐(43.77%)、美学(15.77%)和社会关系(13.55%)占主导地位。精神层面与大多数其他 CES 呈负相关,而娱乐除
来源:Urban Ecosystems 2.5
时间:2025-03-27
-
白腹海雕饮食模式与栖息地的关联:跨区域研究揭示生态动态关键
顶级捕食者的饮食组成能够揭示猎物基础以及它们对逆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可作为生态动态的指标。白腹海雕(Haliaeetus leucogaster,WBSE)作为顶级捕食者,是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的生物指标。其饮食组成的变化反映了猎物种群的变化,也体现了诸如栖息地丧失或资源枯竭等更广泛的生态干扰。本研究在 WBSE 的两个繁殖季(2021 - 2022 年和 2022 - 2023 年)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调查,并结合元分析,旨在达成两个目标:评估印度东海岸 WBSE 的饮食成分,以及分析澳大利亚内陆湿地不同猎物类型的饮食比例分布,还有栖息地对饮食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印度东海岸,鱼类在 WBSE
来源:Ornithology Research 1.4
时间:2025-03-27
-
栖息地丧失对卷羽鹈鹕(Dalmatian pelican)繁殖群体的影响评估及保护策略研究
近危(Near-threatened)物种卷羽鹈鹕(Dalmatian pelican)全球约10%种群依赖土耳其栖息地,其中Gediz三角洲是该国五大核心繁殖地之一。历史数据显示Homa Lagoon曾支撑重要种群,但1999年以来因土壤侵蚀和水位上升导致岛屿面积萎缩80%。2022年Lake Marmara完全干涸加剧危机。2016-2023年监测显示繁殖对数持续下降,Gediz三角洲年均130对,2017年183对至2023年仅117对,2022年Homa Lagoon岛屿记录为零对。有趣的是,鹈鹕转向人工岛和滨海沼泽繁殖。2002-2017年岛屿面积与繁殖对数呈负相关(r=-0.60)
来源:Ornithology Research 1.4
时间:2025-03-27
-
巴西亚马孙保护区蜻蜓目多样性及生态阈值研究:栖息地完整性与保护成效评估
在巴西亚马孙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背景下,一项聚焦蜻蜓目(Odonata)的研究揭示了有趣发现。科研团队对比Jamanxim国家公园内外25条溪流,记录到43种蜻蜓目昆虫(16种异翅亚目Anisoptera,27种均翅亚目Zygoptera)。令人意外的是,公园外溪流反而孕育了更多特有物种。通过线性模型分析,异翅亚目丰度与栖息地完整性指数(Habitat Integrity Index, HII)呈现显著负相关,这类阳刚飞行的捕食者更偏爱开阔地带以利体温调节。而纤巧的均翅亚目则展现出对高完整性生境的明显偏好,其物种组成与异翅亚目形成鲜明对比。这项研究不仅证实蜻蜓目作为环境指示生物的高效性,更揭
来源:Neotropical Entomology 1.4
时间:2025-03-27
-
日本孵化场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复合种的物种鉴定及其应用意义
精准鉴定轮虫品系对孵化场可持续管理至关重要。研究结合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分类学和形态计量分析,验证了日本公共孵化场及研究机构常用的15个轮虫品系身份:大型(L)类群包括严格意义上的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s.s.)(奄美、静冈、能登岛品系)与"内华达"型(B. plicatilis "Nevada")(小滨、岛根、德岛鹿岛大型品系);小型(S)类群为韩国轮虫(B. koreanus)(鹿儿岛水研、三重尾鹈、八重山等品系);超小型(SS)类群是圆形臂尾轮虫(B. rotundiformis)(冈山、大分、泰国品系)。除甲壳(lorica)尺寸
来源:Fisheries Science 1.4
时间:202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