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科研动态/国外
  • 加研究员发现抗发炎蛋白质并已登记专利

    据中央社8月18日报道,卑诗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内天然抵抗发炎的蛋白质,对了解癌症和关节炎等长期发炎病症很有帮助,颇具医疗潜力,因此将这项新发现登记为专利。根据研究小组十八日出版的《科学》杂志提出的报告,这个专利权业经登记的蛋白质叫做MCP-3(5-76)。小组领导人欧佛柔说,MCP-3(5-76)是明胶酶削断另一种叫做MCP-3的蛋白质的末端时候,产生的“缩小版”蛋白质。MCP-3(5-76)的作用是阻挡白血球前往发炎的地方,也就是关闭发炎的过程。MCP-3的作用刚好相反,会把白血球吸引到发炎的地方。白血球把发炎现场清理干净,把损坏的组织移除,身体就会康复。欧佛柔把MCP-3比做红绿灯的绿灯

    来源:

    时间:2000-08-21

  • 科学家发现嗜中性弹性蛋白酶通过降解外膜蛋白A杀死大肠杆菌

    Abderr azzaq Belaaouaj和其合作者为了了解嗜中性弹性蛋白酶(NE)介导的杀伤大肠杆菌的机制,发现嗜中性弹性蛋白酶降解定位于革兰氏阴性细菌表面的外膜蛋白A(OmpA)。嗜中性弹性蛋白酶可以杀死野生型的大肠杆菌,而不能杀死OmpA缺陷的大肠杆菌。虽然嗜中性弹性蛋白酶缺陷的小鼠对抗大肠杆菌引起的脓血症的存活能力与野生型小鼠相比要弱,但是存在或者缺少嗜中性弹性蛋白酶对于小鼠对抗由OmpA缺陷型大肠杆菌引起的脓血症的存活能力没有影响。这些发现确定了嗜中性弹性蛋白酶介导的对非氧化性细菌的杀伤机制,并且证明了OmpA作为宿主防御细菌的靶分子。该结果在8月18日出版的《Science》上有

    来源:

    时间:2000-08-21

  • 埃博拉病毒研究获进展,有望找到治疗手段

    对致死性埃博拉病毒生活周期的新的了解可以帮助对治疗手段的寻找。法国的研究者们研究出VP40的结构,这种蚌形的蛋白长不到5纳米,构成埃博拉病毒的外壳或者说是基质。马里兰州Bethesda的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的Catherine Laughlin说:“这将使我们最终了解到是什么使得这种病毒对人体造成如此大的危害。一种以VP40为靶的药物应当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在非洲已经发现有六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当埃博拉病毒感染细胞时,它以令人恐怖的速度在细胞中进行复制,然后裂解细胞,从细胞中释放出来。这将导致严重的发热、疼痛、器官衰竭和出血。这种疾病目前还没有治疗方法,并且一旦症状发生,即有高度传染性

    来源:

    时间:2000-08-21

  • 杀幽门螺杆菌可防胃癌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系主任沈祖尧教授指出,香港胃癌病人中,八成人是验出受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项纵向胃癌研究发现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能有效地在早期预防胃癌出现。 此项研究是由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前北京医科大学)合作进行,在全国胃癌高发区山东省烟台市,为一千余名市民进行检查。沈祖尧教授称,在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受试者中,一半被随机分配接受一星期的抗生素治疗;而另一半则只接受安慰剂,一年后的跟进中发现,接受抗生素治疗之组别中,胃部发炎情况有显著改善;严重的胃部发炎会演变为肿瘤。研究人员也发现在那些胃部幽门螺杆菌感染已清除之患者,一些胃癌前征即胃粘膜病变,如胃粘膜萎缩及肠化

    来源:

    时间:2000-08-21

  • 科学家鉴定出肿瘤血管的基因表达形式

    科研人员已经了解到了癌性肿瘤如何保护滋养其生长的血液供应的详细情况。在8月18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的1197页,一组研究人员报道了他们进行大规模比较人结肠癌组织与正常结肠组织之间血管基因表达的差别的结果。他们发现两类脉管系统的基因表达形式有明显的差异。该发现可以帮助研究者开发新的抗癌药物,这种新型抗癌药物将通过作用于肿瘤血管中过量表达的基因蛋白产物而发挥功效,从而使肿瘤赖以生存的血管生长停止。

    来源:

    时间:2000-08-20

  • 科学家发现与听觉密切相关的蛋白质

    华声报讯: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科学家新发现了一种蛋白质,它与听觉神经接受电信号的过程密切相关。缺乏这种蛋白质可能会引起听觉的丧失。该大学生化药理研究所的生物学家约瑟夫·普拉策说,这种蛋白质存在于内耳听觉细胞,即所谓“毛细胞”的细胞膜里。当内耳听觉细胞的“听毛”被声波振动时,这种蛋白质可向听觉细胞传导钙离子。在这个过程中将释放出信号传递物质,该物质负责向听觉神经发出对听觉起决定作用的电信号。普拉策介绍说,对老鼠进行的实验显示,缺乏这种蛋白质的老鼠会丧失听觉。研究还发现,除了没有听觉外,实验鼠在静止状态下心跳频率还会减慢。因斯布鲁克大学的研究人员目前正在试验可抑制或激发这种蛋白质活性的新药,并计

    来源:

    时间:2000-08-19

  • 中国学者发现水稻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一种疾病控制途径

    作物的多样种植可能是解决单样作物种植在抵抗疾病上存在的弱点的方法。尽管缺乏足够的实验数据,理论上和观察的结果都表明在大范围的区域内种植遗传异质性作物能够使作物拥有更大的疾病抑制能力。一组中国科学家们在8月17日出版的《Nature》杂志上介绍了在中国云南省,由农民,研究人员和其他人员参与进行的一项合作研究。试验中,1998年在5个镇,1999年在10个镇的所有水稻田种植遗传多样化的水稻作物。通过与单品种水稻种植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人员可以得出多样种植在抵抗严重的水稻枯萎病——水稻的一种主要疾病方面的作用。易患病的水稻品种与抗性品种混合种植,较单品种种植产量提高89%,且枯萎症状轻94%。实验

    来源:

    时间:2000-08-18

  • 科学家应用生物芯片绘制人乳腺肿瘤“分子肖像”

    人类乳腺肿瘤在它们的发生历史和对治疗的反应方面各不相同。转录过程的差异可以解释许多人类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的生物差异。每个细胞中,信号传导和调控系统将细胞特性的信号转化以适应环境状态,从而控制基因组中每个基因的表达。Charles M. Perou和他的同事们在8月17日出版的最新一期《Natute》的封面文章中报道他们使用排列有8,102个人类基因的互补DNA微阵列,对一组来自42个不同人的65个乳腺肿瘤外科样品中基因表达样式的差异。这些样式提供了每个肿瘤特异的分子“肖像”。在进行阿霉素化疗前和治疗16周之后,他们对20个肿瘤取样两次,并且将两个肿瘤与同一个病人的淋巴结转移相匹配。结果发现

    来源:

    时间:2000-08-18

  • 日本开发出人造核酸可用于治疗白血病

    日本开发出人造核酸可用于治疗白血病    日本工业技术院产业技术融合领域研究所在8月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已开发出了治疗白血病的人造核酸。这种人造核酸就像一把剪刀,可发现引起白血病的遗传基因并将其剪除。科研小组的成员、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多比良和诚根据动物实验结果认为,这种人造核酸将来有望成为治疗白血病的主要药物。    据科技日报报道称,这次研究的对象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MCL),患者的异常遗传因子是由两个正常的遗传因子连接而成的,新开发的人造核酸可以发现这种变异遗传基因并将其切断。科学家过去也

    来源:

    时间:2000-08-18

  • 日本成功诞生世界首头克隆猪

    据即将在星期四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说,日本研究人员采用猪胎细胞成功克隆世界第一头猪“西那”。“西那”的诞生突现了改造细胞基因供异种移植用途的潜力。这将允许基因改造的猪成为人类器官移植的捐献者,而避免器官排斥现象。日本国家动物业研究所首席研究人员鬼石说:“克隆猪的下一步——研究人员希望能使异种移植变成可行的选择——将是改造用来克隆猪的细胞的基因。”“西那”的克隆方法是这样的:将一支针状细管快速但受控地插入卵子,抽取来自猪胎皮细胞的遗传物质,显微注射进已去除自身遗传物质的卵子里。报告的作者之一洛克菲勒大学的佩里说:“有了显微注射术,你可以任意挑选基因转移,可以分开染色体,避免供体细胞核的

    来源:

    时间:2000-08-18

  • 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方“主角”要境外上市

    【ChinaByte综合消息】据安邦消息,中国科学院人类基因组中心执行主任兼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汪建日前透露,华大基因有意在境外上市集资,或者引入香港财团合作拓展生物科技产业。目前该中心进行的中国生物资源基因组计划具有相当的商业价值,是中心将来发展的基础之一。华大基因公司是中国内地的私营企业,主要由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的科学家斥资成立。值得注意的是,该中心也是中国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工作的发起者及牵头者。当时向国际人类基因组注册承担人类基因组1%的项目,正是华大基因中心。华大基因公司于1999年7月向国际人类基因组注册,同年9月1日正式加入该项计划,承担三号染色体短臂上的约3000万

    来源:

    时间:2000-08-17

  • 我人类功能基因大规模研究获重要进展

    新华社上海8月15日电 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人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这一神经内分泌重要系统的基因表达谱的绘制。同时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克隆了200条人类新基因。专家认为,这表明我国在人类功能基因的大规模研究方面获得重要进展。在上海市科委今天举行的人类基因科研成果介绍会上,有关专家介绍说:此次研究人员是通过大规模表达系列标签即EST的测定,从而获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基因表达谱的。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机体的神经内分泌调控及对免疫的影响有其内在的分子机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除分泌已知的激素外,还分泌一些其它的细胞因子或激素;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调节

    来源:

    时间:2000-08-17

  • 研究发现致病锥虫的B-细胞有丝分裂原是一种真核脯氨酸外消旋酶

    克氏锥虫类病原体可以通过干扰一种名为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的过程——白细胞的激活而逃避免疫系统的反应。研究者已经鉴定和分析了一个负责该生存策略的寄生虫蛋白。该蛋白是一种脯氨酸外消旋酶,能够逆转分子中的非对称基团。这是首次发现真核氨基酸外消旋酶基因。这一发现可能会帮助药物开发者找到新的治疗锥虫感染的药物作用靶。该研究报告刊登在最新一期(Vol 6, Issue 8)《Natuer Med.》的890-897页。

    来源:

    时间:2000-08-17

  • 研究发现母亲生育年龄影响孩子患I型糖尿病的可能性

    经过一项对1375个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儿童患I型糖尿病的英国家庭进行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随着母亲年龄从低于20岁增到45以上,儿童患此病的危险性增加三倍。在过去二十年中,英国和其它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分娩时间推迟现象,可以部分解释这些国家该病的发病率同时增加的现象。该结果在最新一期(Vol 321, Issue 7258 )《Br. Med. J.》的420-424页有详细报道。

    来源:

    时间:2000-08-17

  • 中国科学家揭示治疗血癌基因调控网络

    华声报8月16日讯:中国科学家成功地应用功能基因组学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基因调控网络。十五日出版的世界血液学专业最权威杂志《血液》刊登了这一研究的相关论文。该杂志的主编肯耐斯教授专门发来贺信,高度评价了白血病研究领域的这一重大新进展。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是白血病中临床表现最凶险的一种。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王振义等科学家,在世界率先运用维生素A的一种衍生物——全反式维甲酸,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获得成功。在国际肿瘤界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肿瘤治疗史上的一次“中国革命”。此后,各国科学家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

    来源:

    时间:2000-08-17

  • 海胆基因组项目取得第一步进展

    海洋生物——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purpuratus是一个研究发育和分子生物学的常用模型,这正是海胆基因组项目得以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该项目的参与者已经完成了海胆基因组图谱的构建。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12,000个序列被GenBank收录。详细报道见最新一期(Vol 97, Issue 17)《Proc. Natl. Acad. Sci. U.S.A.》9514-9518页。

    来源:

    时间:2000-08-17

  • 科学家发现第三种可能导致乳腺癌的基因

    国际人类基因研究组织的研究人员日前称,他们可能发现了导致乳腺癌的第三种基因,并且这种基因可能与乳腺癌的遗传有关。目前科研人员已经把它视为一个确切的基因,并将再全球范围内广为取证,以求得来解释多例乳腺癌发病得成因,以及其再遗传过程中所起得作用。国际人类基因研究组织得发言人表示,目前该组织正在寻找合适得研究地点,以对这一第三种导致乳腺癌得基因进行精确研究。

    来源:

    时间:2000-08-16

  • 研究发现调节染色质结构的一种新机制

    将染色质组装成高度有序的结构会影响染色体的功能和后生的基因调节。有序度更高的染色质被推测以组蛋白尾巴的共价修饰而形成核,接下来由非组蛋白修饰因子组装成染色体亚结构域。在最新一期《Nature》杂志上Stephen Rea和他的同事们共同报道了他们鉴定到,果蝇Su(var)3-9和裂殖酵母pombe clr4的同源基因,人类的SUV39H1和鼠类的Suv39h1编码组蛋白H3特异的甲基转移酶。这种甲基转移酶在体内选择性地甲基化组蛋白H3氨基端9号赖氨酸。他们发现该酶的催化模体属于进化保守的,需要临近半胱氨酸丰富区以呈递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活性的SET结构域。9号赖氨酸的甲基化影响10号丝氨酸的磷酸化

    来源:

    时间:2000-08-16

  • 科学家在自身免疫疾病研究中的新发现

    人类肌肉炎症的突出特征是,在肌肉细胞表面上广泛分布有MHCI类分子和出现肌肉炎症特异的自身抗体。研究者使用肌肉特异的促进系统以上调幼鼠中MHCI类分子的表达,结果发现这种小鼠最终出现了类似于人类肌炎的临床症状。该动物模型的特点表明自身抗体的特异性不是来自刺激的特异性,而是来自刺激的内容,位置及可能来自刺激的持续时间。研究者提出受该结果的启发,应该对这种情况导致其它自身免疫疾病进行研究。这样有望了解其它自身免疫疾病的机制。

    来源:

    时间:2000-08-16

  • 研究发现肥大细胞的强生存力 提供新的基因表达研究途径

    最新一期Proc. Natl. Acad. Sci. U.S.A.上Tsai, M.和他的同事们共同报道了他们对肥大细胞的研究发现。研究证明来自野生型个体的肥大细胞或遗传改造的胚胎干细胞移植进肥大细胞缺失的小鼠可以成活下来,并指导特异的IgE依赖的免疫反应。这一发现提供了一个确定肥大细胞中表达基因的作用,包括致死性作用,得特异性方法。

    来源:

    时间:2000-08-15


页次:3021/3031  共60620篇文章  
分页:[<<][3021][3022][3023][3024][3025][3026][3027][3028][3029][30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