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揭示叶绿素合成途径中关键反应
中科院植物所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刘琳研究组日前解析了拟南芥的谷氨酰-tRNA还原酶(GluTR)与其结合蛋白的复合物晶体结构。该结构中GluTR处于活性状态,反应的产物释放通道在结构中得到清楚的展现。实验分析发现,GluTR的活性受到其结合蛋白的正调控。 研究澄清了国际上长期以来关于GluTR的激活与调控方面的疑问,拓展了人们对GluTR调控多样性的认识,也为人们研究叶绿素合成调控提供了新线索。研究结果近日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据了解,叶绿素是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和传递光能的最主要色素,叶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由一系列酶促反应完成。GluTR催化的NADPH对谷氨酰-tR
-
新发现有望提高白血病化疗效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细胞分化和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干细胞通过建造新的骨髓微环境逃避化疗。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癌细胞》上。据介绍,白血病的治疗主要依靠化疗,但化疗难以清除骨髓中的白血病干细胞,导致白血病容易复发。因此,回答化疗开始后骨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白血病干细胞如何逃避化疗等科学问题对研究治疗策略非常重要。研究人员先将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注入小鼠体内,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之后给予化疗,用先进的成像技术等进行观察和研究。发现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浸润性生长,在实质性破坏正常骨髓微环境后,给予化疗,白血病干细胞会分泌一些细胞因子,招募和改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
-
中科院研制意念控制外骨骼:可一拳打穿墙体
2014年巴西世界杯揭幕战上,一名患有截瘫的巴西少年身穿一套“外骨骼”机器人,开出了本届世界杯的第一球,从而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在中科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亦有一款高科技含量的机械外骨骼已研制成功,目前已进入调试阶段。有腿有脚的“钢铁外衣” 通过电机助力今年3月,中科院常州先进所科研项目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陈剑和他的小伙伴们瞄准外骨骼机器人系统,研制了名为EXOP-1(认知外骨骼机器人1号)的外骨骼机器人。昨天上午在先进所见到他们,这群“80后”年轻人正忙着对机器人最后的调试。被悬挂在先进所研究室的这套外骨骼,它有脚、有腿,与人的下半身十分相似,本体全部由航空铝打造,在人体的腰部和腿部分
-
中科院Nature发表微生物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出了,细胞壁成分脂多糖被传递并插入到细菌外膜中的分子结构机制,相关论文“Structural basis for lipopolysaccharide insertion in the bacterial outer membrane”发表在6月18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黄亿华(Yihua Huang)研究员,其主要从事膜蛋白结构生物学研究,研究方向包括膜蛋白的生成与蛋白质跨膜转运机理;及生物膜的生成。在革兰氏阴性菌的表层,有由肽葡聚糖形成的细胞壁,在壁的外面,又有由蛋白
-
MetaImprint:哺乳动物印记基因信息资源
近期,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收集了包括人和小鼠在内的8个哺乳动物的印记基因信息,并整合了高通量的表观基因组数据及印记基因基因组特征,构建了一个哺乳动物印记基因的整合信息资源平台(MetaImptint,http://bioinfo.hrbmu.edu.cn/MetaImprint)。研究人员还基于此资源平台对印记基因所在基因组区域的表观遗传修饰进行了差异分析,利用功能富集分析的方法对印记基因所参与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注释,相关成果在著名发育学相关杂志Development上发表。 基因组印记,是一种复杂的表观遗
-
Journal of Cell Science:红细胞发育调控新机制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所熊敬维教授课题组与珅奥基公司孟坤博士合作的研究成果“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PTPN9 Regulates Erythroid Cell Development through STAT3 Dephosphorylation in Zebrafish”(酪氨酸蛋白激酶PTPN9通过去磷酸化STAT3调节斑马鱼的红细胞发育),近日在国际学术杂志Journal of Cell Science在线发表(April 11, 2014 doi: 10.1242/jcs.145367)。酪氨酸蛋白激酶PTP家族在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相关的信号通路中扮演重
-
我科学家发现自身免疫疾病防治新思路和潜在靶标
新一期出版的《自然免疫学》杂志刊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研究团队的论文,报道了一种被称为Rhbdd3的蛋白分子能够通过选择性地抑制树突状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等炎性细胞因子,从而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该发现为自身免疫病发生发展机制提出了新观点,也为有效防治自身免疫病提供了新思路和潜在靶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973项目等资助下,曹雪涛与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暨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娟讲师等发现,Rhomboid蛋白家族成员Rhbdd3分子能显著抑制病原体触发的树突状细胞活化及白细胞介素6释放,维持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的免疫稳态,进而抑制机体炎症损伤及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借助
-
我国科学家发现有重大生物学意义的全新RNA病毒
我国科学家从蜱中发现一种从未被报道过的分节段RNA病毒,该病毒在分类上可能代表着一个新病毒科。该病毒由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张永振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发现,文章日前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杂志上,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高度评价了该论文的重要意义、《科学家》等许多国际网站媒体也进行了报道。张永振研究员介绍,该病毒的基因组含四个基因节段,其中两条与不分节段的黄病毒科病毒同源;另外两个节段不同于黄病科病毒及其他已知的病毒,来源不明。基因组分节段或不分节段是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两种存在形式。长期以来,各国科学家试图发现这两类病毒间的进化关联,但始终没有突破。
-
许智宏院士:中国植物科学迎来“硕果期”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植物科学飞速发展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国际植物科学领域三大顶级刊物《植物细胞》《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学杂志》的一项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植物科学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最近10年里,美国和欧洲在这三本期刊上发表论文所占比例持续下降,而中国作者的文章则快速上升至20%以上。今年4月和5月,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植物细胞报告》编辑部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许智宏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种康作为特约副主编,连续出版了两期中国专辑,全面介绍中国植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的进展。专辑首篇综述全面分析了中国植物科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国家政策以及中国植物科学家的责任,展望了中国植物科学研究应
-
上海交大Hepatology发表肿瘤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外显子组测序方法揭示出了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的一些新突变和癌基因,并证实它们与Wnt信号通路以及泛素连接酶复合体相关。这项研究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2.003)接受并在线发布。上海交通大学的何祥火(Xianghuo He)教授、复旦大学的董岿然(Kuiran Dong)教授以及第二军医大学的王红阳(Hongyang Wang)院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肝母细胞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据统计,每10万名儿童中有5~15名病儿,90%发生于3
-
中国疾控中心参与发表Nature子刊H7N9研究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根据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在中国引起了严重疾病及死亡的一种危险的禽流感病毒株H7N9,有可能存在于小部分的潜在区域内,似乎有传播到印度、越南、印尼和孟加拉国等其他适宜区域的风险。来自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LB)、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际家畜研究所(ILRI)和牛津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对显示中国活禽市场以及全国范围内家禽产量分布和密度的新数据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到现在为止疾病的出现和传播主要与迎合消费者对于活禽偏好的市场集中情况有关,似乎与中国日益增长的密集型商业家禽生产经营无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
-
上海生科院发现节律调控胰岛素敏感性的关键分子机制
近日,最新一期的国际学术期刊Hepatology 正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翟琦巍研究组的研究论文CLOCK/BMAL1 Regulates Circadian Change of Mouse Hepatic Insulin Sensitivity by SIRT1。该研究揭示了节律调控胰岛素敏感性的关键分子机制。 大多数生物体为了适应昼夜的变化,产生了控制自身节律行为的生物钟。在哺乳动物中,生物钟广泛地参与了多种代谢过程的调控。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征,营养失衡、缺乏锻炼等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常见原因。旅行时差、昼夜轮班工作、作息时间不规律等导致的生物节律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4-06-19
-
上海有机所完成抗生素A201A的首次全合成
A201A是一个结构独特的核苷类抗生素,其中含环外烯醚的呋喃糖单元从未在其它天然产物中出现过。该抗生素由美国礼来公司于1976年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capreolus NRRL 3817中分离得到,对革兰氏阳性菌和大多数厌氧性革兰氏阴性菌显示出强烈的抗菌活性。由于该化合物含有模拟tRNA末端的3’-酰胺基核苷片段,推测其作用于核糖体A位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2012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鞠建华课题组从南中国海海底获取的放线菌株Actinomycetes thermotolerans中又意外地分离得到A201A,并对其独特的生物合成途径开展了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
来源: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时间:2014-06-19
-
北京大学发现新蛋白编码机制和代谢相关基因
北京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尹玉新课题组最近取得研究突破,揭示了真核生物中新的蛋白编码机制,并由此发现PTEN家族的新蛋白PTENα,进一步证实其定位于线粒体、参与调控细胞能量代谢过程。该研究成果于2014年5月6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Cell子刊Cell Metabolism(IF14.6),论文题目为“PTENα, a PTEN isoform Translated through Alternative Initiation, Regulates Mitochondrial Function and Energy Metabolism”。这一工作已获得Nature Reviews Mole
-
山东大学研究发现硫化氢调控胚胎运输
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研究显示,胚胎早期通过输卵管进入子宫的运输受到硫化氢的信号调节。该研究加深了人们对于异位妊娠(俗称宫外孕)相关的输卵管运输机制受损机制的了解。 山东大学医学院生理系教授李景新及其研究团队使用药物或者基因干扰了怀孕小鼠体内的硫化氢信号,结果发现小鼠怀孕异常,而给小鼠使用一种可以释放硫化氢的药品可以防止这种异常。 李景新提到,研究证明硫化氢代谢紊乱可抑制早期胚胎在输卵管的转运,最终会阻碍胚胎在子宫的着床;而外源性补充硫化氢可部分逆转上述异常。 硫化氢是继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之后的第三种气体信号分子。研究发现哺乳动物体内有三种酶参与了硫化氢气体分子的合成,他们分别是C
-
我国研制出新纤维原料“超仿棉” 近于丝优于棉
获悉,一种基于生物基、生物质材料的“超仿棉”纤维原料,由宜宾丝丽雅集团研发成功。与天然棉花相比,其强度提升15%至20%、沸水收缩率同行最小,且外观光泽、色谱、功能及纤度等指标更优,有望降低纺织行业成本和资源能耗,成为棉花纤维原料的“新替身”。这种被定名为“雅丝绒”的新型纤维原料,所采用的生物基、生物质材料为100%纤维素纤维,具备“近于丝优于棉”的许多特性。其杂质含量少,可解决传统棉花含棉籽壳、纤维胶质等杂质多,造成的纺纱、织布损耗大、生产车间粉尘严重等问题;具有高强度、低伸度特性,可定制出更丰富纤度、长度的特殊纺织产品,满足不同纺纱工艺和生产需求;可在同一染色环境条件下,混纺出与天然棉纯纺
-
C-N键活化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1,3-二胺是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和药物的重要结构单元,但相对于1,2-二胺类化合物,1,3-二胺的合成较难。因此,1,3-二胺的高效合成一直是有机合成领域中具有挑战的课题之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汉民带领的研究小组在1,3-二胺的合成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利用先前发展的胺缩醛对Pd(0)氧化加成生成“Pd-CH2NR2”亲核试剂的基元反应,通过“Pd-CH2NR2”对联烯的迁移插入形成烯丙基钯,再与胺缩醛发生烯丙基胺化反应,以100%的原子经济性实现了联烯的双官能化反应,一步合成了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药物中间体1,3-二胺。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的《德国
来源: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时间:2014-06-19
-
中国科技大学Hepatology探讨肝脏再生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共抑制受体TIGIT通过调控NK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串扰保护了肝脏再生。这项研究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2.003)接受并在线发布。中国科技大学的田志刚(Zhigang Tian)教授和孙汭( Rui Sun)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田志刚教授的主要研究兴趣为NK细胞生物学研究,肝脏免疫学研究,以及NK细胞为基础的新型生物治疗技术及产品研制。孙汭教授主要从事肝脏天然免疫耐受机理及其肝脏免疫病理学研究;肝脏NK细胞对肝脏再生与损伤的负调机理;以及天然免疫受体泛特异识别的分子机制
-
复旦大学Cancer Res发表癌症研究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利用外显子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组织外显子组的差异,发现化疗前存在TP53或PIK3CA突变的肿瘤在化疗后可能丢失该突变。并进一步分析了突变丢失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表在6月12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邵志敏(Zhi-Ming Shao)教授及余科达(Ke-Da Yu)副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邵志敏教授从事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多年,主要科研重点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乳腺癌的规范化治疗、乳腺癌转移机制的研究和乳腺癌易感基因的研究。
-
北京大学最新PNAS连发两篇文章
生物通报道: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北京大学科学研究发展迅猛,尤其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在最新的QS大学学科排名中,北京大学相比于去年,上升了十位,位列第37,综合评分78.6(2014年QS大学学科排行榜 北大生科院进步显著)。6月17日出版的PNAS杂志分别报道了北京大学的两项研究新进展。 在第一篇文章“Evidence for environmentally enhanced forest growth”中,北京大学方精云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利用森林类型、体积和树木年龄等方面数据,发现了环境变化对森林生长的新影响。北京大学生态学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