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我国科学家发现促进肿瘤发生与异常生长的新机制

    5月12日出版的国际顶级学术《癌细胞》杂志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研究团队有关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报道了该团队发现一种能够通过在细胞核内聚集、放大促癌信号转导的新机制,而促进肿瘤发生与异常生长的新型小G蛋白分子RBJ,提出了肿瘤异常生长的“细胞核信号陷阱”学术观点。 研究发现,RBJ高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中,并能够促进细胞恶性转化,高表达RBJ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显著缩短,降低RBJ表达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生长,这表明我国自主发现了一个有应用价值的潜在肿瘤靶标。该工作由曹雪涛院士与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涛涌副教授、中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5-14

  • 宋诙小组发现能够用于明胶制备的新型蛋白酶

    明胶是胶原的水解产物,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纺织、化工、电子、造纸、印刷等30多个行业,化学制备法一直是明胶生产的传统工艺。近年来,随着对各类酶的研究进展与绿色工艺的革新,酶法制备明胶工艺成了研究者不断探索的新方向。 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宋诙带领研究组,通过对土壤样品宏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一种能够用于明胶制备的新型蛋白酶,并以该酶为基础对蛋白酶法制备明胶工艺进行了优化。 宋诙告诉《中国科学报》,新型蛋白酶法制备明胶工艺对于资源利用和环境维持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现有骨素处理和明胶提取设备具有很好的兼容性。此外,在生产方面,无需额外添加独特工艺设备,传统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5-14

  • 研究发现植物印迹基因有较强物种特异性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刘爱忠研究组博士生徐伟利用典型双子叶胚乳型种子蓖麻,发展了崭新的研究体系,并鉴别出大量新颖的印迹基因。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核酸研究》杂志。 据介绍,基因组印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观遗传学现象。在配子或合子发育过程中, 来自亲本的等位基因或染色体发生差异性的表观修饰,促使亲本等位基因差异表达,即印迹基因。 在植物中基因组印迹主要发生在被子植物的三倍体胚乳组织中,并在胚乳和种子的发育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由于拟南芥胚乳随种子发育很快消失,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很难解析双子叶植物基因印迹对胚乳表型影响的生物学意义。 研究人员利用典型双子叶胚乳型种子蓖麻,通过系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5-14

  • 中外科学家揭示北极熊适应北极极地气候之谜

     中外科学家完整解读了北极熊基因组,揭示了北极熊适应北极极地气候之谜。9日,最新成果以封面故事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科学家对北极熊和棕熊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与它的近亲棕熊的分化不到50万年,从进化的尺度说相当短。人类约在五百万年前与其近亲黑猩猩分道扬镳。科学家表示,对于一个体型庞大的哺乳动物而言,北极熊和棕熊在外表和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完成这么大的变化,令人惊讶。为适应北极环境,皮毛由棕色变成白色,身体表面变得更加顺滑,以及巨大的生理和代谢变化。  通过对基因组中编码蛋白的相关基因分析发现,很多与脂肪酸代谢和心血管功能相关的基因在北极熊中已经发生了适应性的进化,这可能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5-14

  • 教授Cell子刊:干细胞为自己建立家园

    生物通报道: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干细胞微环境对于干细胞的增殖和多能性维持非常关键,但并不清楚这种独特的微环境是如何形成的。日前,中科院动物所和辛辛那提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干细胞分泌的一种关键性物质,为自己建立了舒适的家园。这项研究于五月八日发表在Stem Cell Reports杂志的网站上。机体内的干细胞生存在特殊的局部微环境中,这种微环境被称为niche。Niche主要由细胞和细胞间的细胞外基质(ECM)组成,它对干细胞储备至关重要。不过迄今为止人们还不清楚细胞外基质对于niche的功能有何具体作用。(延伸阅读:Cell子刊惊人发现:干细胞拥有天然后备军)为此,动物研究所“****”特聘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13

  • 程红研究组最新文章揭示乙肝病毒调控机制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程红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A Sub-Element in PRE enhances nuclear export of intronless mRNAs by recruiting the TREX complex via ZC3H18”,揭示了PRE中一个顺式作用元件通过ZC3H18招募出核复合物TREX促进mRNA出核转运的分子机制。       &nb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4-05-13

  • 版纳植物园揭示MYB82调控表皮毛发育

    表皮毛由植物表皮细胞发育而来,广泛分布于陆生植物,是生长在植物表皮组织的一种特化结构。叶片表皮毛可以起到保护叶片、防止强光灼伤、减小蒸腾的作用。有些植物的表皮毛可以分化成腺毛从而分泌一些次生代谢物质更好地保护植物。  表皮毛的起始和形成受到细胞内基因的程序性调控。目前的研究表明,由三个不同基因家族蛋白形成的WD40/bHLH/MYB调控复合物是调控表皮毛起始和形成的关键因子,其中任何一个蛋白功能的缺失都会导致植物无法形成表皮毛。GL1(GLABROUS 1)和GL3(GLABROUS 3)分别是拟南芥中调控表皮毛形成的一个MYB基因和一个bHLH基因,它们各自的功能缺失都会导致植物产生光滑的叶

    来源: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14-05-13

  • 宋诙小组发现能够用于明胶制备的新型蛋白酶

    明胶是胶原的水解产物,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纺织、化工、电子、造纸、印刷等30多个行业,化学制备法一直是明胶生产的传统工艺。近年来,随着对各类酶的研究进展与绿色工艺的革新,酶法制备明胶工艺成了研究者不断探索的新方向。 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宋诙带领研究组,通过对土壤样品宏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一种能够用于明胶制备的新型蛋白酶,并以该酶为基础对蛋白酶法制备明胶工艺进行了优化。 宋诙告诉《中国科学报》,新型蛋白酶法制备明胶工艺对于资源利用和环境维持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现有骨素处理和明胶提取设备具有很好的兼容性。此外,在生产方面,无需额外添加独特工艺设备,传统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5-13

  • 研究合成具有抗肿瘤活性新型化合物

    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日前设计、合成了两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新型化合物。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道尔顿无机化学》。 据了解,关于金属配合物型抗肿瘤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其中,靶向DNA小沟特异碱基系列的金属配合物作为抗肿瘤试剂的研究备受关注。 以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生傅夏兵为第一作者、乐学义教授为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作为潜在化疗药物的水溶性DNA小沟结合剂:制备、表征、DNA结合和断裂、抗氧化、抗肿瘤活性及与人血清白蛋白的作用》,以二肽、杂环化合物及生命元素铜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两个具有抗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5-13

  • 科学家发现慢性疼痛镇痛新靶点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王永祥教授带领科研团队首次发现脊髓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可对慢性疼痛产生有效镇痛作用,这一受体成为治疗慢性疼痛的新潜在性镇痛靶点分子。 慢性疼痛除了人们熟知的头疼、牙疼,还包括炎症痛、肿瘤癌症痛、神经源性痛、糖尿病疼痛和腰背痛等。这一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教育部基金资助下开展,成果主要内容发表在近期的国际神经科学权威杂志《神经科学杂志》上。 实验数据表明,GLP-1受体激动剂对肿瘤癌症、糖尿病等疼痛抑制率达60-90%。对GLP-1受体激动剂在不同慢性疼痛模型中的作用效力进行比较,抑制福尔马林引起的持续性疼痛最有效,依次优于对付神经结扎引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4-05-13

  • 曹雪涛等提出促癌信号“细胞核陷阱”观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团队日前发现一种高表达于肿瘤细胞核内、能够显著促进肿瘤发生与生长的新型小G蛋白分子RBJ,并提出肿瘤细胞恶性增殖的促癌信号“细胞核陷阱”学术观点。该研究结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在5月12日出版的《癌细胞》杂志上。 如何提高肿瘤细胞对相关靶向药物的敏感性以及克服肿瘤细胞对信号通路靶向药物的耐药性是目前转化医学领域密切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曹雪涛与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陈涛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明金博士后、俞宙博士等,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上海长海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5-13

  • 12天:一场H7N9疫苗研发的竞跑

    4月8日至20日,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全球共享禽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获得H7N9病毒基因信息后,他们通过基因合成及利用反向遗传病毒拯救技术,在短短的12天里,就获得了供动物实验用的H7N9重组病毒疫苗株(AH-H7N9-PR8),制备了研究用灭活全病毒疫苗。 疫苗迫在眉睫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凌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目前,对抗流感病毒最主要的“三板斧”——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和帕那米韦都是通过抑制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来控制病毒。使用达菲的最佳时间是发病后48小时之内。然而绝大多数流感患者确诊时已发病多日,临床上也观察到许多病人用药后的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5-13

  • 中科院,南京大学《Cell》发表表观遗传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南京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rogramming and Inheritance of Parental DNA Methylomes in Mammals”的文章,揭示了哺乳动物中子代如何继承亲代DNA甲基化图谱的新规律,这不仅改写了该领域长久以来的传统理论,而且将对生殖健康、进化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产生重要的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刘江研究员,以及南京大学黄行许教授,这两位学者分别聚焦于遗传学基因组学(以斑马鱼为模型发现,子代胚胎继承精子DNA甲基化图谱),以及不同物种的同源重组(HR)、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12

  • 清华大学PNAS提出成体干细胞再生调控的数学建模新观点

     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雷锦誌副研究员目前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题为《成体干细胞再生的基因与表观遗传调控交叉作用的数学模型》的论文。该论文提出成体干细胞再生调控中细胞行为服从组织生理功能最优的观点,并且根据该假设建立了基于随机动态规划的关于干细胞再生调控的数学模型。  这一文章被PNAS以亮点文章介绍, 并被专门述评(Commentary)。雷锦誌为论文第一作者,另外两名合作者分别是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生态与发育生物学系的美国科学院院士西蒙•A•莱文(Simon A. Levin)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数学系聂青(Qing Nie)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4-05-12

  • 我国学者提出肿瘤异常生长的“细胞核陷阱”观点

    科技日报北京5月11日电 (记者唐先武)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事关癌症患者治疗所需的新技术新药物的研发与应用。11日出版的《癌细胞》杂志发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研究团队论文。他们发现新型小G蛋白分子RBJ,RBJ异常活跃则肿瘤生长恶化更快,而降低RBJ活性则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生长,提出肿瘤异常生长的“细胞核信号陷阱”学术观点。该项目是在科技部和国家基金委等项目支持下,曹雪涛院士与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涛涌副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明金博士、俞宙博士等,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等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5-12

  • 杨君兴小组发现鱼类新属狭吻鱼属

    记者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杨君兴研究组研究生黄艳飞日前发现一个尚未被科学家发现的鱼类新类群,并将其命名为狭吻鱼属。该成果近日发表于《动物分类学》。 “我在硕士论文研究中发现了一批从未被记录过的奇特标本,经过系统的形态学比对,证明这些鱼类代表一个尚未被科学家发现的新类群,我将其命名为狭吻鱼属。” 黄艳飞说,该属为单型属,目前仅发现一种,仅分布在广西桂林西江支流,干季在地下洞穴生活,洪水季节游到与洞穴相连的小河中。 研究人员认为,狭吻鱼属在形态上跟泉水鱼属和唇鱼属较相似。在分子系统发育关系上,与直口鲮属亲缘关系较相近。狭吻鱼属的发现进一步突出了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在鱼类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5-12

  • 华南农大合成具有抗肿瘤活性新型化合物

    记者从华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理学院日前设计、合成了两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新型化合物。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道尔顿无机化学》。 据了解,关于金属配合物型抗肿瘤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其中,靶向DNA小沟特异碱基系列的金属配合物作为抗肿瘤试剂的研究备受关注。 以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生傅夏兵为第一作者、乐学义教授为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作为潜在化疗药物的水溶性DNA小沟结合剂:制备、表征、DNA结合和断裂、抗氧化、抗肿瘤活性及与人血清白蛋白的作用》,以二肽、杂环化合物及生命元素铜为原料,设计、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5-12

  • 华大基因参与发表《Cell》封面文章:解析北极熊基因组

    生物通报道  通过比较北极熊和棕熊的基因组,揭示出北极熊是比以前认为的要更年轻的一个物种,其与棕熊在不到50万年前发生了分歧。分析结果还揭示出了与北极熊能够极端适应北极地区生活相关的几个基因。这一物种在其生命的大多数时候都生活在海冰上,它主要靠食用海洋哺乳动物一类富含脂肪的食物为生。该研究准确地指出了与脂肪酸代谢和心血管功能相关的一些基因,或许能够解释北极熊可以处理高脂饮食,避免形成动脉脂肪斑块以及心血管疾病的能力。而高脂饮食的人类常饱受心血管疾病的折磨。这些基因或许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保护人类避免高脂饮食不良影响的见解。这项研究是由丹麦、中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延伸阅读:中外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09

  • 北京师范大学连发Nature,Science文章

    生物通报道: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近期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上发文,介绍了关于小麦水稻种植研究,以及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研究进展。首先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Large-Scale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Within China Explained by Rice Versus Wheat Agriculture”的文章,提出了小麦水稻种植对于心理倾向发展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09

  • 中外科学家Nature子刊绘制蜘蛛基因组图谱

    生物通报道  是什么让蜘蛛成为蜘蛛?我们能够从蜘蛛身上学到什么?(延伸阅读:首都师范大学任东教授Science后再发重要成果)来自奥胡斯大学和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成功完成对蜘蛛基因组的测序后得出了惊人的结论:令人毛骨悚然的八条腿蜘蛛在某些方面与人类相似。而这并非只是一个可怕的研究发现。这一测序对于未来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蜘蛛的某些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5月6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奥胡斯大学的Kristian W. Sanggaard和Jesper S. Bechsgaard说:“简言之,我们为每个对蜘蛛感兴趣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09


页次:1385/2138  共42754篇文章  
分页:[<<][1381][1382][1383][1384][1385][1386][1387][1388][1389][139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