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H7N9流感疫苗研究获进展

    最近,由广州医科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联合共建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关于H7N9流感疫苗的研究获进展,相关成果(Induction of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to influenza A virus H7N9 by inactivated whole virus in mice and nonhuman primates)已在线发表在《抗病毒研究》(Antiviral Research)上。 该实验室研究人员在2013年4月8日从全球共享禽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获得H7N9病毒基因信息后,利用反向遗传病毒拯救技术仅用12天就自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14-05-06

  • 研究表明女性吸烟和被动吸烟更易患肺癌

    近日,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女性吸烟和被动吸烟更容易导致肺癌。该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袭著革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期刊《癌症通讯》杂志上首次发表了关于雌激素促进烟草颗粒物致癌的论文。从2002年开始,袭著革团队针对环境污染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5种纳米材料、室内外空气悬浮颗粒物,系统研究了它们的生物毒性效应、机制及其对免疫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健康的影响。他们通过分级测定吸烟产生的纳米颗粒及携带的污染物,发现致癌物多环芳烃主要沉积在细(PM2.5)和超细(PM0.1)颗粒物上,在建立多环芳烃致小鼠肺癌模型的基础上,首次观察到雌二醇对多环芳烃的致肺癌效应具有明显促进作用,首次为雌激素和吸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4-05-06

  • 陈竺、陈赛娟院士Nature子刊发表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研究人员对新白血病受累基因IQCG展开研究,揭示出IQCG蛋白的某些功能和分子特征是斑马鱼中造血作用的必要条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5月2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陈竺(Zhu Chen)院士和陈赛娟(Sai-Juan Chen)院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这对令业界羡慕的院士伉俪师出同门,在同一个实验室工作二十余载,在血液学、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共同发表了大量重要的科研成果(延伸阅读:陈竺陈赛娟院士发表2014开年PNAS文章)。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常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05

  • 中科院Cell Res发表非编码RNA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近日在新研究中证实,在精子发生后期粗线期piRNAs导致了大量的mRNA消失。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5月2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学院的刘默芳(Mo-Fang Liu)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研究方向是非编码RNA在癌症发生和精子发生中的功能机制。Piwi互作RNA(piRNA)是从哺乳动物生殖细胞中分离得到的一类长度约为30nt的非编码RNAs,这类小RNAs通过与Piwi蛋白家族成员结合来发挥它的调控作用(延伸阅读:Cell子刊:解析piRNA信号通路名单 )。大量的研究证实Pi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05

  • 我国科学家发现烟草颗粒物致癌新机制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近日对外称,该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袭著革课题组通过10多年研究,发现雌激素会促进烟草颗粒物致癌,这一成果不仅提示女性吸烟和被动吸烟更容易导致肺癌,而且为此类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有关该科研成果的论文已刊登于国际著名期刊《癌症通讯》。  该课题组还发现纳米材料氧化铝可显著促进耐药基因在细菌之间的转移,证实经呼吸摄入的纳米粒子能够进入血液并输送到主要脏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健康风险预测和预警技术。  从2002年开始,袭著革团队针对环境污染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5种纳米材料、室内外空气悬浮颗粒物,系统研究了它们的生物毒性效应、机制及其对免疫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健康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5-05

  • 上海交大张大兵《Plant Cell》发表植物发育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近日,知名期刊《Plant Cell》刊登了上海交通大学、诺丁汉大学等处的最新研究论文“ABORTED MICROSPORES Acts as a Master Regulator of Pollen Wall Formation in Arabidopsis”。该研究表明,绒毡层特异性转录因子AMS在花粉发育过程中发挥多样化和关键的作用,包括在小孢子母细胞分离、四分体胼胝质层溶解和随后的孢粉素生物合成和花粉外被形成过程中发挥直接的转录调控作用。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张大兵教授,张大兵教授研究组主要从事水稻遗传学、花器官和花药形成分子基础以及分子辅助育种等研究工作,曾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04

  • 清华孟安明院士Nature子刊揭示细胞信号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组织者特异性的Bmp2b(organizer-specific Bmp2b,osBmp2b)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正确Bmp活性梯度的必要条件。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4月29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任职于清华大学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孟安明(Anming Meng)教授以及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淘毅(Yi Tao)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孟安明教授主要从事脊椎动物胚胎的分子发育生物学研究。曾在Science、Cell、Developmental cell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04

  • 贺福初院士Cell Res解析细胞增殖调控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CKIP-1通过抑制TRAF6介导的Akt激活调控了巨噬细胞增殖。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4月29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国际著名细胞生物学家、遗传学家贺福初(Fuchu He)院士和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的张令强(Lingqiang Zh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贺福初院士主要从事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延伸阅读:Nature人物专访: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张令强教授目前的主要方向为泛素连接酶的功能及调控机制,DNA损伤反应与修复的分子机制,以及肝脏重要蛋白质相互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04

  • 中科院Plant Cell揭示植物-菌根共生能量来源

       4月30日,国际学术期刊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二涛研究组关于菌根共生的最新研究成果A H+-ATPase that Energizes Nutrient Uptake during Mycorrhizal Symbioses in Rice and Medicago。   该研究揭示了植物-丛枝菌根共生营养交换过程中能量的来源,并表明通过对H+-ATPase的修饰有望提高植物从环境获取营养的能力。王二涛和其团队之前的研究还发现RAM2参与的Cutin合成是菌根共生所必需的(Curren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4-05-04

  • 清华大学科研团队找到抗新型冠状病毒抗体

    中美两个独立的研究团队28日报告说,他们发现了多株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感染的中和抗体。  这是国际上首次报告发现抗新型冠状病毒的中和抗体。中和抗体是免疫细胞分泌的一类蛋白,能在某些病毒侵入细胞之前与该病毒结合,阻止其黏附、感染细胞,相当于把病毒“中和”掉。  清华大学张林琦教授和王新泉教授带领的团队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上报告说,他们首先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了新型冠状病毒与其人类受体蛋白DPP4之间的相互作用,然后利用正常人的非免疫抗体库,像“钓鱼”一样筛选出两株中和抗体MERS-4和MERS-27。这两株中和抗体经过验证,可以有效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与其细胞受体DPP4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5-04

  • 研究揭示血栓形成过程中关键受体三维结构

    4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该所赵强研究员研究组在嘌呤能受体P2Y12R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P2Y12R与拮抗剂以及激动剂的三维结构于5月1日作为两篇独立文章同期发表在Nature上,两篇文章均以赵强研究员为通讯作者,以上海药物研究所为第一单位。这是国内课题组极其罕见在顶级杂志上背靠背同期发表科研究论文。 血栓性疾病包括中风、冠心病、肺栓塞等各种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致死致残的重要疾病之一。数据统计,血栓性疾病占人类疾病死亡率的51%以上。目前,我国血栓性疾病患者超过1千万,发病率远高于其他疾病,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在血栓性疾病的发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4-05-04

  • 研究揭示血栓形成过程中关键受体三维结构

    4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该所赵强研究员研究组在嘌呤能受体P2Y12R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P2Y12R与拮抗剂以及激动剂的三维结构于5月1日作为两篇独立文章同期发表在Nature上(论文摘要一;论文摘要二),两篇文章均以赵强研究员为通讯作者,以上海药物研究所为第一单位。这是国内课题组极其罕见在顶级杂志上背靠背同期发表科研究论文 血栓性疾病包括中风、冠心病、肺栓塞等各种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致死致残的重要疾病之一。数据统计,血栓性疾病占人类疾病死亡率的51%以上。目前,我国血栓性疾病患者超过1千万,发病率远高于其他疾病,且有逐年递增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4-05-04

  • 中国学者罕见Nature同期发布两项重大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与NIH,Scripps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合作,发表了题为“Agonist-bound structure of the human P2Y12 receptor”等两篇文章,揭示血栓形成过程中关键受体:嘌呤能受体P2Y12R的三维结构,这将有助于深入了解GPCR超家族的结构多样性以及信号传导机理,也对治疗各种血栓类疾病的药物改进以及研发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两篇文章同期刊登在Nature杂志上,上海药物研究所赵强研究员为通讯作者上海药物研究所为第一单位。这是国内课题组第一次在顶级杂志上背靠背同期发表科研论文。赵强研究员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主要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01

  • 徐华强《Cell Research》发表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近日,知名期刊《Cell Research》刊登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研究员的最新研究论文“Structures and mechanism for the design of highly potent glucocorticoids”。该研究揭示了糖皮质激素效力的关键结构机制,为发展新型高效糖皮质激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依据。本文通讯作者分别为中科院药物研究所的徐华强(H. Eric Xu)、Wei Yi和美国Van AndelResearch Institute的Yuanzheng He。徐华强研究员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2009年入选国家****,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4-30

  • 中科院Nature Genetics发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异三聚体G蛋白(Heterotrimeric G proteins)调控了水稻的氮利用率。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4月28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的傅向东(Xiangdong Fu)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激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氮是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占植物干重的1.5-2%以及植物总蛋白的16%,是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叶绿素、激素等的组成成分。氮肥是农业生产中需要量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4-30

  • 尚永丰院士连发PNAS,PLoS文章揭示癌细胞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天津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市医学表观遗传学重点实验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istone demethylase KDM5B is a key regulator of genome stability”的文章,发现KDM5B是对DNA损伤应答至关重要的一个蛋白,而且这种酶也是基因组稳定性的一个看护者和关键调控因子,这将有助于解析维持遗传保真性的表观遗传作用。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大学的尚永丰院士,以及天津医科大学的石磊(Lei Shi)博士。尚永丰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及性激素相关妇科肿瘤分子机理的研究。曾在世界上首次建立哺乳动物细胞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4-30

  • 中山大学973首席科学家Cell Death Dis解析关键调控分子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UMA mediates ER stress-induced apoptosis in 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的文章,发现p53调控过程中一个新凋亡分子:PUMA(p53-upregulated modulator of apoptosis)在门静脉高压症诱导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中的重要作用,这将为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靶标。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出版社旗下Cell Death & Disease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山大学“****”引进学者,973计划首席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4-30

  • 中国学者4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进入四月,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CRISPR研究重要成果,鼻咽癌研究新发现,以及人源II型α亚型磷脂酰肌醇-4-激酶(hPI4KIIα)的结构功能研究成果等。 首先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就取得了一项阶段性的重要成果,开发了一种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慢病毒聚焦型人源细胞文库、功能性基因筛选平台以及基于高通量深度测序技术解析数据的完整技术路线。近年来基因组编辑领域取得飞速的发展,锌指核酸酶(ZFNs)、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ALENs)、CRISPR/Cas系统大大改变了科研人员在哺乳动物系统中研究基因及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4-30

  • Science子刊:清华大学生科院报道致命病毒中和抗体

    4月30日,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林琦教授和生命学院王新泉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联合发表题为“Potent Neutralization of MERS-CoV by Human 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the Viral Spike Glycoprotein”(针对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表面S蛋白的人源高效的中和抗体)的研究论文,这是国际上首次报道关于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的人源的单克隆中和抗体。清华大学医学院2010级博士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4-04-30

  • 中山一院:RMVD患者左右心耳miRNA表达谱比较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十分高。目前, AF相关的microRNA(miRNA)已在患风湿性二尖瓣病(RMVD)患者的右心房(RA)和左心房(LA)中发现。然而,大多数的研究只关注RA;与LA相关的miRNA在RA和LA间的潜在差异仍然未知。为此,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仲凯教授领衔的团队对AF相关的miRNA机制做了进一步的探索*,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4月刊上。研究人员以RMVD患者右心耳(RAA)和左心耳(LAA)为样本分别对其miRNA表达谱进行检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4-04-30


页次:1387/2138  共42750篇文章  
分页:[<<][1381][1382][1383][1384][1385][1386][1387][1388][1389][139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