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β-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在β-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方面获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欧洲微生物学会联合会微生物学快报》。 据了解,β-胡萝卜素是一种天然色素,有很高的药理学及营养学价值,现已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食品添加剂及化妆品等行业。构建高效合成β-胡萝卜素的微生物菌株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此次研究人员于酿酒酵母中重构了β-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将来源于红发夫酵母中与β-胡萝卜素合成相关的基因crtYB和crtI转入酿酒酵母,并对这两个基因进行了密码子优化。同时,他们通过过量表达异戊稀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HMGR基因,发现菌株β-胡萝卜素的产量提高了很多,且对酿
-
我科学家发现新“疼痛基因”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刘静宇、姚镜,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张学合作,成功揭示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疾病的致病原因。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 疼痛是人体在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时所产生的感觉,过度的伤害性刺激不但会引起强烈的疼痛感觉,还会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甚至休克,目前世界上有10%的人忍受着疼痛的折磨。疼痛致病原因十分复杂,已发现多个疼痛致病基因,但因疼痛的类型多样化,存在着遗传异质性。 该合作团队应用先进的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两个大的中国发作性疼痛家系中发现SCN11A基因上存在2个错义突变,通过家系内共分离分析、1021例大样本正常对照验证等,结
-
中美开发试验性疫苗 可预防常见儿童呼吸道病毒
美国与中国研究人员在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正开发一种试验性疫苗,可预防最常见的儿童呼吸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可导致肺炎的传染性病毒,是5岁以下儿童住院的最主要原因。全球范围内,呼吸道合胞病毒是继疟疾之后1岁以下婴幼儿的第二大杀手。虽然医学专家这种病毒的研究已有40多年,但始终未能开发出有效疫苗。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及中国厦门大学的研究人员此前曾共同发现一种抗体,可稳固住呼吸道合胞病毒表面膜蛋白F的一个不稳定关键结构,从而高效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结构生物学技术,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表面膜蛋白F结构上的某一特殊位置进行
-
复旦大学研究组发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策略
来自复旦大学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利用Talen技术剔除被感染细胞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可以作为一种治疗乙型肝炎的新策略。乙肝病毒感染会导致人类急、慢性乙型肝炎。据世界性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其中3.5亿人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HCC)。目前治疗乙肝的药物主要是干扰素和核酸类似物,用于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但是这些药物不能彻底清除已经存在于患者细胞核的病毒。复旦大学医学院袁正宏教授及其博士研究生陈捷亮利用的最新的FastTALE Talen技术,设计了靶向不同基因型乙肝病毒的保
-
蝎子基因组图谱绘就
武汉大学传出消息:由该校领衔并与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全球生物量最大的蝎种——马氏正钳蝎(俗称东亚钳蝎)的基因组测序,由此揭示了蝎子这种独特的节肢动物适应模式。 该研究成果10月15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国际权威杂志《自然》子刊之一),武大李文鑫教授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李亦学研究员、李轩研究员是共同通讯作者。 蝎子是一类特殊的节肢动物,历经了4亿多年的生存与进化。它的毒液中,包含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毒素组分,全世界每年被蝎子蛰伤的人约有120万左右,其中部分致死。 此次完成的马氏正钳蝎基因组测序,预测了32016个蛋白质编码基因,
-
中国科学家Nature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在SARS爆发10年之后,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领导,与来自澳大利亚、新加坡和美国的科学家们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宣布在中国菊头蝠(horseshoe bat)中发现了一种新型SARS样冠状病毒(CoV),并揭示了新病毒的基因组序列。这种病毒与2002 – 2003年在亚洲爆发、引发全球流行危机的SARS冠状病毒密切相关。研究小组第一次从蝙蝠处分离出了这种活的SARS样病毒,这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开展详细的研究以建立阻止疫情的控制策略,并为疫苗研发提供了机遇。研究结果发表在10月30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论文的共同资深作者、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新发传染病
-
大白鼠喝中药 骨质疏松明显改善
浙江省中山医院院长姚新苗,上周刚刚完成一个省自然基金委支持的课题:补肾活血法治疗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疼痛的多重效应研究。 名字很长很拗口,但是有一个信息大家容易捕捉到:骨质疏松症。 大白鼠喝中药,骨质疏松明显改善 浙江中山医院研发出一种六味中药“盖骨汤”,已进入临床试验 相关研究表明,喝咖啡,喝浓茶,抽烟……这些年轻人认为很文艺的做派,都有可能是骨质疏松症年轻态的诱因。去年开始,姚新苗团队,从中医的角度,研究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中医有言:肾主骨。所以这个研究课题的思路就是:通过补肾活血,调节骨头内部细胞的运转、活络血液的流通,排除致痛的各种因素。 姚新苗团队做实验的对象,就是课题中出
-
维生素C可改变重要表观遗传修饰酶功能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科学家发现维生素C可改变重要表观遗传修饰酶的功能。相关成果10月27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 据介绍,为使细胞具备各种各样的功能,人体内有许多控制基因的开关,DNA上的甲基化(指胞嘧啶的5位甲基化,5mC)就是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开关,直接与基因沉默相关。不过,目前学界对去甲基化过程仍不甚明了。 此前有研究发现,Tet蛋白能将5mC上的甲基氧化,形成羟甲基,甚至进一步氧化并通过其他机制去除该甲基修饰。然而,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酶,Tet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和受调控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为此,广州生物院裴端卿研究组和
-
科学家发现蚯蚓促进土壤碳净固存机制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学家发现蚯蚓促进土壤碳净固存机制。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并被选为亮点文章。 据介绍,土壤生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是生态学的前沿和难点问题。蚯蚓作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贡献一直众说纷纭。已有研究表明,蚯蚓既能促进碳矿化,又能提高土壤碳稳定性,但上述结果似乎相互矛盾。不过,由于碳矿化更容易被观测到,蚯蚓促进碳矿化的观点得到多数实验的支持。事实上,“碳矿化”与“碳稳定”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会协同变化,只关注任何一方都无法确定蚯蚓是否促进碳的净固存。也就是说,蚯蚓是否促进碳固存,应该由蚯蚓对“碳矿化—碳稳定”平衡的影响决定。&nbs
-
科学家进一步证实SARS病毒来源于中华菊头蝠
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员带领的包括Ecohealth Alliance、Australian Animal Health Laboratory、One Health Institute, Schoo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华东师范大学和Duke-NUS Graduate Medical School, Singapore在内的国际研究团队分离到一株与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样冠状病毒(SA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13-11-01
-
清华颜宁最新Cell Res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结合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方法,系统地研究了PYL13的功能和机制,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10月29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z)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的颜宁(Nieng Yan),2007年作为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的颜宁受聘于清华大学医学院,成为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回国的几年间,颜宁教授研究组主要聚焦于膜蛋白、胆固醇代谢调控通路相关因子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在Science、Nature、Cell等杂志上发表多篇重要的论文,并荣获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HHMI国际青年科学家奖等奖励。脱落酸(Abscisic a
-
南京师范大学Nature子刊基因组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报告称绘制出了白鱀豚 (baiji)的高质量基因组图谱,由此揭示出了白鱀豚的低遗传变异性,提供了关于水生生活适应的一些新认识。相关成果发表在10月29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杨光(Guang Yang)和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王俊(Jun Wang)博士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杨光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分子进化生物学与分子生态学、濒危动物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等研究。白鱀豚又称白鳍豚,长江豚,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
-
基因研究解析“长江女神”之谜,助力攻克鲸类保护难题
2013年10月30日,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破译了白鱀豚全基因组图谱,为解析白鱀豚独特的生活习性及进化历程奠定了重要的遗传学基础,同时也为哺乳动物尤其是鲸类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了宝贵资源。最新研究成果已于《自然•通讯》杂志发表。白鱀豚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鲸类物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长江女神”。2006年,由中、美、英等六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曾耗时39天寻遍长江,却最终未见白鱀豚踪影。该考察结果虽然不能说明白鱀豚已灭绝,但该物种的生存状况无疑已十分危险。目前,白鱀豚极度濒危,保护难题亟待解决。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员对一只雄性白鱀豚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
-
药物制剂可成“重磅炸弹”
感冒就得吃感冒药,有人服用“康泰克”胶囊,有人服用“感康”片。其实,这些胶囊、片就是药物的剂型。除此之外,药物剂型还包括针剂、膏剂、汤剂等,而药物与剂型的结合就是药物制剂。 随着治疗观念的转变,服药次数更少、起效更快、生物利用度更高或者副作用更低的创新药物制剂愈发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 近日,在第四届北京美中医药协会主席论坛上,北京大学药学院原副院长、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强表示,药物新制剂或新型给药系统市场潜力巨大,同样可以成为“重磅炸弹”。 不过,虽然我国创新药物制剂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制剂设备、药用辅料及新药研究观念等方面,仍与国外差距
-
973首席科学家JBC发表干细胞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再生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构建出了源自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非整合型(integration-free)iPS细胞,并采用基于TALEN的技术纠正了β-globin基因(HBB)突变。这一成果发表在10月23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潘光锦( Guangjin Pan)研究员。其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胚胎干(ES)细胞多能性及自我更新的分子生物学调控,以及人诱导性多能干(iPS)细胞的形成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实验室研究。发表SCI文章13篇。β-地中海贫血(β-thalassemia)是一种由于
-
南京医科大学Nature Genetics发表GWAS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京医科大学、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等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鉴别出了中国汉族人群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的两个全新易感基因。相关论文于10月27日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沈洪兵(Hongbing Shen)教授、胡志斌(Zhibin Hu)教授,第二军医大学的周伟平(Weiping Zhou)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所的师咏勇(Yongyong Shi)研究员,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
-
中科院Nature子刊揭示细胞重编程新分子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及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证实维生素C调节了TET1在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的功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10月27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ntics)杂志上。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Duanqing Pei)教授和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徐国良(Guo-Liang Xu)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裴院长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蛋白质在正常与癌细胞里的运送机制,EGFR的信号传导机制与肺癌,干细胞的重编程及全能性调控机制,以及诱导多能干细胞。徐国良研究员的研究方向是表观遗传调控及
-
四川农业大学最新Nature Genetics文章
10月27日,四川农业大学作为第一单位,动物科技学院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的李明洲教授和李学伟教授分别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比较基因组学鉴定藏猪和家猪的自然和人工选择》(Genomic analyses identify distinct patterns of selection in domesticated pigs and Tibetan wild boars)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自然-遗传》(Nature Genetics)上作为Article(研究论文)发表。该期刊影响因子为35.2,创下四川农业大学发表论文影响因子之最。 这项研究由四川农业大学主导,在“国家转基因生物新
-
中海大:测序揭示miRNA调控海参夏眠机制
海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是生活在海边至海底8000米的海洋棘皮动物,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当夏季来临,上层海水由于太阳光强烈照射,温度上升。此时,海底的小生物都浮到海面,进行一年一度的大量求食和繁殖。而留在海底的海参,迫于夏季食物中断,进入夏眠,此时,其基础代谢率明显减退,耗氧和氨氮排泄率下降,甚至严重退化为一个很细小的肠纤维。MiRNAs在低代谢基因调控中的作用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热点。为了确定miRNAs是否对海参夏眠过程具有调控作用,近日,中国海洋大学的陈慕雁博士后领衔的团队和联川生物公司科研团队携手,对海参夏眠过程中的miRNAs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
-
“网络蜈蚣”:从林奈分类法到大数据
物种灭亡的速度使新物种描述显得十分紧迫,缺乏有价值的数据支撑,何以能成为新命名的立足点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GigaScience杂志,深圳国家基因库和Pensoft出版社在一项新的合作中提出了一种创新性整体解决方案来描述新物种,为物种命名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范例”(即网络模式)。该方法可以使人们在世界的任一角落下载物种的3D计算机图像,这些数据类型均符合现代生物学要求,包括转录组、DNA条形码、活体动物视频及传统形态描述。科研人员通过这一新方法对一种克罗地亚蜈蚣新物种——“网络蜈蚣”(Eupolybothrus cavernicolus)进行了描述。1735年,林奈建立的“双名法”分类描述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