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国科学家Nature Genetics发表GWAS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在7q11.23鉴别出了中国汉族人群原发性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的一个全新易感位点。相关论文于10月6日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的张奉春(Fengchun Zhang)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晶(Jing Wang)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主要从事自身免疫病基因和抗原抗体的研究。共发表论文150余篇。后者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信息学工具方法开发和生物数据分析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09

  • 韩斌研究组Plant Cell揭开水稻遗传之谜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是由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经过人工驯化而来的。与野生稻相比,栽培稻的很多性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改变使得栽培稻更加适合早期的农业种植,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如栽培稻种子落粒性的降低、茎秆直立生长、枝梗数目和小穗数目的增加、种子附属物芒的退化消失,甚至种子壳色和果皮颜色都发生了变化。通常人们认为野生稻的种子普遍具有长芒,因为芒在种子传播和防止鸟兽食用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具芒的种子不易收获和储存,因而长芒可能在人工选择中逐渐退化丧失,致使大部分栽培稻无芒。但是控制芒发育的分子遗传基础及栽培稻芒的缺失是否受人工驯化选择一直是个未解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09

  • 北大长江特聘教授Plant cell揭示叶片衰老调控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对乙稀信号通路关键转录因子ETHYLENE-INSENSITIVE3 (EIN3)进行了检测,证实EIN3是一个衰老相关基因。在拟南芥中EIN3通过抑制抑制miR164转录加速了年龄相关的叶片衰老。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植物学权威期刊The Plant Cell杂志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郭红卫(Hongwei Guo)教授是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其主要课题是研究植物激素乙稀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以及在植物发育、衰老和胁迫反应中乙稀与其他激素和信号途径的相互作用。已在Cell,Science,Nature,PNAS,Developme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08

  • 中国医学科学院JBC解析抑癌miRNA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miRNA-200b通过影响Pin1的表达控制了失巢凋亡(anoikis),且miRNA-200b的表达受到两个ETS家族成员PEA3和ELK-1的调控。这些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9月26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的刘芝华(Zhihua Liu)研究员。多年来从事食管癌变分子机理的研究工作,发现食管癌变与钙离子及分化异常、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在细胞损伤后的基因表达调控、食管癌及乳腺癌侵袭转移相关基因及miRNAs的鉴定和作用机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08

  • 中国学者Cell子刊揭示基因组“暗物质”中环状RNA新分子

         9月27日,国际学术期刊《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发表了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组与计算生物学所杨力组的最新合作研究论文,发现来源于基因内含子区域的环形RNA新分子,揭示其成环机制及在基因转录调控中的重要功能。   众所周知,人类基因组中存在大量被称为基因组“暗物质(dark matter)”的非编码序列,包括基因间非编码序列、内含子非编码序列等。基因间非编码序列转录产生线形长非编码RNA分子,具有5’帽子和3’尾巴结构;而内含子非编码序列转录生成的RNA在剪接后被核酸外切酶快速降解,多数没有生物学意义。陈玲玲研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09-30

  • 西安交大医学部教授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

    生物通报道:Lancet是目前世界医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 也是影响因子最高的SCI刊物之一,其旗下的各份系列期刊恪守着Lancet“给读者带来高质量研究结果的承诺”,所有稿件完全按照Lancet杂志审稿程序严格把关,旨在为全球卫生领域从业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近期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的研究人员针对药品的价格和可获得性状况进行动态评估,指出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后,药品价格降低、患者可支付性改善,但部分药品可获得性有所降低,提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中应特别关注药品可及性问题。相关成果公布在Lancet Global Health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方宇副教授,方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30

  • 中国学者9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进入九月份,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首次发现初始全颌鱼(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昼夜温度逐年变化对于植物生长和碳循环的影响,以及多项基因组测序研究新成果。 首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中国云南省古老的志留纪地层中发现了一条保存完好的古鱼,并将其命名为初始全颌鱼(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这条鱼虽然在其他方面都保持着盾皮鱼纲(最原始的有颌脊椎动物)的身体形态,但却已经演化出硬骨鱼纲(亦称硬骨脊椎动物,包括陆生脊椎动物和仍生活在水中的硬骨鱼类)的典型颌部结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30

  • 湖南超级稻大面积亩产破988公斤 创世界纪录

    记者9月29日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证实,经农业部测产验收,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此次验收的第四期超级稻苗头组合“Y两优900”示范基地,位于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村,种植面积共57丘101.2亩。28日,由中科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率领的农业部专家组对这块百亩攻关片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 专家组将所有田块进行编号,通过抽签和示范单位推荐选取33号、35号和14号三块田接受现场收割。实收稻谷样品被连夜送至湖南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同时进行产量测定。为减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3-09-30

  • 中山大学何芳良再发Science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的何芳良教授早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入选中组部“****”,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学方法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生物多样性。近期何芳良教授研究组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处合作,发表了题为“Near-Complete Extinction of Native Small Mammal Fauna 25 Years After Forest Fragmentation”的文章,提出了维持大片完好广阔森林,才能有效维持热带生物多样性的新观点。何芳良教授2011年曾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证实人们对物种灭绝的速率存在高估,实际速率只有现有研究结果的40%左右。并指出尽管这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29

  • 中科院PLoS One解析肿瘤细胞端粒保护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辐射医学研究室与日本国立放射医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开展的合作研究发现,肿瘤细胞染色体末端端粒的保护状态直接影响其对重离子辐射的敏感性。 端粒是细胞染色体末端的高度重复序列,对染色体结构起着重要的维持与保护作用。端粒长度的缩短及其结构的异常变化是细胞衰老以及死亡的一个重要诱因。在正常细胞中,端粒由于端粒酶的失活随着每次细胞分裂逐渐变短;而在肿瘤细胞中,由于端粒酶的异常激活,其端粒长度可以不随细胞分裂而缩短。这是肿瘤细胞维持其增殖潜能的一个重要机制。 科研人员研究发现,重离子辐照后的MCF-7及HeLa细胞尽管其DNA损伤能够得到快速修复,但还是会最终走向细胞死亡。同时还发现,通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09-29

  • 癌细胞捕获与释放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癌细胞与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是生物界面化学研究中的前沿热点之一,对肿瘤诊断、抗癌药物筛选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生物界面上癌细胞的特异识别与粘附调控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受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的特异粘附界面启发,相关实验人员不再将细胞简化成理想的球体,而是还原其多尺度性,提出了结构匹配和分子识别的协同细胞粘附的研究思路,打破了传统上仅仅对分子水平识别的局限,设计制备了与癌细胞结构尺寸匹配的硅纳米线阵列表面,有效提高了靶向肿瘤细胞的捕获效率(Angew. Chem. Int. Ed. 2009

    来源:化学研究所

    时间:2013-09-29

  • 中科院发表Nature头条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这或许很难看出来,但根据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项新研究,人类与初始全颌鱼(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之间似乎共享了“家族相似性”( family resemblance)特征。这种鱼生存在4.19亿年前中国的某个区域,是已知最早具有现代颌的物种。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9月25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并被Nature网站选为头条文章。初始全颌鱼为盾皮鱼纲(placoderms)添加了一名新成员。盾皮鱼纲是生存在大约4.3-3.6亿年前的一类有甲鱼类。尽管同包括哺乳动物在内的大多数脊椎动物相似,盾皮鱼具有头骨和颌骨,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27

  • 氢气可调节植物激素 影响种子萌发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学家研究发现,氢气对植物激素效应具有调节功能。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  氢气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没有生理效应的气体分子,其在高等植物中的作用很少得到研究。尽管早在1947年就有人发现分离的叶绿体中有氢气释放,但在高等植物中是否存在氢化酶则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的证据。氢气是否对高等植物具有生理效应也鲜有深入的报道。  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张明永等发现,氢气对绿豆和水稻的种子萌发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他们发现氢气对水稻的各类生长激素受体和各类抗氧化酶的基因表达具有显著影响。  研究人员从基因进化角度,推测产生氢气的蛋白可能来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9-27

  • 中南大学JBC阿尔茨海默氏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美国Cleveland诊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升高神经元中的reticulon 3的表达可导致β-分泌酶BACE1轴突输送减少。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9月4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灼华(Zhuohua Zhang)和Cleveland诊所的严奇强(Riqiang Yan)博士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张灼华教授主要从事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基因功能研究,曾在Cell、Nature、Nature Cell Biology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阿尔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26

  • 浙江大学JBC揭示蛋白质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揭示了天蓝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coelicolor)中ECFσ因子通过蛋白降解途径调控其在细胞内水平,以及次级代谢产物作为σ因子的调控因子通过正反馈调控模式调节次级代谢过程的机制,从而深刻阐述了σ因子蛋白稳定性与细胞分化的相互调控关系。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9月6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论文的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学者,浙江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李永泉(Yong-Quan Li)教授。李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生物合成生物学与微生物制药;以及生物制药,已发表SCI论文50余篇。毛旭明(Xu-Mi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26

  • 金颖研究组揭示microRNA调控细胞凋亡方面的新作用

    近日,国际生物医学重要学术期刊《细胞死亡及疾病》(Cell Death and Disease)上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干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金颖研究组题为“MicroRNA-195 targets ADP-ribosylation factor-like protein 2 to induce apoptosis in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neural progenitor cells”的最新研究进展。近年来,如何利用人胚胎干细胞这一独特的资源解决发育和再生医学上的重要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之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09-26

  • 中国科学家最新Nature文章

       从大白鲨到人类,长着上下嘴巴的脊椎动物被称为有颌类,占现生脊椎动物物种数的99.7%。有颌类包括四大类群:盾皮鱼纲、棘鱼纲、硬骨鱼纲和软骨鱼纲,其中前两个纲业已全部灭绝。搞清楚这些大支系之间的亲缘关系,特别是弄清作为陆生脊椎动物乃至人类直系祖先的硬骨鱼类的起源,硬骨鱼纲和软骨鱼纲共同祖先的特征组合,是重建有颌类演化之树的关键。    9月25日,英国《自然》杂志在线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古生物学家团队在早期脊椎动物演化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朱敏等人在中国云南省古老的志留纪地层中发现了一条保存完好的古鱼,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09-26

  • 纳米孔尺度对DNA输运速度的影响

    基于纳米孔单分子传感器的第三代DNA测序技术,因其低成本,高通量等优势很有可能成为人类测序史上的创举。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DNA在穿过10.8纳米的纳米孔道时的速度比穿过4.8纳米的纳米孔的速度降低了一倍,这对于实现DNA减速及单碱基精准测序意义重大。这篇名为“氮化硅纳米孔尺度对poly(dT)30单链DNA过孔信号的影响机理”的研究论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英文版2013年第10期,从实验和理论上解释了DNA穿过大孔的输运速度较小孔慢的原因,由东南大学江苏省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陈云飞教授担任通讯作者,其博士生司伟撰写。自2006年公布了人类第一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图之后,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13-09-26

  • 我国研制出“封锁”H5N1禽流感病毒抗体

    记者9月23日从南京医科大学获悉,该校与江苏省疾控中心合作,从人的淋巴细胞中克隆出基因,通过再造,制备出针对H5N1禽流感的“全人源中和抗体”。制成药物可把患者体内的病毒“封住”,预防和治疗人传染H5N1禽流感。该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 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为人熟知的有H7N9、H5N1等。H和N是构成甲型流感病毒的两种成分的糖蛋白,它们极易变异为不同类型的H和N,由此会组成不同病毒,变化多端,控制极难。 “H是血凝素(HA),N是神经氨酸酶(NA)。”南京医科大学卫生部抗体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冯振卿教授介绍说,HA就好比病毒手中的“钥匙”,病毒以此来打开及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9-26

  • 973首席科学家Cancer Res研发新型抗癌抗体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新型双特异性抗体,证实它可以通过全面阻断ErbB2异源二聚化来克服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耐药。研究结果发表在9月17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第二军医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郭亚军(Yajun Guo)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抗体制药工程,包括新靶点发现、抗体人源化和新型全人源抗体、细胞工程等。在包括Science、Nature Medicine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百余篇论文。曾获得2009年获国家发明专利金奖,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9-25


页次:1417/2129  共42574篇文章  
分页:[<<][1411][1412][1413][1414][1415][1416][1417][1418][1419][142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