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女科学家Hepatology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和河南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肝癌的新研究中取得进展,证实蛋白激酶C受体蛋白1(RACK1)通过增进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7(MKK7)的活性促进了肝癌生长。相关论文发布在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张纪岩研究员。其主要从事炎症反应的主要信号转导通路在炎症相关免疫细胞存活与分化中的作用研究。2007年获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同年获第四届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肝细胞癌(HCC)因恶性程度高,被称为癌中之王。在世界范围内肿瘤相关性死亡因素中排名
-
Aging Cell:性别影响衰老分子机制
生物通报道:民间有句俗话: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老巴巴,虽然研究表明女性的平均寿命通常比男性长,但是在衰老等方面好似真的存在性别差异,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所的研究人员近期发表文章:Accelerated aging-related transcriptome changes in the female prefrontal cortex,解析了女性衰老和认知衰退更快的深层原因,相关成果公布在国际知名杂志Aging Cell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计算生物学所Mehmet Somel博士,第一作者是计算生物学所袁媛,这项研究获得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德国马普学
-
中国学者两项成果同登Cell Stem Cell
生物通报道:《Cell Stem Cell》杂志是2007年Cell出版社新增两名新成员之一(另外一个杂志是Cell Host & Microbe),这一杂志内容涵盖了从最基本的细胞和发育机制到医疗软件临床应用等整个干细胞生物学研究内容。这一杂志特别关注胚胎干细胞、组织特异性和癌症干细胞的最新成果。近期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山东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这一期刊上,分别公布了骨骼肌干细胞治疗肌肉萎缩症,以及胚胎干细胞核心转录网络研究方面获得的新发现。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骨骼肌干细胞中,首次发现一具重要功能的新型蛋白质分子Pax3/7BP,该发现有助推动发展用骨骼肌干细胞治疗与肌肉相关的疾病,
-
蚂蚁DNA甲基化与其社会等级分化之间的关系
2012年8月22日,由纽约大学医学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联合完成的蚂蚁DNA甲基化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杂志《细胞》的子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发表。该研究首次从全基因组单核苷酸水平上探究了蚂蚁的DNA甲基化与其社会等级分化之间的关系,并深入解析了蚂蚁DNA甲基化的特征,为蚂蚁的社会行为学等研究奠定了重要遗传学基础,对了解人类社会行为及衰老机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蚂蚁是群居性昆虫,在它们的社会中等级森严,分工细致,有专门负责产卵和繁殖后代的蚁后,有负责建造蚁巢、采集食物和饲养幼虫的工蚁,还有专职与蚁后交配的雄蚁。同一蚁群内的蚂蚁个体拥有着相同的遗传物质
-
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与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1、M1基因的多态性
动脉粥样硬化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而氧化应激介导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整个过程。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 GSTs)与其他抗氧化酶共同起到清除活性氧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害的功能。《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于2012年6月18期出版的一项关于“Association of GSTT1, GSTM1 gene polymorphisms with ischemic stroke risk in China”的研究选取31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及210例健康体检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凝胶电泳和成像分析来确定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1、M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12-08-22
-
北大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首例振动声桥植入术获得成功
日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顺利完成首例振动声桥( vibrant soundbridge, VSB )植入手术。本例手术标志着人民医院耳科领域又有了新的突破。患者杨某,21岁,由于出生后双侧外耳、中内耳畸形,多方就诊并曾于外院行鼓室成型探查手术失败,患者不能进行正常的听力言语交流。随后来到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由余力生主任主刀,为患者施行左侧振动声桥置入,手术取得圆满成功,术后开机调试顺利,患者现已清晰地通过左耳听到外界的声音。余力生教授介绍说,人工耳蜗植入的疗效已众所周知,但是目前在临床上有一大批由于患有先天性中外耳畸形、各种中耳炎、老年性或突发性耳聋等疾病而导致中度到重度感应神经性聋、
-
中国首例基因突变早熟病例 3岁孩子竟有6岁身高
父母都盼着孩子长高点,再高点,可却有这么对父母因为孩子长个“神速”而苦恼不已。昨日记者从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获悉,该院接诊一名因为长得太快而被送来就诊的儿童,他只有3岁但是身高116厘米,相当于6岁孩子的身高。 经医院检查,这名孩子被确诊为“性早熟”,而且更令人诧异的是,他的性早熟不是因为饮食不当,而是“基因突变”,这十分特殊和罕见,在我国还属于首次发现的病例。目前,经过一年的用药控制,孩子的“性早熟”情况已经控制住了。 8个月大就出现有明显性特征 去年7月份,明明(化名)刚满3岁,但他的个头已经长到116cm,相当于6岁孩子那么高(3岁男宝宝身高标准96.8cm),这不仅让爷爷很高兴,也让周围
-
中国约两成白血病患儿因为治疗过度或过轻死亡
专家:小儿白血病治疗全国方案亟须调整 在广医一院日前举行的白血病儿童联谊会上,我国著名儿童血液病专家、广医附属一院儿科教授冯梓梁指出,我国每年新增小儿白血病的发生率为十万分之三到五,治愈率最高可达80%左右,然而,我国小儿白血病治疗的国家方案仍然存在着低危患儿治疗过度、高危患儿治疗不足的问题,导致约20%的患儿死亡。 误区一:患白血病等于被宣判死刑 冯梓梁说,目前,我国每年的白血病新增病例的发生率是十万分之三到五。“很多家庭只要孩子得了白血病,就觉得治愈无望。但事实上,小儿白血病是可以治愈的,而且治疗率很高。在一所对治疗白血病有经验的医院,小儿白血病治愈率可达80%,甚至更高。” 误区二:都要
-
我国启动最大规模心血管病患病情况调查
受科技部和卫生部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将承担我国第一次重要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调查,该项目已于近日启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指出,以往调查多针对的单一疾病或心血管危险因素,本次调查则同时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外周动脉疾病、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多种重要心血管疾病,这是有史以来涵盖面最广的调查,预计将在近300个点调查50万对象。 据悉,本次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在50万人群中调查高血压、超重肥胖、冠心病事件、脑卒中的患病率及分布特点;在7万人群中调查空腹血糖异常、血脂异常、心房颤动、慢性心力衰竭、瓣膜性心脏病、外周动脉疾病的患病率及分布特点,并了解高血压患者的肾损害;在4万新生
-
王红阳院士Hepatology肝癌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近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发表了题为“Hepatic TGF-β give rise to tumor-initiating cells and promotes liver cancer development.”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证实肝脏中的TGF-β导致了肿瘤起源细胞,促进了肝癌形成。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我国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教授,其主要专业方向为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迄今发表论文80余篇,曾获得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
-
张亚平院士组再发PLoS One文章解析关键基因
生物通报道: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张亚平院士研究组在PLoS One杂志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骨形态形成蛋白家族成员之一:GDF5在人类中的群体多态性特征,取得了骨骼基因的适应性进化研究的新进展。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获得许多区别于其它灵长类的生理、形态、行为上的独特性状。其中,骨骼系统的差异尤为明显,这一点毋庸置疑。同样,现代人群表现出来的表型多样性有很大一部分是由骨骼系统塑造的。人类的体重、大小在晚更新世与全新世早期发生降低的趋势。这种趋势可能是由于饮食改变所致:这个时期,尤其农业出现,人类从狩猎转变为自己生产食物,生产技术要求的提高使得体型高大变得并不占有优势,同时营养经常匮乏也会导致身材降
-
邬振国教授Cell stem cell干细胞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ax3/7BP Is a Pax7- and Pax3-Binding Protein that Regulates the Proliferation of Muscle Precursor Cells by an Epigenetic Mechanism”的论文,在骨骼肌干细胞中,首次发现了一种具有重要功能的新型蛋白质分子 Pax3/7BP,该发现有助推动发展用骨骼肌干细胞治疗与肌肉相关的疾病,包括各类肌肉萎缩症。相关成果发布在国际顶级干细胞杂志《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香港科技大学生命
-
基金项目最新文章:二代测序首次解析麻竹花转录组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高通量的Illumina GAII测序平台,对木本竹种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不同发育时期的花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这首次对竹子的花转录组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剖析,产生的大量序列和功能数据为深入研究竹子开花和花发育过程中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相关成果公布在PLoS ON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昆明植物研究所郭振华研究员,由郭振华研究组和李德铢研究组共同完成,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SCX2-YW-N-06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90244)、NSFC-云南省联合基金项目(
-
上海交大知名学者连发Nature子刊,Mol Cell Biol文章
生物通报道: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钱友存研究员主要从事炎症在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是这一领域的知名学者,近期其研究组接连在Nature Medicine,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上发表文章,获得了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在发挥功能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及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等方面的成果。白介素-17(IL-17)是一个重要的促炎症细胞因子,由辅助性T细胞(Th17)及先天性免疫细胞等分泌,在多种炎性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IL-17受体(IL-17R)通过信号转导复合体IL-17
-
同济大学PLos全基因组筛查揭示EMT分子网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同济大学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Genome-Wide Screening Reveals an EMT Molecular Network Mediated by Sonic Hedgehog-Gli1 Signaling in Pancreatic Cancer Cells.”的研究论文,通过全基因组筛查揭示了胰腺癌细胞中由Sonic Hedgehog-Gli1信号介导的EMT分子网络。相关成果发布在《PLos ONE》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是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郭传勇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肝病机理研究以及消化道肿瘤的早
-
健康所成功举办973计划项目《表观遗传变异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中期总结会议
文/朱于非 2012年8月9日,科技部973计划项目《表观遗传变异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中期总结会议在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科大楼会议室隆重举行。上海市科委巡视员施强华、基础处处长傅国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林院士,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时玉舫、党委书记孔巍等领导,领域专家咨询组责任专家王小宁教授等评议专家,以及项目组各参加单位成员出席了会议。
-
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近3年增长23%
本报讯 (记者 周逸梅)昨天,教育部网站公布了最近我国出国留学的数据,近3年年均出国留学人数增长达23%,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同时也提出将在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术流动目的地国家。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在外留学人员总数达142万。近3年年均出国留学人数增长达23%,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同时,在“****奖励计划”等项目引导和“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等创新创业平台支持下,越来越多在外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创新创业或以其他形式为国服务。仅2011年,留学回国人员就达到18.6万人,比2010年增加近5万人。据统计,两年来留学回国人数增长
-
中外科学家成功绘制并公开达尔文雀基因组图谱
“万种脊椎动物基因组计划”(G10K)联盟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于8月16日联合宣布勇地雀(Geospizafortis)基因组图谱绘制完成。勇地雀是最早由达尔文记载的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达尔文雀之一。据悉,勇地雀是G10K联盟最早计划进行测序的100种脊椎动物之一。勇地雀基因组是G10K联盟和华大基因合作完成的首个可在UCSC基因组数据库(UCSC Genome Browser http://genome.ucsc.edu/cgi-bin/hgGateway?db=geoFor1)中获取的脊椎动物基因组,“这是双方合作中的标志性科研成果。”杜克大学副教授Erich Javris表示,
-
我学者艾滋病疫苗研究获F1000推荐
(记者黄辛)记者近日从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周保罗研究组关于艾滋病病毒I型(HIV-I)疫苗的最新成果论文获得Faculty of 1000推荐和点评。点评认为,该论文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采用果蝇S2细胞表达系统制备HIV-I病毒样颗粒(VLP)作为艾滋病疫苗组分,其中Faculty of 1000评议成员Luigi Buonaguro和Maria Tagliamonte认为,该研究成果是一种技术上的突破,在领域内具有特殊意义。 据悉,Luigi Buonaguro是意大利国家癌症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他在十多年前即开始了HIV病毒样颗粒的研究工作,并于2011年作为通讯作者
-
海南文昌发现一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
文昌发现一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 卫生部门:近期是传染病多发季节,要杜绝传染病暴发流行 记者17日从省卫生厅获悉,文昌日前发现了一例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目前,应急处置工作正有效进行。卫生部门提醒:近期是传染病多发季节,要杜绝传染病暴发流行。 据了解,省卫生应急办和省卫生监督总队负责人近日到文昌市人民医院检查指导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通过查看肠道门诊、发热门诊,仔细查阅有关资料,详细询问医护人员,听取了近期一例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置工作汇报及传染病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后,省应急办对文昌市卫生局处理该例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措施给予肯定。同时,对文昌市人民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