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大学Nature子刊发表最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发表了题为“Escherichia coli noncoding RNAs can affect gene expression and physiology of 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论文,证实了大肠杆菌非编码RNA可以影响秀丽隐杆线虫的基因表达和生理学。相关成果发布在9月25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单革(Ge Shan)教授。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基因表达调控、非编码RNA的功能及作用机
-
研究发现香港长者患抑郁比例急降至3.9%
中新网9月26日电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香港研究发现长者患抑郁比例显著下降,由2005年的12.5%,跌至2010年的3.9%。医生相信,长者的抑郁由病痛诱发为主,随社区对抑郁症关注增加和医疗系统改善,或导致罹患抑郁症长者比例下降。 最新一期《非传染病直击》通报显示,2005年研究报告指,有12.5%的60岁以上社区长者于抑郁量表(GDS)中取达8分或以上,即鉴定为有明显抑郁症状;到2010年,另一研究报告指,65岁以上长者于GDS中取达8分或以上的人数比例,下降至3.9%。 中大医学院精神科学系系主任林翠华表示,GDS用于量度病人的抑郁症状,随社会对抑郁症关注及支援增加,部分年长患者已经接受治
-
清华大学钟毅教授PNAS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冷泉港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和化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在新研究中证实一类目前使用的抗癌药物以及几种从前未经测试的合成化合物在果蝇和小鼠两种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动物模型中有效地扭转了记忆丧失。相关论文发布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现任职于冷泉港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的钟毅(Yi Zhong)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在分子、细胞及神经网络水平上,研究学习记忆的细胞分子机理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分子机理。相关研究论文曾发表在Science、Nature、Cell、PNA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钟毅教授表示他和同事们对获得的研究结果感到非常惊讶,他强调他
-
上海交大最新Nature Immunology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同济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文章,证明了一种肠道细菌中的重要蛋白:Tir能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抑制宿主细胞的免疫作用,从而造成病原感染。这项研究揭示了一种前所未有天然免疫应答逃逸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是上海生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同济大学医学院戈宝学教授,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免疫系统中的信号转导,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Cell Host & Microbe》等国际杂志上。肠致病性大
-
973首席科学家PNAS解答研究困惑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neuraminidase-like molecule N10 derived from bat influenza A virus”的文章,为解开关于蝙蝠流感病毒H17N10所具有的独特基因组的谜题提供了结构生物学依据,这些研究不仅为解析唾液酸酶超家族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依据,而且也有助于揭示蝙蝠流感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国内流感病毒研究知名学者高福研究员,高福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病原微生物跨种间传播机制与结构免疫
-
广州生物院在治疗老年痴呆领域取得进展
近日,美国化学会期刊ACS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胡文辉课题组在神经炎症抑制剂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该论文报道了氨基哒嗪类化合物作为神经炎症抑制剂,能有效缓解模型动物认知和记忆能力的减退。胡文辉课题组采用传统的药物化学策略合成了大量的哌嗪类化合物,从中筛选得到一系列能在体外有效抑制神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的化合物,并在动物模型上证实有效,治疗效果与当前的一线药物donepezil相当,部分化合物的药效明显优于donepezil。在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新药研发中心(GIBH-DDP)推动下,化合物AD16作
来源: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12-09-26
-
我国抗心衰中成药疗效首次获国际化研究证实
新华网北京9月23日电(记者周婷玉)23日在第四届全国心力衰竭学术会议上公布的一项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表明,抗心衰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在逆转心衰进程、治疗心肌重构、改善患者预后等方面均有良好作用。这是我国第一个经国际通行研究方法证实疗效确切的抗心衰中成药。 欧洲心脏病学会最新制定的心衰诊断首选指标为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它也是评价心衰药物疗效的主要指标。患者血清中这一指标的水平越高,就说明心衰的程度越深。 此次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表明,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组患者NT-proBNP水平降低远远超过了对照组,明显改善了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有效缓解患者心慌气短、不能平卧、尿少浮肿等症状。
-
华大科技DNA建库起始量低至200ng
华大基因旗下全资子公司——华大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华大科技”),18日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样本测序技术上再获新突破,成功推出FFPE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WES)技术。 目前,科研人员已成功实现外显子测序DNA建库起始量低至200ng,测序质量与正常样本相近,这将有助于更好地解读FFPE样本中所蕴藏的遗传信息,为疾病的分子诊断及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是利用序列捕获技术将全基因组外显子区域DNA捕获并富集后再进行高通量测序的基因组分析方法。在有限的资金下,通过外显子测序,研究人员可获得更多的遗传信息,测序深
-
创新参选:贴壁培养细胞MTT实验的改进
“赛默飞之生物通2012实验室创新技术大奖”评选活动开展以来,生物通已经陆陆续续收到不少项目,这些项目中有的能减少实验步骤,有的能降低实验成本,还有一些改进了实验设备,让我们的实验过程更加轻松。 生物通将会陆续公布一些项目,以便大家分享这些创新技术。同时为了感谢这些分享实验技巧的参选者,生物通也准备了一些精美礼品寄出,同时近期我们还将进行抽奖,以飨读者。参选项目:贴壁培养细胞MTT实验的改进背景:MTT实验广泛应用于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的检测。活细胞内线粒体的脱氢酶可以将MTT还原生成结晶状的深紫色结晶formaza,之后被溶剂DMSO完全溶解,最后通过酶标仪测定570nm波长附近的吸光度。细胞
-
科学家揭示肿瘤免疫抑制新机制
本报讯(记者黄辛)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刘小龙研究组在最新的研究中,揭示了转录因子AP-1在肿瘤免疫抑制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 “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与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刘小龙解释说,肿瘤细胞能够通过免疫编辑“进化”出一系列策略来躲避免疫系统的识别,甚至主动抑制免疫细胞对其的抑制和杀伤功能。然而,“作为获得性免疫重要组分,T细胞能否以及如何应答免疫编辑后的肿瘤生长目前仍然不清楚。”他说。 在刘小龙研究员的指导下,博士研究生肖刚等研究发现,在肿瘤生长过程中,肿瘤浸润T细胞被激活并持续上调转录
-
中国科技大学PNAS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B1 acetylation by P300/CBP-associated factor (PCAF) ensures accurate kinetochore–microtubule interactions in mitosis”的研究论文,证实借助EB1的乙酰化作用,p300/CBP相关因子(p300/CBP-associated factor,PCAF)确保了有丝分裂中着丝粒-微管相互作用。这一发现公布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姚雪彪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姚雪彪教授是我
-
天津大学最新Nature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文章报道称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荧光会由于激光而被关闭,这种特殊的激光即飞秒激光,是人类目前在实验室条件下所能获得最短脉冲的技术手段,研究人员还通过癌细胞的系列离子进程验证了这一点,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Photonics杂志(影响因子为29.2)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天津大学的王清月教授,以及贺号副教授(同时也是第一作者),其他研究人员包括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曹又佳教,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劭阳,胡明列教授,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
-
蛋白质可控荧光标记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
9月21日,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研究组和林庆研究组合作成果Genetically Encoded Cyclopropene Directs Rapid, Photoclick Chemistry Mediated Protein Labeling in Mammalian Cells。该最新研究通过扩展基因密码子,实现了具有光点击活性的非天然氨基酸环丙烯赖氨酸在哺乳动物中的基因编码。光照条件下,特异位点整合了环丙烯赖氨酸的蛋白质与小分子四唑化合物发生环加成反应,生成荧光活性基团,从而实现了时空可控的对哺乳
-
袁隆平称未来超级杂交水稻高度可能达2米
国际杂交水稻大会日前在印度海德拉巴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袁隆平提出,超级杂交稻未来株型将走“超模”路线,身高将长到1.8米,甚至2米,三年内大面积超级稻亩产将实现超过1000公斤的目标。这是袁隆平院士第五次来印度推广杂交水稻,他向来自美国、越南、菲律宾、马达加斯加等近40个国家的农业官员和专家介绍超级杂交稻未来变化的趋势,以及超高产最新研究成果。 两个月前,袁隆平院士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的一次专家研讨会上,将超级杂交稻的发展战略交给其科研团队讨论,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超级杂交稻未来株型将达到1.8米甚至2米。 9月23日晚,国家杂交
-
雌激素使亚裔女性创伤预后良好
本报讯 (记者唐闻佳)亚裔人种女性严重创伤的预后较亚裔男性更加明显,这与雌激素为女性提供的保护作用有一定关联——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最新启动合作科研项目,对象就是“不同人种和性别差异与严重创伤预后的关系”。 昨天,六院转化医学中心成立,该院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合作科研教学同时启动。在急诊医学科领域,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相比白种人(高加索人为主),亚裔人种女性在严重创伤后趋向于预后更好。对此说法,中国人种大样本研究尚没有相关发现。 六院急诊科主任封启明称,目前六院与匹兹堡大学还共同申报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该项目预计用两年时间,收集2000个严重创伤病例,它们
-
活跃基因诠释牡蛎生存智慧
本报讯 (记者许琦敏)昨天凌晨,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家的一项成果:他们完成了牡蛎的基因组测序,并从中窥视到了牡蛎应对极端生活环境的种种生存智慧。 牡蛎是动物界中的一大支系——冠轮动物(特点为身体柔软,体型多变)的代表,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生态价值的贝类。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范研究员介绍,牡蛎是世界上养殖产量最大的海洋动物,而我国的产量占到世界的3/4。同时,它从水中滤食有机碎屑、浮游生物等,可帮助消除富营养化,对河口海岸的生态稳定有重要作用。此外,牡蛎有10对染色体,在贝类中属于染色体比较简单的,因此课题组决定选择牡蛎作为研究对象。 他们联合深圳华大基因
-
中科院、华大基因发表Nature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完成了对太平洋牡蛎(Pacific oyster)的测序、组装与分析,这是第一个测序的软体动物基因组,将有助于填补我们对于种类丰富而较少研究的软体动物家族的了解空白。这一研究在线发布在9月19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揭示了牡蛎对高压环境的独特适应以及贝壳形成的复杂机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贝类学科学家张福绥(Fusui Zhang)教授说:“该成果是在国际贝类学研究中的一项重大突破,在贝类学和海洋生物学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这项研究将为研究软体动物和其他海洋物种的生物学和遗传改良提供宝贵
-
朱冰:表观遗传学过去,现在,未来
生物通报道:由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朱冰研究组领衔完成的Science研究论文,揭示出染色质的紧密程度能调节组蛋白H3K27甲基化酶复合体PRC2的催化活性,从而影响基因转录,这有助于解析基因转录调控以及基因沉默的重要机制。为了更深入追踪这项研究的具体内容,生物通特联系了朱冰研究员,就几个方面请教了他。目前常将所有组蛋白修饰称为“表观遗传(epigenetic)”,但某些组蛋白修饰,比如组蛋白H3上赖氨酸27(H3K27)的甲基化比其它修饰更具表观遗传特征,因为它能在细胞周期中被继承(epigenetic,表观遗传),从而实现对早期事件的“细胞记忆”。过去三年里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包括朱冰研究组此
-
多组学研究揭示牡蛎抗逆能力及其外壳形成机制
2012年9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牡蛎对潮间带逆境适应的组学基础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Nature)上以“文章”(article)的形式在线发表。该项目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和全新的组装策略,构建了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证实了牡蛎基因组序列具有极高的多态性、较高比例的重复序列和活跃的转座子。该项目还结合转录组、蛋白谱等最新组学技术,发现一系列与牡蛎抗逆能力相关的基因发生了明显扩张,这可能是牡蛎适应潮间带极端环境的主要分子基础,揭示了在逆境适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贝壳的复杂形成机制。此成果的发表,标志着基于短序列的复杂基因组拼接和组装技术获得了
-
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遗传机理或有别欧美
本报讯(记者黄辛)近日,国际糖尿病研究领域杂志《糖尿病学》在线发表针对中国汉族人群的大规模2型糖尿病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成果。研究结果提示,中国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遗传机理与欧美人群可能不完全相同。 目前,已经报道的2型糖尿病基因易感位点有近60个,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在欧美和其他亚洲人群中发现的。我国近30年来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近10倍。为此,有研究认为,中国汉族人群对2型糖尿病的易感性显著高于西方人群,但是其遗传学基础尚不清楚。 该项目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所研究员林旭联合国内外10多家科研院所共同完成。林旭研究团队的研究员黎怀星、博士研究生甘蔚和博士后鲁玲等人发现:在已报道的58个2型糖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