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动物所发现钩虾属一新种——碧塔海钩虾
钩虾属(Gammarus)隶属于甲壳纲端足目钩虾亚目,目前国内已记录60余种,其中云南分布有12种。杨君兴课题组在进行重要湿地物种资源监测技术与示范项目过程中,在碧塔海采集到一种钩虾,经鉴定为钩虾属一新种,按采集地命名的方式,将其命名为碧塔海钩虾(Gammarus bitaensis)。该物种的描述为将来在碧塔海开展生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相关论文已在国际甲壳动物学专业刊物CRUSTACEANA 85 卷第10期发表。
-
Science:基因组所参与的人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合作研究获重要进展
日前,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重大疾病基因组与个体化医疗实验室“****”方向东研究员项目组助理研究员渠鸿竹博士等参与开展的国际合作研究“人类疾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获得重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Systematic Localization of Common Disease-Associated Variation in Regulatory DNA于2012年9月在Science杂志发表。本研究进一步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表观基因组水平上开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研究,并且在该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渠鸿竹博士和华盛顿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西北注释表观基因组绘图中心(Northw
来源: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时间:2012-09-14
-
中科院发表Nature化学生物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和美国布朗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型的V型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并证实其组成部分抗毒素GhoS靶向切割了毒素GhoT的mRNA。相关论文“A new type V toxin-antitoxin system where mRNA for toxin GhoT is cleaved by antitoxin GhoS.”在线发表在9月2日的《自然化学生物》(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为这篇论文的第一研究单位。来自德克萨斯农工大
-
复旦大学《JCB》表观遗传学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期来自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的熊跃教授和管坤良教授联合在权威杂志《JCB》上联合发表了题为“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regulation of metabolic enzymes by acetylation”的综述文章,探讨了关于哺乳动物细胞中乙酰化调控代谢酶功能的机制上的认识。熊跃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为为细胞周期、肿瘤抑制、动物模式,蛋白泛素化。在Science,Cancer Re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百余篇论文。管坤良教授主要从事细胞生长调控、肿瘤生物学以及神经生物学的信号转导途径等方面的研究,他曾荣获过包括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
-
专访黄健博士:大规模肝癌外显子测序研究
前言:肝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恶性肿瘤,素有“癌王”之称,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新发现肝癌大约为100万左右,在常见肿瘤中排名第五(占恶性肿瘤5%左右),其中40%发生在中国。 因此其相关研究领域也备受关注,近期由韩泽广、黄健等人领导的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等处的研究组利用先进的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肝癌开展了大规模的测序和分析研究。 这一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可能与中晚期肝癌相关的体细胞突变的图谱,并为人们发现有关驱动肝癌发生及生长分子途径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日前生物通有幸联系到了黄健博士,就该项重要研究的相关内容请教了本人
-
北京中医药大学发表Nature综述
生物通报道: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efractory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could it be an irritable bowel?”的文章,提出了顽固性炎症性肠病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IBS共存,相关研究成果公布在9月11日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杂志上。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又称肠炎,是一组肠道炎症性疾病的统称。炎症性肠病的主要分为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两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结肠病变,无法归入这两类,称为未
-
武大科学家发现“抗艾”新细胞
(记者屈建成 通讯员蒋明)昨天,记者从武大获悉,该校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抗艾滋病毒感染的新细胞,该细胞正常人本身就具有,后继实验正在紧张进行中。 该细胞全名叫“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发现它具有抗艾滋病毒感染功能的是武大基础医学院的侯炜教授和武大动物实验中心霍文哲教授团队。上月,该科研成果发表在美国著名国际学术刊物《淋巴细胞生物学》杂志上。 昨天,侯炜向记者介绍,此前人们只发现“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在抗肿瘤和抗肝炎病毒感染中起到作用。经过3年多的反复实验,他们发现,该细胞的一些分泌物可引起巨噬细胞发挥作用,巨噬细胞不仅能够吞噬艾滋病毒,而且还能提高人的免疫系统,从而“抗击”艾
-
中科院专家研制出饮用水中砷快速检测纳米试剂盒
新华网合肥9月12日电(蔡敏、陈星)记者12日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智能所科研团队研制出一种纳米试剂盒,可快速检测出水中砷含量,检测时间比目前普遍使用的试剂盒缩短了三分之二,且灵敏度高,安全性高。砷是饮用水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人们若长期饮用含砷的水可导致慢性砷中毒,严重影响肌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饮水水质标准》中砷的限值为10ppb(0.01mg/L)。为了控制砷污染,需要发展快速有效的砷检测方法。目前商用的砷检测试剂盒是在传统的砷斑法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存在测试时间长、操作步骤繁琐等不足,而且传统的砷斑法需要使用强酸试剂,安全性差,这也严重阻碍了其推广使用。针对这一难题,国
-
中国研发纳米药物 有望“饿死”癌细胞
记者从刚刚闭幕的“第六届纳米毒理学国际大会”上获悉,我国纳米科技研究目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纳米技术造就的新兴领域如材料科学、医药学、微电子学等正在蓬勃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自行研制的纳米药物也将问世。纳米是一种几何尺寸的度量单位,1纳米等于百万分之一毫米。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主任赵宇亮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当前纳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主要在材料和制备、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医学与健康、航天和航空、环境和能源、生物技术和农产品等方面,用纳米材料制作的器材和产品重量更轻、硬度更强、寿命更长、维修费更低、设计更方便,利用纳米材料还可以制作出特定性质的材料或自然界不存在的
-
分子逻辑门生物传感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曾令文研究组模拟电子逻辑门运算机理,利用ATP和凝血酶为两种输入信号,依赖核酸适体作为分子识别元件,试纸条检测卡是否出T线为输出信号(有T线说明是阳性结果,有输出信号;没有T线说明是阴性结果,没有输出信号),成功构建了基于核酸适体-靶分子自组装生物分子逻辑门,用于小分子和蛋白的智能化快速检测。 组装的分子逻辑门可用于现场ATP或凝血酶的快速智能化分析,该装置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可便携式使用。相关成果于发表在Anal. Chem.(2012, 84 (15), pp 6321–6325)上。 该项目得到国家重大专项(2008ZX10004-0
-
哈尔滨医科大学:高浓度硬脂酸导致胰岛素抵抗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科研人员近期发现,高浓度硬脂酸能够导致胰岛素抵抗。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糖尿病学会会刊《糖尿病》杂志上。 据介绍,高脂血症是由于体内脂质代谢紊乱引起的、以一种或多种血浆脂质成分浓度异常升高为特征的病症。研究表明,高脂血症与胰岛素抵抗、Ⅱ型糖尿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血清脂肪酸谱的变化能更好地反应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并揭示其潜在机制,因此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不过,目前对于血清脂肪酸谱在高脂血症中的研究均集中于空腹状态,对其在餐后状态下的研究探讨仍处于空白阶段。众所周知,一日三餐,机体大多数时间处于餐后状态,因此研究餐后血清脂肪酸谱及其代谢的
-
中国学者Cell子刊看穿癌细胞的把戏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第二军医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文章,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门静脉癌栓(PVTT)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指出微环境的转变,就是转移性癌细胞的变换把戏,相关成果公布在Cancer Cell杂志上,同期还配发了一篇评论性文章,重点推荐了上述研究成果。文章的通讯作者是营养科学研究所的谢东研究员,以及杜克大学医学院王小凡(xiao-Fan Wang)教授,同时发表评论性文章的是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的王兴伟研究员(Xin Wei Wang)。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是原发性肝癌
-
中国医学科学院PNAS肿瘤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神经胶质瘤(Gliomas)的病因分子机制,证实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 通过调控致癌microRNA-23a的表达促进了神经胶质瘤形成。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彭小忠(Xiaozhong Peng)教授和强伯勤(Boqin Qi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彭小忠教授主要从事神经发育和疾病的分子机理研究。近年来初步揭示了数个蛋白编码基因、非编码RNA及其相互作用促进或抑制神经细胞的分化或参与神经肿瘤发生的分子机理,迄今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100
-
张启发院士《PNAS》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日前在新研究中解析了一种良种杂交稻中产量杂种优势遗传组成,相关论文“Genetic composition of yield heterosis in an elite rice hybrid”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我国著名植物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家,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启发院士是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张启发院士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水稻基因组研究,旨在通过植物基因组分析、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杂种优势的遗传和分子基础、作物品种资源的分子评估及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水稻改良
-
张明杰院士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ntiparallel coiled-coil–mediated dimerization of myosin X”的文章,发现了肌球蛋白X的一种不同以往认知的,反向平行卷曲-卷曲二聚体结构,研究人员认为这种二聚化也许可以帮助肌球蛋白X在单个和多束肌动蛋白微丝上行走。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香港科技大学张明杰教授(专访文章:张明杰:细胞不对称分裂的奥秘),他的研究方向是神经细胞讯号传导及神经发育的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机理,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对于治疗神经系统衰退的疾病,如中风及老年痴呆症等,有着
-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测全基因组仅六千元
9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将迎来成立13周年纪念日,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昨日向透露,全基因组检测研究进展迅速,明年或花6000元人民币就可做全基因组检测,预防疾病。 据了解,成立13年以来,华大基因已先后参与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水稻基因组计划等多项国际先进水平的基因组科研工作,建立了大规模测序、生物信息、克隆、健康、农业基因组等技术平台,其测序能力及生物信息分析能力世界领先。 汪建昨日透露,“明年将实现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以来所有科学家和医生的愿望,1000美元就可以做全基因组检测。”这意味着,大约6000元人民币就可以做全基因组检测,
-
中国在云贵高原发现距今2.3亿年前的"鳄远亲"
新华网杭州9月10日电(记者冯源)在距今2.3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如今的云贵高原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海中的岛屿上生活着一种食肉的爬行动物。经过中国科学家一年来的研究,它逐渐向世人现出真容,并得名“富源滇东鳄”。不过,它虽然以“鳄”命名,但只是现代鳄的远房亲戚,不是直系祖先。今年9月出版的美国《古脊椎动物学杂志》刊登了关于这种古代爬行动物的论文。论文作者之一、浙江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赵丽君介绍说,该馆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课题组2010年在云贵交界的云南省富源县,从在距今2.3亿年前的中三叠世拉丁期地层里发现了陆生初龙类化石。经过长达一年的修理后,这种陆生初龙被鉴定为初龙类的
-
慢性感染成我国癌症的首要病因
本报讯 (记者王 丹)我国最新癌症危险因素的归因风险分析报告显示,在我国总体癌症死亡中,近60%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显著高于全球35%的平均水平。其中,慢性感染是导致癌症发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 该报告日前发表在国际肿瘤学顶级杂志《肿瘤学年鉴》上。在9月8日于北京举行的第七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上,该研究项目负责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乔友林教授首次公开对此报告进行了解读。乔友林说,该报告首次系统评价了我国人群环境和行为危险因素对癌症发病和死亡的影响。 该研究显示,我国总体癌症死亡中的57.4%,是可预防和避免的(男性为65.9%,女性为42.8%),而该
-
分子逻辑门生物传感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曾令文研究组模拟电子逻辑门运算机理,利用ATP和凝血酶为两种输入信号,依赖核酸适体作为分子识别元件,试纸条检测卡是否出T线为输出信号(有T线说明是阳性结果,有输出信号;没有T线说明是阴性结果,没有输出信号),成功构建了基于核酸适体-靶分子自组装生物分子逻辑门,用于小分子和蛋白的智能化快速检测。 组装的分子逻辑门可用于现场ATP或凝血酶的快速智能化分析,该装置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可便携式使用。相关成果于发表在Anal. Chem.(2012, 84 (15), pp 6321–6325)上。 该项目得到国家重大专项(2008ZX10004-0
来源: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12-09-12
-
中国医学科学院Nature Genetics揭示食管癌易感基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10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别了多个全新的中国人群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易感位点,并分析了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关研究论文于9月9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的林东昕教授是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他曾系统地研究了致癌物代谢、DNA修复、细胞周期和凋亡控制、肿瘤免疫等系统的基因遗传变异与肺癌、食管癌、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常见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在癌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