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客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地沟油"提炼航空燃料
根据空中客车与清华大学签署的协议,双方将合作开展环保型航空替代燃料研究,包括替代燃料原料选定、产业链建立以及商业化模式推广等。产业链旨在促进环保型生物燃料在我国的生产、推广与应用。研究第一阶段,将对符合生态环境、经济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物燃料原料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工作将由空中客车公司牵头,由清华大学和欧洲一些顶尖学院密切参与完成。据透露,预计2012年下半年将公布研究的首批结果,届时将选定一些可能的替代燃料,比如用过的烹饪油(即通常所说的“地沟油”)和海藻。整个可持续性分析预计于2013年初完成,之后双方将就规模化生产替代燃料流程和投入商业化使用开展研究。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项
-
香港在全球首次发现新型狗寄生虫
香港大学在全球首次发现新型狗寄生虫“香港型恶丝虫”,推测可经蚊虫传播给人类。过去一年多来,香港有3名病人身上出现囊肿或淋巴结凸起,切除时发现内藏恶丝虫。专家称现在情况较易控制,病人多数不会有即时生命危险,也不会人传人。 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发现的这种全新型狗寄生虫,被命名为“香港型恶丝虫”,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表示,去年5月至今,香港发生3例病例,患者分别在眼皮、颈部及腹部发现有脓肿凸起,将凸起部分切开后,均发现同一种新型恶丝虫。而3位病人都曾经被蚊虫叮咬过。他又称,其后检验约200只流浪狗,发现有6只身上带有恶丝虫,估计均是由蚊虫传播,推测新发现的寄生虫也
-
上海交大Nature Genetics发表肝癌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肝癌开展了大规模的测序和分析研究。相关论文“Exome sequencing of 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发布在8月26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研究员、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的韩泽广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医学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应用研究;克隆人类新基因并进行基因功能研究;肝癌发病机制。在Nature、N
-
中国农科院、北大与华大基因联合发表Nature Genetics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华大基因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联合公布了二倍体棉花雷蒙德氏棉(Gossypium raimondii)的草图基因组,相关论文“The draft genome of a diploid cotton Gossypium raimondii”发表在8月26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喻树迅(Shuxun Yu)研究员、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王俊(Jun Wang)博士和北京大学的朱玉贤(Yu-Xian Zhu)教授为该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棉花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它的纤维,俗称皮
-
PLoS ONE:首次报道泌乳期猪乳Exosome中microRNA表达谱
由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吕学斌研究员(通讯作者)和顾以韧博士(第一作者)领导的研究小组与四川农业大学和联川生物公司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合作完成的题为《Lactation-Related microRNA Expression Profiles of Porcine Breast Milk Exosomes》论文在《PLoS ONE》8月刊发表,论文首次全面系统地比较了猪初乳和常乳及整个泌乳期母乳Exosome中的microRNA转录组*。哺育婴儿的母乳来自雌性哺乳动物乳腺分泌的乳汁。母乳中包含有均衡的营养物质非常适合婴儿脑部发育和生长所需,同时也提供了健康的免疫系统,明显优于配方产品。相比于常乳(m
-
中国首次发现兰科新种扁茎禾叶兰
近日,记者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该园助理研究员刘强和李剑武在该植物园野生兰科植物收集区内发现了兰科禾叶兰属植物的新记录种——扁茎禾叶兰。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植物科学学报》上。据悉,该新种为我国首次发现报道。 刘强介绍说,兰科禾叶兰属植物全世界约有40至50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与大洋洲的热带地区,仅有1种向西到达非洲东南部的塞舌尔群岛。禾叶兰属植物是附生草本,花通常较小,有8个花粉团,在我国仅有2个种:禾叶兰,分布于海南岛、西藏东南部和云南南部;台湾禾叶兰,分布于我国台湾地区。 “版纳植物园野生兰科植物收集区是热带兰科植物的迁地保护区,收集保存着100多种珍稀濒危兰科
-
分子靶向药物或使乳腺癌患者死亡风险降33%
乳腺癌被称为现代女性的“头号杀手”,其中约占所有乳腺癌的20%~30%的HER2阳性乳腺癌更凶险。随着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配合传统的化疗药物,这些病人也能获得较好的预后。 但是,是药三分毒,尤其是抗肿瘤药物,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主席秦叔逵教授指出,抗癌药就是以毒攻毒,药品在作用于肿瘤细胞、获得疗效的同时,对正常的细胞也会有损伤,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相对于常规的细胞毒性的化疗药物,分子靶向药物只作用于肿瘤生长播散的关键部分,它本身是大分子,属细胞稳定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以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使用的赫赛汀 为例,它联合化疗能将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进一步
-
科学减肥也能治糖尿病 需在病程早期开始治疗
专家提醒:医学减肥治疗糖尿病,前提是病人本身的胰腺功能未受损坏 得了糖尿病,绝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是要吃药治疗。不过,原来除了I型糖友外,占总量90%的型糖友,在病程早期的1~2年,可以完全不用打针吃药,靠科学的减肥就能治疗。 “我完全没有想到,12天就能减下来10斤,一点降糖药没吃,血糖、尿蛋白、血脂都基本正常了。”即将完成医学减肥疗程的冼女士告诉记者。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风湿免疫科主任徐谷根表示,三年医学减肥科研项目中,已经有超过100名糖尿病人成功控制病情。 医学指导/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风湿免疫科主任徐谷根 “我这个肥胖,已经积攒了20年。”深圳糖友冼女士笑着说,因为怀孕、生
-
微创成功研发“人工下丘脑”
本报讯 (记者 王志彦)总部位于张江的上海微创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昨天宣布,已成功研发国内首款垂体激素输液泵。该器械能够在短期内促进人体发育,让处在14至16岁期间的“袖珍人”得到发育,并为部分不孕不育人士带来希望。 近年来,我国不育症的患病率已攀升到12.5%,就诊者中部分为性腺发育不全引起的,该病又称卡尔曼综合征,男性发病率约为1/2000,女性约为万分之一。据悉,我国对于此类病症的诊断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一直缺少合适的治疗方案。微创研制的垂体激素输液泵能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生理调节机能,又被称为“人工下丘脑”。
-
超声诊断赢得宝贵时间
本报讯 (通讯员葛岚 记者唐闻佳)日前,一名心脏病患者去岳阳医院就诊,超声诊断科医师及时发现险情,为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这名女患者来到岳阳医院心内科治疗,超声诊断科童仙君医师操作心脏彩超。超声诊断提示,主动脉窦瘤可能破裂(破入右心室)。童仙君在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严重性的同时,马上联系患者的主管医生沟通病情。因岳阳医院没有心外科,患者于次日转至外院心胸外科接受乏氏窦瘤破裂修补术。 主动脉窦瘤破裂临床较少见,但往往来势凶险,不及时就医或就医不正确,就会耽误最佳治疗时间。统计显示,五成患者就因为延误抢救的黄金时间而死亡。
-
砷可能影响男性精子质量
本报讯 (记者李天舒)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环境中,低剂量暴露的砷可能影响男性精子质量,并因此造成男性不育。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环境健康》杂志上。 砷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在日常环境中,砷无处不在,比如杀虫剂、除草剂、含铅汽油、烟草等中均含有砷。近年来,各种关于砷的研究表明其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动物模型实验发现,当大鼠或小鼠经过砷刺激,会产生类固醇功能障碍而导致不孕。但尚不清楚砷对于男性生殖系统其他方面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暴露科学与健康效应课题组研究人员,收集了100名育龄男性不育症患者的尿样和精子样品
-
中国天文学家南极搜寻适合生命生存系外行星
“人类找到适合生命生存的行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在未来几年之内就可以实现。”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南极天文研究中心主任王力帆在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样的行星会在银河系内,可能距离我们几千光年到几万光年。”王力帆说。今年年初,中国科学家在南极内陆冰穹A安放了第一台南极巡天望远镜,其主要观测任务之一就是寻找太阳系外适合生命生存的行星。“明年春天我们将取回观测数据,希望找到一些行星候选体,数目不好说,希望能有不少于10颗。”王力帆说。据介绍,目前中国科学家主要使用铱星电话来连接南极天文观测点,包括传送指令、接收数据。“带宽128K,相当于互联网最早起步的水平,所以一共
-
北生所最新Science文章
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ense Chromatin Activates 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 to Regulate H3 Lysine 27 Methylation ”的文章,揭示出染色质的紧密程度能调节组蛋白H3K27甲基化酶复合体PRC2的催化活性,从而影响基因转录,这有助于解析基因转录调控以及基因沉默的重要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同期Science也配发了评论性文章。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朱冰研究员,以及高绍荣研究员,第一作者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培养的袁文博士
-
院士研究组Nature子刊解析雷蒙德氏棉花基因组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科院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华大基因的研究人员以“articles”形式发表了题为“The draft genome of a diploid cotton Gossypium raimondii”的研究论文,全面报道了中国科学家研究栽培棉祖先雷蒙德氏基因组的最新进展。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为北大生科院朱玉贤院士,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喻树讯院士,以及深圳华大基因组学研究所王俊博士,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棉花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植物激素重大专项和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对于这一研究,朱玉贤院士表示,随着中国科学家分别完成对DD、AA以及AADD
-
中山大学发Plant Cell解析水稻天然免疫
中山大学发Plant Cell解析水稻天然免疫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Lysin Motif–Containing Proteins LYP4 and LYP6 Play Dual Roles in Peptidoglycan and Chitin Perception in Rice Innate Immunity”的文章,发现了两个在水稻天然免疫调控中扮演重要作用的模式识别受体,并解析了这两个受体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探讨植物天然免疫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相关成果公布在植物性领域权威期刊the Plant Cell杂志上(doi:10.1105/tpc.112.
-
陈大华研究组新型小鼠遗传学模型登国际刊物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美国埃默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Fragile X Premutation RNA is Sufficient to Cause Primary Ovarian Insufficiency in Mice”的文章,建立了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第一个小鼠遗传学模型,相关成果公布在Huamn Molecular Genetics杂志上。 这项研究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陈大华实验室和美国埃默里大学金鹏实验室合作完成。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也称作卵巢早衰(POF),是卵巢功能衰竭导致提前闭经的现象。临床调查表明,小于40岁的POF发生率为1%,小于30岁的POF发
-
低氧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
本报讯 (记者胡德荣)上海交通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乐卫东研究组,最近在低氧加重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孕期低氧可增加子代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并加重病情。该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于神经科学权威刊物《老年神经生物学》杂志上。专家认为,该研究结果为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发生机制及风险规避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低氧是多种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临床常见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外伤等。孕妇在妊娠和分娩期间也面临低氧的风险,从而导致腹中胎儿供氧不足。 在研究中,科研人员对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进行低氧干预,模拟慢性间隙性高原低压氧环境
-
中国科学家提出新普适进化理论
网易探索8月26日报道 美国物理学联合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近日报道了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吉林大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汪劲教授领导的研究组,从物理学角度系统阐释了生物进化中由来已久的难题,其中包括著名的“红皇后假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物理期刊》(J. Chem. Phys., 137, 065102)上。虽然关于进化的定性描述以及观测到的相关现象和性质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完整的量化普适进化动力学理论并不存在。汪劲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提出了一个新的普适进化理论。这个理论包括两个基本要素:进化过程产生的适应度势景观和环流进化驱动力。进
来源: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时间:2012-08-27
-
中国科技大学Science子刊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大学药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Protease Omi Cleaves the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MEK1 to Inhibit Microglial Activation”论文,证实蛋白酶Omi通过抑制ERK1/2介导的核因子B (NF-B)信号抑制了小神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这一信号机制的异常与帕金森氏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相关成果发布在《科学信号》(Science signaling)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王光辉教授,其主要研究兴趣为神经退
-
973项目最新Neuron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杜久林研究组近期在Cell出版社旗下Neuron杂志上,接连两期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分别解析了多感觉信息加工的神经机制,以及视网膜突触功能在发育时期长时程增强的分子机制,这些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等基金资助。大脑感觉信息加工中一个重要的过程是将来自多个感觉通道的信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动物由感觉刺激引发的行为更加优化、合理,并获得更高的生存概率。这种整合既可以通过直接将多种感觉通道的信息整合为一种总的感知(多感觉整合),也可以通过一种感觉信息调节另一种感觉信息的加工(跨模态调节)来实现。在过去几十年中,在认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