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JBC:基金项目解析Wnt信号途径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独家发表了题为“LZTS2 regulates embryonic cell movements and dorsoventral patterning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and the export of nuclear β-Catenin in zebrafish ”的文章,介绍了他们在经典Wnt信号通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相关成果公布在JBC杂志上,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择优项目的资助。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水生生物研究所崔宗斌研究员,其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1-08

  • 卢煜明教授PLoS获产前诊断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缺陷儿的出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产前诊断是防治出生缺陷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目前的许多方法都无法精准无害的进行产前诊断。作为非侵入性产前诊断技术的首创者,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教授一直致力于遗传疾病的非侵入性产前诊断,其研究组继今年初发表了有关21号染色体(唐氏综合症)风险筛查结果后,近期又公布了13和18号染色体产前诊断的最新成果。正常人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为46条(23对),染色体数目异常会导致遗传疾病,比如我们熟知的唐氏综合症就是21号染色体多出了一条。其它的染色体异常包括18号染色体异常,13号染色体异常等,其中18号染色体异常是一种严重的染色体异常,活婴发病率为1/40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1-08

  • 早作准备 稳步提高——安徽理工大学基金工作侧记

    作者:张双虎    立足于早  两周前,安徽理工大学理学院举行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辅导报告会,院长殷志祥亲自上阵,作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辅导”的报告。除理学院符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件的教师外,其他学院拟申报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人员也闻讯赶来。  之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2011年资助结果后1个月左右,该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就举行了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的申报辅导报告会。  “我们的经验是提前动员,每年在9~10月份就开始进行申请动员。”安徽理工大学科技产业处王从东对《科学时报》记者说,“做到早着手,多修改,因此这几年申请书质量提高很快。”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1-11-08

  • 台八大医学机构合作共建“生物数据库”

        据“中央社”报道,台当局科技部门审查通过“台湾生物数据库”建置计划,负责单位今天表示,与台大医院、荣总、长庚等八大医学中心合作,月底将计划送交卫生部门。   当前世界多地积极参与生物数据库(Biobank)的计划,“台湾生物数据库”主要为结合基因与其他医学信息,针对本土常见疾病进行大规模的世代研究,了解台湾民众常见疾病的致病因子与机构,且有助于改善疾病治疗方针与预防策略,降低医疗成本。   负责单位相关负责人沈志阳表示,初步规划能采集30万名民众的血液,包括20万名健康民众和10万名有慢性病的民众,慢性病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等15项疾病。   沈志阳表示,将与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11-11-08

  • 郑州大学专家首次发现食管癌易感基因

    11月5日,郑大一附院重奖对科研有突出贡献的团队和医生。因首次发现两个食管癌易感基因,郑大一附院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获得了20万元奖励。 作为世界上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病之一,食管癌因早期无明显特异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发现确诊已到中晚期,5年生存率只有10%左右,但早期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在这种背景下,郑大一附院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领衔我省食管癌团队,联合河北、山西、上海等17个省(市),50家肿瘤科研院所和268位专家、学者,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对2.5万余例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食管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在人类第10号和20号染色体上,首次发现两个食

    来源:郑州日报

    时间:2011-11-08

  • 上海交大新研究揭示精神分裂症分子诊断标志物

    生物通报道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精神分裂症潜在代谢诊断标记物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了由血清及尿液代谢物组成的疾病诊断模型。这一研究成果于10月25日发表在权威期刊《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IF15.47)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Bio-X研究院贺林院士团队的万春玲副教授和系统生物医学中心的贾伟教授。杨景雷博士和陈天璐助理研究员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在世界不同的文化地理区域中约为0.5-1%。目前针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主要是根据美国精神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1-07

  • 中科院两研究组最新成果登国际刊物

    生物通报道:近期来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以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两个研究组分别在Molecular Microbiology,Organic Letters杂志上发表文章,报道了链霉菌中重要调控蛋白新功能,以及药物仿生全合成方面的新成果。首先来自微生物所的杨克迁研究员实验室在对ScbR2和JadR2功能进一步研究发现,假γ-丁酸内酯受体还具有全新的功能,这加深了对微生物群体感应信号系统的认识,对理性改造链霉菌,科学提高抗生素合成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细菌能自发产生、释放一些特定的信号分子,并能感知其浓度变化,调节微生物的群体行为, 这一调控系统称为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1-07

  • 肿瘤细胞免疫基础研究与临床脱节

      10月22日,由亚洲细胞治疗学会、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东京大学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和第四军医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国际肿瘤免疫治疗(北京)论坛举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科教授任军在会上指出,我国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水平比较落后,缺乏特异性肿瘤免疫技术的规范要求,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脱节。   任军指出,目前,我国肿瘤细胞免疫研究基本停留在实验室研究层面,主要依托于各个医疗机构的实验室进行细胞制备和处理,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和相关技术指南,不同研究机构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操作流程,质控管理无法统一,这些严重阻碍技术的进步,同时无法惠及患者。即使是临床研究,也多是不同医疗机构小规模的“单打独斗”,这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1-11-07

  • 古脊椎所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发现中新世真角鹿一新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生王李花和张兆群研究员于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中中新世化石地点(DM01)发现真角鹿一新种,最新一期的《古脊椎动物学报》(2011年第4期)刊发了该项研究成果。内蒙古四子王旗真角鹿标本被命名为高枝真角鹿(Euprox altus),研究者认为新种具真正的角节,角节之上一定高度的两个分枝,长的角柄;牙齿低冠,上臼齿的前附尖和中附尖发育,新棱和齿带存在;下颌第4前臼齿(p4)的下后尖发育,下次凹存在;下臼齿具古鹿褶。这些特征可作为其归入真角鹿属的依据。高枝真角鹿最主要的特征是其分叉起始位置比属内其他种的高。分叉起始位置的标志是角基的突然变宽,它不同于分叉的位置,可

    来源: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时间:2011-11-04

  • 家蚕基因研究致力改善民生

     “以前的研究只是单纯的几个方面,如今的成果不仅是全方位的,而且将被更好地运用到改善民生上。”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家蚕功能基因组学与现代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上,西南大学教授、我国家蚕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组和遗传改良研究首席科学家夏庆友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这样评价我国家蚕基因的研究成果。  该研讨会是于近日举行的2011国际知名研发机构重庆行动的一个重要分活动。   据夏庆友介绍,2003年,我国科学家独立绘制完成“家蚕全基因组框架图”,研究成果于次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并形成国际家蚕研究热。2008年,通过国际合作完成了“家蚕全基因组精细图谱”的绘制。2009年8月,我国科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1-11-04

  • 10月中国学者参与发表的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进入金秋10月,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上公布,其中包括大规模基因数据分析解析BMI值异常,哺乳动物十个物种的6大器官转录组比较,以及大型肠蛔虫Ascaris suum的遗传图谱绘制。Mirror extreme BMI phenotypes associated with gene dosage at the chromosome 16p11.2 locus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多国28个细胞遗传中心组成的研究组通过大规模基因数据分析,发现BMI值异常,包括体重过轻,与体重过重的情况与16号染色体上一个区域密切相关,而且体重过轻与严重肥胖可能有互成镜像的病因。这对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1-03

  • 上海生科所发表Science子刊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和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11月1日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子刊Science Signaling上发表了题为“Persistent Stimulation with Interleukin-17 Desensitizes Cells Through SCFβ-TrCP-Mediated Degradation of Act1”研究论文,介绍了关于持续炎症调控机制研究的最新成果。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所钱友存研究员,第一作者是钱友存研究员的博士生施沛青。该课题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1-03

  • 蓝柯研究组病毒新发现登权威刊物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蓝柯研究组发表了题为“KSHV-encoded miR-K12-11 attenuate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signaling through suppression of SMAD5”的文章,获得了肿瘤疱疹病毒--卡波济肉瘤病毒(Kaposi’s Sarcoma 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miRNA功能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病毒学权威刊物Journal of Virology杂志上。KSHV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肿瘤病毒,它可以引起卡波济肉瘤(KS)、原发渗出性淋巴瘤(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1-03

  • 江苏专家首次确认“蜱虫病”可以经血液人传人

    江苏专家首次确认“蜱虫病”可以人传人主要通过血液传播,研究成果登上权威医学杂志本报讯(记者 查金忠) 江苏省疾控中心主任汪华与该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所副所长鲍昌俊等人,通过实验室检测等多种方式研究发现2例布尼亚病毒人传人感染。这也是科学家首次发现蜱虫病“人传人”证据。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及《临床传染病杂志》上。两例“人传人”病例,被感染者都是患者亲属去年10月,南京某三甲医院收治了一例59岁的“奇怪”病人:患者高烧高热、呕血、血小板减少等,却查不出病因。该院接诊后,怀疑是“人粒细胞无形体”,并给予抗生素治疗。患者入院不久,其女婿也出现相似的高烧、头痛、血小板

    来源:龙虎网-南京日报

    时间:2011-11-03

  • 中德牵手“神八”空间生命科学实验

    10月31日中午午休时,距离神舟八号飞船发射还有18个小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来自中科院各研究所及德国埃尔兰根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研究机构科学家的驻地却一片寂静,楼道中、食堂里都空无一人。 而在离这里10多公里的发射场,共109名中德科学家合作的17项生命科学实验正在一间实验室里如火如荼地进行。 33种样品实现飞天 17项生命科学试验中,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德国埃尔兰根大学联合实施的“空间简单密闭生态系统探索研究”备受关注。这也是其中唯一的中德联合实验项目。 中科院水生生物所研究员刘永定介绍,这项实验主要涉及直径不到2毫米的水泡螺、小球藻和纤细裸藻三种细胞。“这是一个由单一消费者、生产者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1-11-03

  • 延边大学发现抗癫痫新药物并获2项发明专利

      延边大学药学院以全哲山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致力于抗癫痫药物的研究开发,先后获得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通过完成这些课题,发现了2个有开发价值的候选药物W112和Q808,分别获得2项中国发明专利。其中,全哲山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的有关候选药物W112的开发项目--“抗癫痫候选药物W112的研究”,已获得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十二?五第二批课题(2012-2014年)的资助,资助金额为150万。   有关候选药物Q808的开发项目“抗癫痫一类新药-Q808的临床前研究”,由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牵头,联合延边大学全哲山研究团队,已获得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十二五第一批课题的资助

    来源:中国教育网 

    时间:2011-11-03

  • Nature热点报道北大、上海交大新研究发现

    生物通报道  近日分别由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两个研究小组利用先进的全基因关联分析技术(GWAS)揭示了汉族人群中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三个新基因易感位点。两篇研究论文同期发表在10月30日的《自然遗传》(Nature Genetics)杂志上。10月31日,《自然》(Nature)网站在每日新闻中对这两项研究成果进行了热点报道。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其中约1%的患者终身为此病所苦,且显示出高度的遗传性(高达80%)。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是由多个中效或微效基因发生累加性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1-02

  • 《科学家》点评武汉大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PNAS杂志近期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可以从水稻中获取大量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 ,HSA)的新方法,利用这种方法获取人血清白蛋白不仅有助于解决需求问题,而且能降低传播疾病的风险。The Scientist杂志就这项成果也发表了题为“Blood Protein from Rice”介绍文章。这项研究由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领导完成,其它研究单位包括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等,通讯作者是武汉大学生科院杨代常教授,杨代常教授主要从事植物胚乳细胞蛋白质转运的分子机理与分子农业医药研究。来自英国华威大学,欧盟Pharma-Planta组织的Richard Twy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1-02

  • 中科院两PI发表文章获蛋白研究新进展

    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两个研究组合作发现了一类2,4,5-三取代嘧啶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微管聚集作用,目前这一化合物正在进行成药性和深入的药效学评价阶段,有望开发成为新的抗肿瘤药物。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化学胡有洪研究员与药理学楼丽广研究员,这项研究得到了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上海市科技委员会的支持。微管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其中非常重要的生物功能之一是以纺锤体的形式参与细胞的有丝分裂。因此,破坏肿瘤细胞内的微管蛋白聚集与解聚,能够明显的影响到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从而达到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11-02

  • 科学家确定中草药中的活性化学物质

    科研人员正在致力于用他们声称的首个传统中草药化合物数据库弥合中西方医学体系的鸿沟。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药理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以及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合作伙伴说,这个称为Chem-TCM的数据库将用于帮助药物开发。这个月(10月18日)他们启动了这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记录了在大约300种中草药中发现的1.2万多种化合物,并且可以通过文本检索,但是也可以使用化学术语检索。“你甚至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画一个化学结构图,然后数据库将检索匹配的分子结构和活动,” 伦敦国王学院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与给药系统专家David Barlow说。尽管已经有了关于传统药物的植物学数据库,Barlow说这个数据库将

    来源:科学与发展网络

    时间:2011-11-02


页次:1506/2079  共41568篇文章  
分页:[<<][1501][1502][1503][1504][1505][1506][1507][1508][1509][151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