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祖华研究组等PNAS文章解析植物抗病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阿肯色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lant hormone jasmonate prioritizes defense over growth by interfering with gibberellin signaling cascade”的文章,发现了抗病与发育激素的交互作用的新机制,为抗病及高产协调的农作物设计育种提供了思路。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发表是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员,密西根州立大学何胜洋(Sheng Yang He),以及阿肯色大学杨亦农教授,这项研究得到了科
-
"乙肝相关性肝癌"免疫逃逸机制首次被揭示
新华网武汉4月26日电(记者 黎昌政)肝癌因其易转移、难治疗而被称为“癌症之王”。肝癌患者自体免疫细胞为何丧失了消灭癌细胞的能力,使癌细胞逃脱攻击?武汉协和医院教授王国斌带领的研究组,日前成功揭示了“乙肝相关性肝癌”细胞逃脱免疫细胞攻击机制,这一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肝脏病学会《肝脏病学》上。 据统计,中国肝癌患者占全球55%,每年新增超过25万肝癌患者,其中90%有乙肝病史,属于“乙肝相关性肝癌”。目前,外科手术是肝癌治疗首选方式,但由于复发率高、抗化疗药性强,且肿瘤细胞能逃避人类自身机体免疫,整体治疗效果不理想。 在人体正常免疫状态下,肝脏组织中的枯否细胞通过激活T细胞,抑
-
ErbB4激活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家族酪氨酸激酶受体在细胞生长和分化等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是众多疾病的重要药物靶点。此前,EGFR家族蛋白功能实现的动态机制并未被充分阐明,人们对其生理和病理功能机制的认识因此受到了限制。作为最晚被发现的EGFR家族成员,ErbB4在生理以及病理上都有着独特之处,是重要癌症药物靶标,亦与精神分裂症相关。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华良和副研究员阳怀宇带领研究生杜芸利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对ErbB4胞外区的配体激活机制进行了细致的探究。通过时间长达微秒尺度的常规MD模拟,他们捕捉到了ErbB4胞
-
研究开发出检测密码子使用偏好新算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基因组科学与信息重点实验室“****”章张研究员带领其团队,成功设计开发出检测密码子使用偏好(Codon Usage Bias,简称CUB)的新算法:密码子偏差系数模型(Codon Deviation Coefficient,简称CDC)。 此项工作原创性地将概率论中的交、并、补操作应用到组分分析,用GC含量(S)和嘌呤含量(R)来表示四个核苷酸组分,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密码子和氨基酸的组分,从而设计出基于S和R的组分模型,应用该模型考察基因的CUB,进而提出了CDC算法。不同于现有的CAI、ENC等相关算法,CDC通过GC含量和嘌呤含量考虑了不同序列的
-
中国转基因羊问世 借线虫基因打造健康羊肉
中国科学家克隆出一只名为鹏鹏的转基因绵羊,它含有大自然中的坚果、种子、鱼以及绿叶蔬菜才含有的良性脂肪,能够减少人们患心脏病和冠心病的风险。中国科学家克隆的转基因绵羊鹏鹏,它含有坚果、种子、鱼以及绿叶蔬菜才含有的良性脂肪,能够减少患心脏病和冠心病的风险。鹏鹏的体内含有蛔虫的脂肪基因,它是3月26日在中国新疆西部的一个实验室中出生的,出生时的体重为5.74公斤。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主要科学家杜玉涛在中国深圳对路透社记者说到:“它生长的很好,而且就像一只正常绵羊一样非常健康。”杜玉涛和她的同事们把与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有关的遗传因子注入到一个供体细胞中,这个供体细胞是从一只中国麦兰奴种绵羊耳朵上取得的。这
-
纳米材料可促进耐药基因在细菌之间转移
记者今天从军事医学科学院获悉,一种名叫氧化铝的纳米材料因能吸附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而被不断应用于水源的净化处理。这种纳米材料可显著促进耐药基因在细菌之间的转移。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以《纳米氧化铝促进质粒介导的多重耐药基因跨种属水平转移》为题刊发了他们的科学论文,并重点介绍了这项科学研究,这项科学发现在国际上尚属首次。纳米技术正逐步应用到人们日常生活,然而,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也随即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此外,“超级细菌”耐药性导致许多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失去疗效,给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成为当前国内外医学界科技攻关的重大课题。纳米材料与细菌耐药性两个似乎不相关
-
新型核酸检测生物传感器开发成功
记者近日从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获悉,该院曾令文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基于核酸等温链置换反应技术与胶体金技术的核酸检测生物传感器,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化学通讯》。据悉,该生物传感器具有三个特点:简单快速,检测结果30分钟可以得到,无需复杂的检测仪器,仅需恒温42摄氏度;灵敏度高,检测最低限可达0.01fM(可用于检测低滴度的病毒感染);特异性高,可区分单碱基突变。该生物传感器克服了传统检测方法操作技术复杂、耗时长、需要特殊仪器等缺陷,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病原菌的检测、药物的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硫化银近红外量子点细胞成像与生物安全评价研究获进展
自1998年Alivisatos和聂书明等首次提出将量子点(Quantum dots, QDs)作为荧光标签应用到生物医学研究中,量子点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标记与成像纳米光学探针,在分子检测、细胞标记和活体成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可见荧光量子点对活体组织的穿透能力较差,而传统的近红外荧光量子点含有铅、镉或汞等高毒性重金属元素,量子点荧光技术在生物活体研究中的应用一直受到制约。开发一种无毒的、高量子产率并可用于生物活体成像的近红外量子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王强斌课题组在“单源前驱体制备Ag2S近红外量子点”(J. Am. Chem. Soc. 20
来源: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时间:2012-04-27
-
Nature:中国出版商誓言净化科学期刊
生物通报道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T)在全国出版商中率先带头设法打击学术不端行为。本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了一份对它所监管的1050家期刊的声明——它将致力于积极净化中国臃肿的科学出版行业,促使本土期刊,无论是英文版还是中文版,都能达到国际标准。在这份声明中,杂志主编和附属协会主席承诺遵循2009年颁布的CAST准则。该文件定义了多种类型的欺诈行为,列明了对不法作者的惩处——包括从书面警告到黑名单,或将学术不端行为通告所属机构和筹资机构。滥用特权的评审人员,例如剽窃文章,也会面对黑名单和公众披露等处罚。这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稀土学报》(Journal
-
专访贺雄雷:新的学科冉冉升起
生物通报道:春三月,来自中山大学的一位青年学者用一种独到的方式讲述了生命体细胞突变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提出了染色质结构这一表观遗传学因子是可以通过调节突变方向影响基因组结构的独创性观点,而且也指出了一些跨学科研究方法在分子遗传学领域的更深入应用。学科间的激情碰撞,也许将会,或者已经诞生出一颗新星。 这位青年学者就是中山大学生科院“****”入选者:贺雄雷教授,这位现年35岁的青年教授自2007年进入中大以来,致力于染色体的研究,目前已经分别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身份在国际顶尖杂志Nature Genetics(影响因子34.284)上发表两篇文章,而最新这项
-
蒋华良组973项目最新文章解析离子通道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Theoretical Model for Calculating Voltage Sensitivity of Ion Channels and the Application on Kv1.2 Potassium Channel”的文章,研发了一种离子通道电压敏感性的理论计算方法,这是迄今唯一可实际运用的电压敏感性理论计算方法。相关成果公布在Biophysical Journal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药物所蒋华良研究员,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利民(Min Li),第一作者化为阳怀宇和高召兵。这
-
JBC:抗艾滋病新药的分子机制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上海靶点药物有限公司、南京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一种新型的抗艾滋病药物CCR5拮抗剂(TD-0680)的分子作用机制。证实该分子可有效抑制一种近年发现的、对临床CCR5拮抗剂已产生抗药性的艾滋病毒。相关研究论文发布在权威学术期刊《生物化学杂志》(JBC)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所长陈志伟博士。其主要研究方向是HIV疫苗的研发,以及用于疫苗测试和艾滋病致病机理研究的动物模型的建立。目前,陈志伟博士正致力于研究和开发基于或病毒豆苗天坛株载体(MVTT)的SIV和HIV多家疫苗。艾滋病,学名为获得性免疫
-
上海交大糖基化研究登本领域权威刊物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ppGalNAc-T18, a member of the vertebrate-specific Y subfamily of UDP-N-acetyl-α-d-galactosamine:polypeptide N-acetylgalactosaminyltransferases”的文章,首次提出了内质网中可能存在新的蛋白质O-GalNAc糖基化调控机制,这一成果公布在国际糖生物学研究领域权威杂志Glycobiology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张延研究员,第一作者是201
-
张亚平等通过动物DNA鉴定发现中国金丝猴新种群
金丝猴属于灵长目疣猴亚科,包括滇金丝猴、川金丝猴、黔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其中前三个种类都分布在我国境内。2010年初,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在缅甸克钦邦东北部发现一个新的金丝猴物种。但由于采集的是动物尸体,不能肯定该新物种是否依然存在。2012年3月,怒江州林业系统工作人员再次在怒江州境内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金丝猴新种群,工作人员拍摄到了影像资料并采集到了粪便标本。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张亚平院士课题组和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员课题组对采集到的粪便进行了DNA检测、比对和分析,确定了怒江州发现的金丝猴种群即为中国金丝猴新种群。这一结果首次在分子水平上肯定了我国境内也生存着新种金丝猴,
-
抗感染免疫研究取得新进展
真核生物的天然免疫是抵抗外界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天然免疫主要是通过模式识别受体来识别病毒或细菌等外来病原体。Nod样受体(NLR)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的识别胞内菌的模式受体。NLRC5作为Nod样受体家族中最大的一个成员,其生理学功能一直不清楚。 4月10号,《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钱友存研究组关于NLRC5在抗胞内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研究(NLRC5 regulates MHC class I antigen presentation in host defense against intrace
-
科学家成功解构细菌保护屏障
据台湾《联合晚报》报道,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翁启惠和基因体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马彻共同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解构了细菌的保护屏障,突破了苦恼全球科学家20年的“细菌谜团”。 长久以来,医药界一直以转胜肽酶为标的,设计出一系列对抗细菌的抗生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盘尼西林;然而,随着细菌抗药性的增加,这类抗生素的威力大不如前,人类在遭受各种细菌的强大威胁时,也逐渐面临无药可用的窘境。 马彻说,虽然科学家清楚知道透过抑制转醣酶来开发新一代抗生素,但因对转醣酶的结构及作用机制不清楚,20年来进展有限。“中研院”基因体研究中心近年来针对转醣酶进行一系列研究,成功利用X光绕射方法,清晰解构出
-
人造肉尚难走进百姓家
最近,人造肉汉堡问世的消息引起人们的兴趣。尽管迄今为止还没有消费者食用过人造肉食品,但研究人员表示,5年之内,人造肉可能会出现在超市的货架上。 人造肉,是指通过人工方法制造出的、在营养和口感上类似于肉的一类产品。在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蛋白质供给不足,人们开始尝试利用大豆蛋白加工具有肉类口感的产品。我国民间将其称之为素肉、大豆蛋白肉。不过,这种人造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肉。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真正的人造肉——它是美国与荷兰的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用动物的干细胞,通过实验室组织培养技术培养出来的一种动物组织。显然,在成分上,这种“人造肉”不同于用大豆蛋白模仿的“人造肉类”。这种人造肉的培养方法是:先从牛、
-
中科院客座研究员发Nature综述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计算与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心,伦敦大学学院,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phylogenetic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的综述文章,介绍了分子系统发生学的原理与实际应用,并探讨了相关的分析方法。这一内容公布在Nature Reviews Genetics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动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教授(文章第一单位为动物研究所),杨子恒教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1987年和1992年先后在北京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和农学博士学位,现为伦敦大学学院统计遗传学教授,是首位当选英
-
胡玉欣组Cell Res发现调控关键因子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Lateral organ boundaries domain transcription factors direct callus formation in Arabidopsis regeneration”的文章,发现了4个在生长素诱导愈伤形成扮演关键角色的因子:LBD(LATERAL ORGAN BOUNDARIES DOMAIN)转录因子。这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控制机制和动植物细胞多能性调控的进化联系,相关成果公布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这项研究由植物研究所胡玉欣研究组完成,研究组博士生范明珠和助理研究员
-
转基因克隆羊:刚见光,路还长
从外表上看,刚出生一个月的绵羊“鹏鹏”实在称不上英俊。但这并不妨碍它的照片登上媒体,并且吸引了人们的目光。4月16日,华大基因研究院向媒体宣布,由该研究院、深圳华大方舟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开展的“农业部绵羊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第一只手工转基因克隆绵羊成功诞生。身材矮小、毛色发黄的鹏鹏,集聚了中国科研人员的两项努力:手工克隆的技术降低了克隆的成本和难度,有利于进一步普及;转基因则有可能让羊不仅能产肉、产奶、产毛,体内还能合成深海鱼油中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Omega-3。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鹏鹏本身会因为这一特殊的基因而变得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