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研制出新纤维原料“超仿棉” 近于丝优于棉
获悉,一种基于生物基、生物质材料的“超仿棉”纤维原料,由宜宾丝丽雅集团研发成功。与天然棉花相比,其强度提升15%至20%、沸水收缩率同行最小,且外观光泽、色谱、功能及纤度等指标更优,有望降低纺织行业成本和资源能耗,成为棉花纤维原料的“新替身”。这种被定名为“雅丝绒”的新型纤维原料,所采用的生物基、生物质材料为100%纤维素纤维,具备“近于丝优于棉”的许多特性。其杂质含量少,可解决传统棉花含棉籽壳、纤维胶质等杂质多,造成的纺纱、织布损耗大、生产车间粉尘严重等问题;具有高强度、低伸度特性,可定制出更丰富纤度、长度的特殊纺织产品,满足不同纺纱工艺和生产需求;可在同一染色环境条件下,混纺出与天然棉纯纺
-
C-N键活化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1,3-二胺是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和药物的重要结构单元,但相对于1,2-二胺类化合物,1,3-二胺的合成较难。因此,1,3-二胺的高效合成一直是有机合成领域中具有挑战的课题之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汉民带领的研究小组在1,3-二胺的合成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利用先前发展的胺缩醛对Pd(0)氧化加成生成“Pd-CH2NR2”亲核试剂的基元反应,通过“Pd-CH2NR2”对联烯的迁移插入形成烯丙基钯,再与胺缩醛发生烯丙基胺化反应,以100%的原子经济性实现了联烯的双官能化反应,一步合成了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药物中间体1,3-二胺。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的《德国
来源: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时间:2014-06-19
-
中国科技大学Hepatology探讨肝脏再生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共抑制受体TIGIT通过调控NK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串扰保护了肝脏再生。这项研究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2.003)接受并在线发布。中国科技大学的田志刚(Zhigang Tian)教授和孙汭( Rui Sun)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田志刚教授的主要研究兴趣为NK细胞生物学研究,肝脏免疫学研究,以及NK细胞为基础的新型生物治疗技术及产品研制。孙汭教授主要从事肝脏天然免疫耐受机理及其肝脏免疫病理学研究;肝脏NK细胞对肝脏再生与损伤的负调机理;以及天然免疫受体泛特异识别的分子机制
-
复旦大学Cancer Res发表癌症研究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利用外显子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组织外显子组的差异,发现化疗前存在TP53或PIK3CA突变的肿瘤在化疗后可能丢失该突变。并进一步分析了突变丢失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表在6月12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邵志敏(Zhi-Ming Shao)教授及余科达(Ke-Da Yu)副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邵志敏教授从事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多年,主要科研重点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乳腺癌的规范化治疗、乳腺癌转移机制的研究和乳腺癌易感基因的研究。
-
北京大学最新PNAS连发两篇文章
生物通报道: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北京大学科学研究发展迅猛,尤其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在最新的QS大学学科排名中,北京大学相比于去年,上升了十位,位列第37,综合评分78.6(2014年QS大学学科排行榜 北大生科院进步显著)。6月17日出版的PNAS杂志分别报道了北京大学的两项研究新进展。 在第一篇文章“Evidence for environmentally enhanced forest growth”中,北京大学方精云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利用森林类型、体积和树木年龄等方面数据,发现了环境变化对森林生长的新影响。北京大学生态学家方
-
上海交大,武汉大学Nature子刊解析DNA修饰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武汉大学药学院,美国麻省理工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Genomic mapping of phosphorothioates reveals partial modification of short consensus sequences”的文章,针对上海交大邓子新教授发现的DNA修饰:磷硫酰化修饰展开研究,通过单分子实时测序等技术,在基因组水平上分析了DNA磷硫酰化修饰位点。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由德林教授,武汉大学陈实教授,以及王连荣教授。磷硫酰化修饰是首次发现的
-
PLoS Genetics:同源重组保障机制研究新进展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重组是一复杂而又关键的生物学过程,由于基因组中存在着很多不同类型的重复序列,如何保障重组仅发生在等位的同源序列之间,而避免发生在非等位的同源序列之间,对于这种同源重组的保真机制目前还缺少直接证据与合理解释。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程祝宽课题组利用图位克隆方法,在水稻中鉴定了9-1-1复合体重要成员Hus1的同源蛋白OsHUS1。9-1-1复合体在哺乳动物中广泛参与了DNA的损伤修复,由于相关突变体均会导致胚胎致死,很难研究这些蛋白参与减数分裂的生物学功能。 有趣的是,水稻Oshus1突变体营养生长正常,并且在减数分裂粗
-
清华颜宁团队:真正“饿死癌细胞”尚需时日
很难想象眼前这群学生模样的人是传说中的“科学家”。都是彩色T恤、卡其色中裤、架着眼镜的青涩面孔。团队里最“老”的博士后邓东33岁,站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楼门口,带着耳机摇头晃脑地听着歌,以至于上门采访的中国青年报记者毫不犹豫地从他面前径直走了过去。事实上,这个团队在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的最新成果,几乎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饿死癌细胞”新闻。新浪微博的“饿死癌细胞”话题被网友浏览过435万次,连手机应用给用户推送的头条新闻也写着“人类有望饿死癌细胞”。有人注意到,这项听起来非常高大上的新成果后面,是一帮年轻科学家。团队中多数成员,都是传说中的“90后”。在愚人节得知论文被《自然》接受,邓
-
上海中医药大学创立脂肪肝中医治疗新模式
脂肪肝作为21世纪最流行的肝脏疾病在我国发达城市的患病率已达15%,成为新时期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6月4日召开的主题为“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转化医学新视野”第238期东方科技论坛上,从事生物学、医学研究的国内外学者深入研讨脂肪肝医学研究新进展以及中医药治疗脂肪肝新模式,不同视角、思想的碰撞将开辟脂肪肝领域的新天地。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简称NAFLD)仅仅是一种因饮食不当产生的代谢性疾病,从而忽视了肠道菌群对NAFLD的致病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李后开教授研究表明NAFLD的发病与人类肠道中寄生的各种肠道菌群的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密切有关。各种针对菌群调节的药物尤其是部分中药或其活性
-
青岛能源所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特殊的燃料电池,它使用酶或产电微生物作为生物催化剂,通过电化学途径将生物质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生物燃料电池反应条件温和、原料来源廉价、生物相容性好,因此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生物传感技术团队研究人员在基于细菌表面展示酶的生物燃料电池方面取得系列研究进展,开发出具有较高能量输出和稳定性的新型电池,有望作为植入式在体电源和便携式电源得到广泛应用。 该团队侯传涛博士等利用生物模板法在氟掺杂二氧化锡(FTO)导电玻璃上制备出具有三维多孔结构的金膜(图1),并以此作为电极共价固定漆酶,制成生物阴极。该三维多孔金膜可显著地提高酶的固定效率
来源: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时间:2014-06-18
-
遗传发育所侧生分生组织的激素调控研究取得进展
植物的分枝产生于叶腋处形成的侧生分生组织所形成的侧芽。虽然对侧芽的休眠与伸长研究在近年内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对侧生分生组织如何产生还了解不多。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焦雨铃课题组的研究表明侧生分生组织的形成需要两类经典植物激素的协调调控。在拟南芥中,侧生分生组织形成的叶腋处首先出现生长素的低点,此后叶腋处出现细胞分裂素的活跃信号。该研究进而在拟南芥和番茄中证明:先后发生的生长素低点和细胞分裂素高点都为侧生分生组织的形成所必需。此外,生长素低点的产生依赖于PIN蛋白介导的生长素细胞外运。该工作不仅为侧生分生组织的发生提供了机制上的解释,还发现了一批能够调控侧生分生组织发生的基因。研究获
来源: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14-06-18
-
中国学者在Cell子刊揭示巨噬细胞如何导致结肠癌形成
巨噬细胞是在宿主防御和炎症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类先天免疫细胞。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存在于全身的许多组织中。巨噬细胞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可在不同的生理或病理环境中极化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特殊亚型。存在于肿瘤中的巨噬细胞通常被称作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动物模型及临床研究表明,TAMs以各种方式,例如生成促血管生成因子、免疫调控和组织重塑促进了肿瘤进展及转移。肿瘤衍生分子,例如IL-4可诱导巨噬细胞独特的状态促进肿瘤生长。但目前对于TAM发挥功能的潜在机制仍不清楚。近期的一些研究显示,巨噬细胞是通过生成一些促肿瘤细胞因子来促进肿瘤发生。通常,促炎细胞因子生成处于几条信号通路的紧密控制之下,nf-
-
3D腹腔镜让医生在腹腔手术中"身临其境"
6月13日,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主任、中华医学会山东省分会普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乐平表示,3D腹腔镜的应用是外科手术的重大进步,既能减少病人痛苦又为医生的操作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手术各时期的风险,是微创手术发展的重要方向。20世纪90年代开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成功实施,给外科学界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变化。腹腔镜手术具有的创伤小,恢复时间快,住院时间短等明显优势已被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及患者所接受,是未来手术方法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对于良性疾病的探查及手术治疗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尽管对于胃肠道恶性疾病尚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争议,但并没有证据表明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对在早期胃癌及结直肠癌
-
人类有望“饿死”癌细胞
昨天,清华大学宣布:该校医学院颜宁教授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初步揭示了它的工作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在人类攻克癌症、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探索道路上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未来,人类有望“饿死”癌细胞。 昨天的英国《自然》杂志以长文的形式正式刊发了这一成果。据介绍,葡萄糖是地球上各种生物最重要、最基本的能量来源,也是人脑和神经系统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据估算,大脑平均每天消耗约120克葡萄糖,占人体葡萄糖总消耗量的一半以上。葡萄糖代谢的第一步就是进入细胞,但亲水的葡萄糖溶于水,而疏水的细胞膜就像一层油,因此,葡萄糖自身无法穿过细胞膜进入到细胞内发
-
军事医学科学院Cell子刊揭示癌症免疫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的研究人员证实,在巨噬细胞分化过程中miRNA-324-5p对CUEDC2表达的调控是防止不适当炎症反应发生的关键机制。miRNA-324-5p-CUEDC2轴调控失常可导致巨噬细胞功能障碍,从而促进结直肠癌发展。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Cell Reports》杂志上。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李涛(Tao Li)副研究员和夏晴(Qing Xia)副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主要从事先天免疫调控研究,特别是关于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的功能调控研究。后者则主要从事肿瘤发生机制研究,包括细胞周期调控及其功能异常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
中科院等《PLOS》发表植物减数分裂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2014年6月5日,知名期刊《PLOS Genetics》刊登了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扬州大学关于水稻减数分裂重组的最新进展,文章题为“OsHUS1 Facilitates Accurate Meiotic Recombination in Rice”, 以系统翔实的数据表明,OsHUS1可促进水稻的精确减数分裂重组。该论文通讯作者为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植物基因研究中心的程祝宽研究员,其于1987年毕业于扬州大学农学系,1999年获中科院遗传与发育遗传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2年在美国Wisconsin-Madison大学从事
-
复旦大学PNAS揭示植物信号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密歇根理工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在拟南芥中GSK3类激酶通过磷酸化蔗糖非酵解型蛋白激酶2家族成员(SnRK2s)正向调控了脱落酸信号。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王学路(Xuelu Wang)教授,其期从事油菜素甾醇信号转导和其它激素与环境信号相互作用的研究。近几年,他的实验室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互作以及油菜素甾醇调控植物发育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已在Developmental Cell, eLife,和PNAS等高水平综合类生物学期刊发表多篇重要研究论文。脱落
-
北京大学最新文章:为什么会感觉到拥挤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当出现在边缘视野的一个物体被周围其他物体包围时, 视觉系统对它的识别会很困难, 这种现象叫做视觉拥挤效应. 研究拥挤效应既有利于理解人类进行客体识别的过程,也对治疗黄斑变性、弱视和阅读
-
西安交通大学JBC聚焦抗癌抑制剂
生物通报道 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剂C75可抑制线粒体脂肪酸合成信号通路,损害线粒体功能。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生物化学杂志》(JBC)上。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院长刘健康(Jiankang Liu)教授和冯智辉(Zhihui Fe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刘健康教授长期从事营养对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在分子细胞生物学水平上的调控研究,重点研究自由基生物学与线粒体代谢机制。冯智辉教授的研究方向为线粒体生物学与医学。通常正常细胞的脂质代谢维持在低水平状态,细胞主要通过摄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细胞代谢,因此与脂质代谢有关的酶活性也较低。而肿瘤细胞
-
NIBS董梦秋研究组:定量蛋白质组学数据解析软件pQuant
2014年6月3日,中科院计算所pFind研究团队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董梦秋实验室合作开发了定量蛋白质组学数据解析软件pQuant,用计算方法排除干扰信号的影响、提高肽段和蛋白质的定量准确度并对每个定量值进行准确性评价。 基于质谱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是现代生物学技术的生长点之一,用于测量复杂生物体系中蛋白质及其翻译后修饰在不同条件下的丰度变化,是研究蛋白质功能和药物作用机制的重要工具。已有的定量软件往往不能有效排除干扰信号,定量值的计算方法有待完善,而且缺乏准确性评价,致使输出结果“鱼龙混杂”,引起的假阳和假阴两方面的困扰都比较严重。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pQuant开发者—计算所的刘超同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