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首次涉足基因研究领域

    记者从国家超算天津中心获悉,目前中国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日前与全球最大的基因组研究机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这也是“天河一号”首次涉足基因研究领域。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是国际知名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其新一代测序能力位居全球第一。去年9月,华大基因北方基地落户天津空港,成为其在北方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据了解,双方在同期成立了天河—华大生物信息计算联合实验室,以将进一步提高生物基因技术的研发效率,拓宽“天河一号”的民生应用领域。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表示,今后,华大基因将依托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在滨海新区打造国际领先的基因数据计算及研发北方基地。此次合作将首先从高性能计算应用研发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2-03-28

  • 研究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可能埋在秦皇岛

      据新华社电 中国和南非的研究人员在最新出版的3月刊《南非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报告说,他们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下落”的新线索。  南非金山大学人类学教授李·伯杰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两名中国研究人员共同完成了这项研究。  研究人员根据二战时期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理查德·鲍恩的回忆,得出了北京人头盖骨可能埋藏在中国秦皇岛某地的一个停车场下的猜测。报告称,鲍恩和他的家人主动找到了在考古学方面享有盛名的金山大学,透露了鲍恩“最后看见”北京人头盖骨的经过。  根据鲍恩回忆,1947年他在美军设在秦皇岛的“霍尔康姆营地”参加一场战斗,美军在挖掩体时挖出了装在木板箱里的“北京人头骨”,当时士

    来源:燕赵都市报

    时间:2012-03-28

  • 昆明动物所揭示心磷脂合成途径在生物界中的进化史

    心磷脂(cardiolipin)同时是真核细胞线粒体内膜和原核细胞细菌膜上的重要结构和功能成分。该事实被认为是支持线粒体是由细菌内共生起源而来的重要证据之一。然而,一般认为心磷脂的生物合成在细菌和真核生物中分别是由具有不同结构域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心磷脂合成酶(CLS),即CLS_pld和CLS_cap来催化完成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真核细胞线粒体心磷脂的合成途径不是由细菌内共生直接带入却出现不同?从原核生物进化成真核生物的过程中,真核生物的心磷脂合成途径究竟有着怎样的起源?随着真核生物的分化,该途径又经历了怎样的进化?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真核细胞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组田海峰博士在导师

    来源:昆明动物研究所

    时间:2012-03-28

  • 李家洋院士组最新Nature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egradation of MONOCULM 1 by APC/CTAD1 regulates rice tillering”的文章,发现了水稻分蘖重要调控新机制:水稻TAD1 (TILLERING AND DWARF 1) 直接调控MOC1,这对于水稻产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钱前研究员,第一作者是许操(李家洋课题组博士研究生)、王永红研究员(李家洋课题组)、于彦春博士(钱前课题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3-27

  •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理

    生物通报道  近期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IF 7.8)上发表了题为“MicroRNA and transcription factor co-regulatory network analysis reveals miR-19 inhibits CYLD in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的研究论文,报告了关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miRNA和转录因子共调控网络的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郭安源教授,主要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3-27

  • Plant Cell:水稻不育育性恢复新机理

    生物通报道:来自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Rice Pentatricopeptide Repeat Protein RF5 Restores Fertility in Hong-Lian Cytoplasmic Male-Sterile Lines via a Complex with the Glycine-Rich Protein GRP162”的文章,揭示了红莲型杂交稻的育性恢复机理,并首次提出恢复基因分子复合体,相关成果公布在植物学科权威杂志《Plant Cell》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英国教授,第一作者为博士生胡骏。其中朱英国教授早年毕业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3-27

  • 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长期感染的新机制

    近期,国际病毒学顶级学术期刊Plos Pathogens (影响因子9.079)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魏海明和田志刚教授研究组的科研成果----TGF-b1 Down-Regulation of NKG2D/DAP10 and 2B4/SAP Expression on Human NK Cells Contributes to HBV Persistence。揭示了乙型肝炎病毒逃避自然杀伤细胞的攻击,进而在人体长期存在的分子机制。文章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孙成,通讯作者是魏海明和田志刚教授。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大国, 约有1.2亿人被乙肝病毒感染, 母婴

    来源:中国科技大学

    时间:2012-03-27

  • 《循环》:先天性心脏病研究新成果

    2012年1月,国际心血管领域权威期刊《循环》(Circulation)杂志发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红艳课题组的研究论文——“甲硫氨酸合成还原酶基因内含子上的功能性遗传变异显著增加中国汉族人群先天性心脏病发病风险” (Zhao J-Y et al. Circulation. 2012;125:482– 490.,2011年12月在线发表), 首次揭示存在于叶酸代谢途径基因调控区的多态位点能显著改变中国人群先天性心脏病的患病风险。我国是出生缺陷的发生大国。先天性心脏病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排名第一的出生缺陷,且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CHD的遗传机理

    来源:中国教育网

    时间:2012-03-27

  • 上海药物所抗乙肝病毒一类新药获SFDA批准进入临床研究

    由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南发俊、左建平研究员领衔研制的非核苷类抗乙肝病毒(HBV)1.1类新药——异噻氟定(NZ-4, W28F)及其胶囊,历时7年艰苦的研发工作,于2012年3月5日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临床试验批件,同意进行Ⅰ期临床试验。异噻氟定是基于多样性导向的类天然产物化合物库的合成策略,通过对海洋天然产物Leucamide A罕见的双杂串联结构单元进行多样性合成,并经深入系统的构效关系(SAR)研究,获得的具有全新结构的非核苷类抗乙肝病毒(HBV)病毒候选药物;已申请了中国、欧洲、美国、日本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发明专利保护。其抗病毒作用机理新颖,药效显著,与目前抗乙肝病毒作用最强的

    来源: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12-03-27

  • Cell:DNA双链断裂修复的关键小分子RNA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类在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 DSBs)修复中起重要作用的小分子RNA。相关研究论文“A Role for Small RNAs in DNA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于3月22日在线发布在《细胞》(Cell)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戚益军研究员,其研究兴趣主要包括RISC的形成,小分子RNA如何识别和导致同源染色质的修饰,RNAi组分如何在不同通路中特异化,以及小分子RNA在拟南芥和衣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DNA作为细胞生命活动最重要的遗传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3-26

  • Nature:关键蛋白酶影响孕期血压

    生物通报道:来自美国克利夫兰研究中心,苏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ole of corin in trophoblast invasion and uterine spiral artery remodelling in pregnancy”的文章,报道了一种重要蛋白酶在孕期胚胎生理变化(比如血压)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了一种严重怀孕并发症:先兆子痫的病理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在线版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庆宇博士,其早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1998年起受聘为苏州大学教授,现为苏州大学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3-26

  • 高通量识别癌症小分子与miRNAs的关联

    生物通报道: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 of links between small molecules and miRNAs in human cancers based on transcriptional responses”的文章,首次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高通量识别人类癌症中小分子化合物与miRNA间的关联关系,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出版社旗下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哈尔滨医科大学李霞教授,第一作者是杨宝峰院士指导的博士后姜伟副教授,这两个研究组合作,共同解析了基于转录反应识别人类癌症中小分子和miR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3-26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发现先天性眼组织缺损新基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经过近10年的研究,发现了一个导致先天性眼组织缺损的新基因——ABCB6。此发现不仅可以增进对先天性眼组织缺损疾病的认识,而且通过产前基因检测,可以避免患有该类疾病孩子的降生。这对降低致盲眼病发生、减轻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具有重要的意义。记者从北医三院了解到,该院小儿眼科专家、主任医师王乐今联合四川省人民医院杨正林教授,对一个中国先天性眼组织缺损家系进行研究,并对116例散发病例进行调查,通过多种方法对突变的ABCB6基因做了大量的功能研究,最终获得该研究成果。近日,该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医学刊物《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公布后,引起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学者的普遍关注,认为ABCB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2-03-26

  • 上海药物所抗乙肝病毒一类新药获SFDA批准进入临床研究

    由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南发俊、左建平研究员领衔研制的非核苷类抗乙肝病毒(HBV)1.1类新药——异噻氟定(NZ-4, W28F)及其胶囊,历时7年艰苦的研发工作,于2012年3月5日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临床试验批件,同意进行Ⅰ期临床试验。异噻氟定是基于多样性导向的类天然产物化合物库的合成策略,通过对海洋天然产物Leucamide A罕见的双杂串联结构单元进行多样性合成,并经深入系统的构效关系(SAR)研究,获得的具有全新结构的非核苷类抗乙肝病毒(HBV)病毒候选药物;已申请了中国、欧洲、美国、日本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发明专利保护。其抗病毒作用机理新颖,药效显著,与目前抗乙肝病毒作用最强的

    来源:中科院上海药物所

    时间:2012-03-26

  • 遗传发育所胆管损伤定向修复合作研究中取得进展

    因胆囊摘除或组织损伤等原因导致的肝外胆管损伤已逐渐成为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由于胆管的结构和功能特性,目前临床胆管修补的方法不理想,通常会引起疾病复发,导致较严重的并发症,因此研发适合胆管损伤修复的支架材料是非常必要的。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戴建武研究组与南京鼓楼医院合作,以天然支架材料胶原为基础,制备了适合胆管损伤修复的功能支架材料,并在大动物模型中验证了此功能支架材料可以有效促进胆管损伤的修复。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制备了能特异结合胶原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与胶原支架材料特异结合形成功能支架材料;建立了猪的部分胆管切除损伤模型,并将功能支架材料应用于胆管损伤修复,结果表明此功能支

    来源: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12-03-26

  • 先天性心脏病研究最新成果

    2012年1月,国际心血管领域权威期刊《循环》(Circulation)杂志发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红艳课题组的研究论文——“甲硫氨酸合成还原酶基因内含子上的功能性遗传变异显著增加中国汉族人群先天性心脏病发病风险” (Zhao J-Y et al. Circulation. 2012;125:482– 490.,2011年12月在线发表), 首次揭示存在于叶酸代谢途径基因调控区的多态位点能显著改变中国人群先天性心脏病的患病风险。 我国是出生缺陷的发生大国。先天性心脏病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排名第一的出生缺陷,且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CHD的遗传机

    来源:复旦大学

    时间:2012-03-26

  • 中丹科学家将共同解密精神疾病遗传难题

    2012年3月19日,伦德贝克基金会(Lundbeck Foundation)出资1.21亿丹麦克朗(约合2150万美元)资助由丹麦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小组,以探究精神疾病的遗传奥秘。奥尔胡斯大学、丹麦国家卫生部国家血清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deCODE基因解码公司(deCODE genetics, Inc.),法罗群岛的遗传生物库等单位将参与此项目。        据了解,该研究小组将通过遗传学、细胞学和群体研究等多种方法集中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自闭症、多动症等精神疾病进行研究,望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因素导致精神疾病患

    来源: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时间:2012-03-26

  • 中欧合作遏制细菌耐药

      3月21日,中国—欧盟遏制细菌耐药的合作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启动。中欧将于今年下半年召开细菌耐药专家研讨会,明确具体合作领域。欧盟卫生与消费者政策委员达利在启动会上说:“细菌不限国界,需要联合应对,欧盟将加强与中国在细菌耐药领域的合作,共同遏制细菌耐药。”    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王羽在启动会上说,近年来,部分国家和地区甚至出现了对几乎所有抗菌药物耐药的多重耐药细菌,人类再次面临感染性疾病的威胁,控制细菌耐药刻不容缓。中国卫生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去年启动了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今年,卫生部还将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2-03-26

  • PLoS ONE:多物种间蛋白质丰度整体分布规律

        生命体的遗传稳定性在于基因组,功能多样性在于蛋白质组。蛋白质组是由若干蛋白质所构成的集合体,其构成原则即其丰度整体分布规律,属于重大理论问题。贺福初院士所领导的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科研团队近来在多物种间揭示了蛋白质丰度的整体分布与蛋白质的进化、结构和功能存在规律性的相关,其成果“Regular patterns for proteome-wide distribution of protein abundance across species”,于2012年3月9日在线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3-23

  • Cell Res:泛素连接酶在发育过程的新作用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ssential role of Fbxl14 ubiquitin ligase in regulation of vertebrate axis formation through modulating Mkp3 level”的文章,揭示了泛素连接酶Fbxl14在脊椎动物轴发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动物胚胎背腹轴形成过程,而且有助于揭示肿瘤形成及其耐药性的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生化与细胞所李逸平研究员,李逸平研究组长期以来从事生殖细胞发生及胚胎早期发育的研究,主要研究方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3-23


页次:1541/2138  共42754篇文章  
分页:[<<][1541][1542][1543][1544][1545][1546][1547][1548][1549][155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