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张亚平研究组PLoS提出基因演化新假说

    生物通报道:来自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生物资源与疾病分子机理联合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 of CLEC4M Gene in the Global Human Population”的文章,提出CLEC4M基因VNTR区域的多态是在人类走出非洲之前形成的,现代人类这种多态的分布现状是由人类迁移所造成的新观点,相关成果公布在PLOS ON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以及香港中文大学邓亮生教授(Nelson Leung-Sang T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2-01

  • 复旦大学两个科研队伍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近日,2011年度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入选名单公布。复旦大学“功能导向分子自组装结构与材料”和“肝癌转移复发的机理与防治策略”两个科研团队获得批准资助。   “功能导向分子自组装结构与材料”创新团队以金国新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人员包括黎占亭教授、易涛教授、钱东金教授、翁林红教授、周亚明副教授、侯军利副研究员、涂涛副研究员、李巧伟副研究员、韩英锋博士等。团队依托复旦大学化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无机化学国家重点学科,以及上海市分子催化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是国内系统和深入开展分子自组装及其功能化理论研究的主要团队之一。近年来

    来源:复旦大学

    时间:2012-02-01

  • 中科院联合美国名校发表Science文章

    生物通报道: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eavy Livestock Grazing Promotes Locust Outbreaks by Lowering Plant Nitrogen Content”的文章,发现高氮食物会使一种北亚草原上的害虫的大小和生存能力都有所下降,从而证明了蝗虫主要食物也许是低蛋白含量的农作物,这部分解释了欧亚草原持续性草原退化的原因。相关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包括动物研究所康乐研究员,以及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anne J. Cease,James J. Elser,和Jon F. Harriso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1-31

  • 陈佺研究组Nature子刊揭示线粒体自噬分子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动物所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哺乳动物细胞线粒体自噬(mitophagy or mitochondrial autophagy)的分子调控新机制。这对于深入阐明线粒体自噬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论文于1月22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这一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陈佺研究员,其研究方向是分析线粒体在细胞凋亡调控中的分子机制,探索细胞凋亡和肿瘤干细胞在肿瘤发生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分析线粒体动态变化(分裂、融合和线粒体自吞噬及线粒体运动)的分子调节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老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1-31

  • 973首席科学家Cell子刊发转录调控新见解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和美国新泽西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发现了中介体复合物(Mediator Complex)在调控mRNA可变加工中的重要作用,文章“Mediator Complex Regulates Alternative mRNA Processing via the MED23 Subunit”发表在最新的Cell子刊《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王纲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为真核基因表达调控以及癌症与干细胞生物学。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1-31

  • PNAS:上海生科院破解关键生物途径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Unveiling the biosynthetic puzzle of destruxins in Metarhizium species”的文章,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破解了绿僵菌合成破坏素的生物途径,从而确定了破坏素合成的目标基因簇,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生生态所王成树研究员,参与研究的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白林泉教授,研究获得了科技部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支持。由绿僵菌产生的、具有杀虫及医药活性的非核糖体环六脂肽类次级代谢产物——破坏素(dest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1-31

  • 第三军医大: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症有新法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科通过自主设计中西医四联药物组合方案预防肝静脉闭塞症及创建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重度排斥反应防控的协同治疗手段,有效降低了白血病移植后主要致死性并发症问题,使得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大幅下降,达到了同胞间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防控水平,保障了高难度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顺利开展。目前,该技术国内外均未见文献报道。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大多数血液恶性肿瘤和部分非恶性疾病的可靠手段之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成患者死亡的三大主要并发症为移植后排斥反应、肝静脉闭塞病和感染。由新桥医院血液科、全军血液病中心副主任张曦副教授牵头、主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2-01-31

  • 中山大学:又一物种被DNA甲基化家族拒之门外

       来自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深圳华大基因的科研人员发表题为“Bisulfite Sequencing Reveals that AspergillusflavusHolds A Hollow in DNA Methylation”的文章,文章使用Bisulfite Sequencing首次证明黄曲霉是一种缺乏DNA甲基化的生物。相关成果发表在2012年1月20日的PLoS One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山大学贺竹梅教授、何建国教授及华大基因王俊教授。贺竹梅教授实验室多年来一直从事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代谢调控机制及黄曲霉毒素生物控制技术的研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1-30

  • NSF报告关注中国对亚洲科学的影响

    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近日发布了2012年《科学与工程指标》(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的报告,其中提到中国在正在兴起的“亚洲科学区域”中的作用。 这份575页的报告概述了全球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趋势,报告特别指出亚洲国家之间的科学合作呈现显著增长,中国研究人员的高引用论文被更多的人分享。数据显示,27个欧盟国家产出的科学和工程领域论文的数量居首,美国居第二。但是,由于中国的显著贡献,亚洲的论文数量几乎赶上了美国。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负责该报告的Rolf Lehming表示,亚洲科学区域已经开始形成。 该报告还说明了中国在工程领域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2-01-24

  • 大熊猫有特殊“恋爱语言”

    寻找理想的配偶繁殖后代传递基因是动物的本能。如何借助不同的通讯方式向异性表白“爱情”是动物面临的一大挑战。我国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发情期大熊猫的“恋爱语言”十分独特。 记者从日前举行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上了解到,北京师范大学刘定震教授带领的团队在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对发情期大熊猫的嗅觉和听觉两种模态信号的交互变化情况进行了专门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学通报》上。 刘定震团队分别对处于发情期的雌雄大熊猫咩叫声进行录音,然后通过音箱放给同样处于发情期的其他雌雄大熊猫听。 “有趣的是,这些熊猫在听到发情异性个体的咩叫声录音时,并非通过咩叫声作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12-01-24

  •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支出国

    据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1月17日发布的报告《2012科学与工程指标》称,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研发(R&D)支出国,2009年其研发支出占全球研发支出的12%,超过了日本的11%,美国则占31%。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10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整体,其研发支出达32%,超过美国。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决策机构,每两年发布一次报告。 报告称,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泰国和越南的研发总支出在1999年到2009年间稳步上升。报告认为,全球研发投资的一个“重大的趋势是,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研发支出迅速扩张”。 报告还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12-01-24

  • 北京生科所王晓东同期2篇Cell文章

    生物通报道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是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的著名研究机构,执掌其帅印的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王晓东教授,这位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的科学家在细胞凋亡,特别是引导癌细胞凋亡治疗癌症等方面的研究走在国际最前沿,是该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在最新一期(1月20日)的Cell杂志上,王晓东研究组同期发表了两篇文章阐述有关TNF-α诱导的细胞坏死信号传导通路中新的发现。与人们早期的认识不同,现在细胞坏死被认为是哺乳动物的发育和生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细胞坏死还参与了人类的多种病理过程,如急性组织损伤以及许多免疫性疾病。许多研究结果显示细胞坏死是由复杂的分子信号通路所执行的。在之前的研究中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1-21

  • 清华大学最新Nature medicine文章

    生物通报道  1月15日,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Cidea is an essential 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 regulating mammary gland secretion of milk lipids”的研究论文,对于乳腺脂类分泌的分子机制,以及脂类代谢对于新生儿发育和存活的作用,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李蓬。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1-20

  • 北京大学徐国恒教授JBC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系肥胖与代谢研究室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Lipolysis response to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in adipose cells”的文章,发现不同的内质网应激诱导剂,均可有效地刺激大鼠脂肪细胞的甘油三酯分解,这为肥胖和糖尿病等内质网应激状态下血脂紊乱及脂毒性和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提供了新的细胞生物学依据。相关成果公布在国际著名期刊JBC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肥胖与代谢研究室徐国恒教授,其2002年底归国,任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分子心血管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1-20

  • 哈尔滨医科大学:茯苓酸可抑制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脓毒症早期药物干预有新方法  最新发现与创新    本报哈尔滨1月18日电 (衣晓峰 冯宇曦记者李丽云)记者今天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由该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刘宏宇教授领衔完成的课题《茯苓酸诱导鼠心脏移植后免疫耐受及其机理研究》首次证实,茯苓酸能有效降低实验动物心脏移植后急性期排斥反应强度,显著延长移植心脏的生存时间,减轻病理损害,首次揭示了中药茯苓提取物茯苓酸所具有的明显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药理学作用。    刘宏宇率领团队首先建立了大鼠同种异体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每天采用两种浓度的茯苓酸橄榄油混合物,对实验动物分成4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2-01-20

  • 跨学科寻找“曹操家族遗传密码”需古今DNA比对

      名为O2-M268的Y染色体SNP突变类型是唯一在6支曹氏族群中显著高频出现的。此基因样本的祖先交汇点在1800—2000年前,并且6支族群的遗传结构树也与家谱的谱系结构大体一致,最终课题组认为这6支曹氏家族最有可能是曹操后代的族群。   近日,由复旦大学生物学家和历史学家组成的课题组,正式发布研究成果称,通过对现代曹姓人群进行DNA分析,与史籍、方志、家谱和墓志等历史资料多重印证,从全国770多万曹姓人群中找到了6支最有可能是曹操后代的曹氏家族。    首次把遗传基因研究精确到家族      历史研究往往很难得出百分百正确的结论。复旦课题组专家表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2012-01-20

  • 北生所,生物物理所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赛默飞世尔公司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Nematode sperm maturation triggered by protease involves sperm-secreted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Serpin)”的文章,采用不依赖于蛋白数据库的肽段从头测序技术,揭示了线虫精细胞的激活机制和精子竞争的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董梦秋研究员,以及生物物理所苗龙研究员,第一作者为生物物理所赵艳梅博士。参与研究工作的还有董梦秋实验室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1-19

  • 周保罗研究组连发两篇文章获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周保罗研究员早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HIV和禽流感领域的研究工作。近期其研究组接连在Journal of Virology,Molecular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文章,获得了禽流感H5N1病毒,以及人单克隆抗体研究方面的新成果。第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报道称,识别H5血凝蛋白的保守表位的人单克隆抗体可以广谱中和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这是首例关于人的中和抗体可以广谱中和几乎所有的H5N1各个型和亚型病毒的报道。 自1996年以来,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了超过5亿家禽,并且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出现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1-19

  • 生化与细胞所两项研究成果入选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12年1月17日,由科技部主办的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将小鼠成纤维细胞成功转化为功能性肝细胞样细胞”和“揭示Tet双加氧酶在哺乳动物表观遗传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两项成果入选。         上海生化与细胞所惠利健研究组与其合作者通过转入Gata4、Hnf1α和Foxa3三个转录因子并失活p19Arf基因将小鼠尾巴成纤维细胞直接转化为功能性肝脏细胞样细胞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2-01-19

  • “寻找抗癌基因”项目启动

           同济大学讲座研究员崔征博士研究团队承担的“寻找抗癌基因”项目,1月16日在同济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生物医学研究院启动。据悉,该项目将运用全基因测序新技术,寻找在抗癌小鼠内起作用的抗癌基因,以揭示一种全新抗癌机理的奥妙。     据介绍,崔征博士现任职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因曾发现具有超强抗癌能力的“抗癌小鼠”而有“抗癌小鼠之父”之称。1999年,其研究团队在一次实验中意外发现一只小白鼠能超强抵抗致死剂量的癌细胞,而且这种抗癌能力具有可遗传性。在后续研究中,该研究团队发现,“抗癌小鼠”体内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2-01-19


页次:1551/2138  共42754篇文章  
分页:[<<][1551][1552][1553][1554][1555][1556][1557][1558][1559][156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