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国投9100万元促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1月20日宣布,经评审和公示,有76种英文科技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将获得总金额达910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国内最大的一笔科技期刊资助经费。 中国科协2013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当日在北京举行,从9月开始实施的期刊影响力计划因是首次获得中央财政专项支持的英文科技期刊项目,其进程备受关注。 该计划源于中国科技期刊面临的危机。在2012年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世界科技论文中,中国科技论文19.01万篇、占12.08%,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科技期刊共有4953种,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但在上述期刊中,英文科技期刊数量少、结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3-11-21

  • “滴血测肿瘤”不准确

    针对近日网上有关 “一滴血检测肿瘤”的传闻,有关专家19日澄清称,这种说法很不准确,实际上是“监测肿瘤”。 清华大学1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学校罗永章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热休克蛋白90α是一个全新的肿瘤标志物,自主研发的定量检测试剂盒已通过临床试验验证。当天,这个情况被某些媒体解读为“一滴血检测肿瘤”在网络上大量转载,引发网友热议。 对此,发现该方法的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教授、抗肿瘤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罗永章解释说,热休克蛋白90α检测可用于肺癌的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一滴血检测肿瘤”的说法很不准确,确切地讲,应该叫“监测肿瘤”。 罗永章说,具体的监测方法是:癌症病人在治疗前检测一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13-11-21

  • 药物取代干细胞移植成慢粒治疗首选

    慢性髓性白血病,也就是俗称的“慢粒”。以往造血干细胞移植曾是唯一有望治愈慢粒的方法,但也受限颇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李军民教授介绍:“目前国际上公认使用分子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成为慢粒治疗的首选一线方案。” 慢性髓性白血病,根据统计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36/10万人,中国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较西方更年轻化,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性髓性白血病中位发病年龄45-50岁。患者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增多、脾脏肿大、体重减轻等症状。李教授介绍:“干细胞移植受到供者有无、患者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指南已将药物治疗成为慢粒治疗的首选一线方案。只要规范治疗、定

    来源:新闻晨报

    时间:2013-11-21

  • 人类出生缺陷机理有望获进一步解释

    上海交通大学吴更团队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细胞所赵允团队日前揭示了Hedgehog信号通路中部分核心蛋白的相互作用机理,解决了国际上在该领域长期的认识分歧。该研究将有助于对人类的癌症和多种出生缺陷的致病机理作出进一步解释。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Hedgehog信号通路是生物进化史上最为保守的信号途径之一,在从果蝇到人类的胚胎发育过程中都起着关键作用。肿瘤抑制蛋白(Sufu)和Gli/Ci家族转录因子是Hedgehog信号传导通路的核心蛋白。该信号通路中的重要成员包括Sufu、Gli的基因敲除,会导致动物胚胎发育异常。Sufu、Gli的基因突变与癌症、新生儿出生缺陷(如A1型短指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11-21

  • 四川农业大学Nature子刊发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PTB1通过控制花粉管生长调控了水稻的结实率,这一研究发现对于培育新型水稻品种,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研究论文“Natural variation in PTB1 regulates rice seed setting rate by controlling pollen tube growth”发表在11月18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四川农业大学的李平(Ping Li)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李平教授研究团队主要从事水稻遗传育种、水稻分子生物学及水稻生物技术方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1-20

  • 东北师范大学****发表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Intrinsic karyotype stability and gene copy number variations may hav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etraploid wheat formation”的文章,通过分析四个新合成的异源四倍体小麦,解析了四倍体小麦物种形成的机制,这将有助于植物育种,开发独特的小麦品种。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之一是东北师范大学遗传与细胞研究所教育部表观遗传重点实验室****刘宝(B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1-20

  • 朱学良研究组发表Nature子刊封面文章:中心粒扩增之谜

     11月18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所朱学良研究组的研究论文The Cep63 paralog Deup1 enables massive de novo centriole biogenesis for vertebrate multiciliogenesis。该成果发现,在高等动物中,一对同源蛋白质Deup1和Cep63分别调控了多纤毛发生过程中“从无到有”和“母中心粒依赖”的两种中心粒扩增方式,以及它们与脊椎动物从海洋到陆地的适应和进化的联系。这篇论文还将作为该杂志的封面论文。   中心粒是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11-20

  • 国家基因库发起国际“千种鱼转录组计划”

    2013年11月19日,深圳国家基因库宣布一项具有重要开创性意义的国际“千种鱼转录组计划”(1, 000 Fish Transcriptome,Fish T1K)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解密鱼类的起源、进化、生殖、发育、性别调控和免疫等问题,助力科研人员开发出新的技术及策略,以更好地应对鱼类育种、疾病防控、海洋食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带来的诸多挑战。相对于其他鱼类转录组研究,千种鱼转录组计划规模之大、学科交叉之广、综合性之强,在全球范围内尚属首例。该项目产出的所有数据将通过国家基因库进行公开,以保证科学家可以实时掌握鱼类研究动态及RNA-seq测序技术的最新应用。鱼类是所有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群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3-11-20

  • 化学小分子或开启治疗性克隆新时代

    1997年克隆羊多莉的诞生点燃了人们对克隆技术造福人类健康的巨大热情,然而该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受到人类卵母细胞来源的限制及对胚胎破坏带来的伦理制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教授和赵扬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用一种非常简单且更加安全的方法,将体细胞制成多潜能性干细胞。这一技术手段避免了上述风险,将极大地推动治疗性克隆的发展,即克隆组织和器官以用于疾病治疗。该成果今年7月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此前,通过借助卵母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或使用导入外源基因的方法,哺乳动物体细胞被证明可以进行“重编程”获得“多潜能性”。这两项技术共同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邓宏魁团队的方法则更简单和安全。他们仅使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11-20

  • 施一公教授发表最新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Lsm复合体结合U6 snRNP 3′末端序列的晶体结构,该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前体mRNA(pre-mRNA)剪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论文“Crystal structures of the Lsm complex bound to the 3′ end sequence of U6 small nuclear RNA”发表在11月17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其研究组主要致力于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集中于肿瘤抑制因子和细胞凋亡调节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1-19

  • 中国学者最新文章发表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目前已有63种鳞翅目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被测定, 来自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期比较了其中已知的58条参考序列的基本特征; 同时构建了鳞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1-19

  • 上海交大Cancer Res发表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发现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一个新亚型,证实其可提高癌细胞的侵袭力。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11月15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李宗海(Zonghai Li)研究员,其长期致力于研制高效安全的抗肿瘤生物药物(主要为抗体药物、靶向给药系统及免疫细胞治疗)和开发肿瘤新治疗靶标。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六十多篇。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肿瘤已被广泛深入地研究。对基因、生物化学和结构研究的快速发展让我们更加理解了细胞生长的主要规律。细胞增殖和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1-19

  • 清华大学最新Nature文章

    11月17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自然》在线发表了题目为Crystal structures of the Lsm complex bound to the 3’ end sequence of U6 small nuclear RNA(Lsm蛋白质复合体结合U6小核RNA 3’末端序列的晶体结构)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Lsm2-8蛋白质复合物自组装的晶体结构及其特异识别U6小核RNA 3‘末端序列的分子机制。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博士生周丽君和医学院博士生杭婧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在真核生物中,执行翻译功能的信使RNA(messenger RNA)在细胞核内的成熟需要经历一个非常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3-11-19

  • 中药注射剂首次问鼎中国知识产权最高奖项

    日前,被誉为中国知识产权界“奥斯卡”的中国专利奖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由江苏省知识产权局推荐的康缘药业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清热解毒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获得第十五届中国专利奖金奖,这也是中药注射剂专利首次荣获中国专利奖金奖。 中国专利奖旨在表彰积极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推动技术创新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利权人、发明人和设计人。国务院有关部门、全国性行业协会、两院院士以及全国各省区市共推荐了近800个优秀项目,参评项目数量创历史新高。经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审,此次共评出中国专利金奖项目20项,中国专利优秀奖项目336项。康缘药业热毒宁注射液在众多推荐项目中脱颖而出,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11-19

  • 复旦大学研究:大鼠肺部感染PM2.5一周后变黑肺

    秋冬来临,雾霾持续肆虐给国人健康带来严重隐患,近日,内地首个防治PM2.5伤害研究项目成果在广州公布。研究证实,通过药物可有效降低PM2.5对大鼠肺部的侵蚀伤害,这一成果使通过药物防治PM2.5引发的人体肺部疾病成为可能。时下,雾霾横扫中国北方地区,中央持续加大整治政策力度。随着国务院颁布“史上最严”大气污染治理的“大气国十条”,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资金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等政策相继出台,相关媒体预测中国将用10年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雾霾治理可以等十年,但国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已无法坐以待病再等十年。日前,由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与广药集团旗下企业白云山潘高寿共同合作完成的防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13-11-19

  • 清华教授发现全新肿瘤标志物 研发试剂可测癌症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罗永章教授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Hsp90α(热休克蛋白90α)为一个全新的肿瘤标志物。患者只需取一滴血液,通过试剂盒检测,即可用于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的评价,为指导肿瘤个体化治疗提供辅助依据。 自主研发的Hsp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已通过临床试验验证,获得了国家第三类(最高类别)医疗器械证书,并通过了欧盟认证,从此获准进入中国和欧盟市场。 这是人Hsp90α被发现24年来,全球首个将其用于临床的产品,对于提高肿瘤患者的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水平、实现肿瘤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2011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公布了全球31个被明确用于癌症检测的产品,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3-11-18

  • 邓兴旺教授Plant cell发表新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  北京大学的邓兴旺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其长期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及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多次在Cell、Science、Nature等世界权威刊物上发表很有影响的学术文章。今年上半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近日,邓兴旺教授带领课题组在拟南芥研究中证实,HER1通过阻止PIF1与DNA结合控制全基因组转录网络快速启动了光诱导的种子发芽。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在植物学权威期刊The Plant Cell杂志上。种子在被子植物成功实现陆地移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植物胚胎成熟之时,它会停止生长进入休眠。休眠种子即使是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长时期生存,能够保持活力直至环境变得有利于发芽。种子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1-15

  • 科学家发现迅速复活的苔藓植物

    近日,在即将结题验收的“973”计划——《干旱区盐碱土碳过程与全球变化》项目中,科学家有了新的发现:一种名为齿肋赤藓的苔藓植物,作为标本“干死”十二年,在给水的条件下能迅速复活。2003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地理所研究员张元明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采样时,发现荒漠藻类植物、地衣、苔藓能够顽强地在沙土上生长,与土壤形成一层黑黢黢的、干燥的团聚体结构——土壤生物结皮。一遇水,土壤生物结皮5秒内迅速变绿,远远望去,像是给地表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藓类植物是土壤生物结皮的主要组成成分,广泛分布于世界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物结皮苔藓植物能够在失水后较短的复水时间内实现高效的光能吸收、传递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11-15

  • 于晓方课题组Nature子刊揭示蛋白活化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天津大学、天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报告了分辨率为1.8埃,同源四聚体SAMHD1与变构激活体及底物dGTP/dATP的复合物晶体结构,由此揭示了dGTP依赖性四聚体SAMHD1脱氧核苷三磷酸酶(dNTPase) 活化的结构机制。这一成果发表在11月12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杂志上。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于晓方(Xiao-Fang Yu)教授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龚勇(Yong Gong)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于晓方长期从事人艾滋病病毒和猿猴艾滋病病毒致病分子机制,宿主对艾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1-14

  • 上海交大、中科院Nature子刊解析重要细胞信号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研究人员揭示了Hedgehog (Hh)信号通路元件Suppressor of Fused (Sufu)和 Gli/Ci相互识别和调控的结构机制。相关论文发表在11月12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吴更(Geng Wu)教授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赵允(Yun Zhao)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吴更教授主要从事与癌症发生有关的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研究;调节细菌的合成与分解代谢途径的重要蛋白质的结构生物学与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1-14


页次:1592/2313  共46250篇文章  
分页:[<<][1591][1592][1593][1594][1595][1596][1597][1598][1599][160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