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青年百人博士Plant Cell解析精密调控

    生物通报道:研究发现微丝细胞骨架的动态组装控制花粉管的极性生长。然而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花粉管如何精密调控微丝的动态组装还知之甚少。在最近的研究中,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拟南芥缺失VILLIN5之后花粉管中微丝的稳定性迅速下降,进而影响花粉管生长,说明拟南芥VILLIN5很可能通过稳定微丝调控极性生长。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植物学权威期刊Plant Cell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植物研究所黄善金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2001年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普渡大学生物系做博士后,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花粉管在花柱中快速生长最后成功地把两个不能运动的精细胞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10-19

  • 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又有新发现 已取得众多成果

        近日,中国科学家在对钙钛矿结构氧化物PbCrO3的高压行为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奇特的高压导致等结构相变的现象:从立方到立方的结构转变导致了近10%的体积变化。据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员刘景介绍,这个最新发现是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高压实验站完成的,开启了钙钛矿结构高压行为研究的大门,对传统的钙钛矿相变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将对固体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和地球科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产生这一最新发现的“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就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一部分。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0-10-19

  • 我国拥有大批量生产人源SOD能力

        日前从吉林省科技厅获悉,国家创新基金项目“重组人超氧化物歧化酶(rhSOD)生产项目”,由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委托吉林省科技厅主持,通过了专家评审验收。这表明我国已具备大批量生产重组人源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能力。   该项目承担单位——吉林省四平华科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生物集团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紧密合作,历经数年科研攻关及小试和中试,完成了“重组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菌株构建,开发出“一步法生产重组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工艺”,比国外现有生产工艺降低成本30%,填补了应用基因重组法生产人源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国内空白,年产重组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0-10-19

  • 攻坚结构生物学难题在《自然》发表论文

            在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的带领下,以党尚宇、孙林峰、黄永鉴三位清华大学学生为主力的课题组,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解析了膜蛋白——大肠杆菌岩藻糖转运蛋白的结构,并结合生化手段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机理,顶级科学期刊《自然》日前刊发了他们的学术论文。           据了解,膜蛋白存在于细胞的细胞膜上,它们是沟通细胞或细胞器内外的桥梁。各种营养物质的运输,细胞内有毒物质的排出,以及细胞内外信息的交换都要依靠膜蛋白,所以它们的功能在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0-10-19

  • 中国农业大学最新Science文章

    生物通报道: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美国杰克逊实验室(The Jackson Laboratory)的研究人员解析了NPPC,及其受体在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阻滞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夏国良教授,以及美国杰克逊实验室的John J. Eppig,夏国良教授早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任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是促性腺激素刺激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作用途径及机理等。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三个关键调控点: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第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10-18

  • 上海交通大学发表Blood文章 解析miRNA调控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分子风湿病学研究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来自于同一前体的miR-155和miR-155*协同调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I型干扰素的产生。这项研究阐明了新的有效调控I型干扰素产生的机制,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潜在靶点。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Blood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沈南教授,其早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任上海风湿病学研究所副所长,分子遗传学研究室主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病学科副主任,教授。这项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的经费支持,整合了上海生命科学研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10-18

  • 我国西北地区发现塔希纳病毒

        一种新的蚊传虫媒病毒——塔希纳病毒在我国西北地区被发现。目前,科研人员不仅分离到了该病毒,而且发现该病毒在当地人群中存在感染,多种动物参与了该病毒的自然循环。相关研究结果日前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热带医学杂志》上。     领衔此项研究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病毒性脑炎室主任梁国栋研究员说,该病毒可能是当地许多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致病因,并强烈提示我国仍有大量虫媒病毒未被发现,需要进一步加大监测工作力度。     据梁国栋介绍,2006年夏季,该研究室与当地疾控机构合作,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的农村居民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0-10-18

  •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国加快建立了生物多样性法律体系,实施了保护规划和计划,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都得到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这是记者从12日召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编制交流研讨会上获悉的。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拥有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湿地等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以及黄海、东海、南海、黑潮流域大海洋生态系。拥有高等植物34984种,居世界第三位;脊椎动物6445种,占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0-10-15

  • 中国姓氏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姓氏作为父子世代相传、传承血缘关系的一个"活化石",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    据中国科学院姓氏研究专家袁义达研究员介绍,中国姓氏具有三个明显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以父系方式遗传,类似于人类Y染色体的遗传;第二个特征是环境、气候、疾病等一系列因素对姓氏是没有选择性,因此姓氏是中性的;第三个特征是,姓氏是人类社会进化中的文化产物,是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可以从文字史书中追溯其传递的痕迹。其时间跨度之大,是一般意义上的生物学标志所不具备的。    "正是这三个特征,使我们对中国姓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0-10-15

  • 我国第一个中晚熟谷子杂交种问世

    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玉文经过近20年的潜心攻关研究,主持选育出我国第一个中晚熟谷子杂交种长杂2号。10月10日,记者在山西省襄垣县丘陵山区的东坡村看到,示范种植的50多亩长杂2号谷子已经成熟,开始收割,种植户马小平手捧沉甸甸的谷穗得意地告诉记者,去年他试验种植6亩长杂2号,亩产近500公斤,今年尽管前期干旱、后期阴雨,对谷子生长不利,但每亩至少也比常规品种多产100公斤。 长杂2号谷子杂交种的选育成功,实现了我国中晚熟谷子杂交种零的突破,也是谷子品种改良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必将对谷子品种选育产生深远影响。目前该品种已被列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0-10-15

  • 王晓晨实验室最新PNAS文章解析细胞凋亡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的研究人员报道了线虫RAB-2,RAB-7和RAB-14在凋亡细胞降解过程中的顺序作用,解析了吞噬小体的形成和成熟以及凋亡细胞的降解过程。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王晓晨研究员,王晓晨研究组近期获得了多项成果,生物通对此也有多项报道,请见NIBS王晓晨专访:添补空白的细胞凋亡研究,文章的第一作者是郭鹏飞, 胡天靖,参与此工作的还有张娟,姜善雅。这项研究为科技部863和北京市科委资助课题,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在细胞凋亡后,凋亡细胞会被临近细胞或专门的吞噬细胞识别并吞噬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10-14

  • 杰青最新文章解析遗传疾病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湖北大学,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合作发现脆性X蛋白FMRP调控微管的网络形成,为脆性X的发病机理以及治疗药物的筛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靶点。研究论文发表于最近一期的国际主流杂志Human Molecular Genetics。这项研究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永清组和湖北大学的金珊教授研究组合作完成,其中张永清研究员早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传统的模式动物果蝇进行神经生物学的基础应用研究。由于果蝇的神经系统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与哺乳动物的非常相似,这一研究将有助于对人类大脑功能的认识。智力障碍(智障)又称智力低下或精神发育迟滞,是指18岁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10-14

  • 我科学家发现白叶枯病菌侵害水稻机理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王石平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表明,白叶枯病菌会利用水稻生长繁殖必不可少的显性Xa13基因,减少铜在水稻导管中的分布而侵害水稻。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病原细菌利用宿主基因征服宿主的一种新机理,同时也揭示了可能涉及水稻与病原共进化一个典型例子。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在国际植物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顶级杂志《植物细胞》上以重点推荐形式在线发表,同时配发了介绍文章。      研究发现,有的白叶枯病菌对铜非常敏感,提高培养基中铜的含量可抑制这类白叶枯病菌的生长繁殖。水稻从根部吸收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0-10-14

  • 清华大学教授接连两篇论文入选Nature China

    生物通报道: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近期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生物信息学研究部的李梢教授的新成果:Network-based relating pharmacological and genomic spaces for drug target identification(基于网络的药理组与基因组关联的药物靶标识别)入选了Nature China亮点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10-13

  • 重庆研发出“人造汗腺” 解决烧伤后排汗问题

         人体大面积烧伤后,如何解决排汗问题,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8日,大坪医院领衔开发的国家973计划项目“严重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在大坪医院举行结题验收会,“人造汗腺”等最新研发的先进技术,不久有望应用于临床。   创伤项目组首席科学家蒋建新教授介绍:“针对因烧伤、创伤引起的汗腺缺损,项目组经过动物汗腺试验,再到人体汗腺试验,在汗腺再造机制和救治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能够通过接种或移植成体干细胞的途径,形成类汗腺的结构,执行汗腺的正常功能。”这一技术,成功破解了烧伤患者排汗这一国际难题。   据了解,全球平均每年有1亿左右的青壮年致伤

    来源:重庆晚报

    时间:2010-10-13

  • 我国科学家揭示:我们的祖先如何从非洲来到东亚

    人类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成果支持人类走出非洲的学说,即生活在地球上的现代人类均是约5万年至1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史前人类的后裔。那么我们的祖先是沿着怎样的路线,从非洲迁徙到东亚的呢? 近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马润林研究员与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宿兵研究员等科学家合作,开展对东亚地区现代人类遗传物质的抽样研究,为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最新的科学依据。 “南”来还是“北”上:迁徙路线的两个假说 马润林介绍说,关于现代人类的祖先从非洲到东亚的迁徙之路,有“南线”和“北线”两种假说。“南线”假说认为,定居于东亚地区的现代人类,其祖先在离开东非洲后进入阿拉伯半岛,沿印度洋海岸线进入东南亚地区(包括我国云南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0-10-13

  • 广东医学院教授最新文章发表首发性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方都市报的消息,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世界首例由真皮毛孢子菌引起的皮肤感染病例,在此之前,学界仅认为它只会引起人类系统性感染。这一发现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美国皮肤病学会杂志),文章中明确表示这是世界首例报告的真皮毛孢子菌引起的皮肤感染。这一发现由广东医学院教授樊翌明领导完成,其早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现任附属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广东医学院研究生处副处长、皮肤性病研究所所长等。据报道,樊翌明教授在去年3月份接诊了来自湛江遂溪县的70岁男性患者梁某。2008年,梁某被不知名植物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10-12

  • 女院士JBC解析关键酶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的研究人员发现血红素结合人细胞质精氨酰-tRNA合成酶,能抑制其催化活力,氨基酰-tRNA合成酶家族是一个功能多样的蛋白质家族,该研究对进一步深入探索哺乳动物ArgRS新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线索。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 Biol. Chem.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生化与细胞所刘默芳副研究员和王恩多研究员,后者主要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研究方向为酶与核酸的相互作用,主要以氨基酰-tRNA合成酶和相关tRNA为对象进行研究。人细胞质精氨酰-tRNA合成酶(hcArgRS)催化tRNAArg氨基酰化生成Arg-tRNAArg。Arg-tRNAArg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10-11

  • 林旭研究组接连发表多篇文章 解析疾病遗传学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林旭研究组的研究人员近期接连发表了多篇文章,就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等疾病的遗传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临床内分泌学领域权威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刊登了他们有关中国人群体脂分布与炎性和脂肪细胞因子水平及代谢综合征风险方面研究的最新发现。虽然肥胖作为多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被广为接受,但是国外一些研究提示腹型肥胖(苹果形肥胖)个体要比下肢肥胖(梨形肥胖)个体更容易罹患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与此同时,血液中脂肪和炎性因子水平,如adiponectin(脂联素)浓度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10-11

  • 最新Nature China亮点推荐(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通报道: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本期的推荐研究文章包括:Geng, J., Zhao, C., Ren J. & Qu, X. Alzheimer's disease amyloid beta converting left-handed Z-DNA back to right-handed B-form. Chem. Commun. doi:10.1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10-11


页次:1620/2128  共42546篇文章  
分页:[<<][1611][1612][1613][1614][1615][1616][1617][1618][1619][162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