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滋病患者远程医疗随访的探索:影响因素与应用前景
在全球范围内,艾滋病(HIV)一直是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截至 2022 年底,约 3900 万人感染 HIV,东非和南非地区受影响最为严重。尽管在抗击艾滋病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比如总体死亡率和新感染率下降,约四分之三的 HIV 感染者能接受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但患者在获取检测、护理和治疗服务时仍面临诸多难题。像是交通费用高昂且不可靠、保险覆盖不足、存在病耻感,以及新冠疫情导致的封锁措施等,都阻碍了患者获得医疗服务。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远程医疗应运而生。它利用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支持远程临床医疗、患者和专业人员的健康相关教育等,有望解决 HIV 护理中的一些障碍,如消除交通成本、增加就医便
来源: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时间:2025-04-03
-
生成式革命:地理空间基础模型在健康领域的变革、挑战与展望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数字健康监测与疾病研究因智能手机普及、人工智能崛起和数据广泛可得而备受关注。过往研究虽利用多种数据资源来补充传统健康研究方法,但地理空间因素在健康研究中的整合却长期被忽视。常见研究方法,如时间序列分析和使用行政边界等离散地理空间单元,无法充分考量空间交互和关系的复杂性。数据局限、建模复杂、疾病特异性聚焦和以图像为中心的方法等问题,严重阻碍了该领域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来自奥地利 IT:U 跨学科转型大学、哈佛大学、希腊国立技术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和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关于地理空间基础模型(FM)在数字健康领域应用、挑战与未来研究的相关工作,研究成果发表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Geographics
时间:2025-04-03
-
绿色经济转型对罗马尼亚经济增长的影响:深度剖析与展望
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浪潮中,环境却在这场发展盛宴中 “伤痕累累”。气候危机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让全球能源市场动荡不安,新冠疫情的冲击更是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创伤。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严重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增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全球追求的目标,绿色经济转型被视为解决当前困境的关键路径。罗马尼亚也积极投身于绿色经济转型的浪潮,其 2025 - 2035 能源战略旨在构建一个安全、可持续、促进经济增长且可及的能源部门。然而,绿色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为了深入探究这一关系,罗马尼亚佩特罗沙尼大学(University of Petroșani
来源:Energy, Sustainability and Society
时间:2025-04-03
-
非参数贝叶斯泊松障碍随机效应模型:探索温度与自杀关联的新视角
在环境流行病学领域,自杀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关联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过往诸多研究表明,自杀率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波动,然而早期研究多假定二者关系为线性,近期研究却发现其呈现非线性特征,且不同地区间的关联存在显著异质性。传统的两阶段元分析方法在探究这种关联时暴露出诸多缺陷。一方面,每日自杀人数常出现零值,使得 Poisson 分布假设难以成立;另一方面,第二阶段元回归中对第一阶段估计值的正态假设不够灵活,无法精准刻画地区间的异质性,且未能妥善处理第一阶段估计的统计不确定性。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对温度 - 自杀关联的深入理解,为进一步探究二者关系带来了挑战。为攻克这些难题,来自韩国忠北国立大学(
来源: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Statistics
时间:2025-04-03
-
珊瑚共生鱼类的生态服务功能:其对珊瑚健康与恢复力的促进作用研究
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石珊瑚目(Scleractinia)的硬珊瑚为众多珊瑚礁鱼类提供了栖息地、繁殖场所以及躲避捕食者的庇护所。有趣的是,这些与珊瑚形成长期或永久共生关系的鱼类(coral-associated fishes)通过昼夜活动规律、摄食行为及营养盐排泄等机制,反向为珊瑚宿主带来多重生态服务效益。研究表明,特定珊瑚共生鱼类能显著改善珊瑚微环境:包括通过游动促进水体氧合(enhanced oxygenation)、排泄物提供氮磷营养盐(nutrient subsidies)、清除附着沉积物(sediment removal),以及驱赶珊瑚天敌(如棘冠海星)和寄生虫。这些鱼类驱动的生态功能
来源:Coral Reefs
时间:2025-04-03
-
三十载西南大西洋珊瑚白化:基于热积累周指数的历史评估与意义探寻
在神秘的海洋世界里,珊瑚礁就像海底的绚丽花园,不仅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之所,还对维护海洋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阴影逐渐笼罩着这片美丽的海底世界,珊瑚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 珊瑚白化现象日益严重。珊瑚白化,是指由于海水温度上升等原因,珊瑚把共生的虫黄藻排出体外,导致珊瑚组织失去色彩而变白的现象(Douglas 2003; Boilard 等 2020)。海表温度(SST)异常升高是引发珊瑚白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 SST 开发的热积累周(DHW)指数常被用于评估和预测珊瑚白化事件(Liu 等 2006)。但在西南大西洋,珊瑚群落有着独特的特征,热应激对
来源:Coral Reefs
时间:2025-04-03
-
利用多组学和生态空间分析定量表征组织状态:解锁组织奥秘的新钥匙
在生命的微观世界里,细胞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在组织中的空间分布如同精密的拼图,深刻影响着从胚胎发育到疾病进展的诸多生物学过程。近年来,空间剖析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让科学家们能够在原生组织环境中分析细胞特征,探索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然而,目前仍然缺乏系统且稳健分析空间组学数据的方法,现有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细胞多样性的可视化,难以定量评估空间分布和结构,也无法有效识别其与功能结果的关联,这就像在拼图游戏中,虽然看到了部分图案,却难以把握整体的布局和意义。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来自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威尔康奈尔医学院(Weill Cornell Medicine)等机构的研究
来源:Nature Genetics
时间:2025-04-02
-
极端天气下叉角羚的迁徙与死亡:揭示生态连通性的关键意义
人类活动干扰和发展致使景观碎片化,限制了生物自由移动以满足生存和繁殖需求。同时,极端天气事件(如热带气旋、特大火灾和热浪)对生物生存构成重大威胁,动物可能需要迅速迁移以躲避。随着景观碎片化和极端天气事件这两种力量不断加剧,研究人员迫切需要了解它们对动物移动性和生存的协同效应。在此,有一项关于叉角羚(Antilocapra americana)的案例研究。在美国怀俄明州红沙漠,叉角羚进行了超长距离(长达 399 千米)的迁移,以躲避一场二十年一遇的极端暴风雪。尽管怀俄明州看似开发程度较低,但该地区较高的围栏密度和两条主要高速公路给叉角羚带来了新的障碍,使其行动受阻,无法进入适宜栖息地,最终阻碍了
来源:Current Biology
时间:2025-04-02
-
解析异源六倍体披碱草基因组:揭示 Y 染色体组起源及高海拔适应性研究
在广袤的自然界中,小麦族植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像常见的小麦、大麦等主食作物都来自这个大家族。其中,披碱草属(Elymus)作为小麦族里的 “大明星”,包含众多多年生草本植物,它们不仅在生态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是改良牧草和谷类作物的宝贵基因库。然而,一个长期困扰科学家们的谜题是,在披碱草属的多倍体物种中,Y 染色体组(Y haplome)究竟源自何处?而且,由于缺乏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披碱草在环境适应机制、遗传资源特征描述、分子育种发展以及种间遗传改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十分缓慢。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没有清晰的地图指引方向。为了揭开这些谜团,四川农业大学、兰州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2
-
童年养育环境与成年中期精神病理的关联:瑞典收养对照研究揭示干预新方向
在精神健康研究领域,长久以来存在着一个令人困惑的谜题:不良的童年养育环境与个体成年后的精神疾病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复杂联系?过往大量观察性研究发现,那些成长于劣势养育环境,比如父母患有精神疾病、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家庭的孩子,成年后面临精神疾病、犯罪行为甚至自杀等不良后果的风险显著升高。随机对照试验(RCTs)虽然证实了部分关联的因果性,但研究往往聚焦于少数特定精神疾病结果,而精神疾病共病现象普遍存在,这使得我们难以确定改善养育环境带来的效果,究竟是作用于所有精神疾病的共同因素,还是仅针对部分精神疾病的特定因素,即这种效果是否具有跨诊断性(transdiagnostic)。为了揭开这个谜题,来自瑞典
来源:Molecular Psychiatry
时间:2025-04-02
-
雪藻独特运动行为与热响应:极地生态系统的关键密码
引言雪覆盖的陆地表面在全球陆地面积中占比近 50% ,其中存在多样的微生物群落。雪藻是雪和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其形成的藻华会使雪呈现不同颜色,且藻华范围大到可被卫星监测。雪藻的生物地理学受多种因素影响,许多雪藻具有运动能力,但个体细胞的游泳行为对藻华形成的影响尚不明确。研究旨在探究雪藻在不同温度梯度下的运动性,包括其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游泳行为及光趋性的多样性,以及运动对雪藻藻华和微生物群落发展的生态影响。结果实验温度控制对运动性的调节:以耐冷的网状绿球藻(Chloromonas reticulata)和嗜冷的斯匹次卑尔根湖沼藻(Limnomonas spitsbergensis)为研
-
核心微生物:青藏高原高寒草原长期修复中调控植物 - 土壤系统恢复力的关键
青藏高原,这片世界屋脊上的广袤高寒草原,不仅是众多生物的家园,更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保障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近年来,气候变化、过度放牧等因素使得这片草原面临严重退化,如同一位逐渐失去活力的巨人,生态系统的稳定遭到极大破坏。土壤微生物作为草原生态系统的 “隐形守护者”,在物质循环、养分转化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它们在草原退化与修复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与植物 - 土壤系统恢复力之间的关系,却如同神秘的面纱,尚未被完全揭开。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探寻草原生态修复的有效策略,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为我们打开了认识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02
-
植物挥发物负载核壳微纳米纤维:实现对害虫高效持久的两性诱捕及其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意义
在农业生产的大舞台上,化学农药一直是对抗害虫的 “主力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传统化学农药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还使得害虫产生抗药性,威胁着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让农药的效果大打折扣,对非目标生物的毒性也在增加,就连地下水和土壤都受到了农药的污染。以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为例,这种害虫分布广泛,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害虫防治方法。植物源食物引诱剂作为一种绿色替代方案,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它利用酵母、蛋白质、氨溶液、细菌和植物挥发物等物质,能有效地诱捕害虫,减少害虫种群数量。然而,这些引诱剂在实际应用中却
来源: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时间:2025-04-02
-
模拟热浪对盘基网柄菌细胞命运和适应性的影响:单细胞阶段受冲击的生态与进化启示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热浪频繁来袭,对生物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往研究大多聚焦于热浪在生物个体和种群层面的作用,然而对于其如何影响细胞群体发育以及由此产生的生物适应性变化,人们知之甚少。尤其是在生物早期发育阶段,缺乏亲代保护的个体更容易受到热浪干扰,而这一过程中细胞群体的通讯、分化机制以及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亟待探索。为了填补这些知识空白,来自英国赫尔约克医学院(Hull York Medical School)、英国赫尔大学(University of Hull)和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的研究人员,以盘基网柄菌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盘基
来源:Microbial Ecology
时间:2025-04-02
-
马来西亚发现新的濒危“仙女灯”物种
研究人员在马来西亚半岛东部的山地双龙果森林中发现了一种难以捉摸的“仙女灯”属的新物种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PhytoKeys》上的一项新研究强调了这种新发现物种的独特特征和关键的保护地位。这是一个惊人的补充,该属由真菌异养植物组成,这意味着它们不进行光合作用,而是完全依靠真菌来获取营养。该属以含有具有不寻常花朵的物种而闻名,这些花朵促进了包括真菌蚊蚋等小昆虫在内的特殊授粉机制。这个新物种有着非凡的外表,并于2019年由合著者Mohamad Alias Shakri在登嘉努的Chemerong森林生态公园进行实地考察时首次记录下来。“这一发现非常有趣,因为它是在一个以自然美景闻名的山区发现的。这一
-
Associ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stress factors, salivary cortisol level and dental caries in Egyptian preschool children: a case-control study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健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然而龋齿却成为了困扰众多儿童的常见慢性疾病。据统计,全球 2020 年乳牙和恒牙龋齿患病率分别达 46.2% 和 53.8%,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更是高达 50 - 80%。埃及的龋齿患病率也不容乐观,约为 70%。龋齿不仅会给孩子带来疼痛,影响进食和生长发育,还可能引发严重的感染,对孩子和家庭的生活质量造成长期影响。早期儿童龋齿(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作为龋齿的一种特殊类型,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喂养习惯、细菌暴露、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尽管此前有研究表明压力与龋齿风险增加有关,但在埃及,关于环境因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02
-
不同高度光伏板对农业光伏系统热环境的梯度调控效应及其作物生长影响机制研究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的双重挑战中,农业光伏(Agriphotovoltaic, APV)系统作为一种创新模式,将太阳能发电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这种"一地两用"的设想面临着一个关键矛盾:光伏板在捕获阳光发电的同时,其遮荫效应会显著改变下方的微气候环境,特别是热环境分布的不均匀性可能对作物生长产生复杂影响。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光伏板对光照的调控,却忽视了作为系统"温度调节器"的光伏板高度这一关键参数——它如同悬在农田上方的"热力学旋钮",通过改变空气流动空间和辐射分布,深刻影响着土壤与空气的热交换过程。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江苏开放大学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设施装备研究所的科研团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02
-
欧洲榛实蝇(Rhagoletis completa)对非寄主植物榅桲(Cydonia oblonga)的异常产卵行为:嗅觉误导与进化陷阱
在自然界中,昆虫与宿主植物之间往往存在着精妙的协同进化关系,但偶尔也会出现令人费解的"错误选择"。欧洲榛实蝇(Rhagoletis completa)作为高度专一性的害虫,其幼虫仅能在胡桃属(Juglans)植物上完成发育,却在匈牙利罗姆哈尼地区被多次观测到在榅桲(Cydonia oblonga)果实上产卵的异常现象。这种明显违背进化逻辑的行为引发了科学家的强烈兴趣——为何这种专一性害虫会持续选择对其后代致命的宿主?这一现象背后是否隐藏着未被认知的感官机制或进化线索?为解答这些疑问,匈牙利农业研究中心植物保护研究所的Sándor Kecskeméti团队开展了一项跨学科研究。通过两年的野外观察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4-02
-
孕期母亲尿液中双酚 A(BPA)浓度与子代出生体重的关联研究:探索性别差异背后的奥秘
在现代生活中,塑料制品无处不在,而双酚 A(Bisphenol A,BPA)作为塑料制造的常用化学物质,也随之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环境中。BPA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并且能够穿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的发育。它具有雌激素和抗雄激素特性,这使得人们猜测它可能会对胎儿发育产生性别特异性的影响。然而,目前关于孕期母亲 BPA 暴露与子代出生大小之间的关系,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尚无定论,相关性别差异的研究也较为有限且结果不一致。出生大小是衡量未来健康的重要指标,过高或过低的出生体重都与成年后的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风险增加有关。因此,深入研究孕期 BPA 暴露与出生大小之间的关系,以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来源:Environmental Health
时间:2025-04-02
-
间作改变与昆虫取食相关的植物化学物质:对农业可持续性的重要意义
鉴于相邻异种植物之间存在多种可能的种间化学相互作用机制,与植物化学组成多样的邻株间作,可能会增强或改变作物的植物化学特征(包括植物化学防御化合物)。研究人员在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的土壤中,将草木樨(Melilotus alba)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与整叶银胶菊(Silphium integrifolium)进行间作,评估了植物化学组成多样的植物间作,对植物生物量和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排放特征的影响。同时,通过用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进行原位无选择生物测定,评估了间作对诱导产生的 VOC 特征的影响。在这三种植物中,研究
来源: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时间: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