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携手原住民:推动生物经济伦理与循环发展的新路径

    在生物制造蓬勃发展的当下,生物技术为生产制造开辟了可持续新路径,然而在保障生物多样性方面却面临诸多难题。就拿 QS-21 来说,它是 FDA 批准疫苗中的关键佐剂 ,以往从南美皂树中提取的方式,不仅破坏生态,还导致供应短缺、成本攀升,可这种树的药用价值本是马普切人的传统生态知识(TEK) 。如今类似产品纷纷涌入市场,如何借助生物技术打造可持续且符合伦理的生物经济供应链,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约 40% 的商业药物源自植物和传统医学 ,随着生物技术为这些药物带来新供应链,原住民和当地社区(IP&LC)对自身 TEK 的公平使用、合成生物学可能冲击其传统生产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28

  • 社会环境建模的 “物理自信”:水模型数值宣称的深度剖析与反思

    在科学研究的广阔领域中,许多学科都依赖计算机模拟来探索复杂现象。比如疫情建模能助力防控疾病传播,集成评估模型(IAMs)可探索可持续能源与气候路径,水建模则为水资源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依据。然而,这些基于模型的研究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现实世界系统复杂且开放,模型难以精确对应,其生成知识的能力存在不确定性,这使得一些学者认为这类研究更像人文学科,而非传统意义上的 “硬” 科学。在学术写作中,如何平衡研究结论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表达,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在此背景下,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等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其成果发表在《iScience》上。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深入探讨了社会环境

    来源:iScience

    时间:2025-03-28

  • 北方植被对骤旱抵抗能力显著下降(2001-2022):气候变化下的生态系统脆弱性新证据

    气候变化正在重塑全球干旱格局,传统缓慢发展的干旱逐渐向突发性强、强度大的"骤旱"(flash drought)转变。这类干旱在数周内即可对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如2012年美国大平原骤旱导致农业减产和碳汇功能崩溃。然而,植被如何应对这种新型干旱威胁?其抵抗能力是否随气候变化发生改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全球碳循环预测和生态风险管理。来自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杨张(Miao Zhang)等人通过创新性的多维度分析,首次揭示了北半球植被对骤旱抵抗能力的时空演变规律。研究采用三大关键方法:(1)基于ERA5、GLDASv2.1和GLEAMv3.8a土壤湿度数据识别骤旱事件;(2)利用MODIS-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28

  • 揭秘微藻硅积累奥秘:从海洋到淡水,探寻生物硅循环新机制

    ### 研究背景硅(Si)在水生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生物矿化过程中,生物体吸收溶解硅(dSi,以正硅酸形式存在)并将其沉积为生物硅(bSi)。长期以来,硅藻被认为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硅化者,它们通过吸收 dSi 构建细胞壁,在碳、硅等元素的循环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是连接硅、碳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桥梁,对海洋碳和生物硅向深海的输出贡献巨大。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海洋硅循环比之前认知的更为复杂。海洋微微型浮游植物(直径小于 2μm 的原核和真核光合细胞)尽管对硅没有绝对需求,但却能积累大量硅,在硅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寡营养的东印度洋、西太平洋以及马尾藻海、热带南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3-28

  • Growth-coupled continuous directed evolution by MutaT7:酶工程的自动化高效新策略

    研究背景在生命科学领域,定向进化是改造蛋白质和调控元件的有力工具,它模拟自然进化过程,在实验室中通过引入遗传多样性并选择有利表型,快速提升酶等蛋白质的性能,广泛应用于治疗、诊断和代谢工程等多个方面。然而传统的定向进化依赖于体外诱变、转化和选择或筛选的迭代循环,这些过程不仅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还限制了蛋白质工程的效率和可扩展性。为突破这些限制,体内定向进化方法应运而生,如噬菌体辅助连续进化(PACE)、正交 DNA 复制(OrthoRep)和 MutaT7 系统等。其中 MutaT7 系统利用由 T7 RNA 聚合酶与胞苷脱氨酶融合而成的超突变嵌合蛋白,在细菌细胞内高效产生突变,能在 T7 启动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3-28

  • 基于图像分析的氧化石墨烯纳米颗粒微生物还原稳健测量:开启微生物燃料电池优化新篇

    ### 引言Shewanella oneidensis(S. oneidensis)是一种在微生物燃料电池、污染物降解和纳米颗粒制备等领域应用广泛的细菌,其独特的电子转移能力使其能够利用多种细胞内和细胞外途径将电子传递给电子受体 。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S. oneidensis 的电子转移路径会根据电子受体的类型、环境条件等因素而变化,比如在不同的电子供体与受体比例、营养状况以及厌氧或好氧环境下,其主导的电子转移途径会有所不同。传统的微生物燃料电池优化方法通常较为复杂且耗时,而模型还原测定法为快速优化反应条件提供了可能。目前用于监测 S. oneidensis 还原的模型测定方法,如亚甲基蓝、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3-28

  • GCN4-Swi6B模块介导灵芝低氮诱导的细胞壁重塑机制研究

    在自然环境中,微生物常面临氮缺乏等不利条件。作为最外层屏障,细胞壁在生物与环境互作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以药用真菌灵芝为模型,系统解析了低氮环境诱导细胞壁重塑的分子机制。低氮诱导细胞壁增厚与Swi6B表达上调通过透射电镜(TEM)观察发现,低氮(3 mM Asn)条件下灵芝细胞壁厚度显著增加(34%-35%),同时β-1,3-葡聚糖和几丁质含量分别提升1.5倍和1.8倍。Western blot分析显示,低氮特异性地促进SWI6B剪接变体的表达,而对SWI6A无显著影响。RT-qPCR证实8个几丁质合成酶(CHS)和2个葡聚糖合成酶(FKS)基因表达显著上调。Swi6B介导的细胞壁重塑机制遗传学

    来源: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3-28

  • 葡萄微生物组流行病学:揭示抑制葡萄霜霉病的微生物群落及其防控意义

    葡萄,这种在全球广泛种植的水果,不仅为人们带来了美味的葡萄酒和新鲜的果实,还在农业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葡萄霜霉病却如同葡萄种植产业的 “噩梦”,严重威胁着葡萄的产量和质量。葡萄霜霉病由卵菌(Oomycete)中的葡萄生单轴霉(Plasmopara viticola)引起,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植物病害。在过去,人们主要依赖化学农药来对抗它,可化学农药在杀灭病菌的同时,也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比如污染土壤、水源,危害非靶标生物,长期接触还可能对人体造成各种健康问题。因此,寻找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防治方法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法国多个研究机构(INRAE、Bordeaux S

    来源:Environmental Microbiome

    时间:2025-03-28

  • 寄生蜂 “入侵” 引发宿主微生物群 “洗牌”:Xenos gadagkari 对 Polistes wattii 微生物群的影响及生态意义

    在奇妙的昆虫世界里,微生物与昆虫的共生关系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许多社会性昆虫,如蚂蚁、蜜蜂等,它们与体内微生物的紧密联系已被大量研究证实。这些微生物在昆虫的生存、资源利用以及抵御病原体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原始社会性黄蜂的微生物群,人们却知之甚少。Polistes 属的黄蜂是研究社会性的重要模型,但此前缺乏对其微生物群的全面研究。Polistes wattii(P. wattii)作为一种分布于亚洲的原始社会性黄蜂,具有独特的巢建策略,且常被内寄生蜂 Xenos gadagkari 寄生,寄生后黄蜂的形态生理和行为会发生显著变化。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寄生对 P. watt

    来源:Microbial Ecology

    时间:2025-03-28

  • 突破听觉环境困境:解锁孤独症患者生活质量提升密码

    在五彩斑斓的生活画卷中,声音本应是灵动的音符,可对于孤独症群体而言,却常常成为困扰他们的 “噪音风暴”。孤独症(Autism)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患者存在社交互动和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与特殊兴趣,自 2013 年《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发布后,感官差异也被明确认定为其核心特征之一。与普通人相比,孤独症患者对声音的敏感性更高,这不仅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还可能限制其参与教育、就业和社交活动,进而影响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尽管相关研究不断涌现,但听觉环境(Auditory Environments,AE)对孤独症患者日常 QoL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3-28

  • 印度昌迪加尔市环境及蔬菜中弓形虫分子检测与系统发育分析的首次报告

    在温暖潮湿的印度北部城市昌迪加尔,一种肉眼不可见的威胁正潜伏在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作为全球感染率高达30%的专性细胞内寄生虫,其卵囊通过猫科动物粪便污染环境后,能在水土中存活数月甚至数年。尽管食用未煮熟的肉类被认为是主要传播途径,但印度耆那教素食人群的高感染率暗示着环境传播的重要作用。令人担忧的是,这个拥有百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周边分布着23个基础设施薄弱的村庄和不断扩张的贫民窟,为流浪猫活动创造了条件,而印度此前从未开展过环境基质中弓形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为填补这一空白,昌迪加尔医学教育与研究学院的Divya Rattan团队在2020-2022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3-28

  • 发现爪哇穿山甲气味标记信息素!MjavOBP3 与麝香酮或成濒危物种保护关键

    在动物的世界里,交流方式多种多样,而对于一些动物来说,气味就是它们沟通的 “语言”。穿山甲作为一种濒危哺乳动物,全球仅存 8 个物种且均面临灭绝风险。爪哇穿山甲是一种夜行性穴居动物,视力不佳,它们的种内交流,如交配、警示和气味标记等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嗅觉。然而,长期以来,穿山甲种内交流所涉及的特定信息素一直是个谜。为了揭开这个谜团,东北师范大学、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壮族自治区陆生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与疫病监测中心、澳门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为穿山甲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曙光。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首

    来源:Communications Biology

    时间:2025-03-28

  • 个体差异如何塑造两种伏翼属蝙蝠生态位:探究物种共存与扩散新机制

    在生态系统的复杂网络中,物种如何和谐共存一直是生态学家们热衷探索的谜题。生态位划分(niche partitioning)作为解释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机制,传统研究大多聚焦于物种或种群层面,然而个体变异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却鲜为人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物种的分布范围和群落结构不断被重塑,暖适应物种范围扩张,冷适应物种范围收缩,这使得理解物种共存机制变得愈发重要。在此背景下,蝙蝠因其多样的种类和复杂的生态位,成为研究的理想对象。许多蝙蝠物种正在经历范围扩张,群落结构也随之改变,研究蝙蝠的生态位划分,有助于洞悉动物群落如何应对全球变化。但目前缺乏考虑个体变异和多生态位轴的实证研究,这一空白亟

    来源:Communications Biology

    时间:2025-03-28

  • 土壤真菌 - 细菌比率评估方法大比拼:为精准监测农业生态系统健康 “把脉”

    土壤,这一地球表面看似平凡的物质,实则是一个充满奥秘的微观世界,其中微生物的活动对土壤的健康和功能起着关键作用。细菌和真菌作为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丰度以及两者的比率(F/B ratio),如同土壤健康的 “晴雨表”,能反映出土壤的生态功能、肥力状况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较高的微生物生物量通常意味着更强的微生物活性,有助于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促进土壤肥力提升;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能增强土壤对疾病和环境变化的抵抗力。此外,以真菌为主导的土壤有助于维持更稳定的土壤碳库,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准确测量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生物量以及 F/B ratio 并非易事。传统的测量方法,如

    来源: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时间:2025-03-28

  • 综述:蓝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的研究进展

    蓝藻作为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生物,其信号转导系统蕴含着生命适应极端环境的古老智慧。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TPKs)在这类原核生物中展现出独特的进化轨迹,与真核生物典型的Hanks型激酶相比,蓝藻STPKs通常缺乏典型的调控结构域,却通过基因复制事件衍生出功能分化的亚型。基因组分析显示,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含有12-18个STPK基因,而丝状蓝藻(如鱼腥藻Anabaena)则多达40余个,这种数量差异暗示着形态复杂性对信号网络的需求。底物识别机制研究揭示,蓝藻STPKs偏好含有疏水性氨基酸(Φ-X-Φ motif)的磷酸化位点,这与真核生物常见的碱性残基识别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来源:Biochemistry (Moscow)

    时间:2025-03-28

  • 气候变化下的玉米种植策略:长期实验揭示的关键启示

    在欧洲农业的大舞台上,玉米作为仅次于小麦的重要谷物作物,不仅是饲料、食品的关键原料,还在能源生产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匈牙利,这个在玉米种植上颇具规模的国家,其玉米种植面积在各类作物中独占鳌头。然而,气候变化的阴影正悄然笼罩着这片土地。近年来,欧洲地区的气温如同脱缰的野马持续攀升,降水模式也变得捉摸不定。在匈牙利所在的喀尔巴阡盆地,气候的变化更为显著,夏季气温急剧上升,降水量却大幅减少。这一系列变化给玉米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许多研究预测,玉米产量将面临严峻考验。为了应对这一困境,探寻有效的适应策略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来自匈牙利农业研究中心(Centre for Agricultural Res

    来源: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时间:2025-03-28

  • 替代蛋白质接受度的影响因素:气候危机下的可持续饮食策略

    在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背景下,传统畜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耕地面积缩减、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使得牛肉、猪肉等传统蛋白质来源的生产变得愈发不可持续。与此同时,全球人口持续增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97亿,蛋白质需求将激增50%。这种供需矛盾催生了对替代蛋白质的迫切需求——植物基蛋白、昆虫蛋白和实验室培养肉(cultured meat)被视为解决这一困境的潜在方案。然而,这些创新食品在推广过程中遭遇了文化心理层面的"隐形壁垒":欧洲消费者对昆虫的天然厌恶、对"实验室培养"食品的技术恐惧(Food Technology Neophobia),以及根深蒂固的饮食习惯,都成为阻碍替代

    来源:Appetite

    时间:2025-03-28

  • 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细菌与真菌群落特征对多功能性的耦合机制研究

    作为生态学核心概念,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能综合反映土壤生物驱动的生态系统功能。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含细菌和真菌)通过丰度(如荒漠区细菌低至1.11×107 copies g−1)、多样性及互作网络显著调控多功能性,其中真菌贡献随草地类型从荒漠(49.5%)梯度上升至草甸(67.8%)。微生物组装以随机过程主导,尤其草甸区,其与α多样性-多功能性关系呈正相关。细菌主导碳快速循环,而真菌破解难降解碳化合物,二者协同维持土壤功能。研究首次揭示微生物丰度与多样性对多功能性的差异化贡献,为理解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功能关系提供新视角。

    来源: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时间:2025-03-28

  • 全球 1992-2020 年土地利用数据集: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解锁土地利用奥秘

    土地,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与气候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紧密相连。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不断扩张,超过全球三分之二的无冰表面被人类大量使用,土地利用强度持续攀升,这给陆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引发了一系列与生物质利用、碳动态、生物多样性及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相关的可持续性危机。然而,目前缺乏能够详细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包括土地利用强度)的专题数据,这严重阻碍了我们对土地利用影响的深入理解,以及制定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为了填补这一空白,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BOKU University Vienna)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Scientific Data

    时间:2025-03-28

  • 1990-2023 年青藏高原 30m 年度土地覆盖数据集:填补生态研究关键数据空白

    在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土地覆盖作为关键指标,深刻影响着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多生态过程。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全球范围内的农业扩张、城市蔓延等土地利用 / 覆盖变化(LUCC)活动,对地球系统的能量平衡、碳循环、水文动态以及生物多样性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变化不仅引发了一系列全球生态问题,还为区域生态系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获取精细空间尺度下连续且准确的土地覆盖数据,对于制定有效的生态修复策略、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而遥感技术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在过去几十年间,多种遥感传感器广泛应用,其中 Landsat 卫星数据凭借长期、免费且连续的记录,在 LUCC 监测中表现

    来源:Scientific Data

    时间:2025-03-28


页次:41/145  共2881篇文章  
分页:[<<][41][42][43][44][45][46][47][48][49][5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