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生态环保
  • 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资助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研究

    生物通编译:亚利桑那大学生态学家吴建国("Jingle" Wu)、Jim Elser和哥伦比亚大学生态学家Shahid Naeem,目前获得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110万美元资助,用于在未来5年中研究中国内蒙古大草原于生态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帮助科研工作者最大程度地维持草原生态平衡。吴说:“生态多样性是指自然界中总的生命多样性和可变性,许多人往往一听到这个词语就会想到物种数量,虽然物种数量是生态多样性的一个关键部分,但是在我们的计划中还包括研究这些物种在所构成的群落中发挥的功能。”今年7月,吴已经在内蒙古大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站做了一些野外考察。预计在未来的5年中,吴每年要在大草原进行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6-08-03

  • 中外科学家发表亚洲热带森林保护《昆明宣言》

     本报讯 “热带生物学与保护协会”2006年年会日前在昆明召开,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320位科学家就亚洲热带森林保护及战略研究发表了《昆明宣言》。     《宣言》敦促亚洲热带的所有国家扩大在其境内的保护区的面积和数量,特别是对于那些未被保护或保护不善的森林类型和生态地区,以及那些保有脆弱的大型动物的地区。     《宣言》强烈建议,建立保护区连接的地区性网络及跨边界走廊带,扩大保护区面积和对面积敏感的野生动物保护的有效率,从而减小对许多外来威胁的脆弱性。建议:持续地增加对科学策略的资金投入,恢复退化和次生森林植被;确定对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6-07-27

  • 朱莉娅-罗伯茨代言生物燃料

    据21日美联社报道,好莱坞著名影星朱莉娅·罗伯茨开始了又一次亮相:这次他将成为一种新型替代燃料的代言人。   设在达拉斯的地球生物燃料公司宣布,罗伯茨会成为该公司的代言人,出任一个新顾问部门的主席。罗伯茨在这周发表的一份声明里说:“增加我们所使用的干净能源和承担这项长期义务是非常重要的。生物燃料和乙醇对环境和我们呼吸的空气来说更有益。”   罗伯茨联合奥斯卡奖得主摩根·弗里曼和乡村歌手威利·纳尔逊呼吁人们使用可再生燃料。弗里曼和纳尔逊都是地球生物燃料公司董事会成员。地球生物燃料公司生产生物燃料,是有纳尔逊署名商标生物燃料的独家经销商。这家公司主要销售一种叫B20的混合燃料,它由20%生物燃料和

    来源:新浪娱乐

    时间:2006-07-24

  • 科学家七大构想给地球降温

    美国一科学家设想将数千平方公里的阴云“染白”    北京科技报2006年7月19日消息:科学家正在认真考虑这些构想的可行性—  在过去几个世纪中,一些科学家们一直担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某一天地球出现过热症,人们将用什么方式给它降温呢?据近日的《纽约时报》报道,一些科学家将在8月份出版的《气候变化》期刊上提出一些奇思妙想:在轨道上为地球建立一个遮阳伞;人造乌云反射更多的太阳光线;给大海“补铁”以及拉远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等方式。  这些看似“天方夜谭”的建议和设想,属于一个备受争议的领域———“地球工程学”。这一学科顾名思义就是要大规模地改变和重新安排地球的环境,以使其

    来源:北京科技报

    时间:2006-07-24

  • 古树研究专家发现:三国时期的广东曾经很冷

    广州七月十九日电 (罗仰明 田建中)记者十九日从广东东莞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古树博物馆了解到,近年该园古树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华南植物研究所等合作,从对其馆藏的古树进行的科研中发现,广东历史上气候曾经出现过明显的冷暖变化,有其自然变化规律,科学家概括为存在四百年一次的冷暖变化周期。  广东东莞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古树博物馆始建于二00四年,在广东东莞观音山会展中心,占地面积为一千平方米,是全世界唯一的“古树博物馆”。  在中科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该馆在全省各地发掘了大量地下埋藏的古树,并选择了具代表性、典型性、可观赏性的千年古树三十八组在馆中展出。经中科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用放

    来源:中新社

    时间:2006-07-24

  • 寄生虫重新定义食物金字塔

        生物通报道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研究人员发现寄生虫在食物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结果刊登在《美国科学院学报》电子版。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食物链相比范畴更大,它扩大了生物社会关于“谁吃谁”的概念。因为寄生虫体积小到几乎不为肉眼所见,躲藏的宿主体内,用标准的生态学方法很难定量,所以食物网几乎没有 寄生虫的踪影。然而根据这项研究,寄生虫对食物网结构有很大影响,寄生虫链对测量生态系统稳定性至关重要。课题领导人、美国地质勘探局西方生态学研究中心科学家Kevin Lafferty说:“食物网理论构成了现代生态学的框架,我们对 寄生虫在生态系统中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6-07-21

  • 芬兰环保出奇招 垃圾桶竟然“会说话”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芬兰坦佩雷市工业区由于常年来一直垃圾堆积如山,因此该地区成为芬兰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之一。近日,坦佩雷市为了加快环境治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在工业区附近的公园内安放了世界上首批“会说话”的垃圾桶。     据俄塔社日前报道,坦佩雷市工业区每天制造出大量工业垃圾,工业区内的工厂车间都集中分布在流经坦佩雷市的河流两侧,许多垃圾顺着河水漂流到工业区附近的公园内;而每年夏季,坦佩雷市工业区附近的公园都要举办艺术节,在艺术节上游客们更是随手乱扔垃圾,因此这一地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垃圾海洋”。为了治理环境污染

    来源:国际在线

    时间:2006-07-19

  • 恐龙并非全是冷血动物 个头大小可能是决定因素

        TOM科技2006年7月13日讯 根据一些一流的生物物理学家推算结果,长期以来关于恐龙到底是像现在爬行动物那样的冷血动物还是像人类这样的恒温动物的争论终于可以得到解决了。因为生物物理学家通过推算得出结论,认为恐龙是冷血还是恒温取决于它的个头大小。    由于恐龙的生理构造与爬行动物相似,因此科学家最初猜测它们是“冷血的”,要像现代爬行动物那样通过阳光来控制体温。    但最近,在恐龙解剖中所发现的一些细节却引发了关于恐龙能够像现代哺乳动物那样主动调节自己体温的看法。不过也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恐龙并不

    来源:Tom

    时间:2006-07-14

  • 恐龙灭绝之迷有望被揭开

    从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获悉:由中外科学家联合开展的「黑龙江流域白垩纪生物群与K╱T界线研究」目前已进入「厘米级」的精度研究阶段,这标志著在中国境内即将寻找到完整展现6500万年前后生物灭绝与复苏事件的地层记录,并将对黑龙江地区陆相K╱T界线的最终确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据新华社北京7月10日电,K╱T界线是指距今约6500万年的、中─新生代之交的白垩系(K)与第三系(T)之间的地层界线。白垩纪时期,以恐龙为代表的陆生动物和以菊石为代表的海生生物在此间曾空前发展,并在白垩纪末迅速消亡,代之而起的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大发展。这一全球性的生物地质事件一直是国际地学界关注的热点。世界上的陆

    来源:大公网

    时间:2006-07-13

  • WHO:半年后人禽流感病例或急剧增加

    根据对203例H5N1型人禽流感病例的数据分析结果,世卫组织(WHO)认为,2006年年末或2007年年初人禽流感病例可能急剧增加,青年感染病例的死亡率较高。   这份于6月30日公布的《疫情周报》,分析了9个国家向 WHO 正式报告的205 例H5N1型人禽流感病例,但在越南的两例,后经检验被排除。这些病例的被报告时间为2003年12月至 2006 年4 月30 日。冬春之际为高发期   WHO发言人汤姆森(DickThompson)昨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电话采访时说,此次人禽流感分析数据非常少,因此WHO不能确定它的具体作用是什么,但总体结论还是“各国应该加强监督。政府如果不知道何时何地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06-07-12

  • “地沟油”中怎样提炼出“生物柴油”?

    “地沟油”回流到餐桌一直是让有关部门伤透脑筋的问题,那么“地沟油”能不能变废为宝呢?福建的一家公司找到了捷径,他们利用自主研发的技术和设备从废弃的动植物油中成功提炼出了生物柴油,请关注———“地沟油”中怎样提炼出“生物柴油”?     “各地一直在为‘地沟油’回流餐桌伤透脑筋,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进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福建省发改委环境资源处的负责人说。     如何“变废为宝”呢?福建卓越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找到了一条新途径,他们利用自主研发的技术和设备从废弃的动植物油中成功提炼出了生物柴油,并在国内率先实现了产业化。     200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06-07-10

  • 新闻联播报道中国科大“生物质洁净转化”

     7月3日的新闻联播,以“我国科学家突破秸秆炼油技术,两吨秸秆可炼一吨油”为题,报道了中国科技大学郭庆祥教授、朱锡锋教授等研究团队在生物质洁净转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该成果目前中试实验的秸秆处理能力为120 Kg/h,产出的60 Kg生物质油可以直接作为锅炉燃料使用,进一步加工后则可替代柴油和汽油。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重要方向项目的支持。2001年,基础局认识到发展生物质绿色化学的重要科学意义和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投入400万元组织启动了“生物质洁净转化和利用中的绿色化学研究”(项目编号:KJCX2-SW-04)。该项目于2006年3月结题验收,专家认为本项目是一项兼具创新性和可

    来源:浙大求是

    时间:2006-07-07

  • 南极正遭受外来物种威胁

    南极洲是世界上仅剩的几块广袤荒野之一,但是外来物种正在入侵南极,不少非本土物种已在南极「安营扎寨」。 据最新一期《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北极的蜘蛛蟹、多种无脊椎动物和杂草已经在南极安营扎寨。人类也向南极周围岛屿引入了200多种非本土物种,造成灾难性后果。鼠类和猫类已经占据了海鸟的全部领地,野兔和驯鹿毁坏了当地植被,外来植物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当地生态体系。 气候变化导致南极气温上升,使非本土物种在南极的生存变得越来越容易,因此科学家担心,南极将会更易受外来物种侵袭。 另外,南极旅游近年来迅速发展,在2001年至2002年间,到访南极的游客为1.5万多人,而2005年至2006年间,这一数字攀升至3万

    来源:大公网

    时间:2006-07-05

  • DNA鉴定:秦兵马俑坑旁葬有2200年前"洋劳工"

    DNA鉴定:秦兵马俑坑旁葬有2200年前“洋劳工”     新华社记者冯国 李勇     中国考古专家28日说,他们最近通过DNA检测发现,在秦始皇兵马俑坑旁埋葬着一具2200年前具备“欧亚西部特征”的人类遗骸,死者生前是修建秦始皇陵的劳工。     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陕西省考古所研究员段清波说,这是首次发现“洋劳工”在2200年前已来到中国腹地。     西北大学考古系主任王建新说,“洋劳工”出现在中国腹地,其意义犹如在金字塔修建者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6-06-30

  • 地球气温正值400年来的最高点!

    美国国家科学院气候专家小组近日在向国会提交的一项研究成果报告中指出,地球气温正处于至少400年来的最高点。     报告说,最近地球的温度达到至少400年来,甚至是数千年以来的最高点。专家们认为,地球正在变热,而人类活动要为最近的地球变暖负主要责任。     根据专家提交的这项155页的报告,北半球地表平均温度20世纪上升了1摄氏度。这份报告是应美国众议院科学委员会的要求完成的,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再次支持了一些气候学家关于地球气候变暖的结论。20世纪90年代末期,世界著名气候学家迈克尔·曼、雷蒙德·布拉德利和马尔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6-06-28

  • 我国科学家用稻壳制取生物源纳米二氧化硅获国际金奖

     新华网广州6月16日电(梁钢华、吴春燕)稻谷碾出大米后留下的稻壳,一般只能用来喂猪或者是焚烧回田,而我国科学家的发明却让它制取出了纳米二氧化硅这种高科技材料。 由暨南大学教授欧阳东主持的“农业废弃物稻壳制取生物源纳米二氧化硅”项目,通过对稻壳进行控制性焚烧热解,从中提取一种叫做生物质纳米结构二氧化硅的超高活性材料,将少量这种材料掺入混凝土中,即可轻易制备出超高强度和超高耐久性能的高性能混凝土。这一项目在刚刚结束的巴黎博览会列宾国际发明竞赛上获得金奖。 据介绍,我国稻壳年产量达4000万吨,但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欧阳东教授巧妙地发明了一种内部设置有热交换管,可有效控制焚烧温度的稻壳热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6-06-20

  • 我国濒危物种保护战略发生重大调整

    从注重救护繁育濒危野生动物物种向注重扩大和恢复野生种群阶段转变    本报北京6月14日讯(记者王学健)“有计划地实施人工繁育的濒危野生动物个体野化放归,是通过人工方法恢复野生动物野外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不仅体现了野生动物保护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前沿领域,同时也表明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已经从注重救护繁育濒危野生动物物种向注重扩大和恢复野生种群阶段转变。”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在近日于西安召开的秦岭大熊猫保护与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如是表述。     赵学敏表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工作理念已发生了根本转变。野生动植物既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也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6-06-19

  • 生物酶破解有机磷农药残留难题

      5月25日,北京佳农新贸易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在京签署国家“863”计划最新研究成果——有机磷降解酶技术转让协议,并将有机磷降解酶制剂起名为“比亚”降解酶。作为我国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领先水平的生物酶农药降解技术,将有望解决长期以来有机磷农药残留问题。     有机磷农药80%进入环境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范云六院士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农药是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其中有机磷农药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国内外都大量生产并大面积使用。但是,有机磷农药真正用于毒杀虫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6-06-19

  • 关注:世界100件头号生态问题

    生物通报道:在6月7日英国生态社会性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上刊登了由来自600个环境政策决策者和环境研究学家提出的目前最急需解决的“TOP 100”问题。其中包括了由于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英国栖息地和物种完全消失,新近出现的可再生能源类型对于生物多样性有怎样的影响? 这100个问题从1000多个名单列表中由专家挑选出来,主要是用于在科学家和政策决策者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帮助更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希望这种好的作法也能给环境恶化情况更加严重的亚洲国家以提示和参考作用。(生物通:张迪)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06-06-12

  • 全球变暖影响动物进化 明日世界候鸟不再南飞

    美国科学家在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他们在研究基因变化与气温升高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全球变暖正在对一些动物的进化产生影响。           春秋变长适者生存           英国《泰晤士报》9日报道说,科学家已经在松鼠、鸟类和昆虫身上发现一些可遗传的基因变化,这些变化似乎是为了适应正在变得越来越热的世界。       

    来源:新闻晚报

    时间:2006-06-12


页次:62/86  共1711篇文章  
分页:[<<][61][62][63][64][65][66][67][68][69][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