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我国“脑科学计划”即将启动

    如果对人脑能有足够的认识,自闭症、老年痴呆等多种疾病或许将会被提早发现、治疗。6月28日,中、美、欧多国科学家作客上海科普大讲坛向公众解读未来的“脑科学计划”。科学家们表示,加速脑科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人类健康水平,也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刺激经济增长。人类大脑是极其复杂的“小宇宙”,由10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相当于银河系的星体总数。然而,人类对自己的大脑至今知之甚少。为此,美国、欧盟、日本先后启动了投资巨大的大脑计划。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将在脑科学领域有何作为? 中科院外籍院士、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蒲慕明表示,目前,国内专家已基本达成共识:我国应集中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4-06-30

  • Cancer Cell同期两项中国学者癌症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Cell出版社旗下著名癌症研究期刊《Cancer Cell》主要出版癌症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及发现,包含分子,细胞生物学,以及临床肿瘤研究等方面内容,除此之外这一杂志还提供癌症研究前沿进展的专家解析和评论。近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及中南大学的两个研究小组分别发表文章,解析了建造新的骨髓微环境(niche)逃避化疗,以及葡萄膜黑色素瘤致病基因的作用机制。来自上海交大医学院细胞分化和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瑞金医院血液科等处的研究人员先将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注入“人性化”小鼠体内,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之后给予化疗,用先进的成像技术等进行观察和研究。研究人员发现,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浸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6-27

  • 上海生科院合作揭示炎症促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的新机制

      国际学术期刊Cancer Research 于6月23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刘默芳组与上海市胸科医院娄加陶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李党生研究员等合作完成的关于miR-101/Lin28B介导炎症促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的最新研究成果。   慢性炎症和感染是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感染、吸烟、空气污染及职业粉尘等炎症刺激为肺癌发生的高危因子,但目前对促癌性炎症信号诱导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还了解不多。   刘默芳研究员与上海市胸科医院检验科主任娄加陶教授联合培养研究生王琳和刘默芳组助理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4-06-27

  • 上海交大Bio-X和IBM合作结硕果:医药大数据助力个体化医疗

        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联合美国IBM沃森研究院、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医药大数据前沿机构的研究人员通力协作,共同构建了基于医药大数据的药物互相作用搜索引擎,进而在个体化用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近期的《核酸研究》(影响因子8.3)上。      在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化合物-蛋白互作组(Chemical-Protein Interactome, CPI)的海量数据在超级计算机上模拟药物相互作用。工作首先模拟FDA所批药物已知的相互作用指纹图谱,通过改进了

    来源:上海交大

    时间:2014-06-27

  • 哈尔滨医科大学开发出先进通路识别软件

    近日,《自然综述—癌症》杂志将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院副教授李春权开发的子通路挖掘(Subpathway Miner)系列软件平台列为通路识别软件,并推荐各国癌症研究人员使用该系统。据悉,同时被列入的通路识别软件GSEA、SPIA等均为国际最著名的通路识别软件之一。这表明我国学者开发的Subpathway Miner软件平台已进入国际主流通路识别软件行列。Subpathway Miner等相关软件平台在2011年就曾被美国《化学综述》和《年度综述》杂志引用,并被推荐给研究人员使用。目前,Subpathway Miner相关分析平台已被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韩国等几十个国家的研究机构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6-27

  • 过程工程所利用木质纤维素发酵生产乳酸研究获进展

    乳酸是一种多用途的绿色平台化合物,以乳酸为单体合成的聚乳酸塑料被认为是石化塑料的最佳替代品之一。聚乳酸的大量需求导致降低乳酸发酵成本迫在眉睫,利用木质纤维素原料生产乳酸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然而,受限于乳酸生产菌种,以木质纤维素为底物进行乳酸发酵时,通常分为多个独立的的操作单元(如原料预处理、半纤维素水解液脱毒与发酵、纤维素酶解、纤维素水解液发酵)导致发酵效率不高,影响了木质纤维素发酵生产乳酸的工业化进程。  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万印华研究员的团队分离得到一株高温乳酸生产菌Bacillus coagulans IPE22。该菌株能够利用葡萄糖、木糖和阿拉伯糖同型发酵生产乳酸,并且对木质

    来源:过程工程研究所

    时间:2014-06-27

  • 科学家发现结直肠癌中NFκB和STAT3通路激活的新机制

    6月12日,国际胃肠病学期刊Gastroenterolog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张笑人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A microRNA 221- and 222-mediated feedback loop, via PDLIM2, maintains constitutive activation of NFκB and STAT3 in colorectal cancer cells,揭示miR-221/22介导的炎症信号正反馈环路在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结直肠癌是胃肠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三位,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4-06-27

  • 我科学家《Cell Research》揭示遗传性耳聋原因

    生物通报道: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美国爱默里大学、华大基因和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以“Letter to the Editor”的形式在知名期刊《Cell Research》发表了关于显性耳聋甲营养不良综合征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题为“De novo mutation in ATP6V1B2 impairs lysosome acidification and causes dominant deafness-onychodystrophy syndrome”。该研究采用外显子组测序,将ATP6V1B2基因中的一个新生突变,确定为这种遗传性耳聋的起因。该报道的通讯作者分别是解放军总医院的戴朴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6-26

  • 复旦大学马红《PNAS》发表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近日,知名期刊《PNAS》刊登了复旦大学和北卡罗拉纳州立大学教堂山分校关于减数分裂重组分析和遗传作图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题为“Detection of genomic variations and DNA polymorphisms and impact on analysis of meiotic recombination and genetic mapping”,描述了一种分析策略,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等位基因检测中的假阳性。该论文通讯作者马红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其1978-1979年就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1983年获美国费城Temple大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士学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6-26

  • 中国学者6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进入六月,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机体区分致病菌和非致病菌的免疫机制,脂多糖被传递并插入到细菌外膜中的分子结构机制,以及关于脑干胶质瘤的遗传新发现。 首先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Pyrin蛋白(遗传突变导致家族性地中海热自炎症疾病)可以作为PRR蛋白感受多种不同病原菌和毒素对机体Rho家族小G蛋白的修饰和失活,进而介导巨噬细胞炎症小体(inflammasome)复合物的组装和下游炎性蛋白酶caspase-1的激活,启动抗细菌炎症反应。研究人员发现TcdB进入巨噬细胞后可以强烈激活caspase-1和炎症小体通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6-26

  • 植物体内褪黑素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获进展

     褪黑激素是人脑部深处像松果般大小的“松果体”分泌的一种胺类激素,所以有人叫它“松果体素”。褪黑激素是由位于第三脑室后壁的松果体分泌出来的激素。褪黑素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它是迄今发现的最强的内源性自由基清除剂。褪黑素的基本功能就是参与抗氧化系统,防止细胞产生氧化损伤,在这方面,它的功效超过了已知的所有体内物质,而且它控制体内各种内分泌腺的活动。   近年来,国内外对褪黑激素的生物学功能,尤其是作为膳食补充剂的保健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表明其具有促进睡眠、调节时差、抗衰老、调节免疫、抗肿瘤等多项生理功能。近年来人们发现植物中也含有褪黑激素并已经在多种植物中特别是食用和药用植物中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4-06-26

  • 武汉植物园在植物体内褪黑素信号转导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褪黑激素是人脑部深处像松果般大小的“松果体”分泌的一种胺类激素,所以有人叫它“松果体素”。褪黑激素是由位于第三脑室后壁的松果体分泌出来的激素。褪黑素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它是迄今发现的最强的内源性自由基清除剂。褪黑素的基本功能就是参与抗氧化系统,防止细胞产生氧化损伤,在这方面,它的功效超过了已知的所有体内物质,而且它控制体内各种内分泌腺的活动。近年来,国内外对褪黑激素的生物学功能,尤其是作为膳食补充剂的保健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表明其具有促进睡眠、调节时差、抗衰老、调节免疫、抗肿瘤等多项生理功能。近年来人们发现植物中也含有褪黑激素并已经在多种植物中特别是食用和药用植物中检测出来,在植物中广泛进行褪

    来源:武汉植物园

    时间:2014-06-26

  • 东方科技论坛研讨中医药治疗脂肪肝

    在以“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转化医学新视野”为主题的第238期东方科技论坛上,来自国内外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专家学者表示,中医药治疗脂肪肝已经成为脂肪肝治疗的重要选择。他们建议从解决脂肪肝临床的关键问题出发,建立基于临床证据的脂肪肝病证结合个体化诊疗方案并加以推广应用。“这是建设国家慢病防治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中医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工作。”作为代谢性疾病的组成部分,脂肪肝已经成为 21 世纪最流行的肝脏疾病。研究表明,我国发达城市的脂肪肝患病率已达 15%左右,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认为,“对脂肪肝的早期干预,是降低代谢综合征和心脑血管事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6-26

  • 上海大学《Plant Cell》发表玉米新研究

    生物通报道:近日,知名期刊《Plant Cell》刊登了上海大学和主要粮食作物生物学协调创新中心关于玉米Proline responding1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文章题为“Proline responding1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Regulating General Protein Synthesis and the Cell Cycle in Maize”,以系统翔实的数据揭示了Proline responding1基因在调控玉米普通蛋白合成和细胞周期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该论文通讯作者为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宋任涛。宋任涛教授1992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现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6-25

  • 上海交大破译DNA磷硫酰化修饰基因组分布图谱

    日前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该校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德林研究小组在DNA磷硫酰化修饰方面取得突破。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DNA是生命的遗传物质,由碳、氢、氧、氮、磷五种元素组成。中科院院士邓子新领衔的团队在前期工作中发现了DNA上存在一种全新的修饰——磷硫酰化修饰。这一现象被国际同行公认为“迄今为止在DNA骨架上发现的第一个天然修饰”,也是目前在DNA骨架上发现的第六种元素。  由德林团队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7A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单分子实时测序和碘切割依赖的深度测序等两种前沿技术,测定了基因组水平DNA磷硫酰化修饰位点,首次获得了精确的细菌基因组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6-25

  • 古脊椎所等稻作驯化研究获进展

    6月20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环境演化实验室副研究员吴妍等人在美国考古科学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在线发表了关于水稻驯化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为探索水稻起源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水稻的起源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而水稻驯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如何发生的讨论是水稻起源研究的主要内容。近年来,上山遗址水稻遗存野生-驯化的鉴别,引起了激烈的学术论战。然而上山文化层浮选得到的水稻大植物遗存数量仅有几粒,难以深入分析。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植硅体的耐腐蚀和易保存性,使植硅体分析可望弥补这方面的缺憾,成为获取和鉴定稻作遗

    来源: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时间:2014-06-25

  • 天津工生所等糖苷水解酶GH11家族木聚糖酶研究获进展

    木聚糖是植物细胞壁中半纤维素组成的主要成分,是地球上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是一种多聚五碳糖,主要由木糖以β-1,4糖苷键聚合形成主链。木聚糖酶广泛应用于饲料业、造纸业和食品业等。这些工业条件对木聚糖酶要求极高,只有活性高且耐热性好的木聚糖酶才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郭瑞庭研究组和东莞泛亚太生技公司及台湾基酵生技公司合作,成功获得了来源于瘤胃真菌的糖苷水解酶GH11家族木聚糖酶及其底物的结构,并对其耐热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来源于Neocallimastix patriciarum GH11家族的木聚糖酶 (XynCDBFV) 具有高活性,广泛的pH作用

    来源: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时间:2014-06-25

  • 昆明植物所石松类与蕨类植物化学成分研究取得进展

    蕨类植物又称羊齿植物,在植物系统中它们介于苔藓和种子植物之间, 是一类独特的植物资源。蕨类植物起源于4亿年前的志留纪末期至泥盆纪初期,在种质和代谢方面均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植物类群。全世界蕨类植物约有12000多种,我国是世界上蕨类植物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约有2600多种,西南地区约有2000种,约占全国总种数的77%,仅云南就有1500多种左右,占全国一半以上,因此云南素有“蕨类王国”之称。按经典分类系统,石松类植物包含于石松目,归属蕨类植物,但近年来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石松类植物是独立于蕨类的植物系统。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赵勤实研究组在国家重点室基金和国家基金委-云南省政府联合基

    来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14-06-25

  • 科学家发现结直肠癌发病新机制

    中国科学家发现结直肠癌发病新机制。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张令强课题组通过研究,首次在国际上揭示泛素连接酶Smurf1是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并且导致病人预后差的一个重要因子。谢萍、张明华、何珊等研究人员通过对336例病人的结直肠癌样本分析发现,泛素类蛋白通路的修饰酶体系在结直肠癌中也呈现高表达,它们与Smurf1协同作用,促进了对抑癌蛋白的快速降解,从而解释了Smurf1为何具有促癌功能。世界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5月13日晚在线发表了这一新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贺福初告诉记者,这项研究的另一个科学意义在于,此前学术界揭示的这种连接酶均为锌指类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4-06-25

  • 曹雪涛小组发现自身免疫病发生发展新机制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团队发现,Rhomboid蛋白家族成员Rhbdd3分子能选择性地抑制树突状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而阻止自身免疫病发生发展,为自身免疫病提出了新型发病机制,也为其防治提出了新的潜在分子靶标。相关研究发表于6月19日出版的《自然—免疫学》杂志。我国近年来自身免疫病发病率持续升高,但对于自身免疫病发病的具体细胞及分子机制缺乏深入了解,更缺乏有效的临床预防及治疗手段,因此深入认识自身免疫病发生发展机制以寻找有效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树突状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对于机体识别病原微生物、抵抗感染至关重要,然而树突状细胞过度活化及分泌大量白细胞介素6等炎性细胞因子,会破坏机体免疫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4-06-25


页次:1372/2138  共42754篇文章  
分页:[<<][1371][1372][1373][1374][1375][1376][1377][1378][1379][138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