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家领衔“破译”绵羊基因组
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一个国际科研小组5日宣布,历经5年时间,他们完成了对绵羊基因组的测序、组装及分析工作。这项成果使人们对反刍动物生物学有了崭新认识。更重要的是,中国是绵羊和山羊饲养及羊肉消费大国,新研究将促进选育出更优秀的肉羊新品种。绵羊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在2009年正式启动,其中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华大基因联合测序一头母羊,而英国罗斯林研究所测序一头公羊,参考基因组序列在2012年对外正式发布。此后,昆明动物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大基因、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英国罗斯林研究所、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等26家单位联合对绵羊基因组进行分析,最新成果5日发表在美国
-
著名学者朱健康Science子刊解析重要植物信号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美国普渡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ABA受体PYL8通过提高MYB77依赖性的生长素反应基因转录,促进了侧根生长。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6月3日的《科学信号》(Science Signaling)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朱健康(Jian-Kang Zhu)教授,朱教授是植物抗逆生物学领域世界级领军人物之一,其及其领导的实验室在植物抗旱、抗盐与耐低温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在国内外享有声誉。是首批“****”入选者,现为美国普渡大学生物化学系和园艺及园林系杰出教授,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延伸阅读:著名学者朱健
-
中科院Science公布最新基因组
生物通报道:继2012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完成了首个山羊全基因组图谱之后,6月昆明动物研究所,华大基因等处的研究人员又公布了绵羊基因组序列,并且将这一基因组与其它哺乳动物基因组进行了比对,构建了相关的系统发育树。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6月6日Science杂志上。参与这项研究的包括国内国外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中方通讯作者包括昆明动物研究所王文研究员,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徐讯研究员。绵羊((Ovis aries)是牛科绵羊属草食性反刍家畜。毛为毛纺工业的主要原料,肉(特别是羔羊肉)可食用,皮张为工业原料。野生绵羊驯化为家畜始于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发源地在中
-
专访:第二军医大学新发现促肝脏再生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时下许多养生节目对于脂肪肝,肝硬化等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中这一器官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肝细胞移植被认为是治疗肝衰竭的最佳方法之一,但是目前移植肝细胞在宿主肝脏内增殖缓慢,造成了这一治疗手段的重要阻碍,为此不少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科学家们耗尽心力,希望能解决这一问题。 近期来自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内蒙古大学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探讨了一种重要的细胞周期调节因子:FoxM1在增强肝细胞增殖能力,促进肝脏再殖方面的关键作用,并构建了一种传递FoxM1基因的非病毒载体,这避
-
林金星研究组揭示NADPH氧化酶响应逆境胁迫的自我调节机制
NADPH氧化酶是一种与哺乳动物嗜中性粒细胞gp91phox同源的氧化还原酶,主要参与植物的防御反应,并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当植物受到生物或非生物胁迫时,该酶会大量产生活性氧,使植物及时对逆境胁迫做出反应,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尽管对该蛋白的功能已有不少研究报道,但其在活细胞中参与逆境胁迫的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其合作者应用可变角度的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结合单颗粒追踪分析技术,在单分子水平上对拟南芥细胞质膜NADPH氧化酶D(RbohD)进行了活体动态分析。 结果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NADPH氧化酶(GFP-RbohD)主
-
昆明动物所在猪的长链非编码RNA研究中取得进展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nt的RNA分子,起初被认为是基因组的转录“噪音”。近年来研究表明,lncRNA参与X染色体失活、干细胞干性的维持、转录调节、表观遗传学调控等多种重要的生物过程。其中,lincRNA(基因间区lncRNA)是一类重要的lncRNA。猪是重要的家养动物和医学大动物模型。然而,猪的lincRNA的注释数量极少,以及lincRNA是否参与家养动物的驯化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课题组通过整合NCBI EST数据和已发表的RNA-seq数据,鉴定了4515个lincRNA基因(6621个lincRNA转录本)。通过分
-
南林大教授找到促裸露岩壁喷播复绿微生物菌种
日前,从第六届“江苏省生态文明高层学术论坛暨熊文愈先生百岁寿辰学术研讨会”上传来消息,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金池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筛选出5个适宜裸露岩壁喷播复绿的土壤微生物菌种,并掌握了喷播复绿基质生产技术,目前已在江苏、广东等地成功应用。据了解,露天开采和道路建设造成山体破坏,岩壁裸露,植被很难自然恢复。为解决土壤与岩壁的融合性问题,张金池带领的研究团队经过近10年的努力,在喷薄土壤中添加能够加速岩石溶蚀的土壤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通过分泌酸性物质,加速岩壁与喷播土壤的融合,保障土壤水分的供给,实现岩壁永久绿化。
-
中美携手合作“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
实习生 杜侨雪 本报记者 吴红月5月28日,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在北京师范大学就“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达成合作协议。据悉,中美双方将共同参与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的研发,建立重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基因序列综合数据库,共享未来的研究成果,包括试剂盒、大样本数据分析以及在产业化和商业化中的应用。查找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引发人体罹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其中包括由食品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性物质引起的食源性
-
顶级学者在穗聚焦基因与干细胞治疗
《自然》杂志首次在中国大陆联合科研机构举办国际会议 (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魏春福)近日,以“基因组学和干细胞为基础的治疗——打造未来个性化医疗”为主题的2014年《自然》杂志国际会议在广州举行。会议由《自然》杂志与中山大学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43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中山大学副校长黎孟枫、《自然》杂志资深主编Magdalena Skipper、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刘奕志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会议邀请了23位在干细胞操作、细胞重编程、组织工程学和基因组编辑等前沿学科和转化医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世界顶级学者作专题报告。同时,会议甄选了优秀参会论文
-
The Plant Cell:科学家揭示六倍体小麦杂种优势分子机制
染色体组多倍化在植物增强长势、适应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弥补杂交后代不育及固化“杂种优势”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毛龙研究员与诺禾致源信息部负责人吴俊、以及他们所带领的团队共同合作,关于小麦多倍化杂种优势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不同倍性物种非对等杂交导致杂种优势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植物研究顶级期刊The Plant Cell上。 本研究通过以四倍体小麦(T. turgidum, AABB)为母本,以山羊草(Ae. tauschii, DD)为父本,在自然杂交后经染色体加倍合成了一个新的异源六倍体小麦(AA
-
昆明动物所在皮肤创伤修复研究中获进展
尽管人们熟知有尾目两栖动物如蝾螈拥有着非同寻常的创伤修复能力,但是对其促进皮肤创伤修复的机制及可能的活性物质知之甚少。近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希望在蝾螈的皮肤上发现能促进创伤修复、组织愈合的有效活性成分,这对于理解蝾螈的皮肤快速愈合以及开发皮肤修复类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功能蛋白质组学组在赖仞研究员的带领下,从红瘰疣螈皮肤中鉴定出了一条强效的皮肤修复肽Tylotoin,该多肽仅含有12个氨基酸残基。在小鼠全层皮损模型中,Tylotoin表现出强烈地促创伤愈合活性。Tylotoin可以促进角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从而
-
上海药物所发现靶向酪氨酸激酶ALK的二代小分子抑制剂
以蛋白激酶为靶标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由于重点针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中的关键酶或蛋白,具有选择性好、安全性较高等优点,基于蛋白激酶的分子靶向药物已成为目前抗肿瘤药物研究的前沿领域,至今已有二十余个蛋白激酶小分子抑制剂获批上市。 渐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是蛋白激酶家族重要成员,2007年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首次发现的ALK融合基因EML4-ALK,引发了靶向ALK 抑制剂的研发热潮。针对ALK 融合基因的第一代药物—克唑替尼(Crizotinib)已于2011年上市,成为标志性的个性化治疗药物,在ALK阳性患者中获得良好的无进展生存
-
刘吉开小组发现能溶解肌肉新蘑菇毒素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刘吉开带领课题组发现了一种此前在欧洲一直被当作食用菌,不被人们认知的危险毒蘑菇——棕灰口蘑。相关成果发表于《欧洲化学》杂志。据介绍,长期以来,食用蘑菇导致的中毒事件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极大关注。该所博士生尹霞在导师刘吉开的指导下,从棕灰口蘑的子实体中分离得到15个结构新颖的三萜,其中化合物1~3具有独特的5/6/7三环螺环结构,而化合物4~6是新骨架三萜。进一步研究发现,化合物7和13在蘑菇子实体中含量大,经小鼠口服急毒测试,发现其半数致死量分别为88.3毫克/千克和63.7 毫克/千克,并且这两个化合物都可引起小鼠体内肌酸激酶水平的升高。结果表明,该种蘑菇很可能是10多
-
梁婉琪小组揭示水稻花药发育新机制
上海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梁婉琪研究小组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水稻花药发育的新机制。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细胞》杂志。据了解,花粉在植物雄性生殖器官花药中发育成熟,早期花药原基中造孢细胞通过一系列的细胞分裂、分化过程,形成花粉的前体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和围绕在外面的三层营养组织。这三层营养组织和最外层表皮对小孢子母细胞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同时为其发育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营养保障。一旦营养组织和表皮不能正常发育将会影响花粉的形成,最终可能会导致雄性不育系的产生。此次研究人员分离鉴定到水稻中一个新的bHLH家族转录因子TIP2。该基因参与控制花药发育早期花药壁内三层细胞的分裂分化行为。TIP2在早期花药营
-
我国科学家发现新型细菌 被命名为"哈尔滨不动细菌"
科技日报哈尔滨6月3日电 (肖克 记者李丽云)记者3日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悉,该校市政学院李伟光教授课题组采用低温筛选方法,发现了可在2℃低温下生长的1株新型异养硝化细菌。根据国际命名法则,这一新菌种正式定名为“哈尔滨不动细菌”。该发现对于低温水源水氨氮处理新技术的开发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该研究成果于今年5月在国际著名期刊《国际系统与进化微生物学杂志》正式发表。李伟光课题组对该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酶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等做了系统分析鉴定,将该菌株的基因序列与不动杆菌属内已知菌种进行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此新菌的基因序列与属内其他已知菌种相似度不到85%,同时该菌株与其亲缘关系最
-
首都医科大学Nature Genetics发布肿瘤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和杜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展开合作,在新研究中生成了关于一种罕见且致命的儿童及青少年脑癌形式:脑干胶质瘤(brainstem glioma)的一些遗传新见解。研究人员确定了肿瘤细胞中的一种遗传突变对细胞的生长和死亡均起作用。此外,新发现的基因突变有可能还促进了肿瘤抵抗辐射。在线发表在6月1日《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的这些研究结果,有可能为我们提供直接及长远的利益。认识到这一突变有可能导致辐射无效,可以使一些患者免受这种治疗。这一突变还有可能成为药物开发一个强有力的候选靶点。杜克大学医学院病理学阎海(Hai Yan)教授和杜克
-
miR156介导的高等植物年龄途径研究进展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自然界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都与“年龄”密不可分. “年龄”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所有生物都将经历幼年期到成年期, 最终走向衰老和死亡. 在植物体内, 一个小分子 RNA, miR
-
北大周专教授Nature子刊解析吸烟成瘾新机制
吸烟成瘾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戒烟难,易复吸的原因在科学上一直没有很好的解释。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和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周专老师课题组,利用光遗传学和微碳纤电极联合检测的方法发现了吸烟成瘾的一个重要机制,该成果5月21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多巴胺(dopamine, DA)是大脑中负责奖赏反应的一种神经递质。胆碱能和DA能神经系统均能触发DA小泡分泌。经典理论认为吸烟尼古丁调节纹状体脑区的DA分泌。周专小组使用光遗传学转基因小鼠选择性诱导胆碱能系统引发DA分泌。这种由胆碱能触发的DA分泌会受吸烟抑制。然而,多巴胺能系统触发的DA分泌不受吸烟尼古丁调节。他们研究发
-
《Cell Reports》亮点文章发表南京大学模式动物所新成果
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徐璎教授课题组在哺乳类动物生物钟控制生理行为研究方面又取得新的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作为Featured Article“PER1 phosphorylation specifies feeding rhythm in mice”已在线发表在2014年5月22日的《Cell Reports》上。文章合作单位还有苏州大学、Salk Institute、复旦大学遗传创新协同中心等,文章第一作者为我校模式动物研究所的刘志玮和苏州大学的黄沫莉,Salk Institute Satchin Panda 和徐璎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Cell Reports》同时邀请徐璎教授课题组做视频
-
南海海洋所揭示斑鸠霉素还原成环的多环生物合成机制
近日获悉,抗肿瘤天然产物斑鸠霉素还原成环的多环生物合成机制首次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张长生研究团队揭示,成果刊载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4,53: 4840-4844,并获得了Faculty of 1000推荐。 据介绍,Polycyclic tetramate macrolactam (PTM)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活性多样的天然产物,其结构复杂,具有多环稠合的大环内酰胺结构,属于聚酮和非核糖体肽杂合抗生素。虽然已发现PTMs基因簇,并推测出聚酮合酶/非核糖体肽合成酶组装PTM类化合物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