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南方医科大学血液专家发现白血病预后不良的新基因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主任孟凡义教授率领的难治性白血病分子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团队发现PDCD7和FIS1两个基因具有早期诊断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及判断预后的价值。该成果在著名医学杂志Plos One头版发表,并已获批国家发明专利二项。孟凡义介绍,课题组将耐药和非耐药的白血病细胞模型及原代白血病细胞通过高通量基因芯片扫描后应用分子生物学工具分析比对获得20多个差异性显著的基因,经过大量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标本检测并结合治疗随访结果的验证,最终认定PDCD7和FIS1两个基因具有早期诊断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及判断预后的价值,为个体化诊治提供了新的依据。目前,研究小组正在进一步探索新发现的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4-22

  • 呋喃西林存安全隐患 我科学家发现快速筛查新路径

    科技日报讯 (杞人 丹萍)2月中旬,赛百味美国被曝光面包制品中含有一种名为偶氮甲酰胺(ADA)的工业发泡剂,引发媒体关注。我国研究人员证实,偶氮甲酰胺在一定条件下的分解产物与呋喃西林代谢物具有相关性,而呋喃西林在一定剂量条件下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倾向已被科学证实。在食品工业中使用呋喃西林类药物,动物源性食品,尤其是水产中硝基呋喃的残留均需低于1μg/Kg。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对食品中硝基呋喃类药物质谱法检测须通过过滤及萃取等纯化步骤后,所需仪器价格昂贵,耗时长,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难于推广,不适合高通量的样品快速筛选。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曾令文研究团队日前开发出一种简洁、稳定的氨基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4-22

  • 黄忠小组建立手足口病病毒感染小鼠模型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黄忠课题组在最新的一项研究中,成功建立了可用于评价抗手足口病毒疫苗和药物有效性的动物模型。相关研究论文已在线发表于《抗病毒研究》。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性疾病。近年来,手足口病在我国广泛流行,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隐患。CA16是手足口病的主要致病原之一,感染CA16的儿童可能出现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死亡。建立可用于评价CA16疫苗和药物有效性的动物模型对于开发CA16的预防性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员黄忠的指导下,博士后刘庆伟和博士生石金平等,尝试利用新生小鼠建立CA16感染的动物模型。研究人员将CA16病毒接种到新生小鼠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4-22

  • 孟安明院士《JBC》发表发育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2014年4月16日,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孟安明院士带领的研究小组,在《生物化学杂志》(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发表斑马鱼发育新论文,该研究表明,尿嘧啶DNA(Uracil-DNA)糖基化酶可参与DNA去甲基作用(demethylation),并且是斑马鱼胚胎发育所必需的。孟安明院士1991年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遗传系获博士学位,1998年受聘为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被聘为教育部****计划特聘教授。其主要从事脊椎动物胚胎的分子发育生物学研究,曾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4-21

  • 曹雪涛院士Science揭示重要非编码RNA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lnc-DC的长链非编码RNA控制了人类树突状细胞的分化。这些重要的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4月18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我国著名的免疫学家曹雪涛(Xuetao Cao)院士。其现任职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曾在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学和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研究方面获得重要成果,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Immunity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4-21

  • 中科院高福教授Science直击H7N9流感

    生物通报道:2013年2月开始,我国长三角地区暴发了由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引发的严重疫情。去年3月31日至7月28日,全国共有134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报告,其中45例死亡。这种病毒“销声匿迹”约3个月后,去年12月至今,H7N9又开始“活跃”,目前江苏、浙江等东南沿海省份都有报告H7N9新发病例。为此Science杂志特邀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教授发表了题为“Influenza and the Live Poultry Trade”的社论,针对禽流感,以及与其相关的家禽市场管理进行了论述,指出科学研究证明了活禽市场与流感传播之间的关联,关闭活禽市场势在必行。近年来,禽流感已经成为一个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4-21

  • 中山大学首席科学家Nature子刊发表癌症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通过抑制EZH2恢复IKKα可诱导鼻咽癌分化。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4月17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山大学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刘强(Quentin Liu)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为抗肿瘤靶向治疗、肿瘤干细胞以及转化医学研究。2010年入选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及美国医学及生物工程院(AIMBE)院士(Fellow)。2012年获得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一种发生于鼻咽粘膜的恶性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4-21

  • 上海交大Blood揭示干细胞调控因子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组装抑制蛋白1(Profilin 1)是骨髓中小鼠造血干细胞维持及新陈代谢的必要条件。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近期的《Blood》杂志上。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分化和保持静止功能的多能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可定向分化、增殖为各种血细胞前体细胞,最终生成各种血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可以说它是一切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延伸阅读:Nature:干细胞研究开启未知生物学世界大门)。保持HSCs的稳态平衡对于维持HSCs的功能非常重要。造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4-21

  • Genome Res:6种不同海拔生存犬类全基因组测序

        近日,国际基因组研究领域杂志Genome Research 在线刊登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亦学课题组与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研究成果Whole genome sequencing of six dog breeds from continuous altitudes reveals adaption to high-altitude hypoxia. 研究团队通过对不同海拔生存的犬类群体基因组进行系统地比较分析发现了犬类的高原适应机制,研究结果同样揭示了高原犬类(如藏獒) 和高原居住人群在高原适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4-04-21

  • 呋喃西林存安全隐患 我科学家发现快速筛查新路径

    科技日报讯 (杞人 丹萍)2月中旬,赛百味美国被曝光面包制品中含有一种名为偶氮甲酰胺(ADA)的工业发泡剂,引发媒体关注。我国研究人员证实,偶氮甲酰胺在一定条件下的分解产物与呋喃西林代谢物具有相关性,而呋喃西林在一定剂量条件下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倾向已被科学证实。在食品工业中使用呋喃西林类药物,动物源性食品,尤其是水产中硝基呋喃的残留均需低于1μg/Kg。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对食品中硝基呋喃类药物质谱法检测须通过过滤及萃取等纯化步骤后,所需仪器价格昂贵,耗时长,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难于推广,不适合高通量的样品快速筛选。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曾令文研究团队日前开发出一种简洁、稳定的氨基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4-21

  • 我国科学家攻克香蕉枯萎病防控难题

    新华网海口4月17日电(记者赵叶苹)记者17日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获悉,由该院承担的科研专项——“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作物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项目,日前在海口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验收,该项目探索总结出了一套系统有效的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治技术。 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引起,危害香蕉植株的土传病害,传染性强、破坏大、很难有效治理,目前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福建等省区发生普遍,病害严重的香蕉园区,香蕉植株成片枯黄、甚至死亡,蕉农损失严重,不少传统植蕉区不得不改种其他作物。香蕉枯萎病已成为威胁我国香蕉产业健康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 2010年,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植所牵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4-04-21

  • 我科学家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机制领域获重要发现

    科技日报北京4月20日电 (记者唐先武)刚刚出版的新一期《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课题组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与功能调控方面的研究论文。论文报道了该课题组发现一种选择性表达于人树突状细胞中的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ncRNA),通过与细胞浆内信号转导蛋白分子直接作用的新方式调控了树突状细胞分化发育与抗原提呈功能。树突状细胞(DC)是人体免疫系统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负责免疫系统有效地感知与识别入侵的外源病原体,及时启动免疫应答以清除病原体。目前,世界医学界与生物高技术领域高度重视DC分化发育与功能调控机制的基础研究,以期研发出更加高效的抗癌抗感染疫苗与药物。在国家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4-21

  • 我国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世界瞩目

    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4次学术年会暨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5次学术年会,19日在贵州黔西召开。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等机构的近300位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交流研究进展,碰撞思想火花。记者从会上获悉,两年来,我国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学研究取得了备受世界瞩目的研究成果。 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长张翼盘点了两年来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的重要成果。在古脊椎动物研究方面,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朱敏研究员领衔的“硬骨鱼纲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古脊椎所与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通过定量分析为羽毛演化提供实证,对金氏树贼兽的研究将哺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4-04-21

  • 厦门大学证实渗透敏感miRNAs在肾脏应激调控中的关键作用

    非编码微小rnas (microRNAs)是多种细胞应激反应的非常关键的调控因子, 而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5 (亦称OREBP/TonEBP, 渗透调控应答元件结合蛋白/渗涨度应答元件结合蛋白)在炎症反应和T-细胞的免疫功能、渗透应激调控、胚胎发生、肿瘤侵袭、肌肉生成以及HIV复制等方面有重要功能。在一篇之前发表于NAR的论文中,杨云青课题组报道miR-200b-3p 和miR-717 的下调与Nfat5因应渗透应激的显著激活密切相关,首次揭示mi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是肾细胞因应环境渗透压改变而调整Nfat5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机制。然而,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小鼠Sfbmt2基因第十个内含子

    来源:生物帮

    时间:2014-04-21

  • 鼹鼠系统演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学龙课题组与日本宫崎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合作,对鼹科鼹族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分子系统学与进化》。 据介绍,我国是世界上鼹科哺乳动物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特别是我国西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孕育了极高的物种多样性,但目前对该类群的了解十分有限。 为此,科研人员测定了鼹科线粒体和核基因的14个基因片段,并对该族群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有力地支持我国北方的麝鼹属与南方的白尾鼹属是姐妹群关系,首次从系统演化的角度解释了两个属在中耳形态上的相似性。 同时,科研人员还发现我国、东南亚的东方鼹物种与日本的本州鼹进化起源不同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4-21

  • 首张苎麻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绘制成功

    首张苎麻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刘头明博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绘制成功,该团队还同时完成了苎麻纤维产量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上述成果将可直接应用于苎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工作,对未来我国苎麻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苎麻是我国特色的天然纤维作物,其产量、品质等重要农艺性状都是数量性状,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遗传基础难以界定。长期以来,苎麻的育种都是以常规育种为主,具有周期长,改良性状目的性不强等缺点。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子设计育种已经被广泛用于水稻等主要作物的性状改良,但苎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一直相对比较落后。 刘头明团队在国家自然基金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4-04-21

  • 我国科学家发现遗传性眼病“夜盲症”新致病基因

    浙江温州医科大学科研团队通过对248例散发或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DNA样本进行基因测序,首次发现了引起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高发致病基因——SLC7A14。日前,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子刊《自然-通讯》上。视网膜色素变性俗称“夜盲症”、“鸡盲眼”,是眼科中最常见的遗传性眼病,是导致成年人中途失明的主要原因。在我国预计有多达50万—120万名患者。患者主要症状为夜间视物不清、视野范围变小;随病情发展,白天视力也会随之下降,甚至失明。出现视网膜色素变性明显症状的一般集中在30—40岁年龄层。该研究成果第一作者、温州医科大学教授金子兵说,目前已发现的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有70多个,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4-21

  • 海南发现极罕见p表型血

    比“熊猫血”还罕见的p表型血日前在海南省被发现。这一血型得到海南省血液中心和上海市血液中心共同鉴定证实。 海南省血液中心日前在对一名献血者进行血型检测时,发现其是p表型血。据了解,汉族有此血型的人约占1/100万,截至目前,全国检测出不足10例。 海南省血液中心专家介绍,p血型血清存在抗-Tja抗体,可凝集除p表型之外的所有表型红细胞。当p血型患者输入25毫升非p型血液后,会发生严重的溶血反应。p血型献血者的血液可以冰冻保存很久,以备同血型患者不时之需。 专家提醒,女性如果是该种血型,妊娠时夫妻双方应进行血型检测,预测对胎儿的影响,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习惯性流产和新生儿溶血病,保证胎儿健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4-21

  • 复旦大学权威期刊发表癌症研究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PTPN3激活突变促进了胆管细胞癌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且与患者的肿瘤复发相关联。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近期的发表在国际胃肠病学杂志(Gastroenterology,IF 11.675)上。来自复旦大学的樊嘉(Jia Fan)教授、何祥火(Xiang–Huo He)和周俭(Jian Zho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樊嘉教授擅长肝脏肿瘤外科诊疗及肝脏移植。何祥火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消化系恶性肿瘤发生于转移分子机理研究。周俭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肝癌肝切除或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4-18

  • 厦大韩家淮教授PLoS发现病毒复制关键因子

    生物通报道:来自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elo Is Required for High Efficiency Viral Replication ”的文章,通过遗传筛选,发现pelo基因的缺失能令果蝇对果蝇C病毒的感染产生更强抵抗性,从而证实了pelo是病毒大量高效复制所必须的一个宿主因子。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LOS Pathogens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是厦门大学韩家淮教授,韩家淮教授的研究重点是先天性免疫系统中细胞内信号的传导。研究方向包括:炎症反应及免疫性疾病的分子机制;应激(如辐射、许多化学致癌物、病原体感染、炎症因子与基因突变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4-18


页次:1390/2138  共42752篇文章  
分页:[<<][1381][1382][1383][1384][1385][1386][1387][1388][1389][139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