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大学Nature子刊发表免疫学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山东大学医学院和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芳香烃受体(AhR)通过抑制NLRP3转录,负向调控了NLRP3炎性体(inflammasome)的活性。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8月20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山东大学医学院的韩丽辉(Lihui Han)副教授和赵伟(Wei Zhao)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肝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与干预、嘌呤信号转导与肝癌形成,以及肿瘤发生与生物建模。后者主要从事免疫调节、信号转导等方面的研究工作。NLRP3炎性体是一种通过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成熟
-
Science:转基因作物在中国前景未卜
生物通报道 中国农业部已决定不再续发允许研究团体种植转基因(GM)水稻和玉米的生物安全证书。这些涉及种植两种转基因水稻和一种转基因玉米的证书已在8月17日到期(延伸阅读:中国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全部到期 )。尽管尚不清楚此举措背后的原因,其已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转基因相关研究前景的质疑。在2009年的8月,中国农业部曾大张旗鼓地批准了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该证书批准华中农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生产两种转基因水稻,它们携带了来自苏云金芽孢杆菌 ( Bacillus thuringiensis,Bt)的一种基因,具有抗虫性。同时,中国农业部还批准了生产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开发的一种
-
上海交大Cell子刊发表胚胎干细胞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维甲酸(Retinoic Acid)来自维生素A,是人体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人们一直将维甲酸看作是散布在胚胎中的信号分子,胚胎根据其浓度来开启和关闭基因,赋予细胞不同的命运。由此可见,维甲酸内稳态是胚胎正常发育的关键,这一物质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引起相应的先天畸形。日前,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解析了维甲酸信号和胚胎干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这一成果发表在八月二十一日的Molecular 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的黄钢教授和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的李晓玲博士(音译Xiaoling Li)。SIRT1是最保守的哺乳
-
季红斌研究组Nature子刊解析YAP在癌症转分化中作用
8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季红斌研究组和张雷研究组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YAP inhibits squamous transdifferentiation of Lkb1-deficient lung adenocarcinoma through ZEB2-dependent DNp63 repression。该工作揭示了Hippo通路效应分子YAP是调控肺腺鳞癌转分化的重要分子并阐明其分子机理。 肺腺癌和肺鳞癌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两个主要亚型,在病理学形态、细胞起源、基因表达谱、
-
中美科研人员受章鱼启发研制出伪装皮肤
中美科研人员最近从章鱼和乌贼等头足类海洋动物身上得到灵感,研制出一种新型伪装皮肤,可以根据环境温度变化自动改变颜色。这种变色皮肤将来可以应用于军事、商业和工业领域。这项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论文第一作者、休斯敦大学助理教授余存江对新华社记者说,头足类海洋动物天生具有非常强大的伪装功能,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并相应改变皮肤颜色,快速融入环境之中,从而可以避开海洋捕食者的猎杀。这些伪装功能源自头足类海洋动物独特的生理和细胞结构。他们模仿这种伪装机制,设计并制造出了一种极薄的人工自适应伪装皮肤。余存江说,他们的伪装皮肤由很多类似细胞的单元阵列组成,每个单元具有变色像素、反光像素、半导体
-
造血干细胞单倍型移植有了“优化选择”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愈血液病最有效的方法,由于免疫屏障的存在,长期仅限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的情况下进行,但同胞(兄弟姐妹)间仅25% HLA相合几率。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成为主流,同胞相合供者日渐匮乏,而中华骨髓库等非血缘供者库捐献成功率仅11%。因此,供者来源缺乏是Allo-HSCT领域长期未解决的重大难题。临床亟待实现“父母供子女、子女供父母”等单倍型移植。黄晓军课题组从细胞因子诱导免疫耐受等临床前期研究逐步建立、完善了国际原创的单倍型移植技术体系——“北京模式”,达到了与人类HLA相合同胞和非血缘供者移植等同的疗效。单倍型的广泛应用随之带来新的科学问题
-
上海生科院阐明c-Kit阳性细胞在睾丸重构过程中的作用
8月4日,国际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李劲松研究组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在具有免疫缺陷的小鼠皮下重构小鼠睾丸组织,从中获得功能性的球形精子这一系统,详细阐明了新生睾丸中c-Kit阳性细胞在睾丸皮下重构过程中的作用。这项研究成果显示,睾丸重构体系能够用于研究不同睾丸细胞在睾丸发育中的作用,有助于人们更深入了解睾丸发育和雄性配子的发生过程,为最终解决雄性不育问题提供新思路。 现代社会,男性不育问题日趋严重,而了解睾丸的发育和精子发生的过程则有助于人类最终解决这一问题。然而,目前缺乏一个成熟的体外生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4-08-22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3D打印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
8月18日,经过颈椎后路和前路两次手术,首例应用3D打印技术人工定制枢椎椎体的患者康复并顺利出院。这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国内首例3D打印人工定制枢椎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 12岁的小患者明浩患有尤文氏肉瘤,癌变部位位于枢椎,病情凶险。传统手术切除病变椎体后,会用钛合金网笼代替原来椎体的位置,但容易出现椎体塌陷,椎间高度难以维持等情况。北医三院骨科教授刘忠军和他的团队尝试用钛合金粉末3D打印技术,制造出人工椎体,就不再需要使用钛板辅助固定。
-
中国科学家Nature子刊发表GWAS研究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复旦大学等10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采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筛查了与中国汉族妇女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相关的易感位点,研究结果发表在8月19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天津医科大学的陈可欣(Kexin Chen)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的马丁(Ding Ma)教授、中山大学的贾卫华(Weihua Jia)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的沈洪兵(Hongbing Shen)教授,以及复旦大学的魏庆义(Qingyi Wei)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官
-
厦门大学陈瑞川教授JBC发表表观遗传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真核生物的基因转录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近年来人们发现的正性转录延伸因子P-TEFb,是调控转录延伸的一种基本蛋白,参与了参与绝大多数基因的转录表达。该蛋白的作用机制一直是相关领域的一个主要研究热点。可诱导的基因表达在许多细胞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转录延伸被认为是这种基因表达的关键限速步骤。蛋白BRD4(bromodomain-containing protein)能通过招募P-TEFb,对转录延伸进行调控,但它必须先从染色质上释放出来才能有效发挥作用。迄今为止,人们对BRD4的这种功能转变还并不了解。为此,厦门大学和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解析了B
-
宁波大学Sci Rep解析癌相关ceRNAs
生物通报道 来自宁波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针对胃癌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相关的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展开了调查,研究结果发布在8月15日的《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宁波大学医学院的郭俊明(Junming Guo)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郭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肿瘤分子诊断、非编码RNA与肿瘤。MicroRNAs (miRNAs)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个miRNAs或许都可以抑制多达数百种的转录物,而每一种转录物或许也是多个miRNAs的靶标。它们的调控网络参与了包括发育、癌发
-
北京大学Cancer Res揭示支原体感染促癌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猪鼻支原体感染促进了NF-κB依赖性的胃癌细胞迁移。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8月18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的寿成超(Chengchao Shou)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实验室近年来主要围绕肿瘤标志物的筛选及临床应用评估、抗血管生成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支原体感染与肿瘤发生关系的摸索三个方面开展工作。迄今为止,寿成超教授已在Nature等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恶性肿瘤越来越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明确肿瘤的病因是进行预防治疗的重要前提。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
-
清华大学PNAS文章解析膜转运蛋白作用机制
2014年8月19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施一公研究组于PNAS发表题为“Molecular mechanism of pH-dependent substrate transport by an arginine-agmatine antiporter”(”精氨酸-胍基丁胺反向膜转运蛋白AdiC的底物转运pH依赖的分子机制”)的学术论文。“病从口入”这句古谚很好的描述了在人类与疾病的抗争史上的一类常见病——肠道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道疾病。相较于已经被控制的天花等病原,由此类病原体引起的病疫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着不小的损失。因此对它们的研究一直广受关注。研究者们意识到,出血性大
-
昆明动物所等发现中药痛舒胶囊抑制乳腺癌细胞增生的机制
痛舒胶囊是我国彝族的一味传统中药复方,现由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制药厂生产。其主要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痛、肩周炎、痛风性关节通、乳腺小叶增生。尽管临床试验显示其在治疗乳腺增生症上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其机制并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陈策实研究员学科组与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合作对痛舒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显示痛舒胶囊可以明显抑制ERα+的乳腺癌上皮细胞的增殖,可以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该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痛舒胶囊可以下调ERα及其下游靶基因Cyclin D1的表达,而Cyclin D1是在G1-S期的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与此一致的是,他们发现痛舒胶囊可以抑制
-
云南大学张克勤研究组研究揭示一种自噬作用
近日,云南大学教授张克勤研究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自噬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证实,在绿脓杆菌的感染过程中自噬保护线虫对抗坏死。 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自噬和溶酶体,消除、降解和消化受损、变性、衰老和失去功能的细胞、细胞器和变性蛋白质与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这种机能为细胞的重建、再生和修复提供必需原料,实现细胞内资源的再循环和再利用。 自噬参与了发育、衰老、细胞程序性死亡等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也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自噬通过清除细胞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也在对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然而,到
-
上海交大提出癌症治疗纳米给药系统构建新策略
2014年7月31日,化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 Am. Chem. Soc.)以全文形式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颜德岳院士研究团队在癌症治疗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Combination of Small Molecule Prodrug and Nanodrug Delivery: Amphiphilic Drug-Drug Conjugate for Cancer Therapy”。该研究提出了两亲性药-药缀合物(Amphiphilic drug-drug conjugate, ADDC)的概念并发展了
-
我国构建近海生物DNA条形码数据库 满足科研需求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记者余晓洁)科技部18日透露,通过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部署了“我国近海海洋生物DNA条形码资源库构建”重点项目,具体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担。根据不同类群的特点,项目将选择有代表性的重要海洋生物类群,如原核生物、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鱼类等,在准确形态鉴定的基础上,系统并规模化地获取DNA条形码序列。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当前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科学研究亟需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进行充分认知,对物种的准确识别是其中基础性的工作。专家们认为,目前我国专业的海洋生物分类学研究团队规模有限,依靠传统经验为主的海洋生物形态鉴定方法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海洋科研、海洋经济和
-
华东师大等Cell子刊发表干细胞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最近,华东师范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宾州州立大学医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处的研究人员在Cell期刊旗下的《Stem Cell Reports》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by the BRG1-SWI/SNF Complex Affects the Pluripotency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该研究对转录抑制影响hESCs自我更新和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本研究通讯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医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媛,其1993年获山东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学位,1996年
-
清华施一公院士发表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解析了,转运蛋白AdiC 介导pH依赖性底物转运的分子机制。相关论文“Molecular mechanism of pH-dependent substrate transport by an arginine-agmatine antiporter”发表在8月18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清华大学的施一公(Yigong Shi)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施一公研究组主要致力于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集中于肿瘤抑制因子和细胞凋亡调节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重大疾病相关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
中外学者Nature子刊解读藏族人如何适应高原
生物通报道:青藏高原平均海拔有14,800英尺,那里稀薄的空气会给外来者带来各种不适,但藏族人却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繁衍生息。近日,Utah大学的科学家们首次找到了藏族人适应高原环境的遗传背景(一个出现于八千年前的DNA突变),相关成果发表在八月十七日的Nature Genetics杂志上。青海大学医学院高原医学研究中心的格日力(Ge Ri-Li)教授和乌仁塔娜(Tana Wuren)也参与了这项研究。“这项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藏族人的独特适应能力和人类进化,”文章的资深作者,Utah大学的Josef Prchal教授说。Prchal曾多次到亚洲希望招募可供研究的对象,但他很快发现自己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