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侯建国院士Nature实现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

    (记者蒋家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将具有化学识别能力的空间成像分辨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纳米。6月6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该项成果。三位审稿人盛赞这项工作“打破了所有的纪录,是该领域创建以来的最大进展”、“是该领域迄今质量最高的顶级工作,开辟了该领域的一片新天地”、“是一项设计精妙的实验观测与理论模拟相结合的意义重大的工作”。世界著名纳米光子学专家还在同期杂志的《新闻与观点》栏目撰文评述了这项研究。据悉,这一成果由中科院院士侯建国领衔的中国科大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单分子科学团队董振超研究小组完成,博士生张瑞、张尧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6-08

  • 华大基因加入国际联盟 促进对基因组与临床数据的有责任共享

    2013年6月7日,华大基因宣布其加入国际联盟,促进全球对基因组与临床数据的有责任共享。该联盟现有来自41个国家超过70个医疗单位、研究机构、疾病宣传组织、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企业的加入。 在过去的数年中,基因组测序成本下降近百万倍,越来越多人选择进行基因组测序。人类健康与疾病的遗传基础信息得到爆炸性的增长。对于这类信息的管理、分析、整合及解读却产生了重大的挑战。 丰富的基因组测序数据可推动生物医药发展,整合基因组与临床信息以揭示癌症、遗传疾病、传染性疾病与药物反应的遗传基础。然而,国际社会并没有组织起来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地利用。2013年1月28日,来自8个国家的50名专家聚首讨论:国际标准与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3-06-08

  • 美国院士加盟深大医学院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以及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丹尼斯A·卡森教授,从深大校长李清泉手中接过聘书,成为新成立的“深圳大学肿瘤研究中心”主任。双方为“深圳大学肿瘤研究中心”揭牌。 丹尼斯A·卡森是世界著名肿瘤专家和免疫学家,是美国三院院士,是抗毛细胞白血病药品Cladribine发明人,还是美国著名三角研究院创始人之一,曾获得和主持美国国家卫生院、美国加州癌症研究等多项重大国家科研项目基金。 今年3月,卡森应深圳大学之邀,负责组建肿瘤干细胞研究创新团队。卡森表示,将把肿瘤研究中心建设成华南癌症预防诊断、新药研发与临床治疗的主要中心。 深大医学院成立三年来,通过与国际著名医学院校合作

    来源:深圳商报

    时间:2013-06-08

  • “纳米鸡尾酒疗法” 或可改变癌症治疗进程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林军)结合癌症成像示踪与靶向治疗的诊疗一体化纳米粒子,并希望纳米技术介导多种药物和治疗方案以协同的方式治疗癌症的“纳米鸡尾酒疗法”,在5月25日北京举行的纳米鸡尾酒疗法转化医学项目研讨会上,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期待该疗法能给患者带来福音。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与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北京大学、中国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宣武医院、海军总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等科研院所与医院的专家学者,对“纳米鸡尾酒疗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据介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蔡林涛研究员,结合纳米技术和癌症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6-08

  • 我国启动本土植物物种全覆盖保护计划

    由中科院发起、国家林业局和住建部共同倡议的中国植物园联盟6月6日在京成立。联盟发起了一项“本土物种全覆盖保护计划”,旨在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对我国本土植物全覆盖的收集和安全保存。 中国植物园联盟理事长、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陈进介绍,我国目前有200多家植物园,但现仅保存了本土植物种数的66%,珍稀濒危植物的保存仅有34%;并且缺乏对不同遗传多样性和不同地理种源的均衡保护,植物园之间缺乏物种保存的顶层设计和分工协作机制。 根据这一计划,在未来5年有望使本土植物物种的保存比例提高到80%,珍稀濒危植物物种的保存比例提高到70%,并有效增加物种的备份保存和遗传多样性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3-06-08

  • 中科院,北大连发Cell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近期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大生科院的研究人员分别在Cell出版社旗下的Structure杂志,和Current Biology杂志上发表文章,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细胞极化发生因子Par-3 N-端结构域自组装的分子机理,以及阐述了白虎形成的遗传学机制。在第一篇文章中,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冯巍研究员与孙飞研究员合作,综合了蛋白质晶体学、低温电镜三维重构技术、原子力显微镜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细胞极化发生因子Par-3 N-端结构域自组装的分子机理。研究发现,Par-3 N-端结构域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形成首尾相接,螺旋上升的组装结构。对相互作用面上的静电相互作用的

    来源:中科院,北大

    时间:2013-06-07

  • 中科院最新Nature头条文章

    生物通报道  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人员小组宣称,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化石灵长类动物骨架。这一动物生存在大约5500万年前,比现今最小的灵长类动物侏儒鼠狐猴(pygmy mouse lemur)还要小。研究人员将这一新标本命名为“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achilles)”,它出土自中国中部湖北省、靠近现代长江水道的一个古代湖床。这一几近完整的新化石不仅是已知最古老的早期灵长类动物骨架,并且对于阐明灵长类动物和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事件至关重要:进化为现代猴、猿和人类(统称为类人猿)的谱系与进化为眼镜猴的谱系之间的分歧。这一研究发现报道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6-07

  • 中科院、哈佛Nature联合发表丙肝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解析了丙型肝炎病毒(HCV)p7离子通道的结构。相关研究发现发表在6月5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孙兵(Bing Sun)研究员以及周界文(James J. Chou)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孙兵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病毒结构与非编码蛋白在感染过程中的致病分子机制,以及寻找宿主细胞中的一些关键分子抗病毒的免疫保护作用机制。周界文博士现任哈佛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药理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核磁共振(NMR)的方法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6-07

  • 2013中科院候选院士之第二军医大学

    生物通报道: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已经公布,此次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候选人88人,分布在不同的地区院校,其中中科院系统最多(20人),其次是北京大学(5人),清华大学(4人),上海交通大学(4人),中国医学科学院(4人),首都医科大学(4人)。以下是这些科学家及其院校的介绍,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他们及他们所在的科研机构。第二军医大学于1949年9月创建,初创时称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1950年10月,中央军委命名为“上海军医大学”。1951年7月,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这是一所为军队培养临床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麻醉学、药学、护理学专门人才及卫生管理干部的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6-07

  • 江苏省CDC对H7N9流感病毒研究获得两项重要进展发表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

    记者近日获悉,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H7N9流感病毒检测和研究上取得两项重大进展,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世界顶尖医学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和《柳叶刀》(Lancet)上。自江苏省报道第一例H7N9流感病毒感染者以来,大部分H7N9感染者都有禽类接触史或去过畜禽交易市场,为此,南京市采取了暂停活禽交易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对全市的活禽进行检查,可感染源并没有找到,不仅仅在江苏,感染源在哪,在全国范围内目前均未有确定的说法。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第一例H7N9患者样品及其工作的活禽屠宰场所临近摊位的鸡笼和二级活禽批发市场进行

    来源:Illumina

    时间:2013-06-07

  • 上海生科院Cancer Res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TRAF6上调了HIF-1α表达,促进了肿瘤血管生成。相关论文发表在5月30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方靖(Jing Fang)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癌症分子机制,植物源小分子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以及环境中有毒污染物的致癌机制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NF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TRAF6)是NF-κB通路中关键的接头分子,其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证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6-07

  • 上海生科院等Nature首次解析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蛋白结构

    北京时间6月6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筹)周界文研究员所带领课题组的最新成果,首次解析了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感染宿主过程中重要离子通道蛋白p7的精细空间结构以及p7与抑制剂金刚烷胺类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丙型肝炎病毒(HCV)与艾滋病病毒(HIV)、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一样,属于危害性强的RNA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是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之一,严重时会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目前估计全世界有1亿7千万人感染HCV,我国的HCV携带者和患者总数均居世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3-06-07

  •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新一届编委成立

    由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主办的《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新一届编委日前在京成立,英文版(SCLS)第一次编委会会议同期召开。 会上,总主编朱作言院士给刊物新一届常务副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昌增益和副主编、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蒋澄宇及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曹晓风颁发了聘书。同时,主编王大成院士为到会编委颁发中科院的聘书。 朱作言表示,《中国科学:生命科学》(SCLS)的影响因子在2011年突破2,但刊物步入真正的良性循环还有相当距离,希望新一届编委会持续努力。(黄明明)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06-07

  • 科学家发现全球最古老灵长类动物化石

    科学家发现了一幅近乎完整的灵长类动物骨架,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古老的灵长类动物化石。此一发现在本周《自然》期刊上发表,其研究成果为灵长类动物的早期进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化石大约在55亿年前形成,属已知最早和最原始的眼镜猴近亲。由于眼镜猴与类人猿(包括猴子、猿和人类)相近,此一发现证实了人类的起源在很早期已经截然不同。 化石标本由倪喜军和他的团队发现,为中国始新世早期(5.58-5.48千万年前)的化石,骨架同时混合了类人猿和眼镜猴的特征。英文学名为Archicebus achilles,大致意思为“有脚跟的古猴”。研究证实跗猴型下目与类人猿亚目(亦即人类的祖先)的分歧比科学家之前预想的要早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3-06-07

  • 邯郸发现罕见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

    近日,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发现一例罕见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这一罕见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报送《中国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数据库》异常核型鉴定中心后,经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鉴定为“世界首报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其编码为3367。 该病例患者为女性,19岁,因无月经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该患者有4条染色体发生了结构改变,即X染色体和1号染色体之间发生了平衡易位,3号染色体和13号染色体之间发生了倒位插入。 据该院主管检验师张新荣介绍,多条染色体发生结构改变且能生存者十分罕见。一般染色体变异和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可能是患者母亲在怀孕早期感冒用药,产生了物理或化学变化使其染色体核型发生了突变。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6-07

  • 雌激素相关受体调节剂研究获进展

    近日,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博士丁克团队宣布,经过多年努力,成功设计和合成了国际首个亚型选择性雌激素相关受体-α(ERRα)激动剂。进一步的生物学评价表明,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和良好的安全性参数。DK3在多种动物体内、外模型中表现出较好的改善Ⅱ型糖尿病、非酒精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症状的效果。   目前,该化合物已被确定为候选药物进行系统的临床前评价。相关成果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项,并已申请美国、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专利。   此外,该团队还设计和合成了一系列三氮唑类化合物作为有效的ERRα转录活性抑制剂。其中化合物E201表现出良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6-07

  • 中国医学科学院Hepatology肝硬化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布了一项14年定群研究的结果,确定了在熊去氧胆酸治疗6个月后根据生化反应预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长期预后的新策略。相关研究在线发表在5月27日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 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风湿免疫科的张奉春(Feng-Chun Zhang)教授,其主要从事自身免疫病基因和抗原抗体的研究。迄今共发表论文150余篇。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肝内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损害性疾病,由于此病早期缺乏临床症状或临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6-06

  • 上海交大曹心德教授:锁住土里重金属

    (记者 徐瑞哲)在“镉大米”、“铅超标”等重金属污染中,要把深入土壤的金属元素去掉是个大难题。“6·5”世界环境日之际,上海交大昨天发布一项土地修复新技术——将重金属“锁”在土里,而不被农作物吸收。他们开发出至少6种吸附材料,均源自固体废弃物,却能“以废治废”。 以镉污染为例,土壤中的金属镉一方面来源于采矿、冶炼行业排放的废渣、废水,以及各类工厂排放的废气;另一方面,农业化肥被大量使用,特别是磷肥,也会促使土壤镉超标。而一旦镉元素通过土壤进入食物链后,除掉它们就更为困难。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曹心德教授介绍,镉大米被人体摄入后,约95%直接从粪便排出,但仍有5%为人体所吸收,其中约1/3积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13-06-06

  • 厦门大学Nature子刊药物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厦门大学、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抗寄生虫药物伊维菌素(ivermectin)是一种调控代谢的新型FXR配体。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6月3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闽江学者特聘教授李勇(Yong Li),其主要方向是核受体结构生物学与药物学研究。曾在世界主流学术刊物上包括PNAS、Molecular Cell, 和Nature Structure & Molecular Biology等发表多篇论文。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6-05

  • 2013中科院候选院士之中南大学

    生物通报道: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已经公布,此次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候选人88人,分布在不同的地区院校,其中中科院系统最多(20人),其次是北京大学(5人),清华大学(4人),上海交通大学(4人),中国医学科学院(4人),首都医科大学(4人)。以下是这些科学家及其院校的介绍,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他们及他们所在的科研机构。中南大学是一所学科齐全、工学和医学见长、具有优良办学传统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也是国家“985工程”部省重点共建的高水平大学。2000年4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由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合并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6-05


页次:1422/2114  共42269篇文章  
分页:[<<][1421][1422][1423][1424][1425][1426][1427][1428][1429][143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