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大尤涵教授2012连发三篇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厦门大学生科院近年来的发展颇受瞩目,一些重要的研究新成果层出不穷,近期厦大生科院教授尤涵就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发表了最新成果,解析了p21作用途径中,一种蛋白TRIM39的关键作用,同时她的研究组今年3月和4月也在这一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细胞周期重要调控因子p21最初是作为p53的下游基因被发现的,之后科学家们针对其开展的大量研究数据表明,p21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它参与细胞的生长、分化、衰老及死亡过程,同时又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在细胞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之前研究证实p21能够与cyclin D/cdk形成复合物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1
-
裴钢院士Cell Res发表新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研究生院及上海同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多功能信号蛋白β-Arrestin1与阿尔茨海默氏症(AD)发病机制相关,并揭示了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发表在12月4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裴钢院士和赵简博士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裴钢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与调控领域前沿的基础研究,在包括Nature、Cell、Nature medicine等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这些论文已被SC
-
南京大学PNAS文章:基因转换事件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英国巴斯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指出了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进化进程:拟南芥重组事件中大部分都属于基因转换事件,这将有助于解析拟南芥着丝点附近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的遗传模式。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南京大学的田大成教授,陈建群教授,以及巴斯大学的Laurence D. Hurstc,其中田大成教授和陈建群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植物分子进化与分子生态学,植物抗病基因的多样性,植物基因组学,分子进化遗传学等。田大成教授和陈建群教授2008年曾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在真核生物中发现插入
-
973首席科学家最新Nature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measles virus hemagglutinin bound to its epithelial receptor nectin-4”的文章,揭示了麻疹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与上皮细胞受体nectin-4的复合体结构,解析了这两者之间在结构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模式。相关成果发布在12月2日的《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国内流感病毒研究知名学者高福研究员,高福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
-
北京大学、中国疾控中心《柳叶刀》联合发表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哈佛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日在《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布了一项全国性观察组群研究的结果,报告了2003-2011年中国HIV感染状况不一致夫妇(serodiscordant couples,亦称"HIV单阳夫妻”)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预防HIV传播的情况。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与免疫研究室主任邵一鸣教授。其开创了我国HI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迄今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主持研究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奖和部委科技奖。2010年当选为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
中科院动物所《PNAS》发表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斑马鱼中证实Foxn1通过mcm2维持胸腺上皮细胞,支持了T细胞发育。相关论文“Foxn1 maintains thymic epithelial cells to support T-cell development via mcm2 in zebrafish”发表在12月3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血液与心血管发育研究组组长刘峰(Feng Liu)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将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应用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等多种手段研究血液与心血管系统发生的分子机制,尤其是血液与心血管干细胞
-
同济大学医学院最新成果登本领域权威期刊
生物通报道:来自同济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最近的临床研究中,揭示出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状态与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有密切关系,这有助于提示临床医生认识到较低社会经济地位患者存在的一些危险因素。这一研究公布在国际权威临床医学杂志Am J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影响因子为11.08)上,这一杂志是呼吸医学领域全球排名第一的杂志,又称BLUE JOURNAL。这一研究由同济大学医学院荆志成教授研究组完成,研究人员包括博士生吴文汇,杨璐和彭富华等人,荆志成教授带领团队主要从事肺动脉高压、肺栓塞和右心衰竭的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近年来在本领域
-
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在中国发起四个新项目
2012年12月5日,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CGC)宣布在中国发起四个新项目,主要对结直肠癌、食道癌、肝癌和鼻咽癌的驱动基因进行检测,为实现个体化医疗奠定基础。中国是ICGC的创始成员之一,在2008年时曾经发起了胃癌基因组项目。ICGC带领全球科学家对各种常见和罕见的癌症进行基因组图谱绘制,主要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对社会和临床具有重要意义的50多种癌症的25,000多个癌症患者进行致癌突变检测。中国癌症基因组联盟(CCGC)合作计划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200多位精通新一代基因组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的科研人员网络体系,以揭示癌症的各种复杂起因。这四个新项目的研究人员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
-
广州生物院发现阻碍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形成的“路障”
随着201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揭晓,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也变得家喻户晓。这项技术使得成体细胞“返老还童”为干细胞变为可能,因此具有极其广阔的再生医学应用前景。然而,尽管基于iPS细胞的各种研究热火朝天,但事实上这项研究并不容易,科研人员一直受困于iPS细胞诱导率低、速度慢、组成复杂等障碍。日前,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员、陈捷凯副研究员等人准确定位了iPS细胞诱导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障碍,破解了产生障碍的原因并找到了清除这个障碍的办法。上述研究成果H3K9 methylation is a barrier during somatic cell reprog
-
海峡两岸科学家聚京探讨生命科学
中国科技网 北京12月3日电(记者李艳)12月3日—4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承办的海峡两岸生命科学论坛在京召开。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副院长张亚平,台湾中研院院长翁启惠、副院长陈建仁出席并讲话。包括20位中科院与台湾中研院院士在内的两岸资深教授与杰出年轻科学家50余人参会并作大会报告。 本届论坛以“基因组学与生物学前沿”为中心,针对基因组学和生物学的学科发展,及其对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的推动作用,进行研讨和深入交流。同时,会议为后续的两岸合作研究制定方向并奠定基础,探讨海峡两岸在医学基因
-
我科学家发现人体免疫系统工作新机制
中国科技网 上海12月3日电(记者王春)12月4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许琛琦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的最新成果,首次证明钙离子能改变脂分子功能来帮助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活化,提高T细胞对外来抗原的敏感性,从而帮助机体清除病原体。这项新成果对治疗自身免疫病、慢性病毒感染、肿瘤等多种与T细胞相关的疾病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该论文也是新成立的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人体的免疫系统复杂而精确,其中T细胞是一种关键的功能细胞,是保证机体健康的
-
壳聚糖基自愈性水凝胶的临床梦:小材料大惊喜
记者 黄明明 实习生 蔚立早 在11月举办的“2012生命科学论坛”上,来自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危岩课题组的副教授陶磊的汇报吸引了参会医生们的目光:以壳聚糖(主要来源为虾壳、蟹壳等)为主要原料,通过简单材料合成,制备出具有自愈能力的水凝胶。 以高分子材料为研究方向的危岩课题组看似与生命科学领域并无直接关系。而这一自愈性水凝胶原料价廉易得、制备方法简单、生物相容性好,恰有望在靶向给药、可控释放等方面发挥作用。 为何研究自愈性水凝胶 “科学研究要以人为本”,报告PPT的最后有这么一行字。这亦是危岩课题组多年的科研理念和梦想——组建强有力的团队,采用便宜的原材料
-
中科院最新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钙离子(Ca2+)通过调节脂质电荷调控了T细胞受体的激活。相关论文“Ca2+ regulates T-cell receptor activation by modulating the charge property of lipid”发表在12月2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许琛琦(Chenqi Xu)研究员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王俊峰(Junfeng Wang)研究员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淋巴细胞信号转导。后者从事的主要研
-
厦门大学EMBO分子医学解析孤儿受体
生物通报道:来自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第四军医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孤儿受体:TR3能通过调控mTOR信号通路影响心肌细胞大小,结果导致心肌细胞肥大,这将有助于解析心肌肥大等心血管疾病的致病机理。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EMBO Molecular Medicine杂志上,这是一份属于全球出版商约翰威立国际出版集团(John Wiley & Sons, Inc.)的学术期刊,近年来影响因子持续上升,目前达到10.333,是医学,研究实验类的重要期刊。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负荷性的心肌肥大最终将带来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因此,了解心肌肥大产生的分子机理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
-
创新参选:避免血清溶血的小改进
“赛默飞之生物通2012实验室创新技术大奖”评选活动开展以来,生物通已经陆陆续续收到不少项目,这些项目中有的能减少实验步骤,有的能降低实验成本,还有一些改进了实验设备,让我们的实验过程更加轻松。 生物通将会陆续公布一些项目,以便大家分享这些创新技术。同时为了感谢这些分享实验技巧的参选者,生物通也准备了一些精美礼品寄出,同时近期我们还将进行第二轮抽奖,以飨读者。参选项目:避免血清溶血的小改进 背景:小鼠血清作为实验检测的一个重要指标,其血清质量非常重要,如果采血的时候出现溶血则会严重影响后续实验的准确性。因此纯净的小鼠血清为ELSIA等后续实验提供了重要保障。 方法改进: 实验小鼠如果需要大量取
-
裴端卿课题组Nature子刊iPSC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裴端卿课题组近日在新研究中发现H3K9甲基化是体细胞重编程为iPSCs的一个重要障碍。相关论文“H3K9 methylation is a barrier during somatic cell reprogramming into iPSCs”发表在12月2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博士将4种基因转入小鼠的皮肤纤维细胞,诱导其转化为具有胚胎干细胞样特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为世界上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研究开启了新的篇章。利用体细胞重编程获得多能干细胞的方法避免了胚胎
-
第七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暨2012年亚太区生物信息学峰会在香港成功召开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为期三天的第七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暨2012年亚太区生物信息学峰会在香港九龙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华大基因主办,《GigaScience》杂志协办。来自全球300多名专家学者云集香港,共同探讨了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云计算、生物伦理等研究领域内的最新进展,并深入探讨了组学在农业、环境、微生物、人类健康与疾病以及个体化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本次会议围绕基因组学技术、基因组学与疾病研究、动植物基因组学与育种、生物云计算、文献与数据整合等议题展开讨论。华大基因主席杨焕明教授、华大基因执行院长王俊和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中国地区项目负责人叶雷(Ray Yi
-
科学家发现免疫球蛋白IgM受体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王继扬课题组在最新研究中发现了免疫球蛋白IgM的受体。免疫球蛋白IgM被誉为机体预防病毒和细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IgM与受体结合后,不仅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而且能抑制自身“有害”抗体的产生。该研究对治疗人的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疾病有重大意义。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据了解,免疫球蛋白IgM是初次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IgM抗体直接与病原体结合后,可抑制病原体的活性,不让其发病、发展,并可通过特殊途径来溶解病原体,阻止感染的扩大。早在40年前,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就发现B淋巴细胞表面有IgM的受体,并有证据支持这一推断,但一直没有找到该受
-
上海生科院973计划最新Cell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的研究人员采用活体共聚焦和双光子成像等多种技术,发现了静息态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的双向功能调节,这首次证明了神经元电活动可以调控静息态小胶质细胞的运动,并揭示了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活动的稳态调节,为神经-免疫交叉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相关成果公布在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生科院神经所杜久林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之后曾在东京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进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多信道感觉整合与行为的神经机制,以及神经活动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调节机制。这项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计划和
-
中科院PI最新Cell子刊解析关键信号通路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瑞士弗里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关键信号通路:TORC1途径中的组成元件——EGO复合物的作用新机制,通过指出这种蛋白组件参与TORC1氨基酸信号传递过程中的结构特点,从而揭示出了TORC1信号传递中Ego3的分子作用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Struc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组长丁建平研究员,以及弗里堡大学Claudio De Virgilio,其中丁建平研究员主要从事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构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近五年来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其中包括Science、Nature、Nat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