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贺林院士综述:疾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近年来备受关注,不少疾病研究领域都展开了相关研究。上海交通大学Bio-X 研究院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3-22

  • PLoS ONE:高通量测序解析嫁接西瓜microRNA组

    西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嫁接法是西瓜生产中试图提高其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适应中的常用方法,特别是对土传枯萎病。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RNA, 参与转录后基因调控,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应答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我们对miRNA参与嫁接行为知之甚少。近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许勇教授和浙江大学园艺系农业部园艺植物生长发育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张明方教授领衔的团队,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Solexa测序)深入挖掘西瓜嫁接系统中全基因组范围的小RNA群体,并对miRNA组进行了系统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PLoS ONE上。研究者先从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3-03-22

  • 昆明植物所发现一珍稀兰科新种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龙春林研究组的胡光万博士等人在云南省麻栗坡县发现兰科杜鹃兰属植物一新种,并将其命名为麻栗坡杜鹃兰(Cremastra malipoensis G. W. Hu)。该新种兰科植物生长在中越边境的密林中,形态与杜鹃兰(C. appendiculata (D. Don) Makino)接近,但其花序所具花数量较少(4-7朵);花位置水平,稍下垂;侧裂片在基部弯曲,旋转90度;中裂片稍反折,菱形至宽卵圆形而与杜鹃兰明显不同。目前,该种仅被发现一个居群,且数量非常稀少。根据IUCN标准,该种的濒危等级为极危(CR),亟待开展保护研究工作,以防由于环境遭受破坏而野外灭绝。该新

    来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13-03-22

  • 我国完成世界首个梨基因组测序

        人类开始进行基因组学研究,短短二十几年间已完成了许多物种的基因组图谱绘制。仅就水果而言,继2007年葡萄、2008年番木瓜、2010年苹果和2011年草莓的基因组公开发表,2012年5月梨的基因组精细图谱也由南京农业大学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绍铃教授学术团队牵头领衔完成。其研究成果“The genome of pear(梨的基因组) (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于今年2月在国际基因组研究的权威刊物《Genome Research》(《基因组研究》)上正式发表。      这是全球首个梨基因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3-22

  • 预警肝癌重要标志物被发现

    健康报讯  (记者刘泽林  通讯员王身坚)海南医学院李孟森博士的一项研究发现,甲胎蛋白受体(AFPR)表达是预警肝癌发生的重要标志物。该研究论文近日在国际癌症杂志《Cancer Letters》上发表。 甲胎蛋白(AFP)基因是肝细胞恶变时早期被激活的基因之一,因而在临床上被用于早期诊断肝癌。然而,AFP在肝癌发生过程中发挥何种作用并不清楚。李孟森经过长期研究发现,AFP与甲胎蛋白受体结合后,通过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促进癌基因的表达,从而诱导肝细胞恶变。由于AFP发挥作用受AFPR调节,因而他认为AFPR的表达在肝细胞恶变过程应该早于AFP,也就是说,AFPR表达能够预警肝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3-22

  • 研究发现中国人普遍缺乏维生素B1易抑郁

    最近,中科院生命科学研究院发表一项研究发现:中国的中老年人群中,维生素B1缺乏与抑郁症密切相关。维生素B1是相对较为陌生的维生素,我们不禁疑惑,属于心理疾病范畴的抑郁症有可能仅仅因为某种维生素的缺乏发生?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补充维生素B1呢? 维生素B1缺乏人会沮丧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肯定了抑郁症与维生素B1的关联。“其实,维生素B1与神经系统的功能关系密切,每一个学过营养学和生物化学的人都有所了解。维生素B1缺乏时,会令人情绪沮丧,思维迟钝;严重缺乏时,会发生‘多发性神经炎’。有研究发现,糖尿病人会通过尿液丢失大量维生素B1,与其足部的神经坏死进程可能有一定关系。”

    来源:北京晨报

    时间:2013-03-22

  • 科学家找到麻风病遗传易感基因

    中国科学报记者近日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姚永刚课题组的博士生张登峰等开展了补体系统相关基因遗传变异与麻风易感的关联分析,发现补体系统在麻风易感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人类遗传学》(Human Genetics)。 据介绍,麻风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是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患者通常会出现肢端残疾、畸形、失明甚至毁容等症状,饱受社会的歧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5%的人群对麻风分枝杆菌易感。麻风临床症状复杂,其发生发展与机体的遗传背景和免疫状态有关。云南省是我国麻风重灾区,目前仍有许多地区没有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的目标。 “补体系统是连接机体先天免疫与后天免疫的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3-22

  • 浙江大学PNAS解析同源重组修复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在同源重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SPIDR/KIAA014,相关论文“Scaffolding protein SPIDR/KIAA0146 connects the Bloom syndrome helicase with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发表在3月18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黄俊(Jun Huang)教授,主要研究癌症发生的分子机制,以促进了解肿瘤的发生机制,推动进一步的药物治疗。在细胞受到内源或外源性基因毒作用特别是电离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3-21

  • 华东师范大学Cell Res揭示重要功能调控因子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内皮功能的一个重要调控因子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相关论文“FBW7 regulates endothelial functions by targeting KLF2 for ubiquitination and degradation”发表在3月19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王平(Ping Wang)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分子、细胞及基因敲除和转基因技术研究细胞迁移过程中的信号传导,同时研究细胞迁移相关疾病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3-21

  • 陈赛娟院士最新文章:癌基因突变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是起源于造血干/组细胞(hematopoietic stem/precursor cell, HSPC)的一组恶性疾病,随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3-21

  • 南方医科大学干细胞新研究登权威期刊

    生物通报道:南方医科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采用来自非自体捐赠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在接受非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 :hover.at300b { FILTER: alpha(opacity=80)}:hover.at300bs { FILTER: alpha(opacity=80)}肝功能不良(poor graft function,PGF)的患者,评估这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利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PGF,即安全又有效。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 Cell Transplantation杂志上,Cell Transplantation杂志是移植领域的著名期刊。领导这项研究的是南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3-21

  • 最新研究表明中国南方汉族人身高低于日韩

    一些国人关于日本人身材矮小的印象看来并不准确——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指标最全的汉族人体质调查发现,中国南方汉族人的平均身高低于日本人。 过去4年里,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郑连斌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对大陆42971名汉族人的身体作了研究,其中对25000多人按照86项人体测量指标进行了测量,对17000多人进行了25项群体遗传学指标调查。综合111项指标,形成了一个包含263万多个有效数据的数据库。 郑连斌教授告诉记者,这是2000多年来第一份汉族人体质数据库。他说,汉族是世界第一大民族,占总人口的18.2%。我国55个少数民族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13-03-21

  • 东方蜜蜂的“我看见你了”信号可遗传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化学生态组谭肯研究员等先期的研究表明:当胡蜂出现时,蜜蜂的防御行为是一种“我看见你了”(I see you,ISY)的信号(Tan et al. 2012)。ISY信号警告捕食者“我看见你了”,更进一步的靠近是徒劳或危险的。当该信号出现时,猎物可能因来自捕食者的进攻减少而获益;捕食者因放弃不太可能成功的捕食或危险的进攻而获利。当一种信号有利于猎物和捕食者双方时,该信号有可能在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共同进化。由于ISY信号和反应是在2个物种间共同进化的,基于该信号的行为反应不可能完全通过学习获得,很可能是遗传的。由于便于人为的实验控制,蜜蜂—胡蜂这个猎物—捕食者系统提供了研究I

    来源: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13-03-21

  • 杨焕明:别样解读“克隆人

    “一个幽灵,‘克隆人’的幽灵,正在地球的上空徘徊。从来没有一条技术性的新闻能使公众如此关注……”以此作为开篇的一本科普读物《“天”生与“人”生:生殖与克隆》,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这几乎是一本科普书能获得的最高奖项。今年年初,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深圳市共获十个相关奖项。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华大基因主席杨焕明是其中唯一以科普读物而获奖的作者。   据介绍,这本关于“克隆人”原创作品目前已第三次印刷,发行30000册。这本读物此前还曾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   一本科普读物为何受到如此青睐?杨焕明院士近日接受深圳

    来源:深圳商报

    时间:2013-03-21

  • 清华牵头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抗逆元器件的构建和机理研究”启动

     3月15日上午,由清华大学牵头承担的国家973计划项目“抗逆元器件的构建和机理研究”在甲所召开启动会。    该项目由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南大学、中粮集团中央研究院等8家单位共同承担。项目利用合成生物学“模块化和适配性”核心思想,研究适配微生物和植物的抗逆元器件,构建高效抗逆的微生物工程菌株和植物种质,以提升我国庞大生物制造业的节能减排,并储备抗逆农业的战略技术。    项目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化工系林章凛教授介绍了项目的总体情况以及项目组织实施的主要思路;4位课题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自

    来源:清华新闻网

    时间:2013-03-21

  • 首个秀丽线虫脂代谢基因数据库建立

    中国科学报记者3月15日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梁斌课题组的博士张玉茹等研究人员,构建了第一个秀丽线虫脂代谢基因数据库,绘制了第一张秀丽线虫脂代谢途径网络图。该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英国医学委员会—基因组学》(BMC Genomics)。 据悉,动物模型对研究脂代谢调控和代谢性疾病是必不可少的。在过去的10多年中,由于生活周期短、低成本、易培养和易操作等优点,秀丽线虫成为一个研究脂代谢调控、肥胖和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发病机理的良好模式动物。 然而,至今尚不清楚,秀丽线虫基因组中有多少编码脂代谢酶的基因和其参与的代谢途径以及它们在果蝇、小鼠、大鼠和人中的保守性等。&n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3-21

  • 中山大学教授PNAS端粒酶研究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Baylor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一个细胞周期依赖性端粒酶招募新机制。这一研究发现有可能促使开发出癌症或其他疾病的特异性性靶向治疗新策略。相关论文发表在3月18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现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松阳洲(Zhou Songyang)教授,其是中组部“****”首批引进人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迄今在信号传导和分子细胞学领域的研究中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对人体细胞端粒调节机理和胚胎干细胞的蛋白组学和功能性的研究处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前沿。据统计到2012年已发表SCI论文90余篇,总引用次数超过1.1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3-20

  • 施一公教授最新Cell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清华大学生科院,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哈佛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RIP1 Inhibition by Necrostatins”的文章,为解析了一种关键的细胞坏死相关激酶:RIP1如何受到其抑制剂抑制作用,提供了结构基础,并且也为研发以结构为基础的新型药物提出了新思路。相关成果公布在3月Struc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其研究组主要研究方向为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调亡的分子机制,与重大疾病相关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3-20

  • 北京大学PNAS表观遗传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SET7/9介导SUV39H1甲基化,导致了异染色质松散和基因组不稳定。相关论文“Methylation of SUV39H1 by SET7/9 results in heterochromatin relaxation and genome instability”发表在3月18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朱卫国(Wei-Guo Zhu)教授。其多年来致力于表观遗传学调控基因表达,肿瘤分子生物学(主要为p53方向)以及细胞自噬的研究,在如Nature等国际主要生物与肿瘤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3-20

  • 复旦大学管坤良Cancer Cell点评致癌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2011年,复旦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一种人体代谢废物:2HG诱发白血病的病理机制,这项研究开创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一条新道路,此后不少科学家又在这一方面获得了各种新进展。在最新一期(3月18日)Cancer Cell杂志上,来自复旦大学这个研究组的管坤良教授以“R-2-Hydroxyglutarate as the Key Effector of IDH Mutations Promoting Oncogenesis”为题,介绍了这一方面的最新进展——R-2-HG能可逆的诱发白血病,这为靶向IDH1和IDH2的治疗方法提出了新证据。文章的通讯作者管坤良主要从事细胞生长调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3-20


页次:1466/2138  共42754篇文章  
分页:[<<][1461][1462][1463][1464][1465][1466][1467][1468][1469][147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