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称南方汉族人年纪增大眼距变近嘴唇变薄
为汉族人建立“体质数据库”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容貌会发生什么变化?科研人员在对南方汉族成年人进行大规模测量和研究后,给出了一个科学的答案。近日,该成果发表在SCI期刊《科学通报》上,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李咏兰副教授。论文研究表明:随年龄增长,中国南方汉族成人的头、额、面的宽度都在变小,头变得狭长些,额头变低,头围变小,面部拉长,面颊皮下脂肪层更厚些;两眼间距离变近,鼻子变宽,上、下红唇变薄,口变宽而显狭长,鼻和口之间的距离加大,耳朵拉长而且变宽。 这一科研项目的意义在于,能为汉族人建立一份详尽的体质档案,这是几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这份档案,可以把当代汉族
-
西南大学首席科学家Cell子刊发育关键因子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EpCAM作为一种内胚层特异性Wnt去阻抑子,促使了肝脏发育,相关论文“EpCAM Is an Endoderm-Specific Wnt Derepressor that Licenses Hepatic Development”发表在3月11日的《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国家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发育与生殖研究”领域项目首席科学家、两江学者罗凌飞(Lingfei Luo)。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斑马鱼为模式动物,以内胚层组织器官及血管发育
-
武汉大学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武汉大学生科院,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3 ligase WWP2 negatively regulates TLR3-mediated innate immune response by targeting TRIF for ubiquitination and degradation”的文章,通过多方面研究,发现了一种含WW结构域的E3泛素蛋白连接酶:WWP2能通过靶向TRIF的泛素化和降解过程,负调控TLR3介导的天然免疫和炎症应答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王延轶博士,其早年毕业于北
-
清华大学Nature子刊新文章揭示脂滴生长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揭示了一种脂滴生长形成的新机制,相关论文“Perilipin1 promotes unilocular lipid droplet formation through the activation of Fsp27 in adipocytes”发表在3月12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李蓬(Peng Li)。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973蛋白质计划首席科学家。其主要从事细胞程序死亡机制及代谢性疾病如
-
华东师范大学最新文章构建药物筛选模型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建立了一种快速且高效地分析线粒体膜电位的高通量筛选模型,通过对线粒体染料JC-1浓度及孵育时间,待筛选化合物
-
张启发院士组PLoS解析表观遗传调控
生物通报道: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巴黎第十一大学,清华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a Histone H3 Lysine 4 Demethylase Required for Stem Elongation in Rice”的文章,通过分析一种关键的去甲基化酶的核心催化结构,为解析H3K4去甲基化作用机制提供了结构基础,将有助于进一步分析植物茎生长的去甲基化作用机理。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LoS Genetic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华中农业大学的张启发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的娄智勇副教授,以及巴黎第十一大学的Zhou Dao-Xiu教授。张启发教授在去年曾
-
中科院、华大基因Nature子刊测序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亚利桑那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完成了对短花药野生稻(Oryza brachyantha)的全基因组测序,并揭示出了稻属基因组进化的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3月12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陈明生(Mingsheng Chen)研究员、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王俊(Jun Wang)教授和亚利桑那大学的Rod A. Wing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以全面测序模式生物基因组为基础的比较基因组学获得了一些关于基因和基因组进化的认识。在植物中,全基因组复制、转
-
肿瘤抑制蛋白ARF调控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缅/梅一德教授研究组揭示了肿瘤重要抑癌蛋白ARF在体内被调控的一种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Siva1 inhibits p53 function by acting as an ARF E3 ubiquitin ligase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杂志上。 ARF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为重要的肿瘤抑制因子之一,它在近50%的肿瘤中发生缺失或突变。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如细胞增殖、细胞衰老、细胞周期阻滞,ARF都参与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人们对于ARF蛋白水平如何被调控的分子机制一直不是很清楚。 吴缅教授先前发
-
华大基因与英国携手应对粮食安全挑战
广州日报讯 (记者阮晓光 通讯员张钫、刘佳)昨日,华大基因与英国基因组分析中心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并宣布双方将加强科研合作关系,巩固彼此的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实力。华大基因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合作将有助于与粮食安全、能源及健康领域相关的重点研究的发展。记者了解到,此次合作所关注的作物基因组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双方已经开展了一些重要农作物物种研究,其中包括小麦、大麦和水稻。最新的测序技术及新的计算方案,例如与优良性状相关的等位基因快速鉴定,将有助于解决农作物改良及粮食安全等挑战。与此同时,来自英国基因组分析中心与华大基因的科学家们还将联合探索基因组学在诊断领域的应用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n
-
基于四氢异喹啉骨架药物结构优化研究获进展
3月7日至8日,美国化学会知名期刊《化学评论》(Chemical Reviews)和《药物化学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在线刊登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新药研发团队围绕四氢异喹啉这一优势骨架进行药物研发所取得的进展。 四氢异喹啉,尤其是其构型受限的多环衍生物(如阿朴吗啡等)是多巴胺受体最经典的激动剂骨架。近年来,张翱研究员课题组与神经药理镇学初研究员课题组合作,通过对四氢异喹啉多环骨架进行合理的环系增减和官能团跃迁,发现在四氢异喹啉多环骨架中存在一个5-羟色胺1A受体结合区域(J. Med. Chem. 2010, 53, 1319-28),
来源: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13-03-14
-
Science专访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新晋主任(上)
生物通报道 上个月,杨卫(Yang Wei)接任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主任一职。近日杨卫接受了顶级科学期刊《科学》(Science)在其就任后的首次采访。在采访中,他向Science谈及了关于改善NSFC经费管理,加强学术诚信,以及铲除不端行为方面的计划。3月11日,Science杂志以“New Head of China's NSF Speaks Out”为题报道了专访的内容:问:在你的前任、生物学家陈宜瑜(Chen Yiyu)的9年任期内,NSFC的预算提高了近7倍。你打算如何说服中央政府以这种水平继续增加资金投入?杨:我们预计未来5年预算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尽
-
Science专访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新晋主任(下)
生物通报道 上个月,杨卫(Yang Wei)接任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主任一职。近日杨卫接受了顶级科学期刊《科学》(Science)在其就任后的首次采访。在采访中,他向Science谈及了关于改善NSFC经费管理,加强学术诚信,以及铲除不端行为方面的计划。3月11日,Science杂志以“New Head of China's NSF Speaks Out”为题报道了专访的内容:上接:Science专访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新晋主任(上) 第三类是项目管理者选择评审者,以支持与他们有良好关系的申请人。一些评审人以严厉著称,而一些则相对温和。项目管理者有可能会为他们
-
扬州大学重点实验室:水稻突变型遗传分析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来自扬州大学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盐城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经60Co-γ射线辐射粳稻品种台北309的后代中分离获得一个三角颖突变体tri1(tri
-
短花药野生稻基因组研究成果揭示稻属基因组进化机制
2013年3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及亚利桑那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的短花药野生稻(Oryza. brachyantha)基因组学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本研究为稻属的比较、进化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稻属含有两个栽培稻和20多个野生稻,而野生稻蕴含着宝贵的基因资源。短花药野生稻是稻属中与水稻亲缘关系较远的一类野生稻,具有对多种水稻病原菌和一些非生物胁迫较好的抗性。同时,短花药野生稻具有稻属最小的基因组,结合其在进化树中的特殊位置,可能保持着较为接近稻属祖先基因组的状态。因此
-
中国“前孵化器”获《自然》子刊好评
记者从华南理工大学获悉,近日,生物技术领域顶级刊物《自然—生物技术》的年度特辑发表了题为《中国生物制药产业集群》的专题文章。 文章高度评价了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和华南理工大学创办的创新医药“前孵化器”。文章写道:如何跨越科研成果和风险投资之间的“一厘米”障碍,一直是困扰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难题。最近,在中国广东首创的“前孵化器”新机制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据了解,“前孵化器”由国家“****”专家、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谭文提出和设计。他告诉记者:高校“前孵化器”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从思路到专利,从人才到团队,从技术到产品的多元培育与转化。“前孵化器”结合中国实际,开发及整合现有资源,通过
-
中美科学家解析出首个B型G蛋白偶联受体
文汇报讯 (记者许琦敏)中美科学家联手,成功解析了世界上首个B型G蛋白偶联受体,有望为2型糖尿病等多种代谢疾病带来更多新药物。这是昨天记者从2013年皇后镇分子生物学(上海)会议上获得的信息。 皇后镇会议是国际分子生物学界的一个品牌会议。今年第一次在上海举行,共有来自英、美、韩、新西兰、中国等国的20多位该领域顶级科学家在大会上作报告。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所长、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教授雷蒙德·斯蒂文斯在作报告时透露了这一重大进展。目前,他们的论文已投送国际学术期刊。 G蛋白偶联受体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目前研究主流集中在它的A型受体,被人们称为细胞的“感官之门”,已被解析了20多个。去年
-
脊索液泡有助形成直的脊柱
海鞘、鱼和哺乳动物长得并不像,但若只看它们的胚胎,可能人们并不能区分出来。除了其他相似之处,它们都会有一条从头延伸到尾的管状结构——脊索——起着骨干支撑的作用,之后会被长出来的脊柱所代替。 脊索中心处有一些不寻常的细胞,其中充满着被称之为液泡的大个泡状结构。几十年来科学家都对这一构成感到困惑。 通过拍摄活着的斑马鱼胚胎影像,研究人员目前可以展示这些脊索液泡是怎样由小泡开始融合并最终膨胀到充满整个细胞的。若由于遗传原因,液泡没有形成,就会产生侏儒胚胎,最终会长出弯的脊柱,这和人类的脊柱侧凸是一样的。 脊柱侧凸是一种由未知原因引起的脊柱畸形,2%的成年人会出现该情况。
-
生物法制造β-胡萝卜素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构建大肠杆菌细胞工厂生产β-胡萝卜素方面取得进展,该成果已达到了大肠杆菌发酵生产β-胡萝卜素的国际最高水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代谢工程》(Metabolic Engineering)。 β-胡萝卜素是一种典型的四萜化合物,在医药、营养品、化妆品以及食品领域具有重要用途,每年全球市场需求有1000吨左右。目前β-胡萝卜素的生产主要有化学合成和微生物发酵两种方法。虽然化学合成法目前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但微生物发酵法具有原料可再生、生产方式绿色清洁等特点,具有很好的产业化生产前景。 天津工生所通过对目标微生物(大肠杆菌)MEP、β-胡萝卜素合成、三
来源: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时间:2013-03-13
-
武汉大学Hepatology揭示代谢调控因子
生物通报道 来自武汉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小鼠实验中证实,干扰素调节因子9(IRF9)起保护预防肝脏胰岛素耐受及脂肪变性的作用。相关研究论文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接受并在线发布。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李红良(Hongliang Li)教授。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特别是在心脏疾病包括心肌肥厚、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及心衰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篇,发表论文在SCI源杂志总引用次数>260次。肥胖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一种流行病,随着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
创新参选:方便便捷的培养基配制容器
“赛默飞之生物通2012实验室创新技术大奖”评选活动开展以来,生物通已经陆陆续续收到不少项目,这些项目中有的能减少实验步骤,有的能降低实验成本,还有一些改进了实验设备,让我们的实验过程更加轻松。 生物通将会陆续公布一些项目,以便大家分享这些创新技术。同时为了感谢这些分享实验技巧的参选者,生物通也准备了一些精美礼品寄出,以飨读者。参选项目:方便便捷的培养基配制容器背景:通常细胞培养所用培养基是配制在玻璃蓝盖瓶中。而用于细胞培养的玻璃器皿为了保证无毒和无菌处理程序非常繁琐:自来水冲洗―>烘干―>泡酸―>自来水洗20-30遍―>单蒸水洗10遍―>双蒸水洗3遍―>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