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国在云贵高原发现距今2.3亿年前的"鳄远亲"

    新华网杭州9月10日电(记者冯源)在距今2.3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如今的云贵高原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海中的岛屿上生活着一种食肉的爬行动物。经过中国科学家一年来的研究,它逐渐向世人现出真容,并得名“富源滇东鳄”。不过,它虽然以“鳄”命名,但只是现代鳄的远房亲戚,不是直系祖先。今年9月出版的美国《古脊椎动物学杂志》刊登了关于这种古代爬行动物的论文。论文作者之一、浙江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赵丽君介绍说,该馆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课题组2010年在云贵交界的云南省富源县,从在距今2.3亿年前的中三叠世拉丁期地层里发现了陆生初龙类化石。经过长达一年的修理后,这种陆生初龙被鉴定为初龙类的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2-09-12

  • 慢性感染成我国癌症的首要病因

    本报讯  (记者王  丹)我国最新癌症危险因素的归因风险分析报告显示,在我国总体癌症死亡中,近60%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显著高于全球35%的平均水平。其中,慢性感染是导致癌症发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 该报告日前发表在国际肿瘤学顶级杂志《肿瘤学年鉴》上。在9月8日于北京举行的第七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上,该研究项目负责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乔友林教授首次公开对此报告进行了解读。乔友林说,该报告首次系统评价了我国人群环境和行为危险因素对癌症发病和死亡的影响。 该研究显示,我国总体癌症死亡中的57.4%,是可预防和避免的(男性为65.9%,女性为42.8%),而该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2-09-12

  • 分子逻辑门生物传感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曾令文研究组模拟电子逻辑门运算机理,利用ATP和凝血酶为两种输入信号,依赖核酸适体作为分子识别元件,试纸条检测卡是否出T线为输出信号(有T线说明是阳性结果,有输出信号;没有T线说明是阴性结果,没有输出信号),成功构建了基于核酸适体-靶分子自组装生物分子逻辑门,用于小分子和蛋白的智能化快速检测。 组装的分子逻辑门可用于现场ATP或凝血酶的快速智能化分析,该装置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可便携式使用。相关成果于发表在Anal. Chem.(2012, 84 (15), pp 6321–6325)上。 该项目得到国家重大专项(2008ZX10004-0

    来源: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12-09-12

  • 中国医学科学院Nature Genetics揭示食管癌易感基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10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别了多个全新的中国人群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易感位点,并分析了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关研究论文于9月9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的林东昕教授是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他曾系统地研究了致癌物代谢、DNA修复、细胞周期和凋亡控制、肿瘤免疫等系统的基因遗传变异与肺癌、食管癌、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常见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在癌症研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9-11

  • 南京大学杰青发Nature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食品药品检验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Naphthol radical couplings determin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enantiomeric excess of dalesconols in Daldinia eschscholzii”的文章,揭示了特境微生物-螳螂共生菌Daldinia eschscholzii的几种炭壳菌聚酮的特殊结构来源,以及构象机理,这将有助于促进免疫抑制聚酮化合物等的人工合成。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京大学医学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9-11

  • 陈赛娟院士Blood概述白血病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的陈赛娟院士在权威杂志《血液》(Blood)上发表了一篇题为“Mutation associations in RA-defiant APL”的文章,概述了爱因斯坦医学的Gallagher等人获得的一项关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新研究发现。陈赛娟院士1989年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曾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变异型染色体易位t(11;17)并克隆了受累的PLZF基因,近年来又在APL等多种白血病基因产物靶向治疗方面获得新的突破,使APL有可能成为可治愈的白血病,为其他类型的白血病或肿瘤治疗提供成功的典范。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9-11

  • 浙大李兰娟院士Hepatology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部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通过模型猪证实直接门静脉内移植人类骨髓间充质细胞可以阻止猪暴发性肝衰竭导致的死亡。相关论文发布在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我国著名的传染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其作为中国人工肝的开拓者,曾创建了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在肝病微生态和感染微生态领域开展了创新性研究。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暴发性肝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9-11

  • 淋巴瘤规范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

    本报讯  (记者李天舒)9月8日,在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第九届“世界淋巴瘤宣传日”新闻发布会上,有关专家指出,我国淋巴瘤发病率增长很快,但淋巴瘤并不是绝症,治疗上“有据可循”。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姜文奇教授介绍,淋巴瘤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我国淋巴瘤患者的80%以上。目前,淋巴瘤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发病率平均增加4%。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淋巴瘤患者发病率在男性十大高发肿瘤中已上升至第9位,在女性中则上升到第11位,2011年全国淋巴瘤发病率已达到6.43/10万。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石远凯教授指出,医学研究

    来源:健康网

    时间:2012-09-11

  • 新型重组人生长激素缓释微囊研发成功

    本报讯(记者闫洁)记者近日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研究员马光辉领导的团队开发出了一种粒径均一的重组人生长激素缓释微囊。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分子制药学》上。 据了解,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矮小症、严重烧伤、艾滋病患者的脂肪代谢障碍等多种疾病。但rhGH的半衰期短,必须频繁注射才能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这造成患者顺应性差。 针对此问题,科学家们对rhGH缓释微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普遍存在微囊粒径不均一、无法持续释放、药物稳定性差等问题。同时,传统的疏水材料微囊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酸性产物,会造成注射部位发生炎症,引起严重的副反应。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rh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09-11

  • 中科院最新Cell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康涅狄格大学健康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Long Noncoding RNAs with snoRNA Ends”的文章,发现了一类新型长非编码RNA:sno-lncRNAs,并指出这种长非编码RNA与一种称为Prader-Willi综合征的罕见疾病密切相关。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陈玲玲研究员,以及康涅狄格大学Gordon G. Carmichael,其中陈玲玲研究员主要从事RNA编辑和长非编码RNA对基因表达调控和干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研究。现任上海生命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9-10

  • 复旦大学Hepatology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田聆课题组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发表了题为“MicroRNA-7 inhibits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by targeting the phosphoinositide 3-kinase/Akt pathway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论文,在肝癌中证实MicroRNA-7通过靶向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了肿瘤生长和转移。肝细胞癌(HCC)因恶性程度高,被称为癌中之王。在世界范围内肿瘤相关性死亡因素中排名第三,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9-10

  • 哈佛大学公开调查史上最大作弊案

    8月末,世界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哈佛大学曝出一桩学术诚信丑闻。在该校的一门春季课程中,近一半上课学生涉嫌期末考试作弊。125名学生涉嫌“抄袭答案与不正当合作”8月30日,哈佛大学本科教务主任杰·哈里斯(Jay Harris)向全体学生致信称,哈佛大学管理委员会正对一门春季课程进行调查,超过125名学生涉嫌在该课程的期末考试中结组合作与共享答案。与此同时,哈佛大学官方发布公告确认该项学术作弊事故,但校方拒绝透露相关课程名称与学生情况,称“联邦隐私权法禁止学校公布相关学生姓名”。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Drew Faust)接受学校官方报纸《哈佛大学报》(Harvard Gazette)采访时表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2-09-10

  • 古脊椎所研究表明周口店直立人可能是一个相对隔离的群体

    北京周口店第1地点曾先后发现比较完整的直立人头盖骨5具,即3号、5号、10号、11号和12号头骨;另有2号头骨,较不完整。此外,还有直立人头骨断片、下颌骨、牙齿、肢骨断块等化石材料。这些材料共代表40多个个体。出土化石的地层年代从最古老的3号头骨到最晚的5号头骨跨越约30万年,早晚期化石代表形态特征的差别一直受到颇多关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武、张银运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邢松采用三维结构重叠和精确测量数据的方式,对比研究了周口店第一地点晚期代表周口店直立人5号头骨(ZKD5)相对于早期代表3号头骨(ZKD3)的形态特征演化变化,并与南京直立人1和2号(NJ)头骨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

    来源: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时间:2012-09-10

  • 新型生物传感器可用于疾病检测诊断

    记者近日从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获悉,该院曾令文研究组成功开发出一种基于核酸等温链置换反应技术、T4连接酶反应与胶体金技术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的生物传感器。 该生物传感器可用于检测/诊断由单核苷酸多态性引起的遗传病、耐药性病原微生物、肿瘤等疾病易感基因。 据介绍,该生物传感器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简单,无须复杂的检测仪器,仅需室温反应;二是高灵敏度,单次反应可检测约6个核酸分子;三是高特异性,可区分单碱基突变。同时,该生物传感器克服了传统检测方法操作技术复杂、耗时长、需要特殊仪器等缺陷。 据悉,上述研究得到国家重大专项经费资助。相关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期刊《化学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09-10

  • 施一公最新Cell Re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清华大学生科院与医学院,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以及美国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ecognition of methylated DNA by TAL effectors”的文章,指出利用一种特殊的效应蛋白,能找到甲基化的DNA,从而提供了一种分析基因编辑的强有力工具,相关成果公布在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版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清华大学生科院院长施一公教授,以及颜宁教授,第一作者为“清华、北大、NIBS三校联合培养项目”的二年级研究生邓东,以及印平(Ping Yin,音译)。TALE (Transcription Activator Like Effec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9-07

  • 兰大基因组研究获Nature子刊封面,F1000联合推荐

    生物通报道:来自兰州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及美韩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数据,研究了牦牛适应高原的遗传学机制,这一相关成果作为当期Nature Genetics杂志封面三大重要成果予以推荐,并且这一成果一经公布后就受到了广泛关注,首先是Science杂志在同一时刻以“What gets yak high”为题进行了在线评论,其后Faculty1000也在基因组研究热点文章中进行了推荐。牦牛是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优势家畜种,对高海拔地区严寒、缺氧、缺草等恶劣条件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为高原地区的游牧民提供了吃、住、行等基本生存保证, 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社会、经济地位。在这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9-07

  • 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获新进展

    本报讯(记者黄辛)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蓝乐夫课题组、蒋华良课题组与芝加哥大学何川教授课题组等合作,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及耐药性的调节机制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重要的院内感染细菌。抗生素的使用以及滥用催生并富集了耐药性菌株,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感染已成为最难解决的感染性疾患。目前,细菌毒力因子的表达调控正在成为病原细菌学研究的热点,研究的深入将会给新型的抗细菌感染策略——抗毒力治疗(Anti-virulence therapies)提供理论基础和切入点。 研究发现,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毒力调节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09-07

  • 王鹏教授课题组成果刊发于《自然-化学生物学》

     近日,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糖基转移酶的高通量筛选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研究进展,其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生物学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杂志《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南开大学王鹏教授和美国西北大学的Mrksich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据课题组介绍,糖基转移酶是细胞用于合成含糖分子的关键酶类,其作用是在糖基“供体”和“受体”分子之间形成特异的糖苷键。在体外,糖基转移酶已被广泛用于合成新型的生物活性糖分子。大量糖基转移酶的鉴定(即确定其“供体”和“受体”的特异性),是深入研究这些糖相关生物过程以及合成多种多样的生物活性寡糖的关键。伴随

    来源:南开新闻网

    时间:2012-09-07

  • 武汉大学教授PNAS指出另一研究的错误

    生物通报道:来自武汉大学生科院的赵华斌教授,与密歇根大学的张建志教授发表了评论性文章:“Mismatches between feeding ecology and taste receptor evolution: An inconvenient truth ”,就甜觉受体假基因的一篇相关研究作出了评论,指出这项研究结论缺乏充足证据。相关文章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原论文“Major taste loss in carnivorous mammals”在8种只吃肉或只吃鱼的食肉动物身上发现了功能失调的甜味受体基因,认为味觉受体功能的丧失可能普遍存在于食肉动物中间。哺乳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9-06

  • 上海生科院9月连发三篇文章解析分子机制

    生物通报道: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也就是上海生科院,包含多个研究方向的科研机构,是国内生命科学研究的“巨鳄”,近期这一机构接连发表三项研究成果,分别涉及泛素连接酶Cbl在胰岛素生成中的调控作用,昆虫对农药耐受性,植物再生过程中的表观信息重编程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第一篇“Gossypol-enhanced P450 gene pool contributes to cotton bollworm tolerance to a pyrethroid insecticide”文章中,研究人员阐述了昆虫利用宿主植物次生代谢物增强自身解毒酶活力,从而提高对包括农药等其他有毒物质的耐受性,揭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9-06


页次:1494/2128  共42550篇文章  
分页:[<<][1491][1492][1493][1494][1495][1496][1497][1498][1499][150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