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药性研究有进展

    经过长达6年的科研攻关,近日,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科技创新团队在实验室内成功诱导出日本血吸虫吡喹酮。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上。据介绍,这一研究成果为我国吡喹酮敏感性的检测及揭示吡喹酮抗血吸虫作用机制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吡喹酮是当前用于人体血吸虫病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1990年英国学者在实验室内诱导出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药性,而后在非洲血吸虫病流行区现场先后发现吡喹酮治疗曼氏和埃及血吸虫病失败或敏感性下降的现象。作为当前日本血吸虫病病原治疗的唯一药物,日本血吸虫吡喹酮的抗药性引发了广泛关注。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科技人员在该所副所长梁幼生研究员的带领下,应用日本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2-05-10

  • 研究发现肝细胞铁外排通路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所王福俤研究组发现,当生命体缺铁时,健康肠道中的“铁泵蛋白”会加紧工作,从食物中吸收更多的铁。该研究揭示了铁泵蛋白Fpn 1在肝实质细胞铁外排、铁动员及维持机体铁稳态中的重要功能及机制,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肝脏病学》(HEPATOLOGY )。 据介绍,铁作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其稳态代谢维持需要多器官、多基因的精细调控。虽然肝脏在铁代谢中具有关键作用,但肝细胞铁外排通路及肝细胞铁外排与巨噬细胞铁再循环间的复杂调控网络尚不清晰。 论文第一作者、博士生张竹珍等在王福俤的指导下,把小鼠肝脏(储存铁的器官)、巨噬细胞(回收铁元素的重要角色)上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05-10

  • 视黄醇类物质转运蛋白结合机制差异研究获进展

    在进化过程中,相似的蛋白结构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结合相同的配体。类维生素A转运蛋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他们结合相似的配体(视黄醇,视黄酸),配体的结合机制却差别很大:在同一个家族和细胞位置的蛋白中配体结合方向相同;不同家族和细胞位置蛋白中配体结合方向相反。 在FABP家族中,CRBPs和CRABPs的配体都是β紫罗酮环指向转脂蛋白疏水桶的内部,而不饱和脂肪酸链指向溶液的方向。而在RBP家族RBP和ERABP蛋白中,配体方向刚好相反。结构比对和序列比对发现,每个蛋白的配体连接位点非常保守。但是不同蛋白间配体结合位置发生了改变,并且和配体连接的氨基酸在不同蛋白中都不保守。 

    来源: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时间:2012-05-10

  • 童坦君院士:衰老研究肩负社会责任

    “如果钟表坏了,想自己修理,你一定得事先了解它是怎么运行的,才可能把它修好。如果连钟表基本运行规律都不知道的话,恐怕很难修好。即便是修好了这里,又会在那里出现问题。” 中科院院士童坦君用这样一则形象的比喻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了衰老机制研究的意义。“很多人老了都会得老年病,如果仅从老年病入手来研究老年病,就会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困局。而真正研究老年病,还是应该从衰老机制研究做起,首先要弄清楚人为什么会衰老。” 所谓的衰老又称老化,通常是指生物发育成熟后,机体随年龄的增长而出现机能减退,内环境稳定能力与应激能力下降,结构、组分逐步退行性变等不可逆转的现象。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2-05-10

  • 北大尚永丰院士最新JBC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RNA processing and modification protein, carbon catabolite repression 4, arrests the cell cycle through a p21-dependent and p53-independent pathway”的文章,阐述了一种新发现碳分解代谢物阻遏CCR4家族成员:Ccr4d的生物功能和作用机制,并指出了这种分子在癌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相关成果公布在JBC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北京大学医学院尚永丰教授,尚永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09

  • Cell Stem Cell两篇中国高校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Cell Stem Cell》杂志是2007年Cell出版社新增两名新成员之一(另外一个杂志是Cell Host & Microbe),这一杂志内容涵盖了从最基本的细胞和发育机制到医疗软件临床应用等整个干细胞生物学研究内容,特别关注胚胎干细胞、组织特异性和癌症干细胞的最新成果。近期来自南京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两个研究小组分别与国外的研究团队合作,在这一期刊上发表了干细胞研究的最新成果。在第一篇“The PSA /lo Prostate Cancer Cell Population Harbors Self-Renewing Long-Term Tumor-Propag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09

  • 研究发现剧毒植物钩吻免疫抑制活性成分

    钩吻(Gelsemium elegans)又名断肠草,是著名的剧毒植物,每年均有因误食而中毒死亡的悲剧发生。中医根据“以毒攻毒”的理论用其治疗恶性肿瘤,但由于毒性大,在肿瘤治疗中未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多年的药物化学研究也未找到其治疗恶性肿瘤的科学依据。 云南南部许多地区有用钩吻治疗类风湿的传统。研究表明,类风湿为免疫性疾病,是由于体内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活跃所致。现代临床上主要用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效果显著。而免疫抑制类药物是目前用于治疗人体器官移植中排异反应的重要药物。没有免疫抑制类药物,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人体器官移植。传统上用于治疗类风湿的钩吻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可否从传统治疗类风湿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2-05-09

  • 南京医科大学教授沈洪兵:基因辨癌

    ■中国科学报记者 张双虎 前段时间,《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连续在线发表了南京医科大学教授沈洪兵团队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方法,在胃癌和肺癌易感基因研究方面获得的两项成果。这是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863”重大专项课题资助下,我国科学家在癌症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 谁易患癌 胃癌和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环境暴露如吸烟、饮酒等行为是这些恶性肿瘤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80%以上的肺癌可以归咎为烟草暴露,但仅有不到20%的吸烟者会发生肺癌。这说明在同等环境暴露下,具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2-05-09

  • 《泌尿外科》杂志收录北大医院青年学者高难度手术病例

     日前,从国际泌尿外科协会官方期刊、金牌杂志(Gold Journal)《泌尿外科》(Urology)(SCI收录,IF:2.334)编辑部传来消息,以北大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张骞副教授为通讯作者、徐奔硕士为第一作者的两篇论文“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继发于肾素瘤的儿童高血压”、“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中央型后肾腺瘤”正式被该刊录用,分别收录在病例报告及临床图片板块。  2011年12月张骞收治了一名不明原因血压升高的患者。患者为一名15岁的高中女生,近期出现不明原因的血压升高,服用降压药完全无效,就诊多家医院均束手无策,患者父母万分忧虑。通过全面的检查,张教授在患者腹部CT中发现左肾下极一个实性肿

    来源:北大医院

    时间:2012-05-09

  • 病毒转录态原子模型研究获新进展

    4月6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平研究组和孙飞研究组合作的题为“Cryo-EM structure of a transcribing cypoviru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用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方法,首次解析了处于转录过程中的双链RNA病毒的近原子分辨率(4.1 Å)三维结构,并构建了该病毒转录态的全氨基酸原子结构模型。这是朱平、孙飞和程凌鹏等人继去年在PNAS上发表“Atomic model of a cypovirus built from cryo-EM structure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mech

    来源: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

    时间:2012-05-09

  • 骨髓增殖性肿瘤研究获新进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研究室朱平教授、博士后陈艳与华大基因公司侯勇等合作,在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研究首次通过对血液肿瘤患者骨髓的单细胞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探索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细胞演化和恶性进展规律,相关论文近日在国际著名杂志《细胞》上在线发表。 朱平介绍,骨髓增殖性肿瘤是一种临床表现相当隐匿的疾病,主要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分别由于红细胞、血小板或者纤维细胞过度增生造成。大量生长的恶性细胞往往会堵塞小血管,造成脑血管栓塞、心肌梗死等致命疾病。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诊断手段,临床往往容易误诊为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 该研究课题组创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2-05-09

  • 山东大学泰山学者Nature子刊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和山东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Activation of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α2 by nicotine instigates formation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in mice in vivo”的论文,解析了吸烟与腹主动脉瘤(AAA)之间的因果联系和分子机制。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终身教授、山东大学“泰山学者”特聘专家邹明辉(Ming-Hui Zou)。邹明辉教授主要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08

  • 裴端卿Nature Methods:悬浮培养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裴端卿教授在iPS研究领域成果颇丰,近期他在Nature旗下重要方法学子刊:Nature Methods上发表题为“Reprogramming in suspension”点评文章,介绍了有关诱导多能干细胞(iPS)培养和维持方面的最新进展,如果从事这方面研究的读者,不可错过。小鼠和人类体细胞可以通过几种转录因子进行诱导重编程,这一突破能获得个体特异性iPS细胞,为科学研究,以及未来细胞替代治疗提出了更多的可能。目前iPS细胞培育和维持主要是通过静态培养皿贴壁培养,而近期两个研究小组分别利用小鼠iPS细胞,证明可以在搅拌悬浮培养液(stirred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08

  • 董晨教授PLoS解析癌症分子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Protective Role by Interleukin-17F in Colon Tumorigenesis”的文章,解析了特征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家族成员——IL-17F,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影响及其中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PLoS On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华人科学家董晨教授,以及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童攒博士,其中董晨教授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其实验室是最早发现Th17细胞特性的实验室之一。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对Th17的了解还是不十分深入。现在掌握比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08

  • 研究发现T淋巴细胞重要功能基因

    T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鲁林荣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近日在T淋巴细胞中发现并命名一个名叫Tespa1的新基因,并阐释了其作用机制。 相关论文“Tespa1 is involved in late thymocyte development through regulation of the TCR-mediated signaling”5月6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自然—免疫学》上,第一作者为浙大医学院副教授王迪和博士生郑明珠,浙大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和基础系PMCB团队PI鲁林荣为通讯作者。 人体免疫系统依赖各种高

    来源:浙江大学

    时间:2012-05-08

  • 香港中文大学研制“脑—机接口”系统

      一条消息惹人关注——香港特区政府日前宣布:香港中文大学成功研制出将脑电波转换成繁体中文的 “脑—机接口”系统。   心想“字”成?据介绍,该系统可令严重瘫痪的病人重拾表达能力,目前研究项目已列入特区政府信息科技总监办公室《无障碍辅助科技研发基金》的9个资助项目。   如此神奇,那岂非“读心术”?和霍金的设备,又有什么异同?   人们纷纷议论、猜测,饶有兴趣,而又疑问多多。   记者追访,发现这一技术,国内外早有研究。而一项更为创新的相关基础研究,在追访过程中浮出水面。   今年2月,同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心理学系助理教授张学新,与其研究团队证明“人脑存在特有脑电波N200,只在阅读汉字时出现”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12-05-08

  • 浙大Nature子刊揭示T细胞发育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在T细胞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的新基因Tespa1,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相关研究论文发布在国际免疫学权威期刊《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的鲁林荣教授,其早年师从中科院院士刘新垣。后赴麻省理工学院健康科学与技术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开始在Dana-Farber肿瘤研究所跟随美国科学院院士Harvey Cantor从事免疫学研究工作。2008年7月受聘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任免疫学研究所任教授。论文的第一作者为王迪副教授和博士生郑明珠。人体免疫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07

  • 北生所973项目最新文章解析DNA甲基化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IDN2 and Its Paralogs Form a Complex Required for RNA-Directed DNA Methylation”的文章,报道了拟南芥RNA介导DNA甲基化途径中的一个蛋白复合体和它作用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PLoS Genetic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何新建博士,第一作者是博士后张翠军博士,参与这一研究的还包括技术员宁永强、张素维、陈庆、邵常荣、郭艳武和周进兴以及蛋白质中心的陈涉博士和李琳。这项研究由科技部973项目和北京市科委资助,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可转座元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07

  • 清华大学5月连发Nature,Science文章

    生物通报道:清华大学是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府,近年来其生命科学学院发展迅速,2009年以来,生科院独立实验室负责人已在《细胞》《自然》《科学》等三种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涵盖了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多个主流学科,受到多方的关注。今年刚刚进入五月,这一高校又接连在Nature,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公布最新重要成果。Function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cetylation in autophagy regulation来自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的俞立教授课题组发表文章,报道了组蛋白乙酰化酶Esa1以及去乙酰化酶Rpd3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5-07

  • 前列腺癌治疗研究获进展

    4月11日,国际学术期刊Plos On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刘新垣院士研究组关于“靶向前列腺癌的基因-病毒特异性治疗”(Cancer Targeting-Gene-ViroTherapy specific for Prostate Cancer, CTGVT-PCa)策略的最新研究成果。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最重要的一种,据估计,2010年美国有191533例前列腺癌新发病例和26329例死亡病例,超过肺癌,居男性癌症之首。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较欧美国家低,但最近趋势也较严重,应该深切关注。 丁苗同学的研究是对原来CTGVT的一种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

    时间:2012-05-07


页次:1503/2109  共42178篇文章  
分页:[<<][1501][1502][1503][1504][1505][1506][1507][1508][1509][151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