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传所储成才《Plant Cell》发表植物生理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2014年11月4日,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爱荷华州立大学、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植物学研究领域著名期刊《Plant Cell》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题为“Brassinosteroid Regulates Cell Elongation by Modulating Gibberellin Metabolism in Rice”,这项研究结果揭示了BR和GA根据组织和激素水平而相互作用的一个以前未知的新机制,这大大推进了我们对于作物植物中激素作用的理解,似乎与拟南芥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的进一步应用以及未来的生物技术育种,
-
清华大学颜宁教授Cell Res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从低等微生物到高等动物(比如人类),葡萄糖代谢在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糖类无法自由通过由膦脂双分子层组成的膜结构,需要借助膜上的糖转运蛋白。SWEET是一类新发现的糖转运蛋白,广泛存在于植物、线虫和哺乳动物中。SWEET能选择性的转运单糖和二糖,帮助它们跨越细胞膜和细胞内的膜结构,参与基本的生理过程。目前人们对植物SWEET的功能比较了解,举例来说,拟南芥的AtS-WEET1/4/5/7/8/13介导葡萄糖流出,AtS-WEET11/12作为蔗糖转运子,AtSWEET17则负责转运果糖。这些SWEET蛋白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非常重要,有些病原体或共生体会劫
-
天津医科大学Cancer Res解析“癌中之王”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LASP1作为HIF-1α的靶基因在胰腺癌的转移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11月10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郝继辉(Jihui Hao)教授。其以胰腺癌局部微环境及免疫调节机制为基础研究方向,临床方面倡导以转化医学为基础的胰腺肿瘤个体化治疗,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国际著名期刊收录(延伸阅读:天津医科大学Cancer Res发表癌症新文章 )。胰腺癌是恶性度高、预后差的一种肿瘤,患者的
-
罕见病系列报道:单基因遗传病基因检测
编者按:2014年11月,第二届国际罕见病研究联盟会议在深圳举办,此次会议在国际罕见病研究联盟、华大基因、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中国稀有病联盟、中国罕见病发展中心及国家基因库和中华医学会的参与和支持下,创下了罕见病会议史上规模最大、参会人员最多、演讲人员水平最高的会议纪录。一对小夫妻高兴的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小生命,在妻子怀孕12周的时候去医院产检,结果意外的发现自己携带了1个苯丙酮尿症的基因PAH的致病突变(p.Arg53His,杂合),但是她与她丈夫都没有家族史和不良妊娠史,那到底胎儿健不健康呢?之后丈夫也进行了基因检测,发现其PAH基因上携带了1个致病突变(p.Phe392IIe,杂合
-
中科院周兆才研究组JBC发表激酶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生发中心的激酶OSR1(oxidative stress-responsive 1)是SLK(STE20-like)激酶家族的成员。OSR1被WNK激酶活化之后,能使偶联阳离子的氯离子共转运蛋白磷酸化,由此调节哺乳动物细胞的离子内稳态和细胞体积。不过,由于OSR1的基础活性很低,人们并不清楚OSR1的具体活化机制。日前,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itry杂志上发表文章,解析了OSR1活化的具体调控机制。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生化与细胞所的周兆才研究员。研究人员在结构和生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双重锁”模型。研究显示
-
宏基因组及宏转录组测序揭示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生态学作用
中山大学与千年基因合作应用宏基因组及宏转录组测序对极端环境酸性矿山废水(Acid mine drainage, AMD)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研究,相关成果于11月7日发表于The ISME Journal杂志。本研究是继2012年11月发表于The ISME Journal杂志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成果后,中山大学与千年基因合作在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中取得的进一步成果。在前期的研究中,研究者应用454平台对59个理化差异较大的AMD样本进行16S rRNA测序,测序结果结合理化因素的分析首次揭示了环境因素的变化是极端生境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的主导因素,其中pH影响最为显著。16S rRNA测序只能
-
北京大学最新Nature文章
2014年11月5日,Nature(《自然》)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江大勇教授国际合作研究团队以“A basal ichthyosauriform with a short snout from the Lower Triassic of China”(《中国下三叠统一短吻原始鱼龙》)为题的学术论文。这是自2005年12月National Geographic(《美国国家地理》)在“Sea Monsters”专辑中报道该团队的发现、2010年11月26日Science(《科学》)以“Excavation Yields Tantalizing Hints
-
复旦大学发表Nature表观遗传学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出了,从头甲基化转移酶DNMT3A自抑制以及组蛋白H3诱导DNMT3A激活的机制。研究结果发表在11月10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科院的徐彦辉(Yanhui Xu)教授,其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2008年在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组建结构生物学实验室。研究方向为染色质组装和修饰的调控机制、肿瘤发生信号转导通路、药物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和筛选(延伸阅读:复旦大学最新Cell文章 )。DNA甲基化修饰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能通过影响染色质结构,DNA构象、稳定性以及与蛋白质
-
中国学者Nature子刊揭示老药新用途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α1受体阻滞剂特拉唑嗪(terazosin,TZ)可激活Pgk1和Hsp90来提高抗压能力。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11月10日的《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首都医科大学的刘磊(Lei Liu)教授、北京大学的李笑宇(Xiaoyu Li)研究员,以及任职于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和哈佛医学院的王家槐(Jia-huai W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随着新药研发投入持续增高、上市风险越来越大以及市场竞争加剧,新药研发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成功
-
王擎:“魔咒”心脏病-从基因到疾病诊断与治疗
编者按:2014年11月,第二届国际罕见病研究联盟会议在深圳举办,此次会议在国际罕见病研究联盟、华大基因、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中国稀有病联盟、中国罕见病发展中心及国家基因库和中华医学会的参与和支持下,创下了罕见病会议史上规模最大、参会人员最多、演讲人员水平最高的会议纪录。心律失常,尤其是心律不齐其实是很多亚健康人群中常见的一种病症,这种疾病属于心血管疾病,可以单独发病亦可与其它心血管病伴发。在这一大类疾病中,有一小部分属于遗传性心律失常,比如由于Nav1.5钠离子通道编码基因突变引发引发的致死心律失常,和突然死亡,这包括Brugada综合征(BrS)和病窦房结综合征(SSS)。1992年
-
张明杰院士PNAS发表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香港科技大学、乔治亚瑞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解析Crumbs尾区与PALS1的PDZ–SH3–GK串联体的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揭示出了顶面Crumbs复合体的高度特异性装配机制。研究结果发表在11与10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香港科技大学张明杰(Mingjie Zhang)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神经细胞讯号传导及神经发育的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机理,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对于治疗神经系统衰退的疾病,如中风及老年痴呆症等,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201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延伸阅读:张明杰院士Cell Res解析肿瘤抑制因子互作 )。
-
清华大学生科院Nature子刊解析翻译调控新机制
2014年11月2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高宁、雷建林研究组共同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刊物上,在线发表文章“Structural basis for interaction of a cotranslational chaperone with the eukaryotic ribosome”。该论文报道了辅助新生肽链折叠的共翻译分子伴侣(co-translational chaperone)与酵母80S核糖体形成的复合物的冷冻电镜三维结构,并结合功能实验数据,首次揭示了共翻译分子伴侣调控蛋白翻译中的肽链延伸过
-
高效玉米抗病分子育种促高产 农民增收2.8亿多元
增产玉米1.5亿多公斤 农民增收2.8亿多元记者 马爱平据不完全统计,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中玉米抗病分子育种项目实施期间育成的新品种累计推广300多万亩,增产玉米1.5亿多公斤,农民增收2.8亿多元。我国玉米病害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达10%以上,在中国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所等联合攻关,采用图位克隆策略相继克隆了一批抗病QTL(指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分子标记,利用回交转育或杂交等手段定向将抗病QTL导入或聚合到优良玉米自交系中,开展高效的分子育种,改良玉米的抗病性,减少产量损失。据了解,课题组开发抗病QTL的功能和紧密连
-
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水稻多个功能基因 已用于培育超级稻品种
记者 马爱平■聚焦农业863我科学家成功的克隆了水稻多个产量、品质、抗逆和生长发育相关的功能基因,成果相继发表在Nature等顶尖学术刊物上,基因申请了发明专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基因的克隆代表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研究论文产生了重大影响,多个基因已被用于培育多抗、优质、高产、营养高效的新型超级水稻品种。这是华中农业大学绿色超级稻团队牵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等多家研究机构共同承担的“十二五”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重大项目取得的重要进展。水稻栽培品种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如何打破籼粳不育,
-
北大秦跟基《Cell Research》植物发育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2014年11月7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以“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SPOROCYTELESS/NOZZLE in controlling Arabidopsis ovule development”为题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这项研究表明,在拟南芥中,SPL作为一个适配器样的转录抑制因子,通过招募TPL/TPR共抑制因子来抑制CIN样TCP转录因子的活性,从而控制胚珠的发育。有趣的是,植物和真菌都采用相同的基因抑制策略,来控制孢子形成,表明这种策略可能是一种进化上保守的机制。本研究通讯作者为北京
-
中科院王佐仁研究组最新Cell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在果蝇幼虫中,IV型树突分支(da)神经元是一种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polymodal nociceptor)。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在IV型da神经元对机械痛觉的感知中,ppk26(CG8546)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成果发表在十一月六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副所长王佐仁,第一作者是王佐仁实验室的研究生郭延猛和王玉萍。王佐仁研究组通过免疫组化分析和功能研究,发现ppk26在IV型da神经元中特异性表达。随后他们对ppk26发生突变的果蝇幼虫进行了机械痛觉感知的行为测试,结果果蝇幼虫表现出了严重的行为缺陷。不过这些幼虫依
-
中科院王佳伟研究组Cell子刊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植物的叶片形状千变万化,有披针形、矛形、肾形、菱形、箭头形、卵形、圆形、勺形、心形、泪珠形、镰刀形等等。几个世纪以来,植物叶片的极大多样性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除了种间差异和种内个体差异以外,同一株植物不同年龄的叶片形态也不尽相同,这个现象称为heteroblasty。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成长过程中,幼年叶片边缘的锯齿在成年后会增多。这种现象也存在于叶片更复杂的物种之中,比如拟南芥的亲戚碎米荠Cardamine hirsute。虽然人们越来越了解影响叶片复杂程度的遗传学机制,却并不清楚单株植物上发生
-
华中科技大学PNAS发表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江汉大学、埃默里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tau蛋白K340位点SUMO化修饰(sumoylation)可促进tau磷酸化,并抑制泛素化介导的tau降解。研究结果发表在11月5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华中科技大学的王建枝(Jian-Zhi Wang)教授以及王小川(Xiao-Chuan Wang)副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王建枝教授从事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的研究。王小川副教授的研究方向为PP2A活性调节。现主要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老年性痴呆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防治的基础研究。阿尔茨海默氏症(A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
-
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常见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状包括:阳性性状,阴性性状,认知症状和情绪紊乱。由于病因复杂,反复发作以及大多在青壮年发病,精神分裂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同时也给患者家属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精神分裂症影响了全球大约1%的人口。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力高达0.8左右,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随着众多全基因组关联性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在不同人群中的开展,人们已经鉴别到许多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易感基因。然而,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机制到目前仍不清楚。 关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机制,目前
-
上海生科院构建细胞核内长非编码RNA的新型表达载体
11月5日,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组关于研究细胞核内长非编码RNA的新型表达载体。该研究首次构建了一种可以将外源过表达的RNA滞留在细胞核内的载体(snoVector),而且过表达的RNA具有生物学功能。 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一般是指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但是不具有编码功能蛋白质能力的长链RNA分子。已有很多研究表明,lncRNAs广泛参与一系列的基因表达调控和生物学过程。有意思的是,许多lncRNAs所介导的调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