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端粒与细胞衰老研究组新成果登国际期刊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端粒与细胞衰老研究小组发表题为“The tail-module of yeast Mediator complex is required for telomere heterochromatin maintenance”的文章,发现酵母转录中介复合物在端粒调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揭示了转录中介复合物这一经典的转录调控因子在端粒调控中的特殊功能。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上。 真核生物的端粒(Telomere)对于保证染色体正常复制以及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保护染色体末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9-23

  • 美媒报道南大生科院最新成果

    来自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MicRNA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植物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可以通过日常食物摄取的方式进入人体血液和组织器官。并且,一旦进入体内,它们将通过调控人体内靶基因表达的方式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进而发挥生物学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后吸引了媒体关注,美国《大众科学》网站对此也进行了报道,称研究人员发现蔬菜里的核糖核酸(RNA)在食入后会进入体内循环的血液,而且一旦进入我们体内,就能改变我们的基因表达。文章指出,研究人员在开展这项研究时发现,植物的微型核糖核酸序列存在于吃这些植物的动物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9-23

  • 上海交大微生物农药申嗪霉素研制水平国际领先

      9月21日上午,由上海交通大学生命技术学院许煜泉教授领衔的“微生物农药申嗪霉研制与生产”成果通过教育部鉴定。该成果是经过15年生物合成机理的潜心研究,对野生菌株进行多代遗传改造,申嗪霉素发酵效价提高25-50倍,达到5克/升以上,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彭颖红,科研院常务副院长刘燕刚、副院长粟莹,生命技术学院院长邓子新,党总支书记门妍萍等出席成果鉴定会。鉴定会由粟莹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彭颖红代表学校向参加鉴定的微生物界、植物保护界和农药界的专家表示欢迎。彭颖红指出,在该项目长期的研制过程中,上海交大与有关方面组成强大的科研团队,实施了产学研的密切结合,申

    来源:中国教育网

    时间:2011-09-23

  • 复旦肿瘤医院推动抗肿瘤新药走向世界

        本报讯  (记者陈青)日前,“复旦肿瘤医院—始达一期临床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成立。据悉,该中心将力争通过二至三年时间,推动更多中国自主研发的抗肿瘤新药进入II-III期临床。        国内所进行的临床研究数据流程管理、数据采集等方面还不完全符合国际规范,要想真正在国际上推出“中国制造”的药物步履维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复旦肿瘤医院—始达一期临床研究中心”执行总监李进教授介绍说,该中心将致力于肿瘤药物的一期临床研究,并以成为同时符合中国SFDA、美国FD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1-09-23

  • 张辰宇:我们并不在乎是否在CNS上发文

       CNS(Cell,Nature,Science)是世界顶级的三大期刊,虽说其影响力大,但并不是所有重要的成果都公布于这些大杂志上,许多国际著名学者,包括诺奖得主,其一生中许多甚至主要成果都发表于一些二线,甚至三线的杂志。当然这并不是否定顶级期刊的重要地位,然而应该这么说,研究成果发表于何处很重要,但是并不如成果本身重要,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无论它处于何地。   来自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辰宇教授研究组最新获得了一项重要成果:他们发现植物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可以通过日常食物摄取的方式进入人体血液和组织器官。并且一旦进入体内,它们将通过调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9-22

  • 国内生命科学顶级研究所2011多篇CNS文章

    生物通报道:被称为中国科研体制改革试验田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成立不过短短6年,却已成为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排头兵,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均居国内前列,不断在科研领域刷新纪录。2011年这所生命科学顶级研究所又接连在Cell,Nature,Science等著名期刊上发表文章。 Structural basis for site-specific ribose methylation by box C/D RNA protein complexes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叶克穷研究组报道了一个加载了底物的完整C/D RNA蛋白质复合物的3.15埃晶体结构,并研究了C/D RNA蛋白质复合物催化R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9-22

  • 中国学者成果登Nature Genetics封面

    生物通报道:九月Nature Genetics封面刊登了三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包括miRNAs与基因表达,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以及膀胱癌与染色质重塑。其中膀胱癌与染色质重塑相关成果由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深圳华大基因主导完成。(图片来自Nature Genetics杂志)据报道,膀胱癌是目前世界上第九大癌症,每年约有15万人死于膀胱癌。膀胱移行细胞癌(TCC)是膀胱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3~4倍,多发生于40-70岁之间。膀胱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泌尿系肿瘤的首位,目前,中国男性膀胱癌的年发病率已达十万分之八,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国内外还未曾对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系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9-22

  • 浙江大学两研究组接连发文获研究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目前的浙江大学由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近期浙江大学两个研究组获得了两项研究新进展:跨膜蛋白在叶绿体发育等方面的新作用,以及主动去甲基化调控新机制。第一篇文章“A chloroplast envelope membrane protein containing a putative LrgB domain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bacterial death and lysis is required for chloroplast dev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9-22

  • 国内第一个Hippo研究联盟成立

       2011年9月17日,中国Hippo研究团队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研究所正式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Hippo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的相关Hippo 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中心成立仪式并在会议上进行了学术交流。    Hippo/MST信号转导通路的早期研究工作阐明了该通路在果蝇和哺乳动物中器官的生长控制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Hippo通路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最近的研究表明Hippo通路在组织稳态维持、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以及干细胞的自我更新等生物体的基本活动过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Hippo通路的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研究所

    时间:2011-09-22

  • 北京生科所博导继Nature文章后 再发综述文章

    生物通报道: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邵峰研究员在硕士毕业后赴美留学,2005年回国,进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现担任NIBS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邵峰研究员主要从事病原细菌感染宿主和宿主先天性免疫防御的分子机制研究,近期接连在Nature,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杂志上发表文章,解析病原菌新发现。Biochemistry and cell signaling taught by bacterial effectors这篇综述文章主要总结归纳了近年来在致病细菌效应蛋白功能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由邵峰研究员与其实验室的崔霁欣博士共同执笔。在感染宿主的过程中,致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9-21

  • 中科院最新PLoS ON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生态学与环境保护中心GIS小组,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动植物关系研究组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对藏东南小昌都黑白仰鼻猴群的跟踪调查,结合GIS分析,提出了不同于之前看法的黑白仰鼻猴冬季家域选择的光照假说,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开放获取刊物PLoS ONE(《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昆明动物研究所朱建国博士,其研究组目前主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图象(RS)处理和全球地理定位仪(GPS)等技术手段,在上述数据库信息基础上,开展重要濒危动物物种及其栖息地现状的评估、分析和作图,并通过对濒危物种的动态监测、资源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9-21

  • 南师大首席学科带头人系统生物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著名国际进化生物学期刊《Systematic Biology》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Systematic Biology杂志2010年的影响因子为9.532,5年综合影响因子高达11.159,是国际进化生物领域最著名的刊物之一(在研究类期刊中排名第一)。在该刊物创刊至今的60年里,此前中国大陆科学家以通讯作者身份仅发表过3篇论文。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江苏省动物学重点学科暨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首席学科带头人、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杨光,硕士研究生周旭明是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9-21

  • 衰老调控新机制登Nature亮点推荐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计算机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发现组蛋白H3H27me2/3去甲基酶UTX-1/UTX对衰老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这一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上,并被Nature China作为亮点推荐。Jin, C et al. Histone demethylase UTX-1 regulates C. elegans life span by targeting the insulin/IGF-1 signaling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9-21

  • 我科学家要搞“返老还童”

    中国科学家日前宣布,胃肠再生领域的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将提交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进行认证。    业界认为,此项成果将有助于控制人类衰老。    在日前举行的研究成果展示会上,中国生命科学家展示了包括胃肠在内的各类人体组织器官的原位再生复原成果。    研究人员展示了大量的胃肠再生实验效果对比图,经再生复原后的胃黏膜、小肠黏膜均呈年轻化表现,胃肠表面绒毛较再生复原前更显浓密、粗壮。    项目负责人、中国生命科学家徐荣祥表示,将努力使该成果早日实现产业化。 &

    来源:法制晚报

    时间:2011-09-21

  • 云南大学PNAS新文章挑战遗传经典学说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云南大学、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以及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简称BGSU)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有关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种系突变(germline mutation)的分布模式,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9月2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来自云南大学的符云新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张亚平院士是这一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突变是遗传变异的最终来源,其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早已得到普遍共识。突变可发生于高等生物的受精卵经一系列细胞分裂形成成体细胞的过程中。由于发生于较早期细胞分裂过程中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9-20

  • 南京大学最新Cell Research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MicRNA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植物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可以通过日常食物摄取的方式进入人体血液和组织器官。并且,一旦进入体内,它们将通过调控人体内靶基因表达的方式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进而发挥生物学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辰宇教授,其研究组主要从事人体及细胞能量代谢的分子作用机理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在Cell, Nature, Science及其系列杂志发表多篇文章,具体参见专访南京大学生科院院长张辰宇:勿以善小而不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9-20

  • 浙大JBC新文章解析DNA去甲基化机制

    生物通报道  近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机体存在DNA主动去甲基化调控机制,生长阻滞与DNA损伤诱导蛋白Gadd45a在该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研究成果于9月14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化学杂志》(JBC)上。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是表观遗传调控的两种重要方式。目前人们对DNA甲基化已开展了系统研究,但对DNA去甲基化尚缺乏深入认识。长期来认为DNA去甲基化是一个依赖DNA复制的被动去甲基的过程,对于机体内是否存在主动去甲基化调控机制是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该研究以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为实验模型,揭示了成体干细胞终端分化中存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9-20

  • 李云海研究组Development发现新调控机理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李云海研究组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得到了一个新增强子,这一增强子能与MED25基因协同地调节细胞分裂,从而协同控制器官大小。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发育生物学杂志Development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云海研究员,李云海实验室博士研究生徐冉是该论文第一作者。这项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植物器官大小是重要的产量性状,器官大小不仅受环境影响,而且受到严格的遗传调控。到目前为止,对器官大小调控机制的认识甚少。在之前的研究中,李云海研究组曾鉴定出一个种子和器官大小的调控基因DA1,它编码一个泛素受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9-20

  • 海南省专家发现肝癌细胞耐药的新机制

          海南省医学工作者对肝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又有新的重大突破,发现了肝癌细胞耐药的新机制。           近期,以海南医学院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博士李孟森研究员为第一作者、海南医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在国际著名肿瘤杂志《国际癌症杂志》上发表论文,阐述了肝癌细胞耐药的新机制。           据了解,李孟森博士的课题

    来源:海南日报

    时间:2011-09-20

  • 北京生科所最新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证实一类存在于巨噬细胞中的先天性免疫受体分子能够直接识别来自病原菌的鞭毛蛋白分子和三型分泌系统的组成蛋白分子进而激活炎症小体介导的巨噬细胞免疫反应。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9月14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邵峰博士,博士研究生赵越和杨杰凌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文章的其他作者还包括研究生石建金、巩乙南和徐浩,以及邵峰小组的陆秋鹤博士和技术员柳丽萍。此项研究获得了科技部973和北京市科委资助。真核生物的天然免疫系统是保护机体免受外来微生物侵害的第一道防线。天然免疫系统一方面可以通过炎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1-09-19


页次:1635/2200  共43989篇文章  
分页:[<<][1631][1632][1633][1634][1635][1636][1637][1638][1639][164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