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广州生物院阐明维生素C对肾癌细胞选择性杀伤作用产生的机理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Miguel博士的研究团队发现了维生素C对肾癌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以及其选择性杀伤作用产生的机理,该研究成果于2014年2月发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BC)上。  维生素C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已经被研究了几十年,临床研究显示静脉注射高浓度的维生素C可以对癌症治疗产生积极作用,且体外实验显示癌细胞比正常细胞更容易被维生素C杀死,然而维生素C的细胞毒性以及这种选择性杀伤作用产生的机理至今不明。  该研究团队以肾透明型肾癌细胞(CCRCC)作为肿瘤细胞研究模型,通过研究维生素C对肾癌细胞产生细胞毒性的机理,发现维生素C可以通过

    来源: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14-07-02

  • 双眼深度信息影响三维物体视觉加工

    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王莹和研究员蒋毅发现了意识下的双眼深度信息自动影响三维物体视觉加工的证据。相关研究在《公共科学图书馆》上发表。研究者采用双眼分视的方法在观察者的左右两眼呈现具有一定视差的光点生物运动序列,从而使得视觉刺激具有明确的三维朝向,即在一半的情况下面朝观察者,另一半情况下背对观察者。研究人员发现,不论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对面朝自己的生物运动的知觉均优于对背对自己的刺激的知觉。因此,双眼视差提供的三维朝向信息被自动用于三维生物运动的知觉加工,且这一过程与观察者对双眼深度信息的主观意识无关。这项研究表明,双眼深度信息对视知觉的贡献和它所引起的意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7-02

  •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银钩花引种驯化获进展

    近期,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在银钩花引种驯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这一进展对增加建筑等经济用材或有贡献。据介绍,银钩花是番荔枝科银钩花属植物,为热带分布的建筑用材树种,分布于我国云南、广西、海南的热带山地密林中,也见于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缅甸、印度。2012年年底起,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徐凤霞带领硕士研究生张勇梅,开展银钩花传粉生物学及相关花部结构特征研究。2013年3月19日开始进入花期,直至4月12日第一个花期结束,果期为6~10月。2013年9月20日至10月12日进入第二个花期,果期为2014年3~7月。同时,2012年物候记录亦是两次开花。观察的5株母树在第一次花期由于温度较低,降雨天数较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7-02

  • 清华施一公院士Natur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剑桥生物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出了人类γ-分泌酶(γ-secretase)的三维结构,该研究对于深入了解γ-分泌酶的功能机制,开发出预防及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及某些类型的癌症的新型γ-分泌酶抑制剂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论文“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human γ-secretase”发表在6月29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清华大学的施一公(Yigong Shi)教授和剑桥生物医学院的Sjors H. W. Scheres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施一公研究组主要致力于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7-01

  • 上海同济大学Nature发表疟疾研究重要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核酸外切酶介导的新生(nascent)RNA降解导致了与重症疟疾相关的一些基因沉默。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6月29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张青锋(Qingfeng Zhang)研究员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Artur Scherf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张青锋长期从事疟疾等重要传染性疾病防治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主要致力于恶性疟原虫等病原体免疫逃避和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研究,以及重组疫苗的研制等。疟疾(Malaria)是由按蚊传播感染疟原虫而引起的一种全球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7-01

  • 南开大学Nature子刊开发新型癌症药物载体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南开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legumain蛋白酶激活的TAT-脂质体载体,证实利用这种新型载体可让负荷药物高效、特异性地靶向肿瘤及其微环境。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27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南开大学医学院的向荣(Rong Xiang)教授和谭小月(Xiaoyue Tan)副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向荣教授致力于研究肿瘤微环境对肿瘤干细胞及肿瘤细胞分化、生长、凋亡及转移的影响,并探索新的肿瘤治疗策略。谭小月副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上皮向间充质转分化在肿瘤转移及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以及Vitami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7-01

  • 西农:奶山羊精原细胞miRNA表达谱研究

    microRNA(miRNA)在哺乳动物精子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精原细胞是精子发生的基础,对研究精子发生有重大价值。然而,奶山羊中的精原细胞miRNA的表达谱仍不清楚。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华进联教授和李新平教授领衔的课题组通过MACS法纯化了CD49f阳性和阴性的睾丸细胞,并对其中的miRNA表达谱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结果发表在5月刊的 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上。研究人员利用Illumina测序技术分析了纯化后的CD49f阳性和阴性的细胞中的miRNA的表达谱(小RNA测序由联川生物承担完成),发现933个miRNAs在CD49f阳性细胞中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4-07-01

  • 昆明动物所哺乳动物回声定位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

    回声定位是一种基于听觉能力的特殊感觉机制。具有回声定位能力的动物利用回声定位进行导航、搜索食物和躲避障碍物等,从而对它们的生存和繁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人们已经在动物行为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对回声定位进行了研究,但是对其产生的分子机制却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化与功能基因组学课题组在施鹏研究员带领下,刘振博士等人前期通过进化基因组学的手段,在全基因组范围发现了一系列与回声定位相关的候选基因(Current Biology 2010, PLoS ONE 2011, Mol. Biol. Evol.2012)。近期,通过膜片钳等功能实验,进一步发现了听

    来源:昆明动物研究所

    时间:2014-07-01

  • 细菌脂多糖转运组装膜蛋白复合体结构解析取得重要成果

    6月18日,Nature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黄亿华研究员研究组对细菌脂多糖转运组装膜蛋白复合体结构解析重要成果。  脂多糖又称内毒素,最早由德裔著名微生物学家Richard F. J. Pfeiffer于十九世纪末发现。一百多年后,美国科学家Bruce Beutler 因发现人体细胞膜上的脂多糖受体——Toll样受体4而荣获2011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脂多糖不仅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外膜的主要组成成分, 也是导致炎症和人体天然免疫反应的主要原因。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对细菌脂多糖在胞质中的合成已经有了很深入的了解,但直到二十一世纪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细菌遗传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T

    来源: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14-07-01

  • 研究更新哺乳动物表观遗传信息编程规律

    近日,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研究员刘江团队与南京大学教授黄行许团队合作,揭示了哺乳动物中子代如何继承亲代DNA甲基化图谱的规律,更新了关于受精之后DNA甲基化图谱重新编程的传统认识。相关论文日前发表于《细胞》杂志。 哺乳动物受精后由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DNA甲基化则是指导受精卵发育成早期胚胎、进而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最重要表观遗传调控方式之一。 刘江和黄行许团队的研究则发现,无论是父本还是母本来源的DNA都是通过生物酶的催化反应而去甲基化,并且发现了父源和母源的DNA都被氧化的重要过程。 此外,通过对哺乳动物和鱼类的进化比较,刘江等进而推测提出哺乳动物全基因组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7-01

  • 中科院藏药研究重点实验室填补藏药研究基地空白

    中新社西宁6月28日电 (郭雪媛)“中国科学院藏药研究重点实验室要建成一个可供藏医药系统研究及现代化改造的技术平台,为藏医药人才培养、技术交流和藏药理论的发展提供支撑,这将填补国内乃至国际藏药研究基地的空缺。”28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陶燕铎说。史料记载,藏医药学的发展至少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代藏药应用的地域,除西藏自治区外,还包括青海、四川、云南和甘肃等省所属的一些藏族自治州和自治县。目前已知藏药资源种类有2436种,其中药用植物有2172种,青藏高原是藏药的主要产地,所产藏药资源占总资源的70%以上。中国科学院藏药研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3年4月26日,实验室依托青藏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4-07-01

  • 第三军医大学范晓棠《Molecular Psychiatry》发表新文章

       近日,知名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在线刊登了第三军医大学和休斯顿大学关于肝脏X受体调控脑白质发育中放射胶质细胞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题为“Liver X receptor β is essential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radial glial cells to oligodendrocytes in the dorsal cortex”,该文深入研究了肝脏X受体亚型LXRβ在背侧脑皮质发育中调控放射胶质细胞向少突胶质分化的分子机制,揭示LXRβ在脑白质髓鞘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6-30

  • 华中科技大学Hepatology发表癌症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在肝癌中TIF1γ中表达下降促进了癌症转移,表明了不良的预后。这一研究被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2.003)接受并在线发布。华中科技大学的张必翔(Bixiang Zhang)教授和陈孝平(Xiao-ping Che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张必翔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TGF-β/Smad信号通路对肿瘤转移、脏器纤维化、肝干细胞分化的分子调控机制及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陈孝平教授的主要临床和研究方向则是肝、胆和胰腺肿瘤的诊治、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肝移植。肝细胞癌是人类癌症死因中排第三位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6-30

  • 上海交大Cancer Res揭示“癌症之王”表观遗传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胰腺癌中转录因子Snail通过招募Ring1B介导了转录抑制和细胞迁移。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的候照远(Zhaoyuan Hou)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是上皮-间质细胞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和肿瘤转移中基因网络的表达与调控。胰腺癌是恶性度高、预后差的一种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一般不到5%。由于胰腺的位置隐蔽,早期胰腺癌很难被发现,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6-30

  • 《遗传》推出表观遗传学专刊

    生物通“核心刊物”栏目创办于2002年,主旨在于向国内专业人士展示科研核心刊物,以及生命科学领域杂志每期重点内容,为读者呈现精彩纷呈的国内科研动向,和重大科研进展。目前包括《遗传》、《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科学通报》等重点期刊,也欢迎生物类期刊联系合作(联系邮箱:journal@ebiotrade.com)。 生物通报道:生物学家们最初是在植物中观察到了跨世代的表观遗传现象,随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一现象也发生在鼠类和人类中。这种修饰方式带给科学家们带来了许多新观点,也造成了不少新难题。近期《遗传》杂志汇总了多篇表观遗传学综述,从DNA甲基化,精子表观遗传学,细胞自噬发生的表观遗传调节,到表观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6-30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发表Nature文章

     6月18日,Nature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黄亿华研究员研究组对细菌脂多糖转运组装膜蛋白复合体结构解析重要成果。  脂多糖又称内毒素,最早由德裔著名微生物学家Richard F. J. Pfeiffer于十九世纪末发现。一百多年后,美国科学家Bruce Beutler 因发现人体细胞膜上的脂多糖受体——Toll样受体4而荣获2011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脂多糖不仅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外膜的主要组成成分, 也是导致炎症和人体天然免疫反应的主要原因。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对细菌脂多糖在胞质中的合成已经有了很深入的了解,但直到二十一世纪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细菌遗传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4-06-30

  • Oxalicumone类抗肿瘤先导化合物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漆淑华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涂正超研究团队通过联合攻关,在oxalicumone 类抗肿瘤先导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成果发表于Bioorganic&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2014,24:2433-2436。  据介绍,色原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并且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化合物,但是二氢噻吩并色原酮骨架的化合物目前报道还很少。研究人员运用NMR、CD以及MS等现代波谱学手段,从柳珊瑚来源的真菌 Penicillium oxalicum SCSGAF 0023的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9个色原酮类化

    来源:南海海洋研究所

    时间:2014-06-30

  • miR-101/Lin28B介导炎症促非小细胞肺癌发生

    国际学术期刊Cancer Research 于6月23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刘默芳组与上海市胸科医院娄加陶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李党生研究员等合作完成的关于miR-101/Lin28B介导炎症促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的最新研究成果。   慢性炎症和感染是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感染、吸烟、空气污染及职业粉尘等炎症刺激为肺癌发生的高危因子,但目前对促癌性炎症信号诱导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还了解不多。   刘默芳研究员与上海市胸科医院检验科主任娄加陶教授联合培养研究生王琳和刘默芳组助理实验师张凌飞等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4-06-30

  • 俞飚小组首次实现系列抗生素全合成

    记者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悉,该所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俞飚课题组在最新研究中,完成了抗生素A201A的首次全合成。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自1928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以来,抗生素已成为人类发现抗菌、抗肿瘤和免疫抑制等药物的主要来源。不同来源的抗生素往往结构独特而复杂,不断挑战化学家的化学合成能力。这种挑战也促进了有机合成化学和药物化学的发展。据俞飚介绍,A201A是一个结构独特的核苷类抗生素,其中含环外烯醚的呋喃糖单元从未在其他天然产物中出现过。该抗生素由美国礼来公司于1976年从一株链霉菌中分离得到,对革兰氏阳性菌和大多数厌氧性革兰氏阴性菌显示出强烈的抗菌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6-30

  • 过肥胖对北极熊而言是健康状态

    5月9日,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单位的科学家们完整解读了北极熊基因组,揭示了北极熊适应北极极地气候之谜。最新成果以封面故事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研究人员通过对北极熊和棕熊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后,发现北极熊实际上比之前人们所认为的要更年轻,与它的近亲棕熊的分化时间只有不到50万年。通过对群体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人员推算出北极熊的群体大小在2万~2.5万之间,且处于减少的状态中。 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栖息地——北极浮冰也在同期不断减少。当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开始变暖时,北极熊的近亲棕熊或者灰熊就更易向北迁徙,这样就增加了它们和北极熊之间发生交配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6-30


页次:1371/2138  共42754篇文章  
分页:[<<][1371][1372][1373][1374][1375][1376][1377][1378][1379][138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