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物种重复基因越多适应环境能力越强

    一些物种适应能力非常强,一些物种到了陌生环境则很难生存。日本东北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这可能与它们体内重复基因的个数有关:重复基因越多的物种,生存和适应能力就越强,分布范围也更广。 东北大学研究生院生命科学研究科的新闻公报说,一个基因拷贝形成两个基因称作基因的重复,重复形成的基因则称作重复基因。比如,人类基因组的70%以上是重复基因。 生命科学研究科教授河田雅圭领导的研究小组就基因重复与生物适应环境能力的关系进行研究。他们曾在2012年通过实验发现,果蝇的生存环境越是多样,其拥有的重复基因就越多。此次,研究小组又利用基因组已获得破译的猴子、老鼠和兔子等16种哺乳动物进行研究,调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14-05-30

  • Science报道中科院研究:变聪明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生物通报道:大脑让我们人类成为了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但大脑运作也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中科院的一项新研究指出,我们为了变聪明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相对于其他灵长类动物,人类的肌肉力量在进化中变得比较弱,以发达肌肉为代价换取了更为复杂的头脑。Science网站特别刊登文章对此进行了报道。人类大脑是猩猩的三倍,而大脑是个高消耗的器官。在我们休息的时候,大脑占用了20%的能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英国科学家Leslie Aiello和Peter Wheeler提出了高耗能组织假说(expensive-tissue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人类为大脑进化付出的代价是,消耗大量能量代谢食物的消化系统显著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9

  • 苏州大学《JBC》揭示蛋白酶激活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苏州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N-糖基化是肝脏细胞膜丝氨酸蛋白酶Matriptase-2自体活化及胞外结构域脱落的必要条件。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5月27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苏州大学的吴庆宇(Qingyu Wu)教授及何杨(Yang He)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吴庆宇教授现还任职于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主要从事血管生物学及血栓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发表SCI论文100多篇,获专利10余项。Matriptase-2也称为TMPRSS6,是II型跨膜丝氨酸蛋白激酶(TTSPs)家族成员。Matriptase-2主要表达于肝脏之中。在其他的组织如肾脏、肺、脑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9

  • 复杂肿瘤全基因组异常的检测难题得以解决

     5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李骜研究组以原创性论文(Original paper)的形式,在Bioinformatics上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生余振华。   基因组异常是多种恶性肿瘤的标志性特征,在肿瘤发病机理、临床诊断和治疗等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肿瘤基因组异常检测技术存在着通量低、分辨率差等问题,随着近年来大规模平行测序实验技术的快速兴起,新一代测序凭借其在通量和分辨率方面的独特优势,目前已经成为癌症基因组学研究中最流行的实验手段。但由于肿瘤本身的复杂性,从新一代测序数据中准确检测基因组异常仍面临着正常细胞掺杂和污染、肿瘤基因组非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4-05-29

  • 中科院院士研究组PNAS解析关键分子识别机制

     成对免疫球蛋白样受体α和β(paired immunoglobulin-like type 2 receptor α/β, PILRα/PILRβ)是参与先天免疫调控的重要表面分子,在不同的物种中高度保守。两种分子均在胞外“暴露”相似的单个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以结合相应的配体;但结合配体后,却利用不同的胞内结构域传递相反的免疫调节信号。  PILRα通过自身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介导免疫抑制;而PILRβ可以结合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ITAM)的接头蛋白DAP-12,从而实现免疫激活。正是由于两种受体分子传递重要的对立信号以调控宿主免疫反应,使其成为众多成对免疫受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4-05-29

  • 3000株水稻基因组序列于世界饥饿日公开发布

            由华大基因和生物医学中心(Biomed Central)共同创办的GigaScience是一个开放获取且数据公开的大数据期刊。2014年5月28日,3000株水稻基因组测序文章在GigaScience正式发表,且整套水稻基因序列以可引用形式在该杂志的附属开放获取数据库GigaDB中公开。该项目产生的数据是目前已公开水稻序列数据量的四倍。在“世界饥饿日”这天发布并公开这庞大的数据集,是为了体现该项目的最主要目标之一,为改善全球尤其是最穷困地区的粮食安全提供资源。该成果标志着3000株水稻基因组项目第一阶段的完成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4-05-29

  • 动物所在顶体发生以及蛋白质修饰研究中取得进展

    精子头部的顶体是决定精卵融合这一过程的独特细胞器,其被认为是一种起源于溶酶体的溶酶体相关细胞器(lysosome-related organelle, LRO)。迄今为止人们对于这一细胞器的起源、发生和相关调控机制的认识还比较有限。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卫研究组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顶体起源于对自噬溶酶体(autolysosome)的改造而不是溶酶体本身的假说。这一假说的一个直接预言就是自噬相关基因可能参与在顶体发生过程当中,为了验证上述假说,研究人员将自噬相关基因Atg7在小鼠原始生殖细胞中进行特异性敲除,结果导致雄性小鼠精子顶体发生异常从而引起不育。不育小

    来源:动物研究所

    时间:2014-05-29

  • 庆大霉素生物合成机制揭示

    武汉大学药学院孙宇辉教授课题组首次破解了传统抗生素药物庆大霉素在细胞生物合成中的一个关键中枢,相关成果最近发表在《细胞》系列国际著名期刊《化学与生物学》上。庆大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由于其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所表现出的良好疗效,在临床上被长期广泛应用。近年来,该药物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潜力使其重新成为抗生素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该药物自上世纪60年代发现以来,其生物合成机制一直是未解之谜。孙宇辉课题组与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武汉大学名誉教授彼得·莱德利合作,综合利用分子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等,首次证实了代谢中间产物庆大霉素X2是细胞生物合成的关键中枢。该发现在分子水平上全面揭示了庆大霉素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5-29

  • 我科学家完成木本棉全基因组图谱

     我国科学家成功绘制出高质量的木本棉基因组图谱,并对棉属进化机制及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进行了分析。对四倍体棉种及其它多倍体物种的形成过程的揭示,为研究棉花纤维质量和抗病虫灾害等重要农艺性状奠定了遗传学基础。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棉花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棉花属共包括46个二倍体棉种和5个已经确认的四倍体棉种,所有的二倍体棉花物种均可能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木本棉的基因组大小约为雷蒙德氏棉的基因组的两倍。黄萎病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极具破坏性的棉花疾病。雷蒙德氏棉对于这个病毒具备很强的免疫力,然而木本棉和可可树却很容易受到侵害。研究人员将木本棉基因组和雷蒙德氏棉以及可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05-29

  • 中科院发育遗传所唐定中《PLOS》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近日,来自中科院发育与遗传生物学研究所、美国密苏里大学和美国乔治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知名期刊《PLOS Genetics》发表了题为“EDR1 Physically Interacts with MKK4/MKK5 and Negatively Regulates a MAP Kinase Cascade to Modulate Plant Innate Immunity 的文章,表明Raf样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 EDR1可与MKK4/MKK5直接相互作用,负向调节一个MAP激酶级联反应,从而调节植物的先天免疫。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为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唐定中研究员。唐定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8

  • 中山大学Hepatology发表癌症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意大利比萨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在肝细胞癌中自分泌VEGF信号促进了细胞增殖,调控了索拉非尼(sorafenib)的疗效。这一重要研究发现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2.003)接受并在线发布。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匡铭(Ming Kuang)副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肝癌的消融治疗、肝癌的免疫疗法、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相关研究。肿瘤的血管形成受到多种调控因子的调节,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作为最重要的血管生长因子之一,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基底膜水解、迁移和血管构建的调控作用较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8

  • 华中科技大学付琴博士JBC解析G蛋白偶联受体

    生物通报道: G蛋白偶联受体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蛋白大家族,这些蛋白位于细胞膜中,负责将激素和神经递质等外部信号传入细胞,触发一系列的生化反应。G蛋白偶联受体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据统计约40%的现代药物都以这类蛋白为靶标。与GPCR有关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哮喘、精神分裂症和帕金森症。正因为这类蛋白非常重要,GPCR的相关研究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延伸阅读:Nature:诺奖分子离新药有多远)G蛋白偶联受体高度保守,广泛存在于几乎所有生物中。大多数G蛋白偶联受体在受到反复或长时间刺激时,会出现磷酸化和受体内吞,进而快速失去其敏感性。然而,这种G蛋白偶联受体的短暂活化现象,与人们观察到的持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8

  • 武汉大学Cell子刊发表药物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武汉大学、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首次在分子水平上揭示出了庆大霉素(gentamicins)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结果报告在5月22日的《chemistry & biology》杂志上。武汉大学药学院的孙宇辉(Yuhui Sun)教授和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的Peter F. Leadlay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孙宇辉教授2010年从剑桥大学回国任教,并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微生物来源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及合成生物学。庆大霉素是由绛红小单孢菌(Microm onosporapurpura)和棘孢小单孢菌(Mic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8

  • 同济大学讲师发表Sci Rep文章:两因子协同调控

    生物通报道:来自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复旦大学,美国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HF8 and REST/NRSF co-occupy gene promoters to regulate proximal gene expression”的文章,发现两个重要的调控因子:PHF8 和REST/NRSF能共同调控基因表达,由此揭示了PHF8的又一新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出版社旗下开放性期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黄金艳博士,其研究组根据基于知识的编码思路,研究由基因到蛋白质的剪切和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8

  • 中国学者5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进入五月,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血栓形成过程中关键受体:嘌呤能受体P2Y12R的三维结构,人类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以及H7N9病毒研究的最新成果等。首先来自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与NIH,Scripps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合作,同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两项研究成果,报道了P2Y12R与激动剂2MeSADP的2.5埃分辨率结构、与部分激动剂2MeSATP的3.1埃分辨率结构,以及与一个阿斯利康公司研发的临床二期抗中风药物拮抗剂AZD1283的2.6埃分辨率结构等三个不同的复合物结构。通过比较不同结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8

  • 中山大学Cancer揭示白血病关键作用因子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出了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一个关键作用因子PRL-3,研究结果发表在《癌症》(Cancer)杂志上。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童秀珍(Xiuzhen Tong)教授和王海河(Haihe W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后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干细胞生成及肿瘤发生、转移的分子机理。AML是一种以分化阻断和不成熟细胞累积,导致无法正常生成血细胞及一系列遗传改变为特征的血液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延伸阅读:Science子刊:发现致癌基因“套中套” )。人类FLT3基因是III型酪氨酸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05-28

  • 军科院:小RNA测序鉴定微生物病原体

    最近,研究人员利用小RNA(small RNA,sRNA)深度测序鉴定miRNA在植物和动物基因表达过程中转录和后转录的调控功能,该技术也是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中发现病毒的有效策略。由于小RNA片段中可能含有来自所有RNA分子的RNA代谢物,如rRNAs,tRNAs,mRNA,snRNA,snoRNA等,那么利用sRNA测序数据就有可能作为一种通用策略来鉴定除了病毒外的多种微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病原体。为验证这一猜想,军科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曹务春所长和童贻刚教授领衔团队对野外捕获的虱子和蚊子的sRNA测序数据进行了深入解读*,成果发表在近期的PLoS ONE上。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4-05-28

  • 武汉植物园水生被子植物的生物地理学研究取得进展

    小二仙草科 (Haloragaceae) 属于双子叶植物、虎耳草目,全球范围广泛分布,物种多样性中心存在于澳大利亚地区,是一个兼具水生和陆生种类的特殊类群。   在水生植物适应性进化学科组研究员王青锋的指导下,陈凌云博士等人选取了该科102个物种、4种DNA片段,以保守的策略筛选了两个化石,并进行了分子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现存小二仙草科植物在37.3-56.3 万年前起源于澳大利亚地区,早期起源的植物通过隔离实现了在澳大利亚和南美洲的分布;上新世和中新世时期,该科植物从澳大利亚向亚洲、欧洲、北美洲和新西兰进行扩散。小儿仙草科植物跨大洋分布格局主要是通过中新世时期及以后的扩散来实现,水生类群相

    来源:武汉植物园

    时间:2014-05-28

  • 中国科大解决复杂肿瘤全基因组异常的检测难题

    5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李骜研究组以原创性论文(Original paper)的形式,在Bioinformatics上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生余振华。   基因组异常是多种恶性肿瘤的标志性特征,在肿瘤发病机理、临床诊断和治疗等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肿瘤基因组异常检测技术存在着通量低、分辨率差等问题,随着近年来大规模平行测序实验技术的快速兴起,新一代测序凭借其在通量和分辨率方面的独特优势,目前已经成为癌症基因组学研究中最流行的实验手段。但由于肿瘤本身的复杂性,从新一代测序数据中准确检测基因组异常仍面临着正常细胞掺杂和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时间:2014-05-28

  • 张云小组揭示肿瘤细胞分子病理新机制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云研究员课题组揭示了肿瘤细胞持续生长和高浸润性的分子病理新机制,并提供了在肿瘤恶性诊断和肿瘤治疗中以抑素蛋白作为新标示分子和作用靶点的可能性。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分子细胞研究》。据介绍,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在血液循环系统和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并参与多种人类疾病的病理发生。PAR1信号通路激活的失调与慢性炎症、肿瘤的发生和转移密切相关,其在肿瘤细胞的高表达和持续激活是导致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抑素蛋白在脊椎动物中高度保守,具有调控细胞增殖、凋亡和线粒体功能等作用。科研人员首先从云南产两栖动物大蹼龄蟾中获得具有激动PAR1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4-05-28


页次:1380/2138  共42754篇文章  
分页:[<<][1371][1372][1373][1374][1375][1376][1377][1378][1379][138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