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广州生物院等解析lncRNA在重编程中的作用

    生物通报道:2014年12月16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山东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伯明翰大学和香港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题为“The p53-induced lincRNA-p21 derails somatic cell reprogramming by sustaining H3K9me3 and CpG methylation at pluripotency gene promoters”。这项研究对于lncRNAs在重编程中的作用提供了独特见解,并在p53和异染色质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本文通讯作者分别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2-18

  • 中国科学家Nature子刊发布癌症突变景观图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复旦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绘制出了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的突变景观图,研究结果发布在12月15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胡和平(Heping Hu)教授、复旦大学化学系的丁传凡(Chuanfan Ding)教授以及西蒙菲莎大学的Nansheng Che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肝内胆管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HCC)的第二大肝脏常见恶性肿瘤(延伸阅读:Nature最新专题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2-18

  • 云南大学首席科学家Nature子刊:生物世界中的“借刀杀敌”

    生物通报道  来自云南大学、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揭示出了生物世界中一种有趣的“借刀杀敌”现象,他们证实细菌可通过动员捕食线虫真菌来杀死自己的捕食者——线虫。相关论文发表在12月16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云南大学副校长、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张克勤(Ke-Qin Zh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张克勤教授长期从事农业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等研究,在PNAS、JACS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60余篇。获得国际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创新奖等奖励。2013年曾被推选为中科院院士候选人(延伸阅读:云南大学首席科学家PNAS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2-18

  • 上海生科院PNAS解析泛酸跨膜转运蛋白

      12月15日,PNA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张鹏研究组题为Structure of a pantothenate transporter and implications for ECF module sharing and energy coupling of group II ECF transporter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跨膜转运泛酸的能量耦合因子型(ECF, Energy Coupling Factor)转运蛋白的三维结构,揭示了group II ECF转运蛋白多个底物结合蛋白S共享ECF模块的分子机理。  泛酸俗称维生素B5,是生物体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4-12-18

  • 新型蛋白分子“指挥”消灭入侵肾脏大肠杆菌

      近日,南开大学医学院杨荣存教授课题组,通过构建基因敲除鼠实验发现了位于肾脏小管上皮细胞的新型蛋白分子并阐述其机理。这一研究成果为大肠杆菌引起的肾脏炎症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也为临床尿路感染和肾功能损伤研究提供新的策略。  80%的尿路感染都是由于大肠杆菌引起的,尤其在女性和儿童中的病发比较常见。尿路感染会导致尿频尿急,而且一旦感染难以治愈,反复发作,不及时治愈容易导致肾功能损伤和肾小管间质性炎症发生。  大肠杆菌是通过上行性感染到肾脏的,通常其可以与表达在细胞膜上的一些蛋白分子结合,从而介导炎症反应的产生。介导炎症反应的蛋白是哪种,又如何杀伤细菌?该课题组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发现了一个新的蛋白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4-12-18

  • 颜宁、施一公教授Nature再发重量级成果

    生物通报道: Ryanodine受体(RyR)是细胞内一种高度导电的钙离子通道,在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哺乳动物共有三种RyR(RyR1、RyR2和RyR3),这三种RyR共享70%的序列。其中RyR1和RyR2主要在骨骼肌和心肌表达,而RyR3是在大脑中发现的。RyR是已知最大的离子通道,这个同源四聚体的每个原体(protomer)含有差不多五千个残基。RyR主要分为细胞质区域和跨膜区域,四个相同的跨膜片段围出了核心通道,而细胞质区域负责感知多种配体,包括离子和蛋白(钙离子是RyR的主要调节子)。在此基础上,RyR可以应答不同刺激的复杂调控。日前,清华大学和MRC分子生物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2-17

  • 我国学者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重要成果:转基因与传统农业可以共存

    生物通报道:南京农业大学、农科院植保所和美国Arizona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计算机模拟和田间试验发现,我国北方的多样化种植模式,延缓了害虫对转基因棉花的适应。这说明转基因技术和传统农业可以和谐共存,实现可持续的农业生产。相关论文发表在十二月十五日的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的吴益东教授。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的毒素能杀死害虫,但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物无害。有机作物种植者喷洒这种环境友好性毒素已经有几十年了,1996年以后Bt转基因作物(包括棉花、玉米和大豆)更是被广大农民采用。近二十年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2-17

  • 丁健研究组最新文章获急性B细胞性白血病研究新进展

      急性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ALL)在儿童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约占儿童急性白血病的75%~80%。目前B-ALL药物治疗以化疗药物为主,包括长春新碱(VCR)、柔红霉素(DNR)、阿糖胞苷(Ara-C)和环磷酰胺(CTX),但这类药物毒副作用强,对患者伤害大,限制了其运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发展,针对B细胞性白血病重要分子事件的靶向治疗成为新的热点。B细胞型白血病中PI3Kδ激酶高度活化,其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是肿瘤细胞生长存活所必需,首个PI3Kδ特异抑制剂Idelalisib已于今年7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4-12-17

  • 华大基因Nature子刊发表表观基因组研究

    生物通报道:DNA甲基化对于理解复杂性状很有帮助,而二型糖尿病(T2D)就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性状。这种疾病有许多致病因素,遗传易感性和环境条件都能显著影响个体的发病风险。华大基因和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高通量的全基因组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淀测序MeDIP-seq,获得了27对同卵双胞胎的全血DNA甲基化图谱。这项研究发表在十二月十二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华大基因的王俊和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Tim D. Spector。血液中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会引发糖尿病,这种疾病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常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还在不断攀升。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2-16

  • 中美学者PNAS:利用细胞力学获得干细胞

    生物通报道:最近,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和布法罗大学(UB)的科学家们,仅仅利用机械应力,将通常用作模型细胞的细胞(称为无限增殖化细胞),转换为干细胞样(stem-like)的细胞。他们没有采用以前可能有危险的技术(也可获到相似结果)。研究人员使用“干细胞样”细胞这个术语,来描述组织培养中具有许多干细胞生化标记的细胞。今后研究的重点,将是确定它们是否能够分化。相关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PNAS》杂志。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改变组织培养中的神经元或其他类型细胞上的机械应力,可让它们重编程为“干细胞样”的细胞。本文资深作者、UB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系的特聘教授Frederick Sachs表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2-16

  • 中科院973项目发表多篇文章解析DNA特殊结构

      除了传统的DNA双螺旋,富含鸟嘌呤的核酸分子可以形成四股链的G-四链体结构。能够形成G-四链体的序列在基因组DNA中广泛存在并在启动子附近聚集。这一现象提示G-四链体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G-四链体在细胞中的存在也在约两年前得到证实。由于鉴定G-四链体结构的物理化学技术难以用于双链DNA及细胞内,G-四链体结构能够在哪些生理过程中形成以及它们的生物学作用的机制仍然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谭铮研究组于2013年发现了一种在转录中由DNA非模板链和所转录的RNA共同形成的新型G-四链体结构,即DNA:RNA杂合G-四链体。这一新结构的发现使基因组中潜在形成G-四链体的位点数增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4-12-16

  • 中科院学者Science点评最新重大成果

    生物通报道:本周,Science杂志公布了基因组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由多国多个研究机构组成的国际科研小组破解了45种鸟类的基因组测序,并由此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完备的鸟类进化树,揭示了一些最早的鸟类是如何歧化的,回答了许多长期存在的、有关鸟类、鳄鱼类和恐龙的问题,并阐释了鸟类性染色体的演化、鸟类与人类的发声学习以及导致鸟类失去其牙齿的过程。 这些成果分别公布在Science,enome Biology以及GigaScience等杂志上,这一期(12月12日)的Science杂志也发表了8篇论文,并加入了社论,评论性文章,组成了一个专辑。其中一篇综述类文章中,中科院古脊椎研究所的徐星研究员就特别介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2-15

  • BioTechniques:牛凝血酶提高PCR的效率和特异性

    成功的PCR都是相似的,而不成功的PCR却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于是,人们都希望找到普遍适用的PCR增强剂。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牛凝血酶(BT)在防止引物二聚体形成和增强PCR产物形成上极为有效。这项成果发表在《BioTechniques》12月刊上。PCR是许多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比如疾病诊断和法医鉴定。尽管这种技术被广泛使用,但有时还是困难重重,特别是在扩增低拷贝、富含GC或复杂的样品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PCR也面临新的问题。例如,在适体(aptamer)的选择过程中观察到PCR偏向,而纳米材料的使用虽然能大幅提高PCR的特异性或灵敏度,但也可能抑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2-15

  • 中国科学家构建首张结核分枝杆菌全蛋白质组芯片

       结核病是古老又新发的传染病,持续性危害人类健康。结核病的防控目前面临三大难题:一是疫苗使用近百年,保护率和保护期受到质疑;二是现有主要药物使用历史已约半世纪,耐药性日趋严重;三是诊断缺乏标识物,检出率低。   2014年12月11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所、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广东体必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的学者和临床专家共同在Cell Report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Proteome Microarray for

    来源:上海交大

    时间:2014-12-15

  • 中科院、上海交大推出新蛋白质组芯片

    生物通报道: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体,每年全世界有将近两百万人死于这一毁灭性疾病。现有抗生素能够缓解结核病的症状,但治疗往往持续数月并且难以将其根治,结果是这种疾病在治疗数年之后频频复发。人们已经对结核分支杆菌进行了多年研究,但至今还未能全面理解它们致病机制,这对于开发结核病药物、疫苗和诊断测试是很不利的。因此现在亟需更好的实验工具,加快对结核分支杆菌的系统性研究。日前,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和上海交大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了结核分枝杆菌的蛋白质组芯片。这一成果发表在十二月十一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2-15

  • 杭师大:首次鉴定与丹参酮合成相关miRNAs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是在亚洲国家非常流行的一种中药。它的干根含有丹参酮,原儿茶醛,丹酚酸B和迷迭香,常用于治疗多种疾病。microRNAs(miRNAs)参与植物的重要生物学过程,如器官发育,抗逆应答等。已有报道miRNAs调控植物次生代谢。然而,目前关于S. miltiorrhiza的miRNAs报道几乎没有。为此,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王慧中教授和宋红苗副教授领衔的团队首次对S. miltiorrhiza的miRNA组进行了系统发掘,并探讨了miRNA在丹参酮合成中所发挥的功能*,研究成果发表在11月刊PLoS ONE上。研究人员首先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4-12-15

  • H7N9病毒致病基因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2013年3月在我国出现了一种新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典型的低致病力禽流感病毒。感染该病毒的家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病毒仅可以在家禽的上呼吸道有限复制。然而,这种新型的H7N9病毒对人类却表现出了强劲的致病力。截至目前已报道有453例感染病例,其中175例死亡,病死率高达38.6%。作为一种低致病力禽流感病毒,对人类表现出如此高的致病力尚属首次;其致病机理一直是世界科学家所关注的焦点。  最近,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流感病毒研究团队在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显示,H7N9病毒的PB2、NP、M基因决定了病毒对哺乳动物的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4-12-15

  • 中国科学家Science完成大型基因组项目

    生物通报道:由深圳华大基因,哥本哈根大学领衔,武汉大学生科院,中科院等多国科研机构参与的一项大型基因组研究项目12月在顶级期刊Science杂志上公布了最新成果。这一项目历时四年多,完成了45种鸟类的基因组测序,并由此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完备的鸟类进化树,相关研究共发布了23篇文章,其中8篇将在Science杂志同期刊发,另外15项成果将在Genome Biology以及Giga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这项研究涉及20个不同国家的约80个机构的数百名科学家参与,分析了每种主要鸟类种系中至少一种主要品种,由此揭示出了现代鸟类是如何在一个物种大灭绝事件(大约6600万年前,消灭了所有的恐龙)之后快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4-12-12

  • 杭师大:miRNA调控水稻叶片衰老

    水稻(Oryza sativa L.)生产是保证人类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之一是延缓叶片衰老,并延长光合作用时间。MicroRNAs(miRNAs)是真核生物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键调节因子。近日杭州师范大学沈波教授的团队携手中国水稻研究所庄杰云教授的团队系统研究了miRNAs在水稻叶片衰老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成果发表在12月刊的PLoS ONE上。科研人员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两个不同株系的超级杂交稻(N2Y6,抗衰老稻和LYP9,易衰老稻)叶片构建并测定了6个小RNA文库,6个DGE文库,和2个降解组文库(小RNA测序、DGE测序和降解组测序项目均由联川生物承担完成)。接着基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4-12-12

  • NIBS叶克穷研究组发表最新文章解析基因调控新机制

    2014年12月1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叶克穷实验室在《Genes & Development》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X chromosome DNA recognition by the MSL2 CXC domain during Drosophila dosage compensation”的研究论文,阐释在果蝇的剂量补偿过程中蛋白质MSL2识别X染色体DNA的结构机制。在多数动物中,雄性(XY)与雌性(XX)所含的X性染色体的数量不同,这样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不同性别中将出现不一致的表达水平,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生物需要通过剂量补偿使得X染色体基因

    来源:NIBS

    时间:2014-12-12


页次:1393/2206  共44109篇文章  
分页:[<<][1391][1392][1393][1394][1395][1396][1397][1398][1399][140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