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北大葛子钢课题组接受《生物医学材料》网站采访

    近日,葛子钢课题组在用于软骨再生的功能性生物材料研究中取得系列成果,相关论文《PHBV微球复合PLCL弹性多孔支架材料作为新的系统用于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发表在《生物医学材料》(Biomedical Material)上(Poly (L-Lactide –co- Caprolactone) scaffolds enhanced with poly (β-hydroxybutyrate-co-β- hydroxyvalerate) microspheres as a new system for cartilage tissue engineering. Biomedical Materials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3-04-23

  • 詹启敏院士Cancer Res癌症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日在小细胞肺癌(SCLC)中进行了microRNA 表达分析,揭示出了一种重要的预后不良生物标记小分子miR-886-3p。相关研究论文“DNA methylation mediated repression of miR-886-3p predicts poor outcome of human small cell lung cance”发表在4月16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Qimin Zhan),其多年来主要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曾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和系统揭示细胞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4-22

  • 院士组发表文章:tRNA阴阳学说

    来自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法国科研中心分子细胞及遗传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以tRNA的阴阳为题,揭示了tRNA 3’CCA末端在EcLeuRS分子内的摆动对其催化和编校功能的影响,同时为以tRNA在LeuRS中分子内的摆动机制为靶点的新型抗生素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著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恩多院士,其长期从事酶学和酶与核酸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关键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与tRNA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于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

    来源:王恩多研究组

    时间:2013-04-22

  • 中国学者最新文章:影响H1N1流感暴发的因素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来自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极端天气与气象异常对甲型H1N1流感暴发的影响”的文章,以2009-2010年长沙市甲型 H1N1流感大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4-22

  • 中科院《Science》发表Letter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杨君兴(Jun-Xing Yang)研究员和陈小勇(Xiao-Yong Chen)副研究员,在最新一期(4月19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rought and China's Cave Species”的Letter文章,呼吁关注中国的洞穴动物区系,尤其是中国西南地区严重干旱对其造成的影响:2005年-2012年期间,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来自中国和国际的科学家们在一项洞穴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对于中国广西自治区的32个地区117个洞穴动物区系展开了调查。采集了近1万份洞穴标本和超过500个物种标本,其中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4-22

  • 浙江大学****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近期H7N9人感染禽流感事件令相关疫苗的研发呼声越来越高,来自浙江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结合遗传技术与生物矿化的组合新方法,这种方法将有助于提高疫苗的热稳定性和有效性,未来也许将在疫苗研发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唐睿康,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研究员。随着近期H7N9人感染禽流感事件的逐渐升温,公众对于流感传染病疫苗的关注度增大,最新消息指出,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说全球尚无国家或地区生产H7N9禽流感疫苗,世卫组织流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4-22

  • 我专家发现抗艾药警戒值“中外有别”

      科技日报北京4月16日电(段文利 张程达 记者李颖)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李太生等研究发现,一线抗艾药奈韦拉平警戒值“中外有别”。这一论著发表在《艾滋病杂志》,为修订我国艾滋病诊治指南提供了重要依据。  奈韦拉平是非核苷类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其抗病毒作用较好,耐药风险相对不高,长期使用对骨髓造血、脂肪分布及肝肾功能的影响极小,亦无神经系统副作用,有很高的性价比,一直作为我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两个最主要一线配伍方案中的“固定搭档”。  既往临床报道,该药在HIV感染者早期使用时,易引发肝毒性反应,因此,欧美国家将男性HIV感染者使用该药的警戒CD4值定在400个/微升,女性为250个/微升,我国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4-22

  • 营养所发现前列腺素PGE2调节动脉损伤后重塑新机制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余鹰组的研究论文COX-2-Derived PGE2 Promotes Injury-Induced Vascular Neointimal Hyperplasia Through the EP3 Receptor。该研究阐明了羟氧化酶(COX-2)来源的前列腺素PGE2通过EP3受体介导促进动脉损伤后的重塑。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中国每年死于冠心病的人数估计超过300万,远高于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外伤和慢性代谢病的死亡人数。因此对冠心病的发病机理以及治疗手段的研究极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3-04-22

  • 我国科学家发现胸主动脉瘤新致病基因

    新华网武汉4月18日电(记者黎昌政)我国科学家在中国人群中找到了一个新的胸主动脉瘤致病基因SMAD3,这意味着对这些胸主动脉瘤患者而言,手术治疗将不再是唯一途径,药物治疗将成为可能。 胸主动脉是心脏最主要的“输油管”,输注由心脏泵出的血液到身体各大器官。胸主动脉瘤是主动脉局部向外膨出形成的瘤样结构。随着不断病理性扩张,动脉壁不断变薄,如不能及时有效预防和治疗,动脉壁破裂会导致致命的大出血,这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抢救成功率几乎为零。 在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支持下,武汉市中心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专家,联合北京安贞医院对700多例正常人和200多例胸主动脉瘤患者,从抽取的外周血中提取D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04-22

  • NIBS王晓晨:首次报道天冬氨酸氨基肽酶在内吞过程中发挥作用

    2013年4月15日,NIBS王晓晨实验室在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Inactivation of C. elegansaminopeptidase DNPP-1 restores endocytic sorting and recycling in tat-1 mutants”的文章。这篇文章首次报道了天冬氨酸氨基肽酶在内吞过程中发挥作用。内吞作用是真核细胞摄取胞外物质的主要途径。胞外物质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的同时,会伴随一些细胞膜成分(如脂类和膜受体)的摄入。这些膜成分可以通过内吞循环过程送回细胞膜上再利用。管状膜泡的产生对于内吞分选和

    来源:NIBS

    时间:2013-04-19

  • 科学家找到“秘密武器”用于清除癌细胞“帮凶”

    中国科技网讯 历经3年多潜心研究,上海医学院生物医学研究院****讲座教授管坤良、熊跃和该院研究员雷群英率领的科研团队,终于找到肿瘤发生和恶化的“微环境”新机制。该研究有望实现胰腺癌等早期诊断,4月16日,国际权威杂志《癌细胞》刊发了这一重要成果。“乳酸脱氢酶A”是人体内的蛋白质,也是一种能够产生乳酸的代谢酶。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适量的乳酸可作为能量来源的补充,但产生过多的乳酸,对肌体有破坏作用。研究表明,乳酸脱氢酶A在人体内大量积累后,会促使体内产生大量不该有的乳酸。乳酸“跑出”细胞外,会制造出适合肿瘤生长的“微环境”,即帮助肿瘤细胞转移、浸润、侵袭和恶化,使肿瘤细胞快速增殖,对肿瘤发生、发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4-19

  • 清华孟安明院士Nature子刊揭示重要信号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清华大学、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胚胎发育调控研究中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证实中内胚层发育过程中,Araf激酶通过直接磷酸化Smad2的连接区域(linker region)对抗了Nodal-Smad2活性。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4月16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现任职清华大学,并兼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所长的孟安明(Anming Meng)教授。其主要从事脊椎动物胚胎的分子发育生物学研究。曾在Science、Cell、Developmental Cell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大量重要研究成果。2007年当选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4-18

  • 施一公研究组连发Nature,JBC文章解密分子奥秘

    生物通报道:来自清华大学生科院的施一公教授研究组近年来备受关注,其原因不仅在于这位学者本身对于科研及育人的执着态度,而且也在于其研究组频频获得的重要生物学研究成果。近期这一研究组又接连在JBC和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分别解析了蛋白酶caspases家族的一个关键成员的作用途径,以及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ECF)的结构及工作机理。在“Proteolytic Processing of Caspase-9 Zymogen Is Required for Apoptosome-mediated Activation of Caspase-9”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蛋白酶caspases家族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4-18

  • 天津医科大学Nature子刊解析癌转移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一条在乳腺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的新信号通路,相关研究论文“Association between Gαi2 and ELMO1/Dock180 connects chemokine signalling with Rac activation and metastasis”发表在4月16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的张宁(Ning Zhang)教授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Tian Jin博士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张宁教授主要从事解析癌细胞趋化运动的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4-18

  • PLoS ONE中国编委最新文章发现分子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了解胎盘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对于诊断和治疗相关的妊娠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近期来自中科院,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调控小鼠胎盘形成最早期阶段的分子反馈环路,小鼠的胎盘形成与人类相似,因此这一研究成果也有助于解析人类胎盘形成。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4月16日开放存取期刊PLOS Bi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之一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海滨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主要从事早期胚胎发育、着床和胎盘发生的分子生理机制研究,在Nat Med、J Clin Invest、PNAS、Development、JBC等杂志上发表了50多篇SCI收录论文,目前担任Am J R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4-18

  • 同济大学,中科院最新文章:iPS诱导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来自同济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roliferation Rate of Somatic Cells Affects Reprogramming Efficiency”的文章,挑战传统观点,获得了提高iPS诱导效率的新发现:减缓体细胞的增殖有利于iPS细胞的诱导。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BC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儒副教授,以及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谢欣研究员。其中谢欣研究员是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课题组长,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副主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于GPCR的新药发现及机制研究,以及小

    来源:同济大学

    时间:2013-04-18

  • 创新参选:利用LSD1抑制剂提高iPSC诱导效率

    生物通报道:“赛默飞之生物通2012实验室创新技术大奖”评选活动开展以来,生物通已经陆陆续续收到不少项目,这些项目中有的能减少实验步骤,有的能降低实验成本,还有一些改进了实验设备,让我们的实验过程更加轻松。 参选项目:利用LSD1抑制剂提高iPSC诱导效率背景:iPS技术备受瞩目,但是这一方法仍然存在两个方面的重要无难题,其一是诱导效率问题,其二是安全性文章。iPS细胞诱导获得的效率很低,大约万分之几到千分之几(2010年数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科学家们都进行了多方面尝试。LSD1是一类将组蛋白H3第4位赖氨酸(H3K4)甲基移除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干细胞的甲基化模式与分化程度较高的体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4-18

  • 中医药参与救治24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效果肯定

    使用中药3小时后发汗、5小时后体温降到37.5摄氏度以下。有关专家在介绍中医药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治疗效果时这样表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4月17日在京召开新闻通气会,会上专家对中医药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效果进行了介绍。 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中医药防控专家组成员刘清泉介绍,北京这例患儿是中西医并重早期干预的成功案例。病人发病较快,高热、肺部有炎症。中医药是在达菲用过后15个小时,病人体温39.8摄氏度左右时参与治疗的。在使用银翘散合白虎汤3小时后,病人开始出汗,5小时后病人体温降到37.5摄氏度以下。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人在服中药后16至17个小时经加用酒大黄,大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04-18

  • 双酚A致糖尿病分子机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双酚A (BPA)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容器和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最近流行病学资料和动物实验表明,BPA暴露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存在一定的关联。确定BPA致血糖代谢紊乱的作用并明确其机制,对2型糖尿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董四君课题组以大鼠胰岛素瘤β细胞INS-1为研究对象,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不同剂量BPA暴露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作用及机制。研究发现,随着BPA暴露浓度增大,INS-1细胞活力显著降低,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释放功能(GS

    来源:城市环境研究所

    时间:2013-04-18

  • 重大项目“代谢性核受体在糖脂代谢调控中的作用机制”通过结题验收

    2013年3月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了重大项目“代谢性核受体在糖脂代谢调控中的作用机制”的结题验收评审会。结题验收专家组由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的9位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和课题负责人的汇报和答辩,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认为该项目在代谢性核受体功能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了代谢相关疾病研究的新方向,为这些疾病的诊断和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该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结题评价等级为特别优秀,一致同意按期结题。该项目由北京大学医学部汪南平教授主

    来源:北医新闻网

    时间:2013-04-18


页次:1431/2111  共42201篇文章  
分页:[<<][1431][1432][1433][1434][1435][1436][1437][1438][1439][144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