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媒报道中国学者发现HBV受体的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据BioScholar报道,人类乙型肝炎病毒每年要夺取大约一百万人的生命,全球有超过3.5亿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1500万人同时还感染了乙肝卫星病毒HDV——是HBV的一种卫星病毒(satellite virus,卫星病毒是一类基因组缺损、需要依赖辅助病毒,基因才能复制和表达,才能完成增殖的亚病毒,不单独存在,常伴随着其他病毒一起出现)。而且这些疾病也会增加肝脏其它疾病的患病风险,比如肝癌。这种病毒必须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分子,才能实现对宿主细胞的感染,现有药物在大部分患者中均不能彻底清除病毒,就是这个原因。因此,如能找到这个受体,将有助于深入理解乙肝感染机制,并为感染及相
-
创新参选:优化检测人Th17细胞的条件
“赛默飞之生物通2012实验室创新技术大奖”评选活动开展以来,生物通已经陆陆续续收到不少项目,这些项目中有的能减少实验步骤,有的能降低实验成本,还有一些改进了实验设备,让我们的实验过程更加轻松。 生物通将会陆续公布一些项目,以便大家分享这些创新技术。同时为了感谢这些分享实验技巧的参选者,生物通也准备了一些精美礼品寄出,同时近期我们还将进行第二轮抽奖,以飨读者。参选项目:优化检测人Th17细胞的条件 背景:Th17细胞是独立的CD4+Th细胞亚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中的重要作用被逐渐揭示,临床及科研工作中流式细胞术检测 Th17 细胞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以T淋巴
-
中国科学家主导完成梨基因组研究,为新品种培育提供宝贵资源
由南京农业大学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完成的砀山酥梨基因组研究成果于2012年11月13日在《基因组研究》(Genome Research)上发表。全球首个梨基因组的成功解析及其基因组层面的功能研究将为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新品种梨奠定坚实的遗传学基础,同时也为该物种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源。中国是梨属植物的中心发源地之一,也是全球第一产梨大国,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梨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遍布大江南北,种植面积仅次于苹果和柑橘,而且成为众多梨产区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但多年来梨的分子层面的研究相对滞后,从而限制了其功能基因的
-
王文研究员受邀在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发表综述论文
新基因不断产生是生物进化中的一个普遍事件,新产生的基因为生物进化革新提供了最重要的素材,因此,阐明新基因如何起源和进化、其新功能如何获得及其适应意义,不仅是进化生物学中的重要问题,也是生命科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但遗憾的是,该问题也是长期以来知之甚少的问题。近10年来,王文研究团队通过实验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手段,开创性地发展出一整套研究新基因的体系,取得了年轻新基因起源和遗传进化机制研究的一些重要发现,并引起国际广泛关注。为此,国际著名杂志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特邀王文研究员撰写了关于新基因起源和功能进化的综述论文。
-
吹口气就能测癌症?专家:有科学依据
吹口气就能查癌症,这种简便有效的方法真的存在吗?记者从浙大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了解到,这种方法真的存在,而且我省已经在加紧研究,未来将有望运用到肺癌的诊断上。 吹气检测的原理来自狗鼻子 说起吹口气检测癌症的原理,邵逸夫医院呼吸科的胡燕婕医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趣的起源。 美国科学家研究报道,经过训练的犬,对肿瘤患者的气味样本,能够作出异常反应,其准确率达到90%左右。这一有趣的现象背后的关键物质基础,是肿瘤患者的呼吸气体中存在一些特异表达的成分,因此科学家们希望设计出一种能检测肿瘤的电子鼻装置。 受这项研究的启发,邵逸夫医院呼吸科的医生和浙大生仪学院合作,将吹口气检测癌症的原理首先运用于肺癌的检
-
北京科学家首解乙肝之谜
信息时报讯 据《北京日报》报道,11月13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文辉博士率领的科研团队在当天出版的《eLife》杂志上发表题为“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是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病毒的功能性受体”的研究成果。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乙肝病毒受体,该成果揭示了乙肝病毒感染的关键过程,为乙肝及其相关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靶点和新药开发途径。目前,全球有超过3.5亿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我国的乙肝患者数量巨大且相当一部分人在长期感染后会转为肝硬化和肝癌。乙型肝炎病毒(HBV)必须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分子来实现对宿主细胞的感染,只有弄清病毒入侵的机制,才有可能找到预防和治疗的有效方法。虽然早在40多年前
-
Nature报道中国科学家最新测序成果
生物通报道 高血糖水平、高盐饮食以及高脂倾向听起来足以导致人类健康灾难。然而对于双峰骆驼,这些适应或许帮助了它在世界上最干旱、最寒冷和最高的地区生存。来自中国和蒙古的研究人员开始解开了骆驼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所利用的生理技能背后的基因组特征。在发布于11月13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科学家们描述了野生和驯化双峰骆驼的基因组草图。Nature杂志官网同日将其作为头条新闻进行了报道。来自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的李亦学(Yixue Li)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的孟和(He Meng)副教授和内蒙古大学的Jirimutu为
-
北大,NIBS学者发现乙肝病毒受体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的研究人员以树鼩为研究对象,首次绘制了一幅高质量的树鼩肝细胞基因表达图谱,并从中回答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乙肝病毒研究谜题——HBV细胞表面受体是什么,这对于乙肝诊治具有重大意义。这一相关成果公布在11月13日出版的eLife杂志上,eLife杂志是由PNAS前主编Randy Schekman筹办,由英国著名的基金会Wellcome Trust,美国HHMI和德国马普学会联合资助的开放性杂志,希望能通过这一杂志打破CNS的垄断地位,避免许多专业期刊由非一线科学家掌舵并且因一个审稿人的意见而导致拒稿的情况,是生命科学领域里又一受到期待的顶级期刊。最
-
华大基因Nature 、GigaScience杂志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获得一个物种的参考基因组对于深入了解它的生物学和进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今天的《自然》(Natrure)和《GigaScience》杂志发布了华大基因研究人员参与的两项研究的最新成果,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和生成了猪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在Nature研究中,猪基因组测序联盟呈递了作为重要的经济动物和食物来源的一个家猪品种的参考基因。此外还提供了一些欧洲和亚洲野生与驯化猪品种的其他基因组(延伸阅读:Nature重大成果:猪基因组全面解析 )。在另一篇《GigaScience》论文中,由来自华大基因、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侧重研究了用于医学研究的小型猪(m
-
中科院癌症最新研究登Nature子刊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化学研究所,解放军总医院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新型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分析了中国人群中结肠癌几种相关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从中获得了极高精确度和灵敏度的检测结果,从而为结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一种新思路。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王树(Shu Wang)研究员,以及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陆江阳(Jiangyang Lu),其中王树研究员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主要从事新型聚合物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生物识别和传感研究,发展肿瘤早期诊断和治
-
家猪基因组提供大规模数据,有助解析人类健康
近日,研究人员完成了几个品系家猪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其中包括可作为人类医学研究模型以及治疗性药物测试模型的迷你猪(mini-pig)。一个物种的基因组在深入研究其生物学本质及演化进程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日,由华大基因参与完成的两篇关于家猪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的文章分别在《自然》(Nature)和《GigaScience》(由华大基因和BioMed Central联合创办)上发表。对于发表在《自然》上的文章,国际家猪基因组测序协作组(SGSC)主要选取作为重要肉类来源的家猪品系——杜洛克猪(Duroc breed)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另外还对亚洲野猪、亚洲家猪和欧洲品系等进行了重测序研究;而
-
中美研究人员预测称气候变化将威胁大熊猫生存
新一期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杂志刊登报告说,中美研究人员对中国秦岭地区的气候前景的预测显示,气候变化将使当地不适宜竹子生长,进而威胁到那里大熊猫的生存。研究人员因此呼吁人们及早采取应对措施。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报告说,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他们对中国陕西省秦岭地区的气候前景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即便是在最乐观的预测结果中,到21世纪末当地气候也会变得普遍不适宜竹子生长。由于竹子是野生大熊猫的主食,秦岭地区的大熊猫群体可能会因此面临生存挑战。据介绍,目前秦岭地区约有270只野生大熊猫,占野生大熊猫群体总数的17%。研究人员呼吁人们及早采取应对措施,比如为大熊猫营
-
中科院JBC文章解析癌症相关因子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称为核转录因子(PAX2)的作用分子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指出这种转录因子能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这对于解析结肠癌病理机制,以及这种转录因子的新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方靖研究员,方靖研究员现任营养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及肿瘤研究团队和食品安全研究团队的研究员,主要从事瘤血管及肿瘤的发生机理;肿瘤的预防和干预等方面的研究。结肠癌是全球第二位的癌症死亡原因。当前的治疗通常采用
-
武汉大学青年教授信号研究登权威刊物
生物通报道:来自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免疫信号转导通路的一种新机制:表观遗传因子选择性调控特定基因的激活,是信号转导通路下游的重要调节因素之一,这一研究成果将表观遗传学与下游基因调控联系在了一起,对于免疫系统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公布在国际著名细胞生物学研究杂志Journal of Cell Science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吴旻教授和李联运副教授,第一作者为王翔和朱坤,其中吴旻教授是武汉大学2009年引进的青年人才,回国后陆续申请到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参加973项目的研究课题,这两年已有三篇SCI论文发表。表观遗传学主要研究染色
-
古脊椎所浙江天台盆地发现恐龙蛋一新蛋科化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员课题组近期在浙江天台盆地双塘、桥下、酒厂等多个地点的赤城山组一段发现十几枚蛋化石的蛋壳结构非常特殊,与目前已知的恐龙蛋类型明显不同,研究后认为是恐龙蛋新蛋科化石。11月2日,《科学通报》第57卷31期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登了该项研究成果。这一新的恐龙蛋类型的发现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天台盆地晚白垩世早期恐龙蛋类群的完整面貌,而且也为探讨白垩纪恐龙蛋壳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提供新的资料。浙江天台盆地是我国恐龙蛋富集和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自1958年发现恐龙蛋化石以来,目前已发现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恐龙蛋、龟鳖类蛋以及恐龙骨骼等化石。研究人员依据新发现恐龙蛋化石
来源: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时间:2012-11-14
-
《中国药理学报》出版定量药理学研究专刊
定量药理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运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定量描述、解释和预测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行为,量化影响药动、药效行为的相关因素。近期,《中国药理学报》编委、上海中医药大学郑青山教授担任客座编辑,组织了14篇定量药理学研究专题的综述和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美国、中国两个国家,《中国药理学报》于11月5日正式出版该专刊。专刊从一期临床试验设计、一期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联合模型、群体方法、剂量确定、随机模拟等多个方面探讨定量药理学研究。专刊的出版对于促进定量药理学研究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和推动我国定量药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欢迎访问:http://w
来源:《中国药理学报》
时间:2012-11-14
-
人类基因遗传变异整合图谱完成 华大基因承担1/4工作
11月1日,由中、美、英等多个国家共同发起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千人基因组计划”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科技期刊《自然》杂志上在线发表。该协作组公布了高分辨率的人类基因组遗传变异整合图谱,将为基因组学在人类疾病与健康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个体化医疗时代的到来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华大基因作为该计划的发起者之一,承担了近1/4 的工作。 “千人基因组计划”是2008 年初,由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英国桑格研究所以及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等多家机构共同启动的一项大规模测序计划。在这一计划中, 科学家对全球各地2500 多个人的个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绘制最详尽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 寻找基因与人类疾病之间的
-
我国科学家在酿酒酵母生态和群体遗传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发酵工业中广为应用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也是一种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由于其较清晰的遗传背景、相对较小的基因组、完善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积累、明确的有性生殖循环等优势,除分子生物学领域外,正在成为比较与进化基因组学、生物地理学、群体遗传学、生态学和物种形成与演化机制等研究领域的模式生物。然而,我们对这种也许是被研究得最为透彻的真核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态分布和群体结构仍然所知甚少。以前的研究主要基于实验室和人工环境菌株,真正的野生菌株很少涉及。因此,我们对S. cerevisiae的遗传多样性、驯化群体的起源与演化及人工
-
****王铸钢致病基因研究登国际刊物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法,首次发现发现一种参与体内能量代谢的脱氢酶E1和转酮酶结构域1(DHTKD1)基因的突变是导致腓骨肌萎缩综合症产生的原因,这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具有意义,相关成果公布在AJHG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铸钢教授以及顾鸣敏教授,其中王铸钢教授毕业于新疆医学院医学系,1995年于美国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从美国回国,被聘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
-
生物物理所最新Nature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和美国Mayo诊所的研究人员近日在新研究中揭示了组蛋白变异体H3.3–H4异源二聚体与伴侣蛋白DAXX构成的复合物的结构,相关论文“Structure of the variant histone H3.3–H4 heterodimer in complex with its chaperone DAXX”发表在11月11日的《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上。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李国红(Guohong Li)研究员和许瑞明(Rui-Ming Xu)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