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北大生科院Cell子刊解析DNA修复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加拿大西奈山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Cell Cycle-Dependent Regulatory Circuit Composed of 53BP1-RIF1 and BRCA1-CtIP Controls DNA Repair Pathway Choice”的文章,DNA双键断裂修复机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发现了53BP1的下游效应蛋白Rif1,由此找到了由RIF1和BRCA1主导的一种细胞周期调控回路。相关成果公布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徐冬一,以及加拿大西奈山医院Daniel Duroc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30

  • 科学家发现牛肝菌科一新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科研人员对部分牛肝菌物种进行了研究,根据形态学证据和DNA序列分析,发现了牛肝菌科一新属——大孔牛肝菌属以及8个新种。相关成果发表在《真菌多样性》杂志上。 据介绍,牛肝菌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其中,一些种是世界著名的野生食用菌,部分种是有名的毒菌,多数种是树木外生菌根菌。该科真菌形态多样、分布广泛,平行进化与趋同进化并存,系统亲缘关系复杂,分类困难。这导致食用物种和有毒物种容易混淆,导致毒菌中毒。 为此,该所研究员杨祝良指导博士生M.I.Hosen、曾念开等对其中部分牛肝菌物种进行了研究。他们在孟加拉国龙脑香科森林中,发现了牛肝菌科一新属——大孔牛肝菌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1-30

  • 败血症小白鼠存活率上升至75%

    败血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一种疑难杂症。经过两年半实验研究,宁波大学、浙大医学院等科研人员发现,败血症小白鼠接受LECT2激活巨噬细胞的治疗后,存活率从原先的12.5%提高到75%。这一生物疗法有望攻克败血症这一国际难题。这一发现于12月17日在线发表在美国《实验医学杂志》上。宁波大学的陆新江博士、陈炯研究员和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虞朝辉主任医生为并列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陈炯研究员。 2007年5月,专家们发现鱼类染菌时,体内一种细胞因子的含量呈急速上升趋势,这种细胞因子在生物研究学上叫白细胞源趋化因子2,简称LECT2。“这种细胞因子在人类和小鼠染菌时,指标是下降地,和鱼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3-01-30

  • 红脂大小蠹入侵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红脂大小蠹是一种源自美国的毁灭性重大林业外来入侵害虫。自1999年在我国山西省发生后,又陆续在河北、河南、陕西等省暴发成灾,致死松树700余万株。 近10余年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孙江华研究组一直从事红脂大小蠹入侵机制和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国内外也相继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鉴于所取得的研究进展,《昆虫年度回顾》(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编委会特邀请撰写综述。 综述首先阐明了红脂大小蠹、本地种黑根小蠹、伴生真菌和寄主的协同入侵机制;提出并验证了入侵种与本地种之间互惠的“化学信息调控”,与伴生菌“共生入侵”两个

    来源: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13-01-30

  • 兔出血症病毒结构研究取得进展

    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科院的资助下,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孙飞研究组与其合作者在兔出血症病毒结构及其表位抗原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该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病原学杂志《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PLOS Pathogens)。 兔出血症(RHD)是一种急性、致死传染病,家兔在感染后48~72小时死亡。1984年,中国首次报道了兔出血症的暴发,随后在欧洲、美洲等地区逐渐流行。该病的病原体兔出血症病毒(RHDV)隶属杯状病毒科兔病毒属。相比杯状病毒科其他病毒属,有关兔病毒属病毒的高分辨率结构研究尚属空白。 孙飞等通过对RHDV衣壳蛋白的结构进行分析以及不同病毒株的序列比对,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1-30

  • 陈竺陈赛娟院士2013开年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上海交大瑞金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riocalyxin B ameliorates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by suppressing Th1 and Th17 cells”的文章,发现了一种萜类化合物:毛萼乙素(Eriocalyxin B,EriB)能通过靶向关键信号通路,选择性调控Th1和Th17细胞,发挥强有力的抗炎作用,这不仅有助于癌症治疗的研发,也为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也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向。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陈竺院士,和陈赛娟院士,这两位著名的科学家近年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9

  • Lancet报道中国学者疫苗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国家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Immunogenicity and safety of an enterovirus 71 vaccine in healthy Chinese children and infants: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2 clinical trial”的文章,报道了肠道病毒71型疫苗,在国内健康幼儿和婴幼儿中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实验结果,II期临床试验结果支持开展III期临床。相关成果公布在医学类顶级期刊Lancet杂志上。文章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9

  • 中国学者最新文章介绍生命科学信息工程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所谓生命科学信息工程,是指以生命信息学为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医学手段,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过程中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与利用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这门学科是针对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9

  • 昆明动物所发现癌细胞抗药新机制

    癌症治疗目前最大的挑战之一是肿瘤细胞具有原发的耐药性以及治疗后逐渐产生抗药性。顺铂是目前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实体瘤的化疗药物,它通过造成DNA损伤诱导细胞凋亡杀死癌细胞。但是癌细胞抗药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泛素化是一种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参与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其系统功能紊乱与癌细胞凋亡以及癌症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蛋白泛素化过程由三种酶依次催化完成,包括泛素激活酶(E1)、泛素连接酶(E2)和泛素连接酶(E3)。其中,E3泛素连接酶决定修饰底物的特异性。HECTD3 (Homologous to the E6-associated protein carboxyl

    来源:昆明动物研究所

    时间:2013-01-29

  • 贺福初院士最新综述:大发现时代的“生命组学”

    生物通“核心刊物”迎来了新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  生物通报道:在《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2013年的第一期上,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的贺福初院士特以“大发现时代的‘生命组学’”为题,介绍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大发现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8

  • 哈尔滨医科大学Hepatology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及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肝癌索拉非尼(sorafenib)耐药机制,并找到了一种能够克服耐药且与索拉非尼协同发挥作用的新分子。这一发现对于改善肝癌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论文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最新影响因子11.665)接受并在线发布。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刘连新(xin Liu)教授和姜洪池(Hongchi Jiang)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原发性肝癌(HCC)是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肿瘤相关性死亡因素中排名第三,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新患者。我国是肝癌高发国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8

  • 四川大学教授再发PNAS文章解析分子机理

    生物通报道:来自四川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第四军医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JNK inhibition reduces apoptosis and neovascularization in a murine model of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的文章,发现c-Jun氨基端激酶(JNK)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疾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具体分析这种作用因子对细胞凋亡和血管新生的影响。相关成果公布在1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四川大学“****”教授张康博士,以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Michael Kari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8

  • 科学家建立血管内膜增生动物模型

    记者今天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该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刘宏宇教授课题组首次采用血管内纯水(蒸馏水)灌注法+高脂饲料饲养法,成功制作出一种简单易行、可控性强的血管内膜增生动物模型。利用此模型,有助于深入探讨血管内膜增生与内皮细胞损伤后的功能障碍、细胞迁移、血流动力学、炎症及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机制,揭示血管内膜增生性病变的“奥秘”。相关论文刊发在最新一期美国《心血管病理学》(Cardiovascular Pathology)杂志上。 课题组研究发现,纯水(蒸馏水)可以通过导致血管管腔内的低渗透压环境,进而诱导内皮细胞发生肿胀、功能障碍,低渗性休克甚至凋亡。且这种低渗造成的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1-28

  • 国防科技大学成功研制人体静脉特征识别系统

        最新发现与创新    中国科技网讯 经过近10年攻关,由国防科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研制的人体静脉特征识别系统,目前已取得7项专利授权,即将投入实际运用。近日,该系统得到有关安防专家肯定,称其填补了国内高级安保系统的空白。这是我国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静脉识别系统,是根据血液中的血红素有吸收红外线光的特质,将具近红外线感应度的小型照相机对着手指进行摄影,即可将照着血管的阴影处拍摄出图像来。将血管图样进行数字处理,制成血管图样影像,依其结构特征作为身份识别的依据。在国防科大试验室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1-28

  • 动物所发表关于红脂大小蠹入侵机制和综合防控的综述文章

    红脂大小蠹是一种源自美国的毁灭性重大林业外来入侵害虫。自1999年在我国山西省发生后,又陆续在河北、河南、陕西等省暴发成灾,致死松树700余万株。近10余年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孙江华研究组一直从事红脂大小蠹入侵机制和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国内外也相继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鉴于所取得的研究进展,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编委会特邀请撰写综述。综述首先阐明了红脂大小蠹、本地种黑根小蠹、伴生真菌和寄主的协同入侵机制;提出并验证了入侵种与本地种之间互惠的“化学信息调控”,与伴生菌“共生入侵”两个假说;从而明确了红脂大小蠹这一在原产地是一次

    来源:动物研究所

    时间:2013-01-28

  • 艾滋病早期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患者免疫功能重建

    由卫生部艾滋病防治专家、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教授卢洪洲领衔开展的研究表明,艾滋病早期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患者免疫功能重建。只要及早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寿命可延长30年以上。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刊物《艾滋病护理》(AIDS Care)等杂志上发表。 卢洪洲领衔开展的研究课题名为《艾滋病合并结核病规范化诊疗方案的推广及优化研究》。他们在全国艾滋病主要流行区进行了大样本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分析表明:抗结核治疗2周后就开始接受抗HIV治疗的患者,其病死率低于8周后才开始接受抗HIV治疗的患者。这意味着,前者发生免疫功能重建的比例高于后者,早期抗病毒治疗有利于免疫功能重建。 卢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3-01-28

  • DNA分析显示田园洞人与亚洲人有密切关系

    日前,由我国科学家带领的国际团队成功提取到田园洞人的核DNA和线粒体DNA。分析表明,田园洞人只携带着少量古老型人类——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DNA,更多表现的是早期现代人的基因特征,且与当今亚洲人和美洲土著人(蒙古人种)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与现代欧洲人(欧罗巴人种)的祖先在遗传上已经分开,分属不同的人群。该成果发表在日前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田园洞遗址发现于2001年,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距离著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约6公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一直在这里进行发掘和研究,发现了包括下颌骨和部分肢骨在内的古人类遗骸和丰富的哺乳动物骨骼

    来源:PNAS

    时间:2013-01-28

  • 东南大学最新Neuron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东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Neurexin Regulates Visual Function via Mediating Retinoid Transport to Promote Rhodopsin Maturation”的文章,发现了一种重要的突触细胞粘附因子:Neurexins的新作用——参与视觉功能调控,研究人员发现Neurexins能介导视黄醇运输,以及随后的视紫红质成熟过程,并调控脂蛋白水平。相关成果公布在Neuron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东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谢维教授,以及韩俊海教授,这两位教授的主要研究方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01-25

  • 我科学家发现蛋白激酶IKK抑制细胞凋亡“非经典模型”

      中国科技网讯 记者今天(24日)从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获悉,最新一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发表了该所林安宁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修改了为时15年的蛋白激酶IKK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诱导细胞凋亡的理论,揭示了TNF不仅能调控细胞膜受体介导的凋亡通路,还能调控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提出IKK抑制细胞凋亡的非经典模型。为炎症和炎症诱导的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蛋白激酶IKK是细胞信号转导网络的“关键先生”,调控着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细胞存活和肿瘤发生。长期以来,在细胞信号转导领域一直有一个经典理论——IKK通过激活细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01-25

  • 南京古生物所首次建立具极叶胚胎化石早期发育序列

    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三胚层两侧对称动物的起源问题一直是演化生物学领域悬而未决之谜,也是古生物学家长期以来关注的前沿热点之一。我国贵州埃迪卡拉纪瓮安生物群作为全球迄今最古老的后生动物特异埋藏化石库,为研究后生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过程提供了精美的实证材料。而瓮安生物群中是否存在两侧对称动物的证据,则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话题之一。2006年,Science上首次报道了瓮安生物群中可能的具极叶动物胚胎化石。这类发育极叶结构的胚胎化石表明两侧对称动物特有的发育机制在5.8亿年前的瓮安生物群中就已经出现。然而仍有学者对这一证据持怀疑态度。为了检验这一证据的可靠性,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殷宗军博士、朱茂

    来源: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时间:2013-01-25


页次:1432/2095  共41881篇文章  
分页:[<<][1431][1432][1433][1434][1435][1436][1437][1438][1439][144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