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DNA活性影响克隆胚胎早期发育能力
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组胚教研室科研人员最新研究发现,体细胞中rDNA(核糖体DNA)的活性与克隆胚胎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核仁活性和功能之间联系密切,这一发现为重编程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相关论文日前在线发表于《生物化学期刊》。 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依赖足够的核糖体以维持蛋白质合成。目前体细胞克隆效率很低,重编程过程能否开启沉默的rDNA转录,从而产生充足的rRNA以保障核糖体和蛋白的合成,可能与开启发育关键基因的转录同样重要。 哈医大基础医学院组胚教研室教授雷蕾带领博士研究生郑重等人员,从核糖体基因的表观修饰出发,研究分化的体细胞中,rDNA的活性对克隆胚胎早期
-
研究发现防止药物渴求新模式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基金资助下,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陆林课题组研究发现了一种基于学习记忆理论的模式——记忆唤起—消退操纵模式,用来防止药物心理渴求和复吸。近日出版的《科学》杂志报道了这项最新研究成果。在同期杂志上,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神经生物学家Barry Everitt为该研究撰写了评论文章“消除对毒品的记忆”。 药物成瘾(如可卡因、海洛因及甲基苯丙胺成瘾等)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药物成瘾难以根治,就在于其强烈而持续的精神依赖性,即心瘾。吸毒者在戒毒过程中遇到毒品与相关联的线索(如吸毒的环境或者吸毒的同伴)就会诱发心瘾,从而导致复吸。但目前
-
华中科大生科院最新Nature子刊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issecting a central flip-flop circuit that integrates contradictory sensory cues in C. elegans feeding regulation”的文章,通过分析感觉信号调控线虫进食行为的中枢翻转回路,发现了一种新的调控线虫抉择行为的神经回路模式。这对于深入了解进食行为机理机制,以及分析其中关键的神经信号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生物物理所徐
-
世界首例转基因手工克隆绵羊成功诞生
2012年3月26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华大方舟与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开展的“农业部绵羊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当日12时16分,第一头转基因克隆羊成功诞生,这也是目前世界上首例采用“手工克隆”技术获得的转基因克隆绵羊。 据相关人员介绍,克隆技术看似简单,其实每一步风险都很大,每一步操作起来难度也很大。目前全世界克隆成功率比较低,仅为5%—10%左右。此项转基因克隆绵羊项目从2009年开始一直面临着种种考验,地处新疆条件艰苦,实验设备简陋、时间短工作量大、人员配备不足等等,但华大方舟科研技术人员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经过不懈努力,
-
清华大学研制的"植入式脑深部刺激器"疗效显著
从4月7日举行的“清华脑起搏器论坛——帕金森病日关爱活动”了解到,由清华大学研制的植入式脑深部刺激器(俗称“脑起搏器”),已在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完成数十例临床试验,疗效显著。清华大学副校长程建平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剧,我国有帕金森病患者近250万人,该病已成为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脑起搏器是20世纪末期脑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目前外科治疗帕金森病的首选疗法。它将电极植入大脑的特定部位,通过慢性电刺激达到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可逆、疗效显著的神经调节治疗方法。全世界已经有8万多名患者植入脑起搏器。此次研发的脑起搏器,由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李路明组织电子、软件、
-
“雨后春笋”生长谜底揭晓
短短几个月,毛竹就能从一颗刚出土的幼笋长成20米高的竹秆,特别是在生长高峰期的春天,一晚上甚至可以长高3~4米。毛竹为什么具有这样神奇的生长速度,现在这一谜底终于揭晓。 近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所树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建国研究组在毛竹茎秆快速生长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揭示出了竹秆速生的物质和能量基础,该研究结果已经被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在线发表。 据了解,对于毛竹茎秆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我国目前主要集中在竹秆的材质生长方面,对竹秆的解剖构造已经了解得很全面,但是对于其内在的生理生化基础、内在的调控机
-
研究发现纹胸鮡属鱼类新种
在中外科学家联合考察云南高黎贡山期间,科研人员在怒江水系的保山段采集到一种纹胸鮡属鱼类新种,并根据其胸附着器类似长矛矛头的特点,将其命名为矛形纹胸鮡。该发现日前在《动物分类学》期刊上发表。 据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副研究员陈小勇介绍,该属鱼类具有显著的长粒形头背部颗粒和较长的胸附着器,其独特的胸部附着器是区别于其他属鱼类的主要特征,也是对河川急流生存环境的一种重要的适应性进化。同时,系统发育关系显示,它与伊洛瓦底江水系特有种——龙江纹胸鮡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纹胸鮡属鱼类是鮡科鱼类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至今已发现约80个物种分布在中印山区各水系。其中,中国是纹胸鮡属鱼类的重
-
王福俤组Hepatology解析肝细胞调控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Ferroportin1 in hepatocytes and macrophages is required for the efficient mobilization of body iron stores†”的文章,揭示了泵铁蛋白Ferroportin 1(Fpn 1)在肝实质细胞铁外排、铁动员及维持机体铁稳态中的重要功能及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Hepatology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所王福俤研究员,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张竹珍。王福俤博士研究组曾与美国密歇根大学、波
-
孙颖浩发现预测沙利度胺(反应停)抗癌效果的生物标志物
生物通报道:来自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海医院的消息,973首席科学家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海医院孙颖浩教授首次发现CUL4A为前列腺癌的致病基因,CUL4A的表达决定前列腺癌对沙利度胺治疗的反应性。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分子医学》(Oncogenic CUL4A determines the response to thalidomide treatment in prostate cancer. J Mol Med, IF=5.19)。 沙利度胺(反应停)致海豹肢畸形事件是上世纪三大药物灾难之一,但事过境迁,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现在也许到了重新评价反应停的时候了。1998年,美国F
-
发表Nature Medicine论文 高校2011排名
生物通报道:英国著名杂志《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也是世界上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之一。近期Natureasia公布了过去一年(2011年)当中,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的分布情况,从研究机构,国家和杂志各方面进行了排列。2011年发表Nature旗下期刊文章(包括Articles & Letters和Reviews)数量最多的研究机构是美国的哈佛大学(文章数量:289篇,自然出版指数129.92),其次是斯坦福大学(文章数量:140篇,自然出版指数67.48),第三是马普研究院(文章数量:159篇,自然出版指数63.87)。其中中科院、中科大和北大等三家中国科研机构
-
植物所等构建出我国首个基于光合作用原理的太阳能电池
地球上最有效的利用太阳能的例子是光合作用。高等植物光系统II(PSII)中的大量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LHCIIb)负责捕获和传递太阳光能。2004年,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和植物研究所合作,在国际上率先解析了在原子水平的LHCIIb晶体结构(Nature,2004,428:287-292),发现在长期进化过程中,LHCIIb结合大量的光合色素,这些色素簇间的偶极矩交互作用,使得LHCIIb不仅能高效吸收太阳能,而且还能够将所捕获光能的94-98%传递出去。这一特性使得LHCIIb成为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新型捕获和转换太阳能的器件材料。国际学术界对于其结构与功能及其仿生模拟,进而开辟太阳能利用的新途径投入
-
清华教师在《自然》发文聚焦PM2.5论中国空气质量改善
清华新闻网4月13日电 4月12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了清华大学地球科学中心张强副研究员、环境学院贺克斌教授、核研院霍红副研究员联合撰写的题为《改善中国空气质量》(Cleaning China’s air)的评述文章。文章介绍了我国最新颁布的针对大气细粒子 (PM2.5) 的空气质量标准,论述了该标准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全球环境效益,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PM2.5来自于污染源的一次排放和气态物种在大气中的二次化学转化,其中含有黑碳、有机碳、硫酸盐等多种复杂成份,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及大气能见度。而且PM2.5中的化学成份不同,对大气的升温或降温效应也不同,
-
袁隆平领衔科研团队攻关亩产1000公斤杂交稻
去年超级杂交稻在湘实现大面积亩产926公斤,提前四年实现第三期目标。今春,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率先启动第四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攻关,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为冲刺亩产1000公斤目标选育的种子选手已摆开擂台,接受挑选。 在位于三亚的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超级杂交稻新品种试验田,种子选手们已先后进入成熟灌浆期,再过20来天,就开始收割,冠、亚、季军比武即将逐一揭晓。这些天,袁隆平院士带着科研团队,每天都去田里查看选手们的生长情况。这位年过八旬的伟大科学家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在自己跨入90岁以前,实现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
-
白血病细胞分化机理获新阐述
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建设的上海高校化学生物学E-研究院研究人员近日发现,从腺花香茶菜中提取的腺花素能够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同时,研究人员还成功捕获了其在细胞内的靶蛋白——过氧化还原酶Ⅰ/Ⅱ,并依此阐释了白血病细胞分化的新机理。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化学生物学》上。 博士研究生刘传绪和阴倩倩等,在研究员陈国强指导下,以白血病细胞为体外模型,对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孙汉董课题组提供的500多个天然的对映贝壳杉烷类小分子化合物进行筛选,从中发现:自腺花香茶菜中提取的腺花素能够诱导白血病细胞发生形态和功能学上的分化。他们又采用对维甲酸ATRA敏感和耐药的两种白血病小鼠开展研究,发现腺花素能有效
-
中科院,海南大学发表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遗传发育所,海南大学,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Xanthomonas uridine 5’-monophosphate transferase inhibits plant immune kinases”的文章,揭示了AvrAC独特的生化功能和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4月15日的Na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周俭民研究员,和海南大学何朝族教授,NIBS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冯锋为文章第一作者,其他研究人员还包括戎伟博士、吴小刚博士和张杰博士,NIBS蛋白质组中心的陈涉博士和杨帆提供
-
高校发表《Nature Immunology》论文2011排名
生物通报道:英国著名杂志《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也是世界上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之一。近期Natureasia公布了过去一年(2011年)当中,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的分布情况,从研究机构,国家和杂志各方面进行了排列。2011年发表Nature旗下期刊文章(包括Articles & Letters和Reviews)数量最多的研究机构是美国的哈佛大学(文章数量:289篇,自然出版指数129.92),其次是斯坦福大学(文章数量:140篇,自然出版指数67.48),第三是马普研究院(文章数量:159篇,自然出版指数63.87)。其中中科院、中科大和北大等三家中国科研机构
-
金砖四国的科学构成“更类似于西方七国集团”
中国科学院报告说,在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金砖四国”)这些新兴经济体的科学发表的模式正在变得越来越类似于西方七国发达国家。 3月14日发表在《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上的一项研究说,科研人员对1991年、2000年和2009年发表的一大批学科的论文进行了取样,并且发现金砖四国的科学产出稳步地转向了类似于西方七国集团的情况。 他们发现西方七国集团倾向于比金砖四国的学科组合更加平衡。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杨立英说,他们指出4个金砖国家特别是中国已经稳步走向了各学科更加平衡的产出——这部分是通过政策,部分是由于迅速发展而实现的。 这组作者指出,尽管存
-
清华研发脑起搏器临床疗效显著
从4月7日举行的“清华脑起搏器论坛——帕金森病日关爱活动”了解到,由清华大学研制的植入式脑深部刺激器(俗称“脑起搏器”),已在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完成数十例临床试验,疗效显著。 清华大学副校长程建平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剧,我国有帕金森病患者近250万人,该病已成为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脑起搏器是20世纪末期脑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目前外科治疗帕金森病的首选疗法。它将电极植入大脑的特定部位,通过慢性电刺激达到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可逆、疗效显著的神经调节治疗方法。全世界已经有8万多名患者植入脑起搏器。 此次研发的脑起搏器,由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李路明
-
新疆鄯善发现我国最大侏罗纪恐龙化石
由吉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新疆地质调查院的专家组成的科考队,最近在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发现了我国迄今最大的侏罗纪恐龙化石。 15日,科考队联合新疆国土资源厅和鄯善县人民政府,共同在鄯善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一科学发现。据科考队负责人、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孙革教授介绍,这一大型恐龙化石发现于鄯善七克台地区距今约1亿6千万年的地层中。已发掘出的大量骨骼化石显示,该恐龙体形巨大,仅其股骨就长达2米多。科学家据此推算,该恐龙体长可达35米,体重约30吨,刷新了我国侏罗纪大型恐龙的记录。 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约1.6亿年,在整个侏罗纪时期,曾是主宰地球生物界的统治者。此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侏罗纪恐龙长度
-
华东理工大学研究设计出“靶向激活型光扳机”
用“剪刀”把分子剪开,听起来已够神奇,但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朱麟勇课题组居然还能给“剪刀”“上锁”——只有某种特殊靶向物质“开锁”后,用光照射,“剪刀”才会开剪,分子才会分离。日前,这个名为“靶向激活型光扳机”的研究成果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 据朱麟勇介绍,就像扣动扳机后枪的威力才能爆发一样,在化学分子中,有一些作用类似于“扳机”的分子基团——只要照射某种光,就会激发分子基团内发生光剪切,母体分子就会分离。这些分子基团由此得名“光扳机”或“光笼”。作为一种工具分子,光扳机近年来备受分子生物学家和材料化学家关注,已广泛应用到光激活生物信号分子或荧光、光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