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医学科学院癌症新发现登Nature亮点推荐
生物通报道: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本期的推荐研究文章包括:Wu, C.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five loci associated with susceptibility to pancreatic cancer in Chinese populations. Nature Genet
-
PLoS ONE:肠道微生物研究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英国NERC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Bacterial Community Assembly and Turnover within the Intestines of Developing Zebrafish”的文章,以模式动物斑马鱼为研究对象,发现了斑马鱼肠道微生物群落构建及演替新规律,这一研究结果对哺乳动物和人类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和维持机制研究均具有借鉴意义。相关成果公布在PLoS ON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水生生物研究所余育和研究员,第一作者是颜庆云博士。余育和研究员早年毕业于中山担心,作为本学科带头人一直从事原生动物的系统发育及其生态
-
翟琦巍研究组发布肝脏脂代谢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Liver Patt1 deficiency protects male mice from Age-associated but not high-fat diet-induced hepatic steatosis”的文章,他们以以肝脏特异性敲除乙酰化酶Patt1(Protein acetyltransferase-1)小鼠为模型,发现了乙酰化酶Patt1在肝脏脂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和相关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国际学术期刊The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
-
两PI合作发JBC文章解析肺癌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所的谢东研究组与生化与细胞所赵允研究组合作,发表了题为“RACK1 Promotes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Tumorigenicity through Activating Sonic Hedgehog Signaling Pathway”的文章,揭示了接头蛋白RACK1(Receptor of Activated Kinase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功能以及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作用的新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
-
中药促脑细胞再生 台医师团队攻克世界脑疾难题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由台湾育生中医诊所院长李政育中医师主持研发的“诱导脑神经细胞增生之医药组成物,其医药萃取物及其制造方法”,已顺利于2011年11月22日取得美国专利证书(NO.US 8,003,140BI)。 据报道,这种“诱导脑神经细胞增生”的中药材,是世界脑神经学的第一次大突破,只要是脑部的细胞,都能以中药处方促进其新生、再生。 这项中西医结合的脑细胞再生专利,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能治疗关于脑部的所有疾病,李政育医师指出,举凡脑震荡、脑中风、脑萎缩、帕金森氏症、阿兹海默症等,或是因脑神经细胞导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如肌抽跳、肌阵挛、肌僵直、半身不遂等,皆能由药物
-
云南农大培育出转基因克隆猪
这几天,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实验区的猪圈热闹非凡,原来,这里刚培育出了10头转基因克隆猪。 这些小猪,在阳光下与普通的小猪没有什么差别,全身呈灰白色,刚从猪圈里抓出来时,还嗷嗷叫唤个不停。随后,研究人员将它们放进没有一点光线的小暗室后,一开紫外线灯,却发现这些小猪的猪蹄部位竟然散发出绿色的荧光…… 解密猪蹄为何会发荧光 身体里拥有水母的基因 主持这个课题研究的魏红江教授向晚报记者介绍,这些小猪就是转基因克隆猪了,它们的基因不全部来自父母亲,一个或多个基因是来自其他生物体。经鉴定,共有10头刚出生的小猪被确定为转基因克隆猪。 什么是转基因克隆猪呢?众所周知,自然界中每个生物体都固有不同的
-
中药促脑细胞再生 台医师团队攻克世界脑疾难题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由台湾育生中医诊所院长李政育中医师主持研发的“诱导脑神经细胞增生之医药组成物,其医药萃取物及其制造方法”,已顺利于2011年11月22日取得美国专利证书(NO.US 8,003,140BI)。 据报道,这种“诱导脑神经细胞增生”的中药材,是世界脑神经学的第一次大突破,只要是脑部的细胞,都能以中药处方促进其新生、再生。 这项中西医结合的脑细胞再生专利,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能治疗关于脑部的所有疾病,李政育医师指出,举凡脑震荡、脑中风、脑萎缩、帕金森氏症、阿兹海默症等,或是因脑神经细胞导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如肌抽跳、肌阵挛、肌僵直、半身不遂等,皆能由药物促进脑细胞
-
中科院院士Nature子刊获细胞迁移研究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部,分子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日本东京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α2-chimaerin controls neuronal migration and functioning of the cerebral cortex through CRMP-2”的文章,揭示了一种重要蛋白:α2-chimaerin在癫痫发病过程中的神经细胞迁移方面扮演的重要作用,首次成功揭开了α2-chimaerin蛋白与癫痫发病之间的关联,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香港科技大学叶玉如(Nancy Y Ip)教授,这位著名的神经
-
中国学者1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进入2012年,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国学者博得了一个开门红——在Nature杂志上不仅主导完成了病原细菌效应蛋白研究的相关成果,而且还获得了艾滋病病毒侵袭机制新发现,除此之外,还参与了癌症转移的一项重要研究。这些成果不仅解答了生物学方面的一些疑问,而且对于治疗某些疾病具有积极意义。首先是在1月12日的Nature杂志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邵峰研究组发表了题为“Cysteine methylation disrupts ubiquitin-chain sensing in NF-κB activation”的文章,报道了病原细菌效应蛋白通过半胱氨酸甲基化修饰宿主NF-κB通路中的
-
解析华大基因的成功模式
生物通报道 华大基因研究所在当今科学界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作为测序的排头兵,华大基因不仅在中国序列研究领域居首要地位,如今在全球基因组研究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一家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民间机构,华大基因今日所取得的成就让其无论是在科学界还是企业界,都可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异类。按照创始人、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的话来说,不走现成的老路,创新的模式才是华大基因获得成功的根本。硕果累累华大基因研究院伴随着1999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1% 项目"的正式启动,参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2007年10月完成了第一个中国人的基因组序列图谱。2008年与英美科学家共同启动了“国际千人
-
张亚平研究组PLoS提出基因演化新假说
生物通报道:来自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生物资源与疾病分子机理联合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 of CLEC4M Gene in the Global Human Population”的文章,提出CLEC4M基因VNTR区域的多态是在人类走出非洲之前形成的,现代人类这种多态的分布现状是由人类迁移所造成的新观点,相关成果公布在PLOS ON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以及香港中文大学邓亮生教授(Nelson Leung-Sang T
-
复旦大学两个科研队伍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近日,2011年度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入选名单公布。复旦大学“功能导向分子自组装结构与材料”和“肝癌转移复发的机理与防治策略”两个科研团队获得批准资助。 “功能导向分子自组装结构与材料”创新团队以金国新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人员包括黎占亭教授、易涛教授、钱东金教授、翁林红教授、周亚明副教授、侯军利副研究员、涂涛副研究员、李巧伟副研究员、韩英锋博士等。团队依托复旦大学化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无机化学国家重点学科,以及上海市分子催化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是国内系统和深入开展分子自组装及其功能化理论研究的主要团队之一。近年来
-
中科院联合美国名校发表Science文章
生物通报道: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eavy Livestock Grazing Promotes Locust Outbreaks by Lowering Plant Nitrogen Content”的文章,发现高氮食物会使一种北亚草原上的害虫的大小和生存能力都有所下降,从而证明了蝗虫主要食物也许是低蛋白含量的农作物,这部分解释了欧亚草原持续性草原退化的原因。相关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包括动物研究所康乐研究员,以及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anne J. Cease,James J. Elser,和Jon F. Harrison,
-
陈佺研究组Nature子刊揭示线粒体自噬分子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动物所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哺乳动物细胞线粒体自噬(mitophagy or mitochondrial autophagy)的分子调控新机制。这对于深入阐明线粒体自噬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论文于1月22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这一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陈佺研究员,其研究方向是分析线粒体在细胞凋亡调控中的分子机制,探索细胞凋亡和肿瘤干细胞在肿瘤发生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分析线粒体动态变化(分裂、融合和线粒体自吞噬及线粒体运动)的分子调节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老
-
973首席科学家Cell子刊发转录调控新见解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和美国新泽西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发现了中介体复合物(Mediator Complex)在调控mRNA可变加工中的重要作用,文章“Mediator Complex Regulates Alternative mRNA Processing via the MED23 Subunit”发表在最新的Cell子刊《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王纲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为真核基因表达调控以及癌症与干细胞生物学。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
-
PNAS:上海生科院破解关键生物途径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Unveiling the biosynthetic puzzle of destruxins in Metarhizium species”的文章,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破解了绿僵菌合成破坏素的生物途径,从而确定了破坏素合成的目标基因簇,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生生态所王成树研究员,参与研究的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白林泉教授,研究获得了科技部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支持。由绿僵菌产生的、具有杀虫及医药活性的非核糖体环六脂肽类次级代谢产物——破坏素(dest
-
第三军医大: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症有新法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科通过自主设计中西医四联药物组合方案预防肝静脉闭塞症及创建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重度排斥反应防控的协同治疗手段,有效降低了白血病移植后主要致死性并发症问题,使得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大幅下降,达到了同胞间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防控水平,保障了高难度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顺利开展。目前,该技术国内外均未见文献报道。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大多数血液恶性肿瘤和部分非恶性疾病的可靠手段之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成患者死亡的三大主要并发症为移植后排斥反应、肝静脉闭塞病和感染。由新桥医院血液科、全军血液病中心副主任张曦副教授牵头、主
-
中山大学:又一物种被DNA甲基化家族拒之门外
来自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深圳华大基因的科研人员发表题为“Bisulfite Sequencing Reveals that AspergillusflavusHolds A Hollow in DNA Methylation”的文章,文章使用Bisulfite Sequencing首次证明黄曲霉是一种缺乏DNA甲基化的生物。相关成果发表在2012年1月20日的PLoS One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山大学贺竹梅教授、何建国教授及华大基因王俊教授。贺竹梅教授实验室多年来一直从事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代谢调控机制及黄曲霉毒素生物控制技术的研究。&
-
NSF报告关注中国对亚洲科学的影响
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近日发布了2012年《科学与工程指标》(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的报告,其中提到中国在正在兴起的“亚洲科学区域”中的作用。 这份575页的报告概述了全球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趋势,报告特别指出亚洲国家之间的科学合作呈现显著增长,中国研究人员的高引用论文被更多的人分享。数据显示,27个欧盟国家产出的科学和工程领域论文的数量居首,美国居第二。但是,由于中国的显著贡献,亚洲的论文数量几乎赶上了美国。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负责该报告的Rolf Lehming表示,亚洲科学区域已经开始形成。 该报告还说明了中国在工程领域
-
大熊猫有特殊“恋爱语言”
寻找理想的配偶繁殖后代传递基因是动物的本能。如何借助不同的通讯方式向异性表白“爱情”是动物面临的一大挑战。我国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发情期大熊猫的“恋爱语言”十分独特。 记者从日前举行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上了解到,北京师范大学刘定震教授带领的团队在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对发情期大熊猫的嗅觉和听觉两种模态信号的交互变化情况进行了专门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学通报》上。 刘定震团队分别对处于发情期的雌雄大熊猫咩叫声进行录音,然后通过音箱放给同样处于发情期的其他雌雄大熊猫听。 “有趣的是,这些熊猫在听到发情异性个体的咩叫声录音时,并非通过咩叫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