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有望最先研制成功一种抗炎新药
新华网上海4月26日电(记者张建松)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研究所获悉,该所的科研人员将临床上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肝素的化学结构巧妙“ 更改”后,有望在世界上最先开发出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炎新药。 据介绍,这种抗炎新药目前已通过动物模型实验,效果良好,有关成果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由于人体的组织器官在受到损伤后,血液中的白细胞就会大量聚集到受损部位,以阻止外界病菌的入侵。然而,对于器官移植、中风、心肌梗塞、严重烧伤或创伤的病人来说,白细胞这种免疫
-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知名专家受聘东南大学
(新华网)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知名专家、法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席让·路易·科阿特里耀教授近日受聘东南大学名誉教授。 让·路易·科阿特里耀教授为欧盟科技委员会成员,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长期以来从事医学信号与图像处理、医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和学科可视化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并担任《IEEE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的主编,多次荣获国际生物医学领域大奖,他还是英国、西班牙、委内瑞拉等国科技委员会专家组的成员。 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科阿特里耀教授一直致力
-
美糖尿病专家将在网上提供实时咨询
新华网洛杉矶4月20日专电(记者张小军)美国东部时间4月26日凌晨6点,美国DiabetesWATCH.com网站将邀请糖尿病教育和护理专业人士与网民进行实时马拉松式对话,帮助人们了解有关糖尿病方面的知识,整个咨询过程将长达24小时。 糖尿病是一种娇贵的疾病,必须绝对小心护理。患者生活方式或习惯上略有疏忽,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对糖尿病性质、危害及预防方式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表面。为了推广糖尿病知识教育,美国糖尿病教育学者协会的专家与制药公司合作,组织这次上网咨询活动。 网
-
基因标记预报结肠癌的存活
新生命网站编译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结肠癌中出现的特异遗传学改变可以帮助医生预测哪些病人在手术治疗后能从化疗获得最大的好处。论文发表在4月19日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虽然化疗经常被用于这些癌症患者以清除掉手术没有去除的癌细胞,但是它并不能使所有的病人都受益。 得克萨斯大学在休斯敦的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Stanley R. Hamilton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分析了来自460例、都接受过标准化疗药物治疗的结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丢失了大块18号染色体的病人与其他病人相比,在手术后存活5年的可能性极小。而具有另外两个标志--即,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某个基因突变--的病人则更可能
-
我国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细胞资源库
在国家科技部的关心支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细胞中心已于近期正式成立并已开始运作。其宗旨是建成一个与国际接轨,集科研、服务、培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细胞资源库,为提高我国生命科学、重大疾病的研究水平和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当前,细胞中心的主要任务包括: 1.收集、整理并保藏包括人体各主要系统及有关疾病的细胞系(株),不断扩大库容。 2.建立资料信息库。广泛收集有关细胞培养和传代及永生细胞系的有关资料,以备研究人员选择参考。 3.建立和完善细胞培养及保藏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加强细胞的质量控制,加强对支原体的检测和清除工作,使库
-
科学家发现与甜味味觉有关的基因
美国科学家在人类第4对染色体上新鉴别出了一个与感觉甜味有关的基因。这一发现表明,喜欢吃甜食可能不是一个后天的嗜好,而是先天的遗传。 哺乳动物对于味道的辨别,是通过舌头的味蕾中神经细胞产生的受体蛋白质——即“味觉受体”进行的。科学家在寻找酸、苦、咸、鲜等味道的受体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但甜味受体一直是个谜。找到与甜味相关的基因将有助于研究人员寻找甜味受体,加深人们对味觉产生机制的了解,并帮助开发出新型甜味剂。 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一个科研小组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
-
中国科学家成功地在动物身上克隆人的肿瘤
中国青年报消息:由沈阳军区二○二医院领衔研究、国际上首次建立的人类恶性肿瘤原位移植瘤株库,日前在扬州通过国家验收。吴孟超院士、洪涛院士等国内著名专家一致认为,此项成果表明我国在人类肿瘤研究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填补了人类肿瘤替代模型空白,解决了不能拿人体进行肿瘤研究的世界性难题。 这个瘤株库是当前国际上建株最早、科系最多、传代最长、生物学特征与人类肿瘤最为相似的人癌动物模型,它能原位移植高转移的模拟肿瘤患者模型,其克隆出来的肿瘤与患者一样,对国内外临床研究、预防、根治恶性肿瘤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该成果已被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医科大学、解放军4所军医大学等21家科研院所用于基础和临床研究
-
西农科大研制成功新型植物杀虫剂
央视国际网络消息:一种高效、低毒、低成本的新型植物杀虫剂“0.2%苦皮藤素乳油”,近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制成功,并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成果鉴定。 这种新型的植物杀虫剂具有”一高两低“的特点,稀释1000倍喷雾,防治菜青虫效果在90%以上,防治槐尺蠖(俗名“吊死鬼”)效果在95%以上,对于难以防治的小菜蛾,防效也在85%以上。而且这个新型杀虫剂对于哺乳动物、鸟类、鱼类、家蚕、蜜蜂、蝌蚪、瓢虫及土壤微生物均属于低毒级农药。与其它同类的植物杀虫剂相比,成本也较低。
-
一种抗癌新药问世
光明日报消息:美国研究人员对原本为治疗血吸虫病而开发的一种药进行分析中发现它可以激活人体的防御机制,刺激人体制造一种叫做GST的酶,而这种酶可以中和致癌物,防止它们破坏DNA,并帮助人体排除副产品。动物实验已经证明GST可以预防癌症。在人体实验中,志愿者排出的尿液中和后的黄曲霉毒素的含量是对照组的两倍以上。研究人员说,或许不久后半数癌症就可以通过每周服用此药来预防了。(英国《新科学家》)
-
脑中“核爆炸” 治愈脑肿瘤
中华网讯 瑞典科学家在一次实验治疗中,首次使用核电厂的辐射医好脑肿瘤患者。 据报道,该名中年男子在瑞典中部城市尼雪平附近的斯图斯维克核电厂,接受一种在脑肿瘤内制造一场“小型核爆炸”,从而消除肿瘤的试验性疗程,结果一举成功。这种新的疗法,须首先将元素硼(boron)植入脑癌细胞内,然后利用核子反应堆的中子光束直射癌细胞,使硼变得具放射性,将附近的癌细胞杀死。 由于硼只在肿瘤内,故不会影响其他健康细胞。病人之所以能够接受强度辐射,是因为负责研究的舍尔德博士发明了一种滤器,能保护正常脑细胞。
-
胰岛素口腔喷剂临床效果好
人民网消息:2001年4月初,胰岛素口腔喷剂一期临床实验在北京协和医院结束,效果之好远远出乎研制者当初预料。该药具有延续6小时以上的峰值平台,大大延长了胰岛素对Ⅱ型糖尿病人的作用时间,这意味着,一般10%-15%的Ⅰ型糖尿病人群使用胰岛素也可用于Ⅱ型糖尿病人,而Ⅱ型糖尿病人占糖尿病人总数的95%。 日前,记者对研究这一新药的课题组带头人徐辉碧教授进行了采访。徐教授说胰岛素口腔喷剂之所以研制成功,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
-
我国科学家发现抗艾滋新成分
人民网消息: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海洋药物研究中心易杨华教授等科研人员,首次从某天然药物中分离鉴定了一种新结构的化学成分。经美国帕拉可氏药理研究中心试验,该天然药物对艾滋病毒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试验表明,这种化学成分在很低的浓度下,对艾滋病毒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且毒性较小。目前,这一成果正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据易杨华介绍,该天然药物资源非常丰富,他们目前正在与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药学院天然产物研究室合作研究其药理作用,有望开发出新的抗艾滋病药物。
-
肝素——抗炎新药
文汇报消息: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血药物——肝素,经过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科学家的巧妙“修饰”,成为治疗急性肺损伤、腹膜炎等免疫性炎症的新利器,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该研究成果有望发展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肝素是一种多糖类小分子化合物。由于它能抑制血液凝集,早在1935年,临床上就用它预防和治疗各种血栓类疾病,目前全世界肝素的年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肝素还拥有另一项“深藏不露”的本领——抗炎作用,却至今无法得到施展。负责此项课题的耿建国研究员告诉记者,肝素能够有效对抗各类非感染性炎症,但患者一旦注射后,炎症尚未消退,就可能因为持续出血而导致死亡。鉴于肝素的抗凝和抗炎两种特性
-
无抗药性新型抗菌素设计成为可能
文汇报消息:如果生物体中的蛋白质合成发生错误,生物体就会产生异常,对人来说就会产生疾病。由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王恩多教授主持、最近荣获2000年度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氨基酰转移核糖核酸合成酶及其与相关转移核糖核酸(tRNA)的相互作用”研究项目,加深了人们对氨基酰转移核糖核酸合成酶及其与相关转移核糖核酸相互作用的认识,使我国在大肠杆菌亮氨酰和精氨酰转移核糖核酸合成酶的研究跻身于世界前列,并且使得无抗药性的新型抗菌素的设计成为可能。 氨基酰转移核糖核酸合成酶是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一种关键酶,宛如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一个“质检卫士”,它保证了蛋白质按基因的序列正确的合成。
-
英发现莫扎特音乐可缓解癫痫病情
科技日报消息:英国科学家发现,莫扎特的音乐对癫痫病有辅助疗效,可以减少癫痫发作次数。为此,科学家呼吁加强这方面研究,尤其是研究其他作曲家的音乐是否会有同样效果。 英国皇家内科学院音乐疗法专家詹金斯教授指出,其他曲调舒缓优美的音乐,尤其是巴洛克音乐很可能也会触发“莫扎特效应”,因为莫扎特和巴赫的音乐有类似结构。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癫痫病患者听10分钟的莫扎特奏鸣曲作品第448号,结果发现,患者听完
-
适量补充维生素C有可能预防动脉硬化
央视国际网络消息:美国最新一期《循环》杂志报道,适量补充维生素C可能预防动脉硬化。 研究人员比较了三组人血液内的维生素C水平。第一组共85人,都患有外围动脉疾病(PAD);第二组106人,均患有高血压,但没有患PAD;第三组为113位健康人。研究人员询问了这些人的饮食习惯,评估出其平日维生素C的摄入量、并记录他们锻炼身体的强度、时间并采集其血样。受测试者还被要求参加脚踏车测试。 结果发现:患有PAD疾
-
维生素B1有助于肝炎治疗
生物通编译:路透社 纽约消息——一项小范围内进行的初步研究表明,给慢性乙肝患者服用维生素B1-硫氨素可以改善症状。这指出了这种感染性疾病治疗的一条廉价和非毒性的途径。乙型肝炎病毒(HBV)通过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而进行传播。HBV感染肝脏,严重情况下会导致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HBV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干扰素进行治疗,但是目前还没有治愈手段。Dartmouth医学院精神病学副教授,Amy Elizabeth Wallace博士曾观察到一名乙肝患者的转氨酶水平根据是否服用这种维生素而升高和降低,因此她决定研究硫氨素对HBV的作用。高水平的转氨酶显示感染肝脏的病毒活性增加。Wallace研究了临床
-
家蝇成为环保卫士
央视国际网络消息:苍蝇在人们眼里是肮脏的典型,但日本菲尔德公司经理小林一年先生却利用生物技术把它变成了环保卫士,并成功地把它应用到建立环保型农业生产上。这使得4年前年还默默无闻的他成为全日本的新闻人物。 这项技术原是30年前苏联为长期生活和工作在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开发的,它使用一种特殊的家蝇分解宇航员的粪便。 小林一年在7年前把这项技术引进来,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终于成功地用它来处理鸡、牛、猪等家畜粪便
-
“瘤苗”有望消灭术后癌细胞
华声报消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人类基因治疗研究中心最近宣布:科研人员在国际上率先成功研制了治疗肝癌和胃癌的基因工程“瘤苗”,其中“白细胞介素-2基因工程化胃癌细胞瘤苗”已被批准为可以应用于临床试验的一类新药。 “‘瘤苗’——细胞因子基因转导人肝癌和胃癌细胞的研究”已进行10年。在研究中,科研人员选择了中国常见多发的肝癌和胃癌进行研究,建立了细胞因子基因修饰人肝癌和胃癌细胞的瘤苗,并在国内外首次发现细胞因子hGM-CSF有增强胃癌细胞白细胞抗原I类分子表达的功能,并首次发现人白细胞介素-2基因的导入使得鼠肝癌细胞株细胞发生凋亡,是致瘤性降低的重要机理之一。这些发现,为基因工程瘤苗进入临床试验
-
蓝藻和叶绿体基因组的比较研究
新生命网站全国首届生物信息学大会报道:原核的蓝藻和真核植物(包括其他藻类)中的叶绿体,都同样进行放氧的光合作用,这为人类和整个生物界提供了赖以生存的食物、氧气、能源和原料。对叶绿体和蓝藻的细胞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特性作分析,证明真核生物的叶绿体可能起源于蓝藻祖先的内共生。这使蓝藻在20多年来已成为光合作用研究的模式生物。15年前开始测得真核生物中叶绿体基因组的全序列,5年前又开始测得蓝藻基因组的全序列,这使我们有可能在基因组水平上比较蓝藻和叶绿体,并探讨叶绿体蛋白质组的起源和进化。 蓝藻基因组的作图和测序由日本Kazusa DNA研究所以S. Tabata博士领导的研究组,于1994年开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