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我国建立超级细菌病例监控网络 设19家医院

      记者昨日从卫生部获悉,我国目前尚未发现“超级细菌”感染病例,且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超级细菌”的监控网络。在北京、上海等多个省市共设立了19家哨点医院。  按照要求,哨点医院需配备必要的设施和专业人员,对免疫力低下、危重症、急诊患者、南亚次大陆来我国就医的人员开展监测和检测工作,以应对潜在的疫情威胁。  卫生部要求,对于泛耐药肠杆菌科细菌阳性的检测结果,必须在12小时内向卫生部细菌耐药监测网报告。  不过,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此前也提醒,“超级细菌”引发的是感染性的疾病,而不是像非典、甲流等那样的传染病。一般不会引起我们健康人群发病。因此,公众对超级细菌不要恐慌。据《法制晚报》&nbs

    来源:华西都市报

    时间:2010-10-11

  • 中国医学科学院最新Scienc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6个有反常性痤疮特征的汉人家庭成员的基因组序列,从而发现了与阿兹海默症,以及这种皮肤病有关的突变。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张学教授,以及沈岩院士,前者任中国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遗传病致病基因的识别和功能研究,和遗传病基因诊断技术及应用研究。后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单基因遗 传病和多基因复杂疾病发病分子机理研究等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反常性痤疮是一种特殊的皮肤化脓性炎症,好发于顶浆分泌腺聚集分布处,是由于毛囊上皮细胞存在某种缺陷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10-09

  • 《Neuron》亮点推荐蒋华良研究组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酸敏感离子ASIC通道非质子门控机理,这揭示出ASIC还具有非质子感受功能,大大拓展了人们对ASIC通道生理功能的认识。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euron》杂志上,同期杂志上还专门配发了评论,并在其网站上作为亮点披露(Spotlight On)。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徐天乐研究员和上海药物研究所蒋华良研究员,后者早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 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等。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10-09

  • 华大基因接连发表Science,Nature Genetic文章

    生物通报道:作为测序的排头兵,华大基因不仅在中国序列研究领域占据首要地位,更是在全球基因组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伴随着1999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1% 项目"正式启动的华大基因研究院不仅顺利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而且在这几年里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近期又接连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来自纽约大学医学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两种蚂蚁:Camponotus floridanus和Harpegnathos saltator的基因组比对,从而为研究衰老和行为的表观遗传学建立了新的实验模型。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研究人员公布了Campono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10-09

  • 中国科学家最新Nature,Science文章

    生物通报道:近期来自清华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分别在Nature,Science发表文章,解析了大肠杆菌岩藻糖(L-fucose)转运蛋白(FucP)结构与功能,以及发现了一种与罕见皮肤病有关的突变。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医学院,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报道大肠杆菌岩藻糖(L-fucose)转运蛋白(FucP)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为理解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 MFS)家族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研究系统。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在线版上。据清华大学介绍,FucP从属于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10-09

  • 香港浸会大学最新研究发现人参能抑制肺癌肿瘤

        据香港中通社报道,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最近完成一项有关人参抗癌功效的研究,以实验用小鼠作研究,结果确定食用适当份量的人参,能有效抑制肺癌肿瘤生长,同时不会损害正常细胞。研究结果已经获国际医学期刊《细胞生物化学杂志》接纳发表。     这项研究由中医药学院院长刘良带领的研究团队进行,以接种有肺癌细胞的小鼠进行实验,安排它们分组食用不同剂量的人参乙醇提取物(简称EAG),而对照组则完全没有食用EAG。   经过约一个月后,发现进食了低剂量EAG的小鼠组别出现轻微的抗癌效果,而以每公斤体重食用一克EAG比例的小鼠组别效果较明显,它们接种在皮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10-10-09

  • 夏家辉多项成果获欧美专利

         本届“科交会”成果将出现一批领到海外“绿卡”的长沙创造。昨日,记者从市知识产权局获悉,作为长沙高新技术生物医药产业领军人物之一的夏家辉院士,近日收到由德国GKSS专利事务所请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转交的信函。来函显示:他申请的多项基因领域成果正式获得欧洲专利授权,并已在瑞士、德国、法国、英国四个指定国生效。与此同时,他的申请已获美国专利授权。   据夏家辉院士多项国际专利申请代理人卢宏介绍,夏院士已获授权的国际专利包括“治疗血友病B的基因药物及其制备方法”、“人源基因引导序列、基因载体及基因表达方法”、“表达突变型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素的细胞株一构

    来源:长沙晚报

    时间:2010-10-08

  • 介孔碳材料或可应用于血液净化

    血液灌流作为一种临床治疗血液疑难疾病和降低尿毒症患者血液中毒素分子浓度的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传统的活性碳吸附剂由于孔径小且分布不均一,所以无法对中分子和大分子毒素进行有效吸附。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高性能陶瓷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施剑林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首次发现了介孔碳材料对人体内毒素“胆红素”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和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并提出介孔碳材料作为血液净化用吸附剂的设想。    普通介孔碳和介孔空心碳球对胆红素的吸附速率和饱和吸附容量均明显高于医用活性碳。此外,溶血实验表明介孔碳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如果介孔碳材料作为血液灌流用吸附

    来源: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时间:2010-10-04

  • 首届全国合成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

    由中国微生物学会分子微生物学及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共同主办,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科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创新药物与制药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筹)联合承办的“首届全国合成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9月26日—9月27日在上海举行。  出席研讨会的有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杨胜利院士、赵国屏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和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单位的近120余位专家学者、科研

    来源:中国科学院

    时间:2010-10-04

  • 唐向东:南开大学与天津市首篇《Science》论文

        在最新的《Science》在线发表中,来自南开大学的唐向东研究组和美国Temple大学的研究组联合报道了存在于细胞膜上的L-型钙通道与位于内质网上的CRAC钙通道之间存在交互调控,唐向东教授和Gill教授分别为该文的资深作者。(唐向东教授,图片来源:唐向东教授)   “钙离子除了作为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外,还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血液、组织液和细胞内部。可以说人类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钙离子:从能够感觉到的呼吸、心跳、肌肉运动到不大看得到的受精、发育、分娩、生长乃至思考与血糖的调节,无一没有钙离子的参与。”唐向东教授这样告诉记者。“钙离子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10-03

  • Nature China研究亮点解析多项重要成果

    生物通报道: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近期推荐研究文章包括:细胞与分子生物学Yang, D. et al. Activation of TRPV1 by dietary capsaicin improves endothelium-dependent vasorelaxation and prevents hypertension. Cell Metabolism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10-03

  • 著名干细胞研究学者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了不同发育阶段小鼠卵母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特点,为进一步鉴定卵母细胞重编程因子打下基础。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高绍荣研究员,以及爱丁堡大学的Ian Wilmutc,前者是著名的干细胞研究学者,曾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通过四倍体囊胚注射得到完全由iPS细胞来源的小鼠。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生王淑芳,该论文的其它作者包括寇朝辉,景志毅,张郁,郭欣政博士,董梦秋博士。这项研究由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资助,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卵母细胞具有非常强的重编程能力,它可以在短短几个细胞周期内把高度分化的体细胞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9-30

  • 戴建武研究组连发两篇文章 获再生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的戴建武博士是一位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曾在包括Cell在内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50篇。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生物材料领域)获得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调控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分子网络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近期戴建武研究组脊髓损伤修复,再生研究的新成果,研究人员与与南京市鼓楼医院神经外科的研究人员合作,研制出了多功能神经修复材料。研究成果公布在Biomaterials(doi:10.1016/j.biomaterials.2010.08.040)杂志上。脊髓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中枢神经损伤。脊髓损伤修复是现代医学的重要难题。这篇文章获得了脊髓损伤修复研究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9-30

  • 清华大学独家完成最新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医学院,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报道大肠杆菌岩藻糖(L-fucose)转运蛋白(FucP)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为理解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 MFS)家族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研究系统。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在线版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来自清华大学的颜宁教授,以及王佳伟博士,前者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2004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007年回国,任清华大学医学院担任教授,曾获得Science 和GE Healthcare评选的2005年“青年科学家奖”(北美地区)。据清华大学介绍,FucP从属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9-29

  • 熊志奇研究组最新文章解析疾病基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雷特综合症(Rett Syndrome)相关基因CDKL5能通过Rac1调控神经元形态发育,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熊志奇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运用细胞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方法,同时结合转基因及基因敲除小鼠技术、神经电生理学、神经影像学技术,逐步揭示神经系统疾病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发病机制,同时还将针对性地探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手段。参与最新研究的还包括博士研究生陈迁和朱永川。雷特综合症是Rett syndr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9-29

  • 国内首创猪圆环病毒新一代疫苗研制成功

    全新MolecularProbes®Handbook(第11版)染色和标记技术经典指南即将上市 记者9月25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获悉,由该所刘长明研究员主持的“猪圆环病毒2型(PCV2)灭活疫苗(LG株)”经过10年科技攻关终获成功。该疫苗为国内首创,哈兽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日前,疫苗已在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新建的现代化GMP车间投入生产,并已在全国推广应用。      猪圆环病毒病是继猪蓝耳病之后国际上公认的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疫病,也是困扰我国养猪业的主要疫病之一。近年来,国内猪圆环病毒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此病毒可引起猪的机体免疫系统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0-09-29

  • “生物导弹”定点消灭癌细胞

         肿瘤病人无法进行手术怎么办?手术后如何防止肿瘤残余的转移与复发?除了传统的手术和放疗、化疗之外,还有没有更好、更安全的治疗方法?今天,解放军307医院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中心举行启动仪式并宣布,细胞免疫治疗的出现,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和希望,该中心是目前唯一获得六项细胞治疗准入的医疗机构。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细胞免疫治疗被越来越广泛应用到肿瘤治疗中,被视为手术、放疗、化疗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手段。今年4月29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第一支细胞免疫治疗疫苗——前列腺癌疫苗,而307医院也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0-09-29

  • 华南植物园荔枝核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获得新发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人们在享受荔枝美味的同时,往往随手将荔枝核当垃圾丢弃。其实,荔枝核是载入我国药典的一种药材,有“行气散结,祛寒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荔枝核具有降糖、降血脂、抗肿瘤、抑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为阐明荔枝核的生物活性物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化学实验室谢海辉、魏孝义以及博士生徐新亚等科研人员从荔枝核中首次获得了4个桉烷型倍半萜葡萄糖苷类成分,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荔枝苷A(Litchioside  A)和荔枝苷B(Litchioside  B)。活性测定结果表明,Pumilaside&

    来源:华南植物园

    时间:2010-09-29

  • “****”女博士新文章解析代谢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所的研究人员发现重要的免疫受体: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了解生物体如何有效的适应饥饿压力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期刊《Diabetes》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营养所乐颖影研究员和秦莹研究员,前者主要研究方向是近年新发现的内分泌因子的生理功能、作用机制及病理生理学意义,曾于2001年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优秀奖。参与这一研究的还包括博士研究生庞珊珊等。在饥饿条件下,哺乳动物体内发生一系列适应性代谢应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但其中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Toll-like recep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9-28

  • 复旦大学联合中科院短期内连发两篇癌症研究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研究人员在今年6月和9月分别发表文章,解析了肺腺癌研究中的两项重要成果。在我国,每年约有40万人死于肺癌,在各类癌症引起的死亡中高居榜首。肺腺癌是肺癌的各种亚类中最常见的类型,在每年全球确诊的新增肺癌病患中约占40%。研究肺癌中基因突变对肺癌的临床诊断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肺癌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在全球范围内其五年存活期大约在15%。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就逐渐认识到了肺癌与吸烟的相关性,其中以小细胞肺癌与吸烟的关系最为密切。90%以上的小细胞肺癌患者来源于吸烟人群;而75%左右的鳞癌患者来源于吸烟人群;相比较而言,只有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0-09-28


页次:1621/2128  共42546篇文章  
分页:[<<][1621][1622][1623][1624][1625][1626][1627][1628][1629][163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