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新成果登封面文章
生物通报道:Schindilactone A及其家族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还有抗肿瘤和抗-HIV等生物活性,吸引了不少科学家。近期来自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历时7年半,终于完成了Schindilactone A这一天然产物分子的全合成,这是该家族天然产物的世界首例全合成,相关成果发表在Angew. Chem.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北京大学,兼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学院院长杨震教授,杨震教授2001年入选****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有机金属催化反应和抗病毒和抗肿瘤药物研究。 Schindilactone A是孙汉董院士从中国云南特
-
中国学者Science等多篇文章:破解不育之谜
生物通报道 男性不育症是一种男性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10%左右。精子缺失或形状、质量问题是目前临床上确诊男性不育症最常见的原因。然而长期以来让科学家们疑惑是部分的男性不育症患者似乎并不存在精子的质量和数量问题。近期来自中国的研究人员在不育症的病因机制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两篇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Science及子刊上。Human Sperm Binding Is Mediated by the Sialyl-Lewisx Oligosaccharide on the Zona Pellucida.来自香港大学李嘉诚医院、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人类卵细胞
-
复旦教授2011年发多篇文章解析肿瘤
生物通报道: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雷群英教授早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后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以及分别于美国密执安大学,北卡大学Chapel Hill分校开展短期交流合作研究,2006年加入复旦大学。目前研究方向为肿瘤代谢,Hippo-TAZ信号通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调控机制及其生理病理效应等。近期其研究组接连发表文章,获多方面的新成果。PP1 Cooperates with ASPP2 to dephosphorylate and activate TAZ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异柠檬酸脱氢酶的基因突变产物诱发白血病和神经胶质瘤的作用机制。这一突破不仅揭示了人体代谢物的致癌之谜,也
-
西安交大教授封面文章:蛋白组学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西安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生命研究所、陕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与东芬兰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期在国际蛋白质组学前沿杂志《PROTEOMICS》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在大骨节病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郭雄教授教授和东芬兰大学的Mikko Lammi教授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郭雄教授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大骨节病的临床诊断、病因发病机制与预防研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篇。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国际医学界将其称为Kaschin-Beck病。在
-
NIBS青年研究员继Nature后 再发PLoS文章
生物通报道:早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的叶克穷研究员2000年博士毕业,2005年加入北京生科所,在蛋白质和核糖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方面获得了颇多成果,2011年接连在Nature,JBC杂志上发表重要成果,近期又在PLoS ONE杂志上报道了一种新型铁硫蛋白家族的结构和进化的新发现。在这篇题为“Structure and Molecular Evolution of CDGSH Iron-Sulfur Domains”的文章中,研究人员报道了三个分别属于三型、四型和六型CISD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这些结构揭示了CISD家族不同类型成员的折叠特征。文章第一作者是林金钟博士和研究生张丽漫,其他研究人员
-
中科院《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布测序分析新平台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科院心理所的研究人员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网络分析平台ICSNPathway(Identify candidate Causal SNPs and Pathways),利用这一平台研究人员实现了在一个分析框架下对GWAS数据的深入分析和综合诠释。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信息学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 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的王晶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是以生物数据分析,算法设计和数据库开发为主的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迄今在 Nature、Nucleic Acids Research、PLoS Comput Bi
-
“慢性高原低氧损伤与长期适应控制”项目列入973计划
从青海省科技厅获悉,由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承担的“慢性高原低氧损伤与长期适应控制”项目于9月中旬正式批复列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并获国家资助经费528万元。该项目将通过一系列关键课题的攻关,为高原人群健康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近年来,我国高原群体日益增多,高原低氧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引起各种低氧损伤、各型高原病高发,甚至造成死亡,为高原医学带来挑战。结合“973计划”支持,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将以过去研究为基础,
-
中国科学家对南海陆架浮游生物研究取得新进展
记者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要方向创新项目等的资助下,中国科学家结合南海西北部陆架区的海洋动力运行规律,对这一广阔海区的浮游动物的种群补充和维持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据介绍,浮游动物是一类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性浮游生物,作为从基础生产者到高层捕食者的中间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生物元素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浮游动物种类繁多,许多种类的分布与海流、水团密切相关,是生物海洋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一研究专项由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员黄良民领衔的海洋生态学科组研究团队承担。黄良民介绍,研究人员结合南海西北部陆架区受广东沿岸流、夏季琼东沿岸
-
北京大学郭岩教授新文章登世界顶级医学期刊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表了《关于中国住院分娩策略和新生儿死亡》的研究论文。据报道,The Lancet杂志是目前世界医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也是影响因子最高的SCI刊物之一,2010年影响因子高达33.63,其在医学界的影响甚至超过了《Nature》和《Science》。 文章的通讯作者之一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学系的郭岩教授,他1982年获得北京医学院医学学士学位,之后留学美国图兰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卫生管理学教授,北京大学医学
-
华大基因最新Scienc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深圳华大基因,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n Aboriginal Australian Genome Reveals Separate Human Dispersals into Asia”的文章,通过对一位100岁的澳大利亚土著男子的基因组测序分析,证实了澳洲土著人的祖先种群是在6.2万年至7.5万年前走出非洲迁徙到东亚地区,早于现代亚洲人的祖先约4万年,对全面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迁徙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之一是来自华大基因的王俊博士,他表示,“澳大利亚土著人起源与迁徙的研究对探索最早
-
浙大生科院院长最新文章发现新致病基因
生物通报道:今年早期受聘担任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管敏鑫教授长期从事线粒体遗传学和母系遗传病致病机制研究,是国际上该领域的知名专家。近期其研究组与复旦大学等研究机构合作,发现了中国大陆一个汉族大家系中存在一种与非综合征性耳聋有关的线粒体基因突变,为耳聋的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提供了新理论。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英国医学会刊J Med Genet(IF:7.037)杂志上。耳聋是一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交流的常见疾病。它可以由单一基因突变或不同基因的复合突变引起,也可由环境因素,或基因与环境两者共同作用而致。50%的儿童期耳聋被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而70%的遗传性耳聋表现为非综合征耳聋(即除耳聋外不
-
首都师范大学《Molecular Ecology》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首都师范大学生科院张爱兵教授在著名的进化、生态学国际期刊《Molecular Ecology》上发表了DNA条形码研究新成果。 张爱兵教授系首都师范大学“海外引进人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生态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其领导的研究团队致力于DNA条形码理论与应用、有害生物的分子识别和生态安全,目前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是国际DNA条形码理论研究领域少数几个研究团队之一,在相关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DNA条形码研究是国际生态学、进化生物学领域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分子生物学,经典分类学,生态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由加拿大科学家P.Heb
-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与癫痫症之间的双向关联
来自台湾的研究人员已证实了精神分裂症与癫痫症之间的一种双向关联。于今日发表在国际抗癫痫联合会(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 ILAE)期刊《Epilepsia》上的一篇研究报告称,癫痫病患者患上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要高8倍,而精神分裂症患者患上癫痫症的可能性则要高6倍。先前的临床研究表明精神病在癫痫病患者中很普遍,精神病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与癫痫症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这表明两种疾病之间存在着由遗传、环境或者神经生物学等原因造成的共同易感性。虽然此前多项研究已经证明在抑郁、情绪障碍和癫痫症之间具有双向关联性,当前的研究则率先调查了精神分裂症与癫痫症之间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11-09-27
-
我国肾脏病首个“973计划”项目成功获批
近日,“973计划”立项以来中国肾脏病领域第一个项目正式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刘志红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该院将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的“973计划”项目“常见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及其早期诊断”。 近几十年内,慢性肾脏疾病(CKD)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长。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人群中CKD发病率为11.8%—13.0%,由此预测,全国范围内CKD患者已超过1亿。CKD大多起病隐匿,目前尚缺乏早期诊断手段和有效治疗方法,其中部分患者进展至尿毒症,据估计,我国的尿毒症患者在100万以上,此类患者每年治疗总费用
-
立足特色谱华章——科学基金在内蒙古农业大学
8月底,从内蒙古农业大学传出喜讯,该校2011年度有64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总经费3269万元,项目数和经费数均创历年最高水平,位列内蒙古自治区高校首位。 “农大一直是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中获得基金项目较多的,在全国农业院校中,我们每年获得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都排名五六位,作为一个地方院校,这确实很难得。我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科学基金的持续支持密不可分。”内蒙古农大教授、科研处处长周欢敏对《科学时报》记者说。 乳酸菌基因组学研究达国际水平 2010年,内蒙古农大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张和平凭借乳酸菌基因组学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这是内蒙古自
-
青年科技专家张立新Nature子刊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证实一种植物转录因子在叶绿体反向调控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新研究发现对于推动科学家们深入地了解叶绿体基因与核基因协同表达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9月20日的《自然通信》(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张立新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四川大学,2000年度入选中国科学院“****”,200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础基金资助。以其在科研中的突出成果先后获得“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计划国家级人才”、北京青年科技奖、中国第十一届青年科技奖等奖励。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刊物Plant Cell、Plan
-
张宏研究组2011最新细胞自噬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UP-5, the C. elegans ortholog of the mammalian lysosomal channel protein MLN1/TRPML1, is required for proteolytic degradation in autolysosomes”的文章,发现线虫中的CUP-5对细胞自噬过程中自噬溶酶体的蛋白降解功能有重要影响,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细胞自噬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公布在《Autophagy》杂志上。这项研究由NIBS张宏实验室完成,第一作者是NIBS孙涛及博士研究生王星玮,
-
张润志研究员PLoS ONE解析生物入侵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 ONE》发表了题为“Does Global Warming Increase Establishment Rates of Invasive Alien Species? A Centurial Time Series Analysis”的研究论文,证实百年来全球变暖导致了入侵物种定居速度加快。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动物所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的张润志研究员,黄顶成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中科院****、农业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近百年来,外来入侵昆虫在全球范围内的定居速度逐步加快。这种趋
-
澳大利亚土著人:人类迁徙史上的第一个探索者
2011年9月23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联合创建的中丹基因组联合中心主导,全球30多家单位共同参与完成的澳大利亚土著人基因组研究成果(An Aboriginal Australian Genome Reveals Separate Human Dispersals into Asia)在国际顶尖杂志《科学》(Science)上在线发表(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1/09/21/science.1211177)。这是该中心继世界首例古人类全基因组研究之后取得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该成果重新解释了人类的史前史,对全面了解
-
我国自主研发的DNA测序仪BIGIS-4产出首例科研成果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资助,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共同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高通量DNA测序仪BIGIS-4系统日前投入试运行。 基因组所的科研人员应用该系统完成了海洋中温菌(Glaciecola mesophila)的基因组测序工作,相关研究论文分别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杂志中文版第7期和英文版第9期发表。这是应用国产化测序仪开展科研工作并取得成果的首次报道,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核酸测序技术研发这一国际热点领域。 BIGIS-4系统是一个高度集成的可扩展型高通量测序仪,技术采用焦磷酸测序原理,其中,反应模块分割成4个独立的反应仓,共用一套
来源: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时间:201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