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技术与产品
  • 炔烃标记拉曼成像技术在生物活性化合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炔烃(alkyne)是一类含碳碳三键(C≡C)的不饱和烃,其拉曼信号在细胞静默区(1,800–2,800 cm−1)呈现显著特征峰,该区域无内源性分子干扰。基于此特性,炔烃标记拉曼成像技术(Alkyne-tag Raman Imaging, ATRI)被开发用于活细胞内小分子的定位与追踪。近期研究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通过设计炔烃标记探针,成功实现了对金属离子、活性氧(ROS)等生物活性分子的实时传感,为细胞微环境研究提供了高特异性、无创的检测手段。

    来源:Nature Reviews Methods Primers

    时间:2025-03-29

  • 基于荧光标记适配体探针与核酸外切酶I信号放大的维生素D灵敏快速检测新方法

    这项研究创新性地利用富勒烯(C60)的π电子云特性作为高效荧光猝灭剂,与羧基荧光素(FAM)标记的维生素D3特异性适配体构建了FRET(Förster共振能量转移)传感体系。当适配体通过氢键和π-π堆叠作用吸附于富勒烯表面时,FAM荧光被显著猝灭;而维生素D3的结合诱导适配体形成发夹结构,使其从富勒烯表面解离,荧光信号恢复。通过紫外-可见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等多维表征验证了材料特性。引入核酸外切酶I(Exo I)可选择性降解游离适配体,将检测限从200 nM提升至50 nM。实际水样测试中回收率达

    来源:Journal of Fluorescence

    时间:2025-03-29

  • 新型喹啉 - 香豆素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铜离子(Cu2+)和硫离子(S2−)检测中的创新应用与意义

    在本研究中,7 - 二乙氨基 - 3 - 甲酰基香豆素(7-diethylamino-3-formylcoumarin)和 2-(喹啉 - 8 - 基氧基) 乙酰肼(2-(quinolin-8-yloxy) acetohydrazide)通过缩合反应合成了探针 T(probe T)。在乙腈(CH3CN)/ 羟乙基哌嗪乙磺酸(HEPES)(9:1,V/V,pH = 7.34)缓冲体系中,该探针 T 对铜离子(Cu2+)和硫离子(S2−)展现出很强的识别能力。加入铜离子(Cu2+)后,探针溶液颜色从黄绿色明显变为棕黄色,最大吸收波长发生 30nm 的红移。在紫外光下,溶液荧光显著猝灭,猝灭率达 9

    来源:Journal of Fluorescence

    时间:2025-03-29

  • 非侵入性连续监测腹腔内压的创新之选 ——MC 传感器

    在医疗领域,腹腔内压(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监测对于危重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正常情况下,健康个体的 IAP 范围在低于大气压到 0mmHg 之间,而危重患者的正常 IAP 一般在 5 - 7mmHg。然而,当 IAP 出现异常变化时,就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比如,持续或反复的 IAP 升高超过 12mmHg,即被定义为腹腔内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若未能及时治疗,IAH 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腹部间隔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当 IAP 处于 10 - 15mm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3-29

  • 拓扑保持轮廓形状融合:构建精准基准数据与平均形状的创新方法

    在生物研究的微观世界里,细胞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小宇宙,它们的形状蕴含着巨大的信息宝藏。细胞形态与细胞功能紧密相连,甚至能作为疾病的病理标志物,帮助科学家们窥探生命的奥秘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在评估细胞分割算法时,需要精确的参考数据,这通常通过融合多位专家的注释来获得。然而,注释融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面临着诸多难题。比如,现有的注释融合方法分为像素级和轮廓级两类,像素级方法虽然灵活,但无法保证保留输入形状的形态特征;轮廓级方法虽能整体处理形状、保留形态特征,但计算复杂,对轮廓变化的异常值也较为敏感 ,容易导致精细尺度的形态特征被平滑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自捷克马萨里克大学(Masaryk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时间:2025-03-29

  •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扩散 MRI GAN 合成纤维取向分布数据:突破医学成像数据困境的创新之举

    在医学影像分析的前沿领域,深度学习技术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临床影像数据的自动化分析带来了无限可能。卷积神经网络(CNN)在病变检测、MRI 数据分类和分割等任务中表现出色,然而这把钥匙想要发挥最大作用,却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难题 —— 训练数据不足。临床数据的收集不仅耗时耗力,而且个人数据使用受限,尤其是在罕见病研究中,数据更是稀缺,这极大地限制了深度学习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了突破这一困境,来自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Charité Universitätsmedizin Berlin)、芬兰东芬兰大学 A.I. 维尔塔宁分子科学研究所、阿尔托大学理学院神经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系、意大利墨西拿大

    来源:Communications Biology

    时间:2025-03-29

  • 确保化学信息学数据库公共访问与数据完整性的三大支柱:推动化学研究与创新的关键力量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化学研究迎来了全新的局面。各类化学数据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化学数据资源。然而,这些数据库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数据质量参差不齐,错误数据在不同数据库间传播,影响研究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数据的来源和版权不清晰,给数据的共享和再利用带来困难。此外,数据库的可持续性也面临挑战,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支持数据的长期维护和更新。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的研究人员 Antony J. Williams 和 Ann M. Richard 开展了一项关于保障化学数据库公共访问和完整性的研究。他们通过分析和总结自身在化

    来源:Journal of Cheminformatics

    时间:2025-03-29

  • 玉米单倍体加倍技术:体外与体内方法的挑战与机遇 —— 助力优化玉米育种策略

    玉米(Zea mays L.)是对全球粮食安全、动物营养和农业经济都极为重要的谷类作物。通过杂交育种提升玉米产量,筛选诸如活力增强、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提升、对不同环境条件适应性改善等优良性状,是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里程碑。杂交育种的前提是获得亲本自交系,这可以通过传统育种或双单倍体(DH)技术来实现,后者能加快纯合度并提高遗传一致性。这篇综述聚焦于玉米 DH 系生产的各种体外和体内方法,讨论它们各自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此外,还探究了使单倍体恢复育性所必需的染色体加倍技术的最新进展,这对于单倍体有效融入育种计划至关重要。该综述旨在阐述玉米 DH 技术的现有认知和未来发展方向,最终为优化育种

    来源: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时间:2025-03-29

  • 分子鉴定与微繁殖技术助力眼斑豆蔻可持续发展:精准识别与高效扩繁的创新突破

    眼斑豆蔻(Amomum koenigii,又名 Meistera koenigii)是一种兼具烹饪和药用价值的芳香植物,与小豆蔻等物种亲缘关系较近。在植物化学产业中,精准鉴别物种并提供遗传均一的植株至关重要。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眼斑豆蔻独特的 DNA 指纹图谱,并开发出一套能确保遗传一致性的高效体外大规模繁殖方案。通过 PCR 扩增产物测定了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 / 加氧酶大亚基(rbcL)、内转录间隔区 2(ITS2)和成熟酶 K(matK)基因的 DNA 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联合使用 rbcL 和 matK 基因可精准区分眼斑豆蔻与其近缘物种,其他组合则无此必要。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将含有腋

    来源: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 - Plant

    时间:2025-03-29

  •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解析NPM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功能与结构影响

    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因其高异质性和不良预后始终是研究热点。约40%-60%核型正常的AML患者存在NPM1(nucleophosmin 1)基因突变,该基因编码的核质穿梭蛋白参与DNA修复、中心体复制等关键过程。然而,目前对NPM1错义单核苷酸多态性(missense SNPs)如何通过结构扰动驱动AML仍缺乏系统认知。传统实验方法筛选致病突变成本高昂,而新兴的生物信息学工具为大规模预测致病突变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为破解这一难题,研究人员在《Journal of Bio-X Research》发表论文,通过整合8种生物信息学工具,从8,845个NPM1 SNPs中锁定

    来源:Journal of Bio-X Research

    时间:2025-03-29

  • 鸭腺病毒 3 型抗体检测新方法:单克隆抗体竞争 ELISA 助力精准诊断与防控

    鸭腺病毒 3 型(DAdV-3)是一种会让鸭的肝脏和肾脏出现肿胀、出血症状的新型病毒,给中国番鸭养殖业带来了沉重打击。近年来,它持续肆虐,由于目前没有有效的商业疫苗,早期精准诊断就成了控制疫情的关键。为了应对这一难题,扬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研究,致力于开发一种能够检测鸭腺病毒 3 型抗体的新方法。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技术方法。在样本方面,使用了来自感染和未感染 DAdV-3 的番鸭血清,还有其他多种病毒的阳性血清。关键技术上,制备了针对 DAdV-3 的 Fiber-2 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3D9,并将其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通过棋盘滴定法确定了 Fiber-2 蛋白和 mA

    来源:BMC Veterinary Research

    时间:2025-03-29

  • Chemometric 辅助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多组分药物精准分析的创新之路

    在医药领域,药物成分的精准分析对保障药品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米康唑硝酸盐(MIC)和盐酸利多卡因(LDC)常被制成抗真菌口腔凝胶,用于治疗胃肠道和口咽念珠菌病 。然而,凝胶中除了这两种主要药物成分外,还含有甲基对羟基苯甲酸酯(MTP)、糖精钠(SAC)等非活性成分,以及 LDC 的潜在有毒杂质二甲基苯胺(DMA)。MTP 作为防腐剂,虽有抗菌作用,但因其内分泌干扰效应,可能与乳腺癌、生殖问题等健康隐患相关,在儿童用品中使用需严格控制剂量;DMA 会经皮肤黏膜和口腔进入人体,影响肝脏、心脏和肾脏等器官,英国药典规定其在药品中的可接受限度为 0.01%。以往虽有多种方法用于分析这些化合物,但针对

    来源:BMC Chemistry

    时间:2025-03-29

  • 利用无人机技术系统释放葡萄园盈利潜力:来自两家意大利酒庄的实证研究

    在全球农业的大舞台上,如今正上演着一场 “危机四伏” 的戏码。气候的变化就像一个任性的导演,随意改变着农作物生长的 “剧本”;能源与投入成本节节攀升,好似难以驯服的烈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又如同无情的 “土地掠夺者”,让可耕种土地越来越少。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农业生产面临巨大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精准农业技术(Precision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PATs)成为了人们眼中的 “希望之光”,它就像农业领域的 “智慧大脑”,能够通过对各类数据的收集、分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而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然而,在葡萄栽培这个领域,PAT

    来源:Precision Agriculture

    时间:2025-03-29

  • 创新平台:整合人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心肌细胞(hiPSC-CM)与二维计算机模型,助力心血管毒性深度筛查

    制药行业正不断发展,开始利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心肌细胞(hiPSC-CM)进行体外心脏安全性筛查。传统依赖 QT 间期延长作为主要致心律失常标记的做法正面临挑战。此外,综合体外致心律失常检测(CiPA)倡议建议将计算机建模和计算机模拟平台与 hiPSC-CM 体外筛查相结合,作为一种更全面的致心律失常检测方法。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创新平台,该平台整合了体外 hiPSC-CM 增殖测试与计算机模型,以评估药物对离子电流和电生理细胞间耦合的影响所产生的潜在致心律失常效应。利用 hiPSC-CM 的电生理和形态学特征,通过计算机建模对潜在的药物诱导心脏风险进行全面评估。以利多卡因(100–300 μ

    来源:Cardiovascular Toxicology

    时间:2025-03-29

  • 颈椎过伸损伤的运动保留治疗:超越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新探索 ——CTDR 联合纤维带增强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颈椎受伤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颈椎过伸损伤,常由交通事故等高强度撞击或老年人的低强度创伤引发。按照 AO 分类,这类损伤属于 B3 型,会破坏前纵韧带和椎间盘,导致颈椎不稳定,可能引发神经损伤或椎间盘突出,通常需要手术干预。目前,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是治疗 AO 型 B3 颈椎损伤的金标准,但它会使受损节段产生医源性融合,限制颈椎生理活动,还存在长期并发症风险,比如相邻节段加速退变引发的相邻节段疾病(ASD) 。因此,寻找一种既能稳定颈椎、又能保留其运动功能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深入研究。他们将研究成果

    来源:Archives of Orthopaedic and Trauma Surgery

    时间:2025-03-29

  • 基于RT-LAMP技术的绿豆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CMV)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开发

    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ean common mosaic virus, BCMV)是豆科作物最具破坏性的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成员之一,在绿豆(Vigna radiata)中可造成严重减产。本研究创新性地建立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检测体系,针对BCMV基因组设计三对特异性引物,通过45-70°C温度梯度测试确定60°C为最佳反应温度。该技术仅需30分钟即可完成扩增,灵敏度高达10−9稀释度,较传统RT-PCR提升两个数量级,且与马铃薯Y病毒(PVY)、菜豆普通花叶坏死病毒(BCMNV)等近缘病毒无交叉反应。阳性样本在琼脂糖凝胶上呈现特征性梯状条带,结合SYBR Gr

    来源:VirusDisease

    时间:2025-03-29

  • 利用反宇称时间(PT)对称性实现光子量子纠缠的选择性过滤:量子技术发展新路径

    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是量子计算、传感和通信的关键资源,但它很脆弱,容易受到退相干(decoherence)的影响。通常,人们会开发各种方法来减少量子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塞利姆(Selim)等人选择了不同的路线 —— 非厄密光学(non-Hermitian optics),在这种方法中,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被精心设计(可参考莫伊谢耶夫(Moiseev)和王(Wang)撰写的观点文章)。通过在完全集成的非厄密系统中设计耗散的能力,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量子纠缠滤波器(quantum entanglement filter)。借助按需生成纠缠光子(entang

    来源:SCIENCE

    时间:2025-03-28

  • CUT&Tag 技术新突破:可重现近半数 ENCODE ChIP-seq 组蛋白乙酰化峰

    在生命科学的探索旅程中,表观遗传学近年来备受瞩目,它宛如一把钥匙,为揭示人类疾病的潜在机制带来新希望。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发现,大量人类疾病风险变异体定位在基因组的非编码区域,且这些区域似乎在基因调控区域富集。其中,组蛋白修饰在染色质动态变化和基因调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比如 H3K27ac 作为一种高度细胞特异性的组蛋白修饰,是活跃增强子和启动子的标志,与复杂疾病密切相关。然而,由于疾病和对照组织中缺乏表观基因组注释,以及现有资源多使用异质性器官的批量组织,掩盖了细胞类型特异性的调控景观,使得理解复杂人类疾病中表观遗传调控的精确机制以及将非编码变异与疾病表型联系起来困难重重。一直以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28

  • 基于连续强化骨架提升虚拟现实触觉连续性的研究:突破与创新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娱乐等多个领域。想象一下,戴上 VR 设备,人们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不仅能看到逼真的场景,还能通过触觉感受到周围物体的存在,这种沉浸式体验是 VR 技术追求的目标。然而,当前 VR 触觉显示技术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多数基于像素的触觉设备在显示连续接触运动,如抚摸、物体形状探索等动作时,像素之间的触觉信息会丢失,导致触觉体验不连续,就像在触摸物体时,感觉手指下的触感是一跳一跳的,无法真实地模拟连续的触摸感受。而且,在薄型可穿戴设备中,触觉元件的行程距离和像素尺寸之间存在着难以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3-28

  •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教学:教师采用行为的多因素解析与策略指引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教育领域,从智能辅导系统到在线学习平台,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展。AI 技术不仅优化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还在学生评估、教学资源个性化分配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为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然而,AI 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有效应用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AI 技术的复杂性对教师的技术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在采用 AI 工具和掌握编码等方面可能遭遇技术障碍,进而影响其使用意愿。另一方面,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个体层面因素(如技术技能不足、缺乏自信)、伦理问题(如数据保护、伦理安全)以及资源相关问

    来源:BMC Psychology

    时间:2025-03-28


页次:54/568  共11360篇文章  
分页:[<<][51][52][53][54][55][56][57][58][59][60][>>][首页][尾页]

2025年0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