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技术与产品
  • 剑桥大学:使用iPS技术使皮肤细胞年轻了30岁!

    衰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体的健康状况逐渐下降,导致组织功能障碍和疾病。在细胞水平上,衰老与功能下降、基因表达改变和表观基因组紊乱有关。体细胞重编程,将体细胞转化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的过程,可以逆转这些与年龄相关的变化。然而,在iPSC重编程过程中,体细胞身份丢失并且很难恢复,因为重新分化的iPSC往往更像胎儿细胞而不是成熟的成年细胞。2022年4月8日,剑桥大学Diljeet Gill等人在eLife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Multi-omic rejuvenof human cells by maturity phase transient reprogramming》的研究论文,

    来源:精准医学趋势

    时间:2022-04-18

  • 研究证明多光子MINFLUX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分辨率和多色成像应用潜力

    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受到衍射极限的限制,只能达到~200 nm的分辨率。在最近20年中,STED、SIM、PALM/STORM、DNA-PAINT等一系列技术,通过点扩展函数(point spread function, PSF)的调制,突破了光学衍射的限制,使光学分辨率最低达到20nm,得到广泛的生物应用并获得201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2017年,诺贝尔奖得主Stefan Hell(STED技术的发明人)发展了MINFLUX技术(MINimal photon FLUXes,最低光子数显微成像),并将其称为“后诺贝尔奖时代的显微技术”。MINFLUX进一步提升了光学分辨率,可以获得~1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4-18

  • 上海交大王涛团队在Genome Biology期刊上发文:基于零膨胀概率主成分分析模型的微生物组数据去噪新方法mbDenoise

    近日,国际权威期刊《Genome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王涛团队的研究成果“mbDenoise: microbiome data denoising using zero-inflated probabilistic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该研究提出基于零膨胀概率主成分分析的统计模型和变分近似算法对微生物组数据进行去噪,对揭示微生物组数据潜在的生物学信号有重要意义。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曾燕燕为第一作者,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王涛教授和美国耶鲁大学赵宏宇教授为通讯作者,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李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4-17

  • 《Neuron》新技术为预防中风导致的神经元死亡提供了新途径

    中风有两种: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发生在血液凝块形成时,阻断了对大脑的血液供应。这会切断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出血性中风发生在血管破裂并渗漏到大脑的时候。尽管中风影响广泛,但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康州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副教授Lixia Yue的一项发现可能会改变这种情况。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种叫做NMDA受体的受体。它们在记忆和许多生理功能中发挥作用。然而,这些受体在中风期间的脑细胞(神经元)死亡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导致长期损伤或死亡。在中风期间被激活时,这些受体会让过量的钙离子通过,淹没细胞,破坏或杀死它们。鉴于NMDA受体在中风期间神经元死亡中的关键作用,50年来,NMDA受

    来源:medical Xpress

    时间:2022-04-15

  • 科学家发现了预防癫痫发作的新方法

       癫痫是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响全球约1%的人口和5000万人。它的特点是反复发作,由大脑中中断的电活动引起的自发癫痫。虽然大脑只占人体重量的2%,但它却消耗了人体日常能量生产的近20%。为了维持这种高能量需求,脑细胞需要一个错综复杂的毛细血管网络来提供营养,这个网络形成了所谓的血脑屏障(BBB)。这就是毛细血管的范围,我们估计每个脑细胞基本上都是由自己的毛细血管滋养的。从根本上说,正是这些毛细血管和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三一学院的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人类癫痫发作活动的关键驱动因素。但令人欣慰的是,他们的新研究表明,恢复这种完整性可以防止癫痫发作。三一学院遗传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2-04-15

  • 用于ctDNA等核酸指标的高灵敏分析新方法

      核酸检测的应用主要包括病原体分析、遗传疾病鉴定、肿瘤早期诊断、酶活分析等。例如,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是一种来源于恶性细胞的游离DNA片段,携带肿瘤特异性序列改变。ctDNA释放的确切机制目前仍未知,推测可能与濒死细胞的凋亡或坏死有关。通过对ctDNA的定量分析可以获得一系列肿瘤病灶的信息,包括基因点突变、基因组完整程度等。因此ctDNA是一种个性化的肿瘤标志物,在癌症诊断和恶性程度评估等方面能够起到关键作用。  近期,苏州医工所缪鹏研究员课题组发展了一种基于环状双足DNA步行反应的电化学纳米机器,用于ctDNA等核酸指标的高灵敏分析。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2-04-15

  • 登革热检测智能手机技术为低成本诊断带来新希望

    在今天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被忽视的热带疾病》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雷丁大学的生物医学技术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名为Cygnus的新诊断试剂盒来检测登革热,与横向流检测试剂盒相比,该试剂盒的检测率显著提高。该团队与泰国的学者和临床医生合作,在已有替代方法的基础上对这些测试进行了试验,并发现新的测试具有82%的临床敏感性,击败了横向流量测试(74%的敏感性)和匹配的医院实验室诊断(83%的敏感性)。与此同时,这些设备可以进行10次测量,使我们能够确定是4种不同的登革热病毒类型中的哪一种引起了感染。雷丁大学微流体抗菌素耐药性测试博士后研究员Sarah Needs博士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这篇论文显示了

    来源:University of Reading

    时间:2022-04-15

  • 北大学者Cell发文:环状RNA技术平台以及据此开发的新型抗新冠病毒疫苗

    2022年3月31日,北京大学、生命中心魏文胜课题组在Cell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 “Circular RNA Vaccines against SARS-CoV-2 and Emerging Variants” 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环状RNA疫苗技术平台,以及据此开发的针对新冠病毒及其一系列变异株的环状RNA疫苗。该项研究中制备的针对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的环状RNA疫苗(circRNARBD-Delta)对多种新冠病毒变异株具有广谱保护力(图1)。 图1  新冠肺炎病毒circRNA疫苗研发示意图 作为近几年兴起的突破性医学技术,mRNA疫苗

    来源: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时间:2022-04-14

  • 一种抑制人类肿瘤生长的最常见突变基因的新方法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抑制人类肿瘤生长的最常见突变基因的新方法,为癌症和许多其他疾病的新治疗策略打开了大门。4月5日发表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杂志上的这一发现,标志着数十年来对转录因子(转录因子)目标的探索迈出了重要一步。转录因子是一种众所周知难以阻断的蛋白质,当其发生突变或失调时,会破坏细胞功能并导致疾病。资深作者、生物化学教授Dylan Taatjes说:“这类蛋白质代表了生物医学中最具影响力的治疗靶点之一。”“我们为阻断转录因子功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策略,可以广泛应用于包括癌症在内的许多疾病。”人体中存在超过1500个转录因子,每一个都负责与DNA中

    来源:Cell Reports

    时间:2022-04-14

  • 未来技术学院熊敬维课题组发现促大鼠心脏再生和治疗心梗的化学小分子组合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急性心梗可导致心肌细胞大量死亡,而剩余的心肌再生能力有限,最终导致心脏纤维化和心力衰竭。目前临床上治疗心衰的方法只能部分缓解心梗患者的症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心梗后心肌细胞大量丢失的问题,所以业界对心脏再生医学寄予厚望。目前心脏再生领域仍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如尚未找到成年哺乳动物心脏干细胞,心脏细胞移植效率低且容易引起心律失常,心脏纤维细胞转分化为心肌细胞效率低等。同时,研究发现斑马鱼和乳鼠的心脏损伤后主要通过诱导心肌细胞增殖实现原位心脏再生,但是成年哺乳动物心肌细胞增殖率非常低,导致心脏损伤后不能再生。因此,提高成年哺乳动物内源性心肌细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4-14

  • 抗HIV抗体治疗的新方法在I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希望

    AAV载体可以安全地用于人体将DNA传递到细胞中,两种基于AAV的基因疗法目前已获FDA批准。在这项临床试验中,由MGH研究人员设计的AAV载体携带了被称为广泛中和性HIV-1抗体的基因序列,该抗体阻止了HIV与CD4结合的能力,CD4是HIV在感染细胞之前针对的免疫细胞受体。当注射到病人体内时,AAV疗法(称为AAV8-VRC07)进入肌肉细胞,在那里基因序列被解读和翻译,产生大量广泛中和抗体(称为VRC07),这些抗体被泵出细胞,并在血液中穿行,寻找它们的目标。其结果是大量的抗体循环以阻止艾滋病病毒和免疫细胞上的CD4受体之间的任何相互作用,本质上关闭了艾滋病病毒进入细胞的大门。一期临床试

    来源: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时间:2022-04-13

  •  成都生物所研发秸秆与沼液联产炭基肥和腐殖酸钾水溶肥技术

     厌氧消化产沼气或生物天然气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公认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但是目前沼液的消纳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已经成为制约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产业的技术瓶颈。沼液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包括氮、磷、钾、微量元素、氨基酸和维生素,因此可被用作肥料或土壤改良剂。然而,当沼液的施用量超过农田土壤承载能力时,沼液不得不当作废水处理,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造成了巨大的营养资源浪费。因此,发展沼液的处理和利用技术,尤其回收沼液中的养分,已成为沼气产业的一项紧迫任务。   另一方面,国内外学者将农林废弃物通过水热碳化制备成生物炭,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和碳负排,并通过生物炭吸附沼液中的养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13

  • 严建兵教授团队解析玉米单倍体诱导分子机制 创新单倍体诱导方法

    该研究以“A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burst causes haploid induction in maize”为题在Molecular Plant期刊在线发表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响)近日,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洪山实验室严建兵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响研究员团队共同深入解析了玉米单倍体诱导关键基因ZmPLA1导致单倍体发生的分子机制,发现精细胞中的活性氧(ROS)增加是导致玉米单倍体诱导的关键因素,并鉴定了一个全新的诱导单倍体发生的新基因ZmPOD65,发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2-04-12

  • 鱼跃制氧机年销量全球率先突破100万台

    南京2022年4月11日 /美通社/ -- 近日,鱼跃医疗官宣:制氧机全球年销量超过100万台,率先突破行业百万大关。 制氧机作为鱼跃医疗呼吸治疗解决方案的重要构成,一直是公司战略发展的核心业务。自2001年涉足制氧,鱼跃通过技术升级、行业规则制定、商业模式创新、数字化技术融合,持续引领制氧产业链升级。至今,已开展1000余项技术革新,攻克67项专利技术,拥有超过30000平方米的生产规模。去年鱼跃制氧机开启第3代技术升级,自研吸附技术、降噪技术、智能控氧软件等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鱼跃的优势不只技术领先,更在于持续的品质坚守和源头创新。目前,市面在

    来源:美通社

    时间:2022-04-12

  • 《Nature Methods》一项新技术揭示了免疫细胞如何定位目标

    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工程师发明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识别与病毒或细菌蛋白相互作用的B细胞或T细胞。人体有数百万个独特的B细胞和T细胞在体内游荡,寻找微生物入侵者。这些免疫细胞识别有害微生物的能力是成功抵御感染的关键。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工程师们现在设计了一种实验工具,可以让他们精确地找出特定免疫细胞与其目标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项新技术利用改造过的病毒将许多不同的抗原呈现给大量的免疫细胞,可以对这种相互作用进行大规模筛选。前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康纳·多布森(Connor Dobson)是这篇论文的主要作者,该论文于2022年4月8日发表在《自然方法》杂志上。一个简单的复杂系统筛选工具B细胞和T细胞在启动

    来源:Nature Methods

    时间:2022-04-11

  • 方伟岗教授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毒品犯罪处置与戒毒康复 技术装备研究”项目顺利通过绩效评价

    2022年3月31日,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正式下发由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方伟岗教授为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为项目组织单位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专项“毒品犯罪处置与戒毒康复技术装备研究”项目(2017YFC0803600)综合绩效评价结论(国科议程办字〔2021〕20 号)。 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结论显示,项目组织管理制度健全、实施规范、组织有序,课题之间资源共享充分、协同有效。通过项目实施,研制了寄递物品、行李及人体藏毒的快速查缉装备、新型缉毒动物培育及训练方法与配套设备以及中远距离侦察制毒加工场的技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2-04-09

  • 更快、更便宜的新冠病毒检测方法

                   佐治亚大学健康中心进行Covid检测。资料来源:佐治亚大学安德鲁·戴维斯·塔克美国佐治亚大学纳米技术研究小组于2020年8月参与了新冠病毒感染症(COVID-19病毒)快速测试开发竞赛,并为美国一家制造企业进行了新型传感器的实验。由Yiping Zhao和Ralph Tripp领导的团队测试了用于检测COVID-19的基于纳米技术的光学传感器,并看到了他们自主研发技术的潜力。2022年3月,该团队提交了一项专利申请,并发表了第一篇关于使用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病毒传感器快速

    来源:medical Xpress

    时间:2022-04-08

  • 上海交大邵磊、张文明课题组在MEMS芯片动态测试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邵磊、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张文明团队与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Jason Gorman、康奈尔大学Amit Lab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Femtometer-amplitude imaging of coherent super high frequency vibrations in micromechanical resonators”(微机械谐振器超高频、飞米级振幅的振动成像)的最新科研成果,提出了飞秒激光干涉方法用于超高频率、极低振幅振动测量和动态成像的新技术。“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4-08

  • 从单细胞学习:解开基因调控的新技术

            图像:15体期的斑马鱼脊索核。灰色:核DNA (DAPI)。颜色:组蛋白H3K9me3资料来源:Phong Nguyen, Franka Rang和Kim de Luca基因的活动是如何被DNA的包装所调节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一种同时测量基因表达和DNA包装的技术是由来自Jop Kind (Hubrecht研究所和Oncode研究员的小组领导)的研究人员Franka Rang和Kim de Luca开发的。这种方法,EpiDamID,确定了DNA包裹周围的修饰蛋白质的位置。收集有关这些修饰的信息很重要,因为它们影响DNA的可获得性

    来源:Molecular Cell

    时间:2022-04-06

  • 非破坏性提取DNA的新方法

    奥塔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方法,可以在不损害原始材料的情况下获取古代基因组数据,为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考古收藏创造了新的机会。“古代DNA不一定是破坏性的,”主要作者拉奇·斯卡斯布鲁克(Lachie Scarsbrook)说。“我们的新方法可以在不破坏保存了数千年秘密的骨骼的情况下重建遗传。”这项研究发表在国际期刊《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上,提出了一种从小型脊椎动物遗骸中获取基因组数据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不会对底层骨骼造成可见的损害。斯卡斯布鲁克表示:“这不仅有助于分析博物馆藏品中太小而无法进行破坏性采样的材料,还有助于分析更稀有、更有价值的材料,无论是文化上还

    来源:Molecular Ecology

    时间:2022-04-06


页次:86/515  共10283篇文章  
分页:[<<][81][82][83][84][85][86][87][88][89][9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