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生子科研成果发表于世界一流学术期刊
2014年6月1日,由泛生子首席科学家阎海教授与北京天坛医院张力伟教授共同主持,针对脑干胶质瘤 - 一种极度危险脑癌的基因组研究成果于今日发表在世界一流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该研究发现癌细胞中存在一种新的基因突变(称为PPM1D基因突变),该突变不仅促进癌细胞的生长,而且能阻止癌细胞的灭亡,同时可能会导致患者对放射线疗法不产生任何应答(因此放疗对这类患者可能不再有效)。这是科学史上PPM1D此类基因突变第一次被发现具有如此特异的具有促进特定肿瘤细胞生长的功能,这一发现不仅推动癌症基础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也为该类癌症的靶向治疗提供方向。在此研究中,来自中美两国
-
《柳叶刀》专访北大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纪立农教授
2014年6月7日的《柳叶刀》(Lancet)杂志同时刊登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的一篇评述和人物专访。历史上,《柳叶刀》很少同时刊登一位学者的文章和人物素描。该期刊发的一项多国联合研究显示,女性糖尿病相关卒中风险显著高于男性,该差异独立于其他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Lancet Volume 383, Issue 9933, Pages 1973 - 1980)。受《柳叶刀》(Lancet)杂志邀请,纪立农教授为该研究撰写了述评(Volume 383, Issue 9933, Pages 1948 - 1950)。该杂志还在
-
陈志南院士Cancer Res揭示癌症转移调控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第四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探讨了,miR-22/Sp1/c-Myc组成的调控网络对于CD147介导的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发表在6月6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肿瘤细胞生物学和生物技术药物领域著名专家、第四军医大学的陈志南(Zhi-Nan Chen)教授。陈院士长期从事肿瘤相关分子和抗体靶向药物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国际专利(德国、美国)授权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1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SCI论文83篇,影响因子超过500。乳腺癌是目前全世界女性中最常见、最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
-
千年基因携手中山大学眼科中心揭示青光眼致病基因
千年基因携手中山大学眼科中心通过高质量的外显子组测序及数据挖掘,揭示了青光眼致病相关的基因,相关成果发表于眼科研究领域的著名杂志IOVS。 千年基因对本研究中257个青光眼患者提供了高质量的外显子组测序,其中包括36个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JOAG)、89个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及132个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通过对测序数据的变异分析,在20个患者中检测到39个变异位点,分别来自MYOC、WDR36、OPTN及OPA1四个基因。经Sanger测序验证得知其中36个变异是正确的,阳性验证率高达92%。通过致病性分析发现,19个变异信息是与青光眼致病相关的,其中5个是已报
-
翟琦巍研究组Hepatology解析节律调控胰岛素敏感性分子机制
近日,最新一期的国际学术期刊Hepatology正式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翟琦巍研究组的研究论文“CLOCK/BMAL1 Regulates Circadian Change of Mouse Hepatic Insulin Sensitivity by SIRT1”。该研究揭示了节律调控胰岛素敏感性的关键分子机制。 大多数生物体为了适应昼夜的变化,产生了控制自身节律行为的生物钟。在哺乳动物中,生物钟广泛地参与了多种代谢过程的调控。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征,营养失衡、缺乏锻炼等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常见原因。旅行时差、昼夜轮班工作、作息时间不规律等导致的生物节律紊乱,在
-
我国发现志留纪1.2米“巨”鱼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在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学报告》上报道,他们在云南曲靖地区志留纪潇湘动物群新发现了一种硬骨鱼化石——钝齿宏颌鱼,这是目前为止志留纪最大的脊椎动物,推测其体长可达1.2米。这一发现挑战了“早泥盆世埃姆斯期以前不存在大型脊椎动物”的传统认识,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脊椎动物的演化史。 朱敏介绍说,虽然目前只发现了钝齿宏颌鱼的两块下颌骨和一块上颌骨标本,但综合以往发现,钝齿宏颌鱼的体长应超过1米,最大的个体可能达到1.2米左右,远超过了之前发现的所有志留纪脊椎动物。 在传统观点描绘的图景中,志留纪的水域为无脊椎动物所统治,脊椎动物的鼻祖——鱼类,生活在海蝎的
-
天然抗癌药物载体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双聘研究员陈乾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郭振副、安徽医科大学副主任医师王海宝三课题组合作,利用肿瘤细胞内环境的调控,发展了具有pH响应性的多功能药物载体,它能够将疏水药物青蒿素输送到肿瘤细胞内,同时释放出可作为青蒿素抗癌的诱导剂的Fe2+,从而大大提高了抗癌药效。相关研究以《具有pH响应性的多功能纳米粒子同时运载Fe2+和青蒿素协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Multifunctional Mesoporous Nanoparticles as pH-Responsive Fe2+ Reservoirs and Artemisinin Vehicles fo
来源: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4-06-16
-
北大揭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砷剂耐药机制
近日,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课题组研究发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砷剂耐药的新机制。2014年5月8日,主鸿鹄、秦亚溱、黄晓军为作者的文章在国际医学顶级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以通信形式发表,影响因子51.658。这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历史上首次在该杂志上发表文章,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此项研究在13例砷剂耐药病例中,通过基因测序发现了9例病人存在PML基因突变,出现PML突变发生的患者死亡率极高;在国际上首次发现4个新的PML突变位点——A216T/S214L/L217F/S220G,并提出砷剂耐药时PML突变存在一
-
农科院构建首张苎麻分子标记遗传图谱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刘头明博士及其团队在苎麻产量性状的遗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构建了苎麻的首张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并完成了苎麻纤维产量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图谱中的QTL将可以直接应用于苎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苎麻是我国特色的天然纤维作物,其产量、品质等重要农艺性状易受环境影响,遗传基础难以界定。长期以来,苎麻的育种都是以常规育种为主。然而,常规育种具有周期性长\改良性状方面目的性不强等缺点。该团队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资助下,率先开展了苎麻的转录组测序,获得了4万余条表达基因序列(EST),进而利用这些序列发展了1827个微卫星重复序列标记。另外,该科研团队还构建了一
-
NIBS邵峰博士Nature发表最新免疫学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Pyrin炎性体可以先天免疫感知细菌的Rho GTP酶(Rho GTPases)修饰。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6月11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研究员,邵峰研究组主要研究方向为在病原细菌感染宿主和宿主先天性免疫防御的分子机制,曾发表多篇Nature,Science,Cell杂志文章(延伸阅读:NIBS邵峰连发Nature,PNAS文章解析致病机理 )。模式识别受体(PRR)介导胞质炎性体复合物通过激活caspase 1来抵御病原体感染。候选模式识别受体Pyrin可与炎性体衔接蛋白ASC形成一种
-
香港学者Plant Cell Physiol:让花在冬天绽放
生物通报道:传说一年冬天,武则天游览花园,看到只有花苞没有花开,便下令要求各类花在三日内全部开放,但冬日寒冷,花朵如何开放呢,花匠与太监只好将花苞包起来连续三天捧着暖炉烘,没想到三日后竟真有百花齐放。虽然这只是传说,但冬日令花朵绽放一直也是植物学家们研究的焦点之一。近日来自香港大学生命科学系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ransgenic Arabidopsis Flowers Overexpressing Acyl-CoA-Binding Protein ACBP6 are Freezing Tolerant”的文章,利用一种关键蛋白,令花朵在摄氏零下7度环境中存活率大幅提高,这将有助于农作物抗冻
-
植物暗形态建成的调控机制
植物根据黑暗或光照环境的差异采取截然不同的生长模式。在黑暗中,植物幼苗快速长高(暗形态建成),这种方式便于穿透土壤,并见光进行光合自养生长;而在光下,幼苗的纵向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光形态建成),有利于减少能量消耗并保持茎干粗壮。植物的这种生长方式由光信号转导通路调控,但其调节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林荣呈研究组在前期研究中克隆了一个依赖ATP的染色质重塑因子PKL,揭示了PKL与HY5蛋白一起调控光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Jing et al., Plant Cell, 2013)。研究组进而发现,PKL可与光信号通路的重要蛋白——PIF3转录因子、油菜素内酯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
-
我国医学科研产出在全学科占比低
日前,在一个关于医学科研、医学出版的交流活动中,以出版《柳叶刀》《细胞》等世界顶级医学期刊而闻名的出版机构爱思唯尔集团,分享了其所作的中国与世界医学科研及学术水平的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医学科研产出在全学科中仅占7.9%,与美国、日本、法国相比差距不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院士表示,应进一步加强对医学科研的支持力度,扩充医学科研资源和实力。报告显示,虽然近年来中国科研产出量增长迅速,自2004年起,中国的全学科科研产出量已升至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医学科研产出在全学科中仅占7.9%,远低于美国的20.5%、日本的17.5%、法国的16.5%。报告数据基于Scopus——全球最大的论
-
《自然》杂志报道中国科学家青藏高原冈底斯山古高度最新科研进展
2014年5月12日,Nature杂志以“比喜马拉雅更早的西藏山脉(Tibet mountainous long before Himalayas)”为题报道了丁林研究员为首的研究组在国际地学著名刊物《地球与行星科学通信》发表的成果。该项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山在5500万年时已隆升到4500米,大大早于喜马拉雅山脉达到这一高度的时间。 冈底斯藏语意为众山之主,在藏传佛教中,冈底斯山是一座神山,也是苯教、印度教的圣地,其主峰为冈仁波齐峰, 海拔6656米。 青藏高原古高度不仅是其深部变形的结果,也是地表环境风化剥蚀的结果,是二者共同作用的产物。传统的观点认为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块与欧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时间:2014-06-13
-
山东大学医学院Nature子刊阐析宫外孕病因机制
生物通报道 来自山东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硫化氢代谢失调可损害胚胎在输卵管内的转运,由此导致异位妊娠。这一重要研究发现发表在6月10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山东大学医学院的李景新(Jingxin Li)副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有小肠上皮GABA-GABAA信号通路在肠道分泌及内脏感觉传入中的作用;在生殖系统病理生理中的作用;在肺癌细胞增殖和迁徙中的作用。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于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习称宫外孕,是妇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近年来,异位妊娠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资料统计,近年来异位妊娠发病率占所有怀孕总数的
-
北大金红芳副教授揭示二氧化硫调控细胞增殖新机制
日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金红芳副教授课题组揭示了二氧化硫(SO2)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新机制,即SO2通过cAMP/PKA信号介导的Erk/MAPK通路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研究论文近日发表于国际生物学领域著名杂志Cell Death Disease (《细胞死亡与疾病》)(2014),金红芳为该文的通讯作者。为了揭示SO2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调控机制,杜军保教授、金红芳副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多年来潜心研究,发现以往被称为废气的SO2可在心血管系统内源性生成,并且具有重要的心血管生理学意义和心血管病理生理学意义,提出内源性SO2是心血管调节的又一新型气
-
上海生科院揭示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6月11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葛高翔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Snail and Slug mediate tamoxifen resistance in breast cancer cells through activation of EGFR–ERK independent of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该文揭示了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 临床上,他莫昔芬是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病人内分泌治疗的一线药物。他莫昔芬耐
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14-06-12
-
研究揭示斑鸠霉素多环生物合成机制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张长生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抗肿瘤天然产物斑鸠霉素还原成环的多环生物合成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应用化学》杂志,并获Faculty of 1000推荐。据介绍,PTM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且活性多样的天然产物。其结构复杂,具有多环稠合的大环内酰胺结构,属于聚酮和非核糖体肽杂合抗生素。虽然科学家已发现PTMs基因簇,并推测出聚酮合酶/非核糖体肽合成酶组装PTM类化合物骨架的生源本质,但PTMs类化合物的多环形成机制仍是未解之谜。斑鸠霉素是PTMs家族的代表性化合物,其独特的结构和优良的抗肿瘤活性吸引了广泛关注。此次科研人员从珠江口沉积物来源的海洋链霉菌S
-
脑干胶质瘤存在特异基因突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张力伟教授,美国杜克大学阎海教授与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等相关人员密切合作,历经数年探索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脑干胶质瘤中存在特异性的PPM1D基因突变。相关论文6月1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自然·遗传》上。专家指出,对PPM1D突变状态的评估有可能预测放疗以及其他疗法的治疗效果。该研究成果还使得脑干胶质瘤分型方法有望由影像学分型向基因分型发展,并可尝试在分子病理指导下的综合治疗,对今后寻找脑干胶质瘤新的治疗靶点有极其重大意义。脑干胶质瘤研究一直是神经外科领域最棘手的世界性课题。科研团队在对脑干胶质瘤进行的大样本临床研究中发现,脑干胶质瘤与大脑半球、
-
我国心理学家首次发现人类可以“闻”出性别
我国科学家近期一项研究成果发现,人类能够“闻”出他人的性别。这一研究首次为人类性信息素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证据。总所周知,很多动物行为比如求偶行为,主要依靠“信息素”来促进,即一方释放出带有性信号的化学物质,另一方接收到这些化学物质后,能够感知到其中携带的信息。以往的研究显示,人类有着类似释放信息素的器官,比如皮肤汗腺等,却没有类似于动物犁鼻器等这一类接收信息素的器官。那么,人类究竟能不能接收信息素的信息呢?此前的研究尚未能提供任何关键性证据。中科院心理所周雯研究组和蒋毅研究组合作的这项研究,使用了两种典型的人体激素作为实验素材,雄甾二烯酮(androstadienone)和雌甾四烯(estr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