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最新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生物类)

    生物通报道:近期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发布《中国科技论文的整体表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已提前完成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中所要求的到2015年“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5位”的目标。 其中相关数据包括“表现不俗的中国论文”,“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等,后者是从2012年SCI收录的我国第一作者论文中选取的,分布于63个机构。在2012年发表SCI论文较多的10个学科,生物学类占据第四位,论文数为20886篇(去年为17355篇),农业科学领域的论文被引用频次排位更是跃升了5位。“2003-2013年我国高被引论文中被引次数最高的10篇论文”中, 华大基因2010年发布于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12

  • 复旦大学Cell子刊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复旦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PKM2蛋白K433位点乙酰化可提高它的蛋白激酶活性和核定位,由此促进有丝分裂及癌变。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10月10日的《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上。复旦大学的熊跃(Yue Xiong)教授、雷群英(Qun-Ying Lei)教授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管坤良(Kun-Liang Gua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熊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细胞周期、肿瘤抑制、蛋白泛素化, 代谢调控,动物模式, 人类疾病。雷群英教授研究方向为肿瘤代谢,Hippo-TAZ信号通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调控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12

  • 厦大林圣彩教授Cell子刊补齐细胞“饥饿”信号传导通路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圣彩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发现了细胞“饥饿”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关键一环,从而揭示了细胞“饥饿”信号传导机制的过程。这一发现被认为对研究包括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在内的代谢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及治疗新方法有着重大意义。10月1日,国际顶尖学术杂志《细胞》子刊《细胞—代谢》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在生物学界,《细胞—代谢》是除《科学》、《自然》和《细胞》之外,最顶级的学术杂志之一。林圣彩说,控制细胞新陈代谢平衡的是一种名为AMPK的蛋白激酶,它会决定身体中的脂肪是储存还是燃烧。它的作用机理是:当细胞能量水平较高时,细胞中存在充足的能量分子ATP,并使用ATP进行“合成代谢”,将多余能量

    来源:厦门大学

    时间:2013-10-12

  • 中国科学家揭示热河鸟奇特双尾羽奥秘

    2013年10月7日,《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Jingmai O'Connor、Corwin Sullivan、周忠和与山东临沂大学王孝理、郑晓廷、张晓梅,以及阿根廷学者Pablo Tubaro合作完成的一篇题为“热河鸟奇特双尾羽与早期鸟类尾羽演化的复杂性”的研究成果。 热河鸟是周忠和、张福成2002年在《自然》首次报道的一种发现于辽宁朝阳,并且具有很长尾骨骼的原始食种子的鸟类。在已发现的鸟类中,其原始性仅次于始祖鸟,但它的尾椎的数量甚至比始祖鸟还多,是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一种重要过渡类型,对研究早期鸟类飞行和鸟类羽毛的早期演化过程十分关键。 

    来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时间:2013-10-12

  • 《清华学报(自然科学版)》获评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清华新闻网10月8日电(通讯员 王强)9月27日,在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信所)举办的“201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上,清华大学主办的《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即学报中文版荣获中信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包括1930种中文期刊和64种英文期刊)评选出的本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荣誉称号。  本年度共有7种大学学报荣获此奖。在大学工程技术类期刊中,《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综合评价总分排名第一。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1994种期刊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中,《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综合评价总分排名第三。  本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3-10-12

  • 上海交大4篇论文入选“2012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近日在北京公布了“2012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在体现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的一些关键指标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均有较好的表现:SCI论文数首次跃过4000篇;4篇论文入选“2012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即年国际被引用论文数达1389篇。2012年度上海交通大学被CSTPCD(国内科技论文)收录文献7650篇,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一。被SCI收录文献 (article、review)4147篇,这是我校SCI论文首次突破4000篇大关,同比大幅增加628篇,增幅高达17.84%,排名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二;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被SCI收录文献 (article、revi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时间:2013-10-12

  • 中科院Nature Genetics发表疾病易感基因研究成果

     近日,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王晶研究组与北京协和医院张奉春研究组等41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发现了中国汉族人群中原发性干燥综合症(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的新的易感基因。相关论文已于10月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并成为当期的最新亮点(Latest highlights)之一。   干燥综合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表现为病人的免疫细胞攻击泪腺和唾液腺等分泌腺,造成眼干和口干等症状,进而还会对人体多个器官造成伤害。原发性干燥综合症是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10-11

  • 军事医学科学院连发两篇高影响因子文章

    生物通报道:在过去几年中,河南均传出了蜱虫叮咬事件,吸引了社会的关注,据统计河南商城县2009年曾发现疑似无形体病病例87例,死亡5例,而2010年则上升至120多例。而且与蚊子、跳蚤等其他生物媒介相比,蜱虫具有更为独特的医学意义和更为重要的病源媒介作用,因此不少科学家聚焦于这种病原体,展开深入的探索。近期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黑龙江省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uman Infection with 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等的两篇文章,首次发现多例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感染病人,并指出这与其他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者不同,所有病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11

  • 玉米耐旱性相关基因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频繁受到干旱、极端温度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其中每年因干旱造成的损失大于其它各种自然灾害。因此,研究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理,提高植物的耐旱能力,既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也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需要。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秦峰研究组以玉米ZmDREB基因家族为研究对象,对玉米B73基因组进行了全面分析,分离克隆了18个ZmDREB基因。科研人员利用来自全球的386份玉米自然变异材料和52万个覆盖玉米全基因组的SNP标记,对ZmDREB基因与玉米抗旱性进行了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研究发现,ZmDREB2.7基因与玉米抗旱性的遗传变异呈现极显著相关,说明该基因是

    来源:植物研究所

    时间:2013-10-11

  • 中外科研团队应用人体皮肤 细胞制造出三维骨移植物

    记者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悉,由这家医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以及丹麦奥胡斯大学附属医院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团队,应用人体皮肤细胞制造三维骨移植物近日获得成功,相关学术成果发表在英国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科学报告》杂志。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主治医生邹立津。2010年6月,在丹麦奥胡斯大学附属医院做访问学者的邹立津应邀参加这家医院组织的“可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研究课题。他说,这一研究使根据患者实际需要制造出个体化且没有排斥反应的骨移植物成为可能。 邹立津介绍,国际团队采用“细胞重编程”技术,让人体皮肤细胞重新回到胚胎干细胞的状态,这种多潜能干细

    来源:深圳特区报

    时间:2013-10-11

  • 曹雪涛小组揭示自身免疫疾病发生新机制

    (记者黄辛)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带领的团队揭示了炎症与自身免疫疾病发生的新机制,为防治人类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潜在新型靶点。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免疫》。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临床上仍缺少对该病的根治性疗法。因此,人们对于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非常关注,希望能为该病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新机制、新靶点、新方向。 近年来,研究发现,异常的组蛋白修饰与人类重大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病密切相关,逐渐成为热门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新靶点。 为此,曹雪涛团队将表观遗传修饰、炎症与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10-11

  •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心脏第一心区标志物

     记者日前从同济大学获悉,该校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心脏第一心区特有的标志物——HCN4。相关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循环研究》杂志上。  “在哺乳动物发育过程中,有许多心脏干细胞参与了心脏的形成,其中包括第一心区、第二心区的心脏干细胞。长期以来,虽然第一心区是心脏最先形成部分,但人们对其特异性的标志物知之甚少。”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孙云甫介绍说,“此外,心脏起搏传导系统是由特化的心肌细胞组成的,但这一系统的动态形成和细胞来源也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此次中外科学家合作,以HCN4基因修饰的小鼠做模型,试图解密HCN4谱系细胞是如何在心脏的形成中发挥作用的。研究结果显示,HCN4是心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13-10-11

  • 国产乙脑疫苗首次通过世卫组织预认证

    该疫苗已经使用超过6亿剂次科技日报北京10月9日电 (记者项铮 吴红月)世界卫生组织今天在日内瓦宣布,第一支由中国企业生产的疫苗——国药集团中生公司生产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疫苗预认证,进入联合国采购机构的药品采购清单,中国造疫苗走向世界实现了零的突破。乙脑疫苗是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产品,1988年经卫生部批准生产上市,1989年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迄今为止该疫苗已经使用超过6亿剂次,显著降低了流行区乙脑的发病率、病死率,为上亿儿童提供了有效的免疫保护。中国是世界大国,但不是疫苗强国,国产疫苗的国际化是中国疫苗界的梦想。国药集团中生公司成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3-10-11

  • 陈竺陈赛娟院士PNAS发表白血病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评估了特异性代谢产物2-羟基戊二酸(2-hydroxyglutarate,2-HG)水平对于预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预后的价值。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陈竺(Zhu Chen)院士、陈赛娟(Sai-Juan Chen)院士、沈杨(Yang Shen)医生及贾伟(Wei Jia)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AML是一种骨髓性白细胞(而非淋巴性白细胞)异常增殖的血癌。其特点是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10

  • 厦门大学PNAS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来自厦门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Menin通过表观遗传上调Yap1的转录促进了肝癌的形成。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10月7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厦门大学金光辉(Guang-Hui Jin)教授,金教授早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探讨疾病发病进程中组蛋白甲基化、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学网络的动态变化及其调控的关键信号通路,筛选有关慢性肝病发病的崭新的治疗靶点,研究以组蛋白甲基化为靶点的分子靶向药物。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 也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作为全世界最常见的一种癌症类型,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新患者,严重地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10

  • 中国学者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iscovery of a selective NaV1.7 inhibitor from centipede venom with analgesic efficacy exceeding morphine in rodent pain models”的文章,从中国金头蜈蚣中识别了一专一的钠离子通道1.7亚型(NaV1.7)抑制剂多肽:µ-SLPTX-Ssm6a,并证明这种化合物具有比吗啡更强的镇痛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为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10

  • 中外学者最新Nature解析细胞自噬

    生物通报道:来自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浙江大学生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utophagy promotes primary ciliogenesis by removing OFD1 from centriolar satellites”的文章,发现一种纤毛病变蛋白的自噬降解,与原发性纤毛生物合成有关,由此定义了自噬的一种新功能:促进细胞器生物合成。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钟清(Qing Zhong,音译)博士,钟博士主要从事细胞凋亡(Apoptosis)和自噬(Autophagy)等领域的研究,其所领导的实验室具有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3-10-10

  • 李劲松研究组最新文章获得来自脂肪细胞的克隆小鼠

    核移植和iPSC技术能有效地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具有多能性或全能性的细胞,然而是否各种体细胞均能用于重编程还不清楚。脂肪是一种容易获取的组织,最近的研究表明,脂肪来源的细胞能够通过“Yamanaka因子”的诱导变成iPS细胞,但是到目前为止,脂肪细胞是否能够用于作为核移植的供体细胞产生克隆小鼠还不得而知。2013年10月3日,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封面文章报道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李劲松研究组的研究论文:“Mice cloned from white adipose tissue-derived cells”,证明脂肪来源的多潜能细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3-10-10

  • 我国科学家攻克“棉花癌症”黄萎病

    记者10月8日从中国农科院获悉,历经我国农业科研人员26年潜心研究完成的“棉花抗黄萎病中植棉系列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成果日前通过专家鉴定。这一科研成果结束了我国棉花不抗黄萎病的历史,对保障我国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相关学科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棉花黄萎病是危害棉花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被称为“棉花癌症”。中科院院士朱玉贤、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等棉花领域权威专家表示,上述科研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人工高压复合动态病圃抗黄萎病鉴定、检测技术和棉花抗黄萎病新品种选育技术居国际领先地位。 据课题主持人、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戴小枫介绍,在多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3-10-10

  • 中国完成世界首次人造生物角膜临床试验 总有效率超90%

    9月29日,由我国著名眼科专家、北京同仁医院邹留河教授主持的 “人工角膜”的临床试验总结会议在深圳召开。 该“人工角膜”的临床试验由国内著名的眼科临床医院担任临床试验工作,以北京同仁医院牵头,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河南眼科中心、武汉协和医院等医院参与。多中心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总有效率达到94.5%;经过临床试验观察,“人工角膜”的愈后效果已经接近人体角膜。据悉,该项重大的科研成果,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已由中国生物医学再生科技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深圳艾尼尔角膜工程有限公司,与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研发中心金岩教授的团队联合开发成功,并投资建成了产业化的规模生产基地。该产品是组织工程的前沿产品,

    来源:观察者网

    时间:2013-10-10


页次:1487/2200  共43996篇文章  
分页:[<<][1481][1482][1483][1484][1485][1486][1487][1488][1489][149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