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含砷中药去甲基化机理首次阐明

    本报讯(记者张楠)近日,在含砷中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取得临床疗效的基础上,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教授麻柔为首的研究团队深入研究发现:MDS病人存在明显的DNA异常甲基化,含砷中药治疗不能改变MDS患者的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但经含砷中药治疗后,MDS患者的表观遗传学——甲基化显著减低。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美国《循证补充替代医学》杂志上。 据悉,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特点是髓系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MDS患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将长期需要输血,并具有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的较高风险。研究发现,有半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09-21

  • 上海巴斯德所发现KSHV病毒颗粒中含有miRNA和usRNA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病毒颗粒中只含有一种作为遗传物质的核酸。然而,最近十年左右的研究表明,许多DNA病毒颗粒中除含有作为遗传物质的DNA之外,还存在着许多mRNA分子。但是DNA病毒颗粒中具体RNA分子的构成仍然很不清楚。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蓝柯研究组通过深度测序和定量逆转录PCR实验(图1),发现在纯化的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KSHV)病毒颗粒中含有部分病毒编码miRNA和大量宿主编码的miRNA。除了miRNA以外,在纯化的KSHV病毒颗粒RNA中还检测到大量miRNA来源usRNA以及U2 snRNA来源的usRNA。原位杂交-电镜(ISH-EM)实验(图2)检测到miRNA与病毒颗粒

    来源: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时间:2012-09-21

  • 鞣花酸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

    本报讯 (记者衣晓峰  通讯员金  鸥 岳金凤)石榴、越橘、树莓等水果中富含的鞣花酸能显著抑制人类乳腺癌细胞生长,促进癌细胞凋亡。由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刘明教授等人完成的科研项目《鞣花酸通过TGF-β/Smads通路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机制》为果蔬预防乳腺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刘明围绕水果抗癌的系列研究课题曾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近日又获该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在此项研究中,课题组尝试将石榴、越橘、树莓等水果中的鞣花酸与乳腺癌细胞混合培养,发现前者能够显著抑制后者的生长。观察结果表明,随着鞣花酸浓度的逐步增加,其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也随之增强。5微克/毫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2-09-21

  • 一种T淋巴细胞有抗艾作用

    本报讯  (记者蒋  明)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侯炜教授和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霍文哲教授科研团队,发现了一种名为“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具有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作用。该研究论文发表在8月美国《淋巴细胞生物学》杂志上。 据侯炜介绍,“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是一类“桥梁细胞”,具有自然杀伤和自我保护的功能,是人类天然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占5%~15%,占肠道和肝脏免疫细胞中的50%。以前研究只发现这种细胞在抗肿瘤和抗肝炎病毒感染中起作用,并未发现其对抗艾滋病病毒感染有较强作用。 该研究团队首次发现,这种T淋巴细胞培养液中的分泌物可以抑制艾滋病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2-09-21

  • 青光眼致盲原因被发现

    本报讯 (通讯员孙国根 记者陈青)在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课题资助下,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中峰教授、孙兴怀教授、杨雄里院士率领的视网膜研究团队,发现了青光眼视网膜胶质细胞激活新机制。目前该成果已刊登在最新的国际神经科学著名期刊《神经科学杂志》上。 研究发现,青光眼所导致的失明,与视网膜胶质细胞被激活密切相关,几乎所有患有神经系统(包括视网膜)损伤疾病的患者都伴随有胶质细胞“被激活”现象,但是胶质细胞是如何“被激活”的,其激活机制如何形成,即该激活机制在青光眼神经节细胞损伤中究竟如何扮演“破坏性角色”的,有什么方法使胶质细胞“不被激活”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2-09-21

  • 中科院Cell Res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Hedgehog信号通路传递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论文“Smoothened transduces Hedgehog signal by forming a complex with Evc/Evc2”于9月18日在线发表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陈勇彬研究员和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蒋进教授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陈勇彬研究员的研究方向是利用果蝇、鸡和小鼠等模式生物,长期从事肿瘤以及干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研究,主导研究Hedgehog (Hh)和Hip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9-20

  • 中科院最新PNAS癌症研究论文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elective requirement for Mediator MED23 in Ras-active lung cancer ”的文章,发现多亚基组成的中介体复合物(Mediator Complex)中的一个亚基在Ras-active肺癌发生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调控作用,并指出了这一亚基也许是Ras-active肺癌治疗的一种易于攻击的靶标,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王纲研究员,第一作者是王纲研究组博士研究生杨旭和赵萌。近期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9-20

  • 两位特聘教授Cell子刊解析蛋白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CC1-FHA Tandem as a Central Hub for Controlling the Dimerization and Activation of Kinesin-3 KIF1A”的文章,指出一种CC1-FHA串联结构能促进关键驱动蛋白-3 KIF1A的二聚化和活性,提出了此类蛋白驱动调控的一种新规律。相关成果公布在Cell出版社旗下的Struc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来自生物物理所的特聘教授徐涛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的张明杰教授,以及生物物理所的冯巍研究员,第一作者是同属生物物理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9-20

  • 我国实验室认可数量居互认成员国之首

    中国科技网北京9月19日电 今天,记者从第一次全国合格评定机构认可工作会上获悉,我国自2002年8月实施认可制度以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累计认可实验室近5000家,认可数量约占国际实验室合作组织互认协议范围内全球认可实验室总量的八分之一,我国成为国际互认成员认可实验室数量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国际实验室合作组织(ILAC)多边互认协议的成员经济体达到65个,这些多边互认体系成员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95%,在ILAC互认框架内认可的实验室约4万家。CNAS是我国唯一的合格评定国家认可机构。据介绍,今年是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的头一年,也是中国认可统一发展10周年。本次会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2-09-20

  • 哪种抗生素耐药芯片一测就知道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物研究专家杨胜利做客由广州市科信局、广东科学中心等主办的“珠江科学大讲堂”,分析“转化医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据杨胜利透露,我国将在今年内推出“抗生素耐药芯片”,该芯片可快速检测出病人对哪种抗生素耐药,医生开药时可更有针对性。 疾病易感性预测芯片 检出体内疾病易感基因 “基因芯片是近年来科技上最重大的突破之一。”杨胜利介绍,其中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疾病易感性预测芯片。“这个芯片能够告诉你,在你的基因组里有哪些疾病的易感基因,根据预测我们就可以做更个性化、针对化的健康管理,以此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 据介绍,这种预测芯片的检测方式并不复杂:首先抽取身体中任何一部分的细

    来源:广州日报

    时间:2012-09-20

  • 江南大学PNAS发表肿瘤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江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中科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 TRPC5 is essential for P-glycoprotein induction in drug-resistant cancer cells ”的研究论文,在新研究中证实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TRPC5是耐药癌细胞中P-糖蛋白诱导的必要条件。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来自江南大学的金坚(Jian Jin)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9-19

  • 同济大学孙方霖JBC解析癌症与表观遗传

    生物通报道  来自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发表了题为“Oncogene Ras/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I3K) signaling targets histone H3 acetylation at lysine K56”的研究论文,证实在肿瘤细胞中癌基因Ras/ PI3K信号靶向了特异的表观遗传学修饰。研究成果发布在权威期刊《生物化学杂志》(JBC)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孙方霖教授,他2006年回国并入选清华大学"****",受聘于清华大学医学院担任教授、博导,之后入选****特聘教授,并担任科技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9-19

  • 樊代明院士组最新PLoS ON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第四军医大学樊代明院士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ynamic microRNA Profiles of Hepatic Differentiated Human Umbilical Cord Lining-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的文章,揭示出了人类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分化成肝细胞的过程中,出现的microRNA,绘制了七个时间点的microRNA表达谱,这将有助于阐明microRNAs在hUC-MSCs肝分化中的分子机理。相关成果公布在PLoS ONE上。microRNA是转录后修饰水平中一个关键的调控因子,能调控细胞增殖,以及确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9-19

  • 基因是最灵敏的环境风险预警指标么?

    虽然迄今为止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但人们普遍相信基因是污染物毒理学上最灵敏的效应指标,从而可以作为理想的环境风险早期预警指标。然而,一项近期的前人研究意外地发现,重金属污染物镉的基因效应数据灵敏度明显低于生物个体水平上的慢性效应数据,因此提出基因可能不是毒理学上最灵敏的效应指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闫振广博士、刘征涛研究员及其同事搜集了更多污染物效应数据对本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发现由于现有数据的数量与质量的差异,对于铜,基因可能是最灵敏的效应指标,但对于镉和锌,基因数据并没有个体水平上的慢性效应指标灵敏。该项研究发表在2012年《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英文版第

    来源:EurekAlert中文

    时间:2012-09-19

  • MVK基因突变可导致汗孔角化症

    中国科技网讯 安徽医大和华大基因等单位联合发现,甲羟戊酸激酶MVK基因突变可导致播散型浅表性光敏性汗孔角化症,从而为DSAP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其分子诊断与治疗奠定了重要的遗传学基础。9月17日,研究成果在《自然·遗传学》上在线发表。汗孔角化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角化皮肤病,该病包括5种亚型,其中DSAP是最常见的一种。患者暴露于阳光的皮肤上会出现多个小环形无汗角化病灶。该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外显率与年龄相关,通常情况下,青少年时期即开始出现损伤,到30—50岁时完全外显。目前虽已确定出与之相关的一些染色体区域,但该病的遗传基础和发病机理尚不明确。科研人员首先对同一DSAP家系中的两个患者与一个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2-09-19

  • 研究发现调控心脏衰竭形成的小RNA

    心力衰竭(称“心衰”)是指因于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异常或受损,使其无法满足身体正常机能需求的疾病。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也是导致病人死亡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心衰的发病率约为1%,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为研究心衰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措施,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王秀杰课题组与北京大学、北医三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发现microRNA-24(miR-24)表达异常而导致心肌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结构蛋白junctophilin 2的功能失调,是引起心衰发生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miR-24通过与JP2基因的3’UTR上两个保守的结合位点结合,从而调控JP2基因的表达。在心

    来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12-09-19

  • 更改小白菜基因序列亩产可提高2000公斤

    “目前我们已经发现了小白菜中的分蘖基因,如果更改普通小白菜中的基因序列,让它们拥有分蘖基因的功能,亩产可达6000公斤,提高近2000公斤。”昨天,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的“百家名企进南农”活动中,该校园艺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侯喜林向记者表示。 不结球白菜俗称青菜、小白菜,原产中国。2009年7月,侯喜林研究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百迈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英国、荷兰、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著名科研机构,以大白菜基因组为参考序列,对起源于中国的不结球白菜全基因组进行了深度测序,于近日建成了世界上生物信息量最大的不结球白菜基因组数据库。“这个基因组数据库,有可挖掘利用的重要基因资源,

    来源:现代快报

    时间:2012-09-19

  • 我国首次完成房颤冷冻消融手术

    9月12日,一种名为“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治疗新技术率先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得到成功应用。两名房颤患者接受了冷冻消融术,手术过程顺利。 冷冻消融是研究人员继射频消融之后发明的心律失常治疗新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液态制冷剂的吸热蒸发,带走组织热量,使目标消融部位温度降低,异常电生理的细胞组织遭到破坏,从而减除心律失常的风险。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内科管委会主任、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张澍表示,两例房颤冷冻消融手术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房颤治疗新纪元。张澍说,国外大量临床数据显示,和传统射频消融相比,冷冻消融更易于医生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治疗有效性高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2-09-19

  • 厦门大学Nature子刊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orphan nuclear receptor Nur77 regulates LKB1 localization and activates AMPK”证实孤核受体Nur77参与调控了LKB1的定位和AMPK激活。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吴乔(Qiao Wu)教授和林天伟(Tianwei Lin)教授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是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其主要研究领域是核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9-18

  • 中国学者连发Science,Genome Res 参与国际基因组项目

    生物通报道:在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产生了近乎完整的人类DNA。但是研究人员还希望了解这些GS,CS,和TS是如何利用,控制或组织,比它们少得多的编码区域,造就活生生的人。9月,一个聚集了422位科学家的国际团队,在经过十年的努力后,完成了解析基因组剩余部分(非编码区域)的工作,宣布了“DNA元素百科全书”(简称ENCODE)计划的分析数据,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Science,Genome Research等多份期刊上。这项庞大的研究由多国科研人员完成,其中中国学者也参与了研究,比如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渠鸿竹博士,通过多次访问交流和客座研究等形式,参与了这项研究工作。ENCOD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9-18


页次:1491/2128  共42546篇文章  
分页:[<<][1491][1492][1493][1494][1495][1496][1497][1498][1499][150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