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锁定中国人的“缺铁贫血基因”
最近,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锁定了一个与中国人贫血发病直接相关的基因,它的功能强弱决定了人是否容易得缺铁性贫血。这是迄今发现的第一个人类的“缺铁性贫血风险基因”。 “在临床治疗中,有的缺铁性贫血病人很容易治愈,但有些贫血患者却迁延不愈,基因很可能是引起这种差别的原因之一。”研究主导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营养所研究员王福俤说。这次,课题组在对超过2000例中国中老年女性进行深入的流行病研究后,确认TMPRSS6是对人群有直接作用的“缺铁贫血风险基因”。 人体中有一位掌管铁元素代谢的“总管”,被称为“铁调素(Hepcidin)”:当人体需要铁时,它保持静默,让
-
上海交大研究发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新机制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心脏病学的重要问题,缺血的心肌在血管开放后导致了比血管闭塞时更严重的急性损伤,临床上会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坏死面积扩大,心脏破裂甚至死亡。因此,探讨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寻找有效的药物减轻这一损伤过程,对临床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日前,《欧洲心脏期刊》(EurHeartJ;影响因子10.1分)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何奔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何奔教授,卜军博士首先在新生大鼠的心肌细胞中发现一种叫FXR的原本存在于胃肠道与胆道系统的细胞核受体;进而研究者对这一核受体在心肌细胞中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发现FXR受体虽然在新
-
清华《自然—医学》解析乳汁“营养不良”原因
对任何一种哺乳动物来说,母亲的乳汁都代表着生命的传承,一旦乳汁出现问题,便等于割断了一条新生儿成长的重要“供给线”。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目前全球约有5%的哺乳期妇女有不同程度的哺乳缺陷,了解哺乳缺陷的致病机理具有重大意义。而在这方面,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教授李蓬不久前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一项成果,或许能带来帮助。一只有力“推手”脂类是动物乳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李蓬和她的同事研究发现,成年小鼠母体中一种被称为Cidea基因的缺失,会导致其分泌乳汁中的脂类含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子代小鼠存活。“如果成年母鼠缺乏Cidea基因,其乳汁中的脂类含量将减少80%左右,用这种乳汁
-
重庆研究团队历时18年发现肿瘤耐药性基因
重庆市肿瘤耐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有了新发现。2月8日,记者从重医附属儿童医院获悉,该院外科主任医师、教授金先庆带领团队坚持18年研究,找到了肿瘤耐药基因HA117,为肿瘤治疗带来突破性飞跃。日前,这项发现获得201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我国每年新增肿瘤病人220万,儿童肿瘤死亡率仅次于儿童意外及创伤,成人恶性肿瘤死亡率也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在治疗肿瘤过程中,化疗必不可少,但肿瘤所产生的抗化疗药物耐药性,是影响化疗最不利的因素。 据了解,金先庆带领团队先后对52
-
《细胞》子刊:PPARγ 与配体动力学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徐华强(H. Eric Xu)教授现任美国Van Andel研究所结构科学与药物发现中心主任,2009年入选国家****,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其研究组主要从事膜受体和核受体转换的分子结构特点与功能关系研究,获得多项原创性发现,近期徐华强教授在Cell出版社旗下的Structure杂志上发表题为“Couple Dynamics: PPARγ and Its Ligand Partners”的点评文章,介绍了PPARγ 及其配体研究的最新成果,指出这些成果将有利于基于PPARγ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的开发。免费索取:默克最新pET手册>> &
-
上海派森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次使用
国内第一台illumina MiSeq完成乳酸菌重测序
2011年12月27日,上海派森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仪一次运行同时完成了两株益生乳酸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8)的基因组测序,基因组测序覆盖深度分别为404倍和213倍。同参考序列比对的结果显示,基因组覆盖率为100%,并发现了数百个以前未知的变异位点,包括SNP位点、插入和缺失,同时检测到了全部质粒序列(结果见表1)。挑选其中一个菌株的数据重测序拼装,得到覆盖整个基因组的7个scaffold。 Lactobacillus casei Zha
来源:上海派森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时间:2012-02-10
-
中科院谢东Nature子刊再发肺癌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2月8日,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所的谢东研究组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杂志上发表了题为“EphB3 suppresses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metastasis via a PP2A/RACK1/Akt signalling complex”的研究论文揭示了非小细胞肺癌中一条与Eph家族成员EphB3激活相关的新肿瘤抑制信号途径。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全世界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的主要类型,约占肺癌总数的80-85%。由
-
华中农大成功克隆水稻不育基因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团队的一项新成果被刊载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该团队成功克隆出控制水稻光敏感核不育的基因pms3,使杂交水稻的发展跨入一个新阶段。2月1日,张启发和他的团队向笔者讲述了历时25年的科研“长跑”。 25年磨一剑 现任华农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张启发和他的团队为pms3的研究投入了25年的时间。1987年,“克隆控制水稻光敏感核不育的基因”正式立项。 据该研究的第一作者丁寄花博士介绍,1973年,在仙桃发现了光敏感雄性核不育水稻。它是极其宝贵的水稻遗传资源,可利用它的特点生产杂交种,被称为“两系”杂交稻。与传统的“三系”杂交稻相比,简化了杂交育种和制种程序,降低了种子成本,并
-
探秘云南转基因克隆猪 神奇荧光助推人类医学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近日成功育成10头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和瘦素蛋白的转基因克隆猪引起各界广泛关注,2月3日记者在云南农业大学了解到,这一成果将有助于脂肪沉积以及人类肥胖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研究,也将使转基因克隆技术在功能基因验证、疾病模型、异种器官移植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踏进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实验区,记者看到,两间猪圈、一排平房、一小块草地就构成了孕育这批“神奇”小猪的基地。在猪圈一角,两个红色暖房里一窝粉白色的新生小猪酣睡正香。“它们就是猪蹄会发亮的小猪”,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魏红江告诉记者:“现在实验区共育出10头这样的小猪,它们分别在1月17日、26日、
-
清华陈晔光Cell stem cell干细胞信号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相关信号转导途径及信号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论文“BMP4 Signaling Acts via 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 9 to Control ERK Activity in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发表在最新一期(2月3日)的《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的“****”特聘教授陈晔光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利用膜生物学、分子生物
-
973项目前列腺癌专题:为何前列腺癌发现晚,难治疗?
生物通报道:2月4日,国内首个泌尿系肿瘤领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前列腺癌的分子机制与干预研究”启动会在上海召开。科技部基础司,上海市科委,第二军医大学等处有关领导及项目跟踪专家,课题专家组等参加了启动会。该项目由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包括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天津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10多家单位,涵盖我国全部6个教育部泌尿外科国家重点学科单位,首席科学家为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孙颖浩教授。重点针对目前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问题,尝试找到国人前列腺癌新的易感基因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记物
-
华大基因主持国际“千种昆虫转录组进化”研究项目
2012年2月2日,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德国波恩动物学博物馆和美国罗格斯大学等近20家单位的科研人员共同宣布,该研究联盟将在未来两年内开展1000种昆虫的转录组研究,望能揭开昆虫进化之谜。该项目被称为国际“千种昆虫转录组进化”(1K Insect Transcriptome Evolution,1KITE)研究项目,由来自澳大利亚、奥地利、中国、德国、日本、墨西哥、新西兰和美国的50多位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共同参与。在本项目中,华大基因将依托其先进的新一代测序平台和强大的生物信息分析能力,承担核心分析和该项目的整体组织协调工作。昆虫是所有生物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群体,据估计世界上昆虫种类大约有
-
JBC:尿素羧化酶的三维结构及其作用机制
近日,美国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所向嵩研究组的研究论文“Crystal structure of ureacarboxylas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carboxyltransfer reaction”。该研究解析了尿素羧化酶(urea carboxylase, UC)的三维结构,揭示了其CarboxylTransferase(CT)结构域催化反应的机制。UC属于依赖生物素的羧化酶家族,该家族成员能羧化形式多样的底物分子,在多条代谢途径中发挥重要功能。UC分布于多种微生物中,
-
我国科学家研究系统讨论镉系量子点细胞毒性
量子点是一种具有卓越荧光性能的新型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如何解决量子点,特别是发光效率最高的镉系量子点的生物相容性问题,成为其临床应用的瓶颈,相关研究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黄庆与樊春海课题组近日应邀在生物材料领域的著名杂志《生物材料》发表论文,系统讨论了镉系量子点的细胞毒性及其作用机制,并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黄庆和樊春海等研究人员系统比较了三种不同结构的镉量子点的细胞毒性,发现CdTe(碲化镉)量子点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而使用核壳结构包裹的量子点的细胞毒性则显著降低,特别是具有硫化锌外壳保护的CdTe/CdS/
-
PNAS:C-KIT的新功能及其医学转化意义
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在造血干细胞、肺干细胞、肥大细胞、生殖细胞、黑素细胞、星形间质细胞及胃肠间质细胞等的生存、增殖和抗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突变与白血病、胃肠间质瘤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但是,C-KIT赋予癌细胞逃逸凋亡的机制仍不清楚,如何针对C-KIT开展有效的靶向疗法也亟需进一步研究。日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解放军总医院、第二炮兵总医院的合作研究成果,揭示了C-KIT的新
-
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研究发现可感染人寄生虫新种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人兽共患病与比较医学团队与美国耶鲁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相关团队合作,首次从伴有发热、肌肉酸痛、血尿等症状的不明原因病人红细胞内分离、鉴定出肾形目寄生虫新种(Colpodella),证实原先只感染海藻及其他海洋原生动物的寄生虫也能感染人类。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新发传染病期刊》(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上。 研究证明,Colpodella是一种新发现的高致病性人类红细胞内寄生虫。临床表现与感染巴贝斯虫的病人类似,通过扩增保守核糖体基因、显微染色、透射电镜、 血清免疫荧光、小亚基核糖体
-
西北农林科技大Plos文章解析苹果遗传进化机制
近期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和澳大利亚澳洲大学的研究人员展开合作,在苹果属植物多倍体化遗传与进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论文“Molecular genetic features of polyploidization and aneuploidization reveal unique patterns for genome duplication in diploid Malus” 在线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的万怡震教授和韩明玉教授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苹果品质性状基因的分子遗传定位,抗早期落叶病基因的克隆和功能,苹果砧木资
-
中外科学家Science发现含氮量下降有利于蝗虫生长
生物通报道: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eavy Livestock Grazing Promotes Locust Outbreaks by Lowering Plant Nitrogen Content”的文章,发现高氮食物会使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大小和生存能力都有所下降。重度放牧导致植物含氮量降低、并有利于该种蝗虫的生长和发育。文章的通讯作者包括动物研究所康乐研究员,以及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anne J. Cease,James J. Elser,和Jon F. Harrison,其中康乐研究员现任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
-
昆明植物所等发现新蘑菇毒素是云南不明猝死的原因
1月27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刘吉开研究员课题组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光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Angew. Chem. Int. Ed.在线发表论文,报道了从云南新种蘑菇(Trogia venenata)中发现了两个新的非蛋白质氨基酸毒性成分,并证实误食该蘑菇是30多年来导致云南不明猝死的原因。30多年来,在云南北部海拔1800-2600米的山村每年都发生几十例不明原因猝死,死亡呈聚集性,大多发生在7-9月雨季。该情况引起国家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曾组织过多方面的专家进行研究试图查明原因。但由于情况的高度复杂性,一直未有定论。项目组经过长时间仔细深入的研究,锁定蘑菇(Trogia ven
-
中国泌尿系肿瘤领域首个“973项目”落沪
前列腺癌发病率在西方国家常年位于男性恶性肿瘤首位,而随着我国普遍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社会的老龄化,前列腺癌发病率近年来显著上升。预计到2020年,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将高达40/10万,年新发病例达35万,与肝癌的发病率相当。面对这一日益严重的医疗健康问题,如何系统、深入地探讨国人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科学、规范地开展前列腺癌的诊疗工作?日前,在科技部最新发布的《关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2012年项目立项的通知》中,由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担纲的“前列腺癌分子机制与干预的研究”项目“榜上有名”,为广大前列腺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据悉,该项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