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哈尔滨医科大学:茯苓酸可抑制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脓毒症早期药物干预有新方法  最新发现与创新    本报哈尔滨1月18日电 (衣晓峰 冯宇曦记者李丽云)记者今天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由该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刘宏宇教授领衔完成的课题《茯苓酸诱导鼠心脏移植后免疫耐受及其机理研究》首次证实,茯苓酸能有效降低实验动物心脏移植后急性期排斥反应强度,显著延长移植心脏的生存时间,减轻病理损害,首次揭示了中药茯苓提取物茯苓酸所具有的明显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药理学作用。    刘宏宇率领团队首先建立了大鼠同种异体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每天采用两种浓度的茯苓酸橄榄油混合物,对实验动物分成4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2-01-20

  • 跨学科寻找“曹操家族遗传密码”需古今DNA比对

      名为O2-M268的Y染色体SNP突变类型是唯一在6支曹氏族群中显著高频出现的。此基因样本的祖先交汇点在1800—2000年前,并且6支族群的遗传结构树也与家谱的谱系结构大体一致,最终课题组认为这6支曹氏家族最有可能是曹操后代的族群。   近日,由复旦大学生物学家和历史学家组成的课题组,正式发布研究成果称,通过对现代曹姓人群进行DNA分析,与史籍、方志、家谱和墓志等历史资料多重印证,从全国770多万曹姓人群中找到了6支最有可能是曹操后代的曹氏家族。    首次把遗传基因研究精确到家族      历史研究往往很难得出百分百正确的结论。复旦课题组专家表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2012-01-20

  • 北生所,生物物理所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赛默飞世尔公司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Nematode sperm maturation triggered by protease involves sperm-secreted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Serpin)”的文章,采用不依赖于蛋白数据库的肽段从头测序技术,揭示了线虫精细胞的激活机制和精子竞争的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董梦秋研究员,以及生物物理所苗龙研究员,第一作者为生物物理所赵艳梅博士。参与研究工作的还有董梦秋实验室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1-19

  • 周保罗研究组连发两篇文章获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周保罗研究员早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HIV和禽流感领域的研究工作。近期其研究组接连在Journal of Virology,Molecular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文章,获得了禽流感H5N1病毒,以及人单克隆抗体研究方面的新成果。第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报道称,识别H5血凝蛋白的保守表位的人单克隆抗体可以广谱中和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这是首例关于人的中和抗体可以广谱中和几乎所有的H5N1各个型和亚型病毒的报道。 自1996年以来,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了超过5亿家禽,并且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出现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1-19

  • 生化与细胞所两项研究成果入选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12年1月17日,由科技部主办的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将小鼠成纤维细胞成功转化为功能性肝细胞样细胞”和“揭示Tet双加氧酶在哺乳动物表观遗传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两项成果入选。         上海生化与细胞所惠利健研究组与其合作者通过转入Gata4、Hnf1α和Foxa3三个转录因子并失活p19Arf基因将小鼠尾巴成纤维细胞直接转化为功能性肝脏细胞样细胞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2-01-19

  • “寻找抗癌基因”项目启动

           同济大学讲座研究员崔征博士研究团队承担的“寻找抗癌基因”项目,1月16日在同济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生物医学研究院启动。据悉,该项目将运用全基因测序新技术,寻找在抗癌小鼠内起作用的抗癌基因,以揭示一种全新抗癌机理的奥妙。     据介绍,崔征博士现任职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因曾发现具有超强抗癌能力的“抗癌小鼠”而有“抗癌小鼠之父”之称。1999年,其研究团队在一次实验中意外发现一只小白鼠能超强抵抗致死剂量的癌细胞,而且这种抗癌能力具有可遗传性。在后续研究中,该研究团队发现,“抗癌小鼠”体内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2-01-19

  • 心衰与恶性心律失常研究成果颇丰

        一项由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院士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项目《心力衰竭与恶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基础研究》,近日通过验收。     该项目集结了来自华中科大、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1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的60多位专家,取得系列成果。项目首次锁定中国人冠心病、心肌梗死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发现新的隐性家族性心房颤动伴猝死心律失常的致病基因核孔蛋白155;首次发现微小核苷酸是调控重大心脏疾病的重要分子和药物作用靶点。     该项目组联合国内近20家大型三甲医院,建立了我国最大的汉族人群心血管疾病研究样本资料库,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2-01-19

  • 颜宁:在CNS杂志发表论文的中国学者

    生物通报道 近年来,清华大学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大力引进优秀人才,想方设法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全面发挥作用搭建舞台。2006年,在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成就卓著的科学家施一公,逐步放弃在美国取得的一切学术殊荣,回清华执教,引发了震动效应,一批海外创新人才纷纷申请到清华工作,颜宁便是其中之一。2007年7月,不满30岁的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颜宁,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成为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清华医学院4年多的时间里,她以独立或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或被接受了9篇研究论文,其中2011年,其分别在Cell(《细胞》),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这三种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1-18

  • 华大基因、墨尔本大学Nature Genetics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  1月15日,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华大基因等处的研究人员联合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 )发表了题为“Whole-genome sequence of Schistosoma haematobium”的研究论文,报告了对埃及血吸虫(Schistosoma haematobium)全基因组测序的研究成果。文章的通讯作者包括华大基因王俊研究员和汪建研究员,以及墨尔本大学Robin B. Gasser,其中华大基因王俊研究员和汪建研究员从事基因组研究多年,主要研究方向涉及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比较基因组学、分子进化、转录调控、多态性等多个领域。而墨尔本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1-18

  • 中山大学973项目发表最新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山大学医学院心脑血管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ownregulation of TMEM16A Calcium-Activated Chloride Channel Contributes to Cerebrovascular Remodeling during Hypertension through Promoting Basilar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的文章,深入研究了钙激活氯通道,并首次证明TMEM16A是脑血管平滑肌细胞钙激活氯通道的分子基础,相关成果公布在心血管领域顶尖杂志《Circulation》(影响因子1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1-18

  • 施蕴渝院士新文章:RNA与分子伴侣协同作用新模式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国科技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大肠杆菌Hfq六聚体在与小RNA DsrA结合过程中协同作用的新模式。相关研究论文“Cooper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Hfq hexamers in DsrA binding”发表在国际分子和发育生物学权威学术期刊《Genes & Development 》(影响因子12.889)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施蕴渝教授,其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是用多维核磁共振波谱及计算生物学研究与重大疾病或重要生理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1-18

  • 盘点:浙江大学2011高水平文章

    生物通编者按:2011年生命科学界风起云涌,不但有屠呦呦荣获拉斯克奖这样令人欣喜的事件,也有饶毅,施一公落选中科院院士评选,这样引发众多争论的事件,这些事件让我们记住了2011年,也同样让我们对2012年寄予期望,2011年生物通盘点将陆续针对各方面事件,成果进行点评归纳,追踪成果事件背后的故事与反思。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1952年,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曾被分为多所单科性学校,部分系科并入兄弟高校。1998年,同根同源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2011年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换帅,同时在生命科学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1-18

  • “1008株大豆基因组测序项目”促进大豆遗传研究及育种应用

        2012年1月17日,华大基因(BGI)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国家大豆生物技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oybean Biotechn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并宣布双方将共同开展1008株大豆的基因组测序项目,实现规模化挖掘优良基因,深入了解大豆的遗传特性,辅助分子育种,从而加快高产、优质新品种培育的进程。据了解,双方将首先对100株大豆进行基因组测序研究,密苏里大学负责提供样本,华大基因则主要负责DNA建库、测序以及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等工作。  &nb

    来源:华大基因

    时间:2012-01-18

  • 973项目“草本能源植物培育及化学催化制备先进液体燃料的基础研究”启动

    1月14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草本能源植物培育及化学催化制备先进液体燃料的基础研究”项目启动会在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召开。科技部基础司、中科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能源处、广东省科技厅、中科院广州分院有关领导及项目跟踪专家、项目专家组成员参加了启动会。 启动会开幕式由广州能源所副所长吴能友主持,广州能源所所长吴创之、中科院广州分院常务副院长黄宁生、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姚化荣、中科院高技术局能源处赵慧斌主管发表了讲话。科技部基础司重大项目处李非主管介绍了973项目相关规定和要求,并对本项目的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项目首席科学家、广州能源所马隆龙研究员首先对项目进行了整体汇报,并宣布

    来源:广州能源研究所

    时间:2012-01-18

  • 盘点:上海交大2011高水平文章

    生物通编者按:2011年生命科学界风起云涌,不但有屠呦呦荣获拉斯克奖这样令人欣喜的事件,也有饶毅,施一公落选中科院院士评选,这样引发众多争论的事件,这些事件让我们记住了2011年,也同样让我们对2012年寄予期望,2011年生物通盘点将陆续针对各方面事件,成果进行点评归纳,追踪成果事件背后的故事与反思。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 “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和“211工程”、“985工程”的首批建设高校。这所高校经过百余年的不懈努力,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稳步迈进。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单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一方面,就取得了不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1-17

  • 张永莲院士《PLoS ONE》解析生殖生物学

    生物通报道  来自中科院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分子男科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一新长链非编码RNA以小RNA前体分子形式参与调节了精子成熟,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杂志《PLoS ONE》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上海生化与细胞所张永莲院士,她60岁才转攻男性生殖基础研究,5年之后在国际权威杂志《科学》上发表论文,首先在世界范围内发现了一种与精子成熟有关的基因Binlb,让男性最终用上无毒副作用的基因避孕药。人类精子成熟是男性生殖调控的重要环节。精子在睾丸中产生,通过附睾管腔微环境与附睾分泌蛋白相互作用发育成熟,为随后的受精奠定基础。精子成熟障碍是引起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1-17

  • 《科学世界》卷首语发表基因组所于军文章——DNA分子之神奇

    如果我告诉你,DNA也许并不是生命起源初始时必需的大分子(基本上包括核苷酸、蛋白质和多糖)“建筑材料”,你相信吗?如果我告诉你,DNA是被它的“兄弟”——大分子RNA(组成RNA和DNA的基本单元在分子结构上只差一个氧原子)“挟持”到生命的“最小独立复制单元”——细胞里来的,你相信吗?如果我告诉你自然界各种能够独立生存的生命形式都有自己惟一的DNA分子,而这些DNA分子又都有它们共同但又特定的传承轨迹,你相信吗?如果我告诉你,我们人类的DNA是从编码单细胞真核生物(类似于今天的啤酒酵母)的水平逐渐变演到编码鱼类的水平,又到编码蝌蚪的水平,再到编码鳄鱼的水平,最后实现可以编码人类的复杂度,你相信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2-01-17

  • 谁是嗜睡症的罪魁祸首

     当人们对甲流疫苗发出质疑,其是否会导致嗜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韩芳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及时给出了让人安心的答案,发作性睡病的发病存在季节性变化,与接种H1N1甲型流感疫苗无关。这一结果,推翻了2009年至2010年的H1N1甲型流感疫情结束之后,欧洲有关研究报告指出的“发作性睡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可能与接种甲流疫苗有关”的结论,引起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  令人匪夷所思的嗜睡症  据报道,全世界不到1%的人口患有发作性嗜睡症——猝倒。发作性睡病的患病率在白人中为1/2000例,日本人中1/600例。而韩芳说,在我国这种疾病属常见病,其患病率至少是4%,即在我国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有约两千万的发作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01-17

  • 湘潭大学:管好基金为科研

     去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京召开五年一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简称科学基金)管理工作表彰先进大会”。表彰了“十一五”期间在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19个先进单位、6个先进地区联络网、103名先进工作者,湘潭大学科研处蒋科兵荣获先进工作者。  科学基金助力湘潭大学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也为蒋科兵提供了施展的舞台。  平台和舞台  “科学基金在湘潭大学整体水平提升,人才队伍稳定,学科建设和团队培养,尤其是学校科研平台建设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蒋科兵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说,“科学基金的资助提升了学校的基础研究水平,研究水平提高后就容易出成果,这又增强了学校竞争科学基金和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2-01-17

  • 农作物听音乐能增产可改善品质

    声波装置入农田  庄稼听声能增产 ——学者谈21世纪植物声控技术与应用 你可能听过奶牛听音乐能产更多奶的事,可是,你听过水稻、小麦、黄瓜、西红柿等作物听到声波产量也能增高吗?而在一些试验田里,一些作物听到科学家设置好的一定分贝的声波影响下,不仅能增产,而且能抗病和改善品质。 日前,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的全国植物声学研究与应用进展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交流了各自不同的做法,并讨论了植物声频反应的生物机理。 科研人员说,发出声波的装置形状各异。有的像音箱,有的像喇叭。根据声波装置的大小,一般放在田间一至几亩地的范围内。发出的声音有起伏,但比较单调,听起来有些刺耳。每天放出声来,约有几个小时,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2-01-17


页次:1614/2200  共44000篇文章  
分页:[<<][1611][1612][1613][1614][1615][1616][1617][1618][1619][162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